王文耀
晚清出現(xiàn)了一個畫壇怪杰,擅長書畫、金石雕刻,同時他又受戒佛門,為一代禪師,他就是竹禪和尚。
竹禪(1824~1900年),俗稱王氏,號熹公,清代梁山縣仁賢鎮(zhèn)(今重慶市梁平縣)人。14歲出家于梁山報國寺,受戒于雙桂堂,晚年為梁平雙桂堂第十代方丈。他一生云游大江南北,并在北京、重慶等地居住。其中在重慶寓居最久,以賣畫為生,著有《畫家三昧》。咸豐六年(1856年)前后回到梁平,贈雙桂堂貝葉經(jīng)、舍利子等珍稀佛教圣物。為此,雙桂堂修建了一座舍利塔,至今猶存。
竹禪的書畫早已風(fēng)靡佛門,享譽文壇,杭州靈隱寺、成都文殊院、寧波天童寺、新都寶光寺等處都珍藏有他的大作,浙江普陀山博物館還專門辟有竹禪紀念室?!端拇ǚ鸾涛幕芬还?jié)介紹說,雙桂堂“第十代方丈乃著名書畫家竹禪,曾為清慈禧太后傳戒,被列為世界著名宗教人物”。
竹禪書畫以水墨人物、山水、墨竹、羅漢佛像見長,其藝術(shù)風(fēng)格屬徐渭、八大山人和揚州畫派一路,與“揚州八怪”、破山禪師齊名,是晚清聞名遐邇的畫壇怪杰。竹禪的作品重意境,重主觀感受。他的繪畫多取材竹石花鳥和山水人物,而不拘泥于一事一物的具體形貌;書法多以自作詩文和佛語為內(nèi)容,擅作大篆,精于行草;所作印章將佛像、偈語、粗話、竹石等刻之于石,大筆大刀,大朱大白,對比十分強烈。寫字作畫不假雕飾,渾然天成,無論尋丈巨幅,還是尺幅小品,用筆酣暢淋漓,用墨蒼潤華滋,水與墨渾然一體,讓觀者稱絕。因他俗姓王,出家在本縣報國寺,所以他的作品上常用“王子出家”與“削發(fā)報國”二印。
岐山縣博物館收藏有竹禪和尚的十八羅漢像石刻拓本,裝裱后縱長220厘米,橫寬69厘米。該組造像共18座,分為東序、西序兩部分,各9座。拓本上部均有篆書羅漢序號、羅漢名稱及羅漢排序變化情況的題款,并有“天童常住”或“天童常住供奉”等字,中部均有竹禪和尚行草題字,其中8幅有“王子出家”陰文印和“竹禪”陽文印,9幅有“破山法嗣” 陰文印和“竹禪” 陽文印。題字剛勁沉著,內(nèi)容均為佛語,自首至尾寫得崢嶸峻峭。中下部為羅漢像,所繪羅漢筆法曲折圓潤,遒勁緊密。諸羅漢均毛發(fā)濃密,高鼻深目,帶有早期羅漢梵相特點。他們或坐、或側(cè)、或沉思、或吟誦,超脫凡塵,神態(tài)各異。有眉長拖地,慈眉善目者;有高鼻巨口,喜笑顏開者;有寬額火眼,金剛怒目者;也有閉目養(yǎng)神,神態(tài)安詳者。再以經(jīng)書、念珠、香爐、手杖、草鞋、柯木、石凳等襯托其間,非常形象地展示出人物的氣質(zhì)神韻,生動地再現(xiàn)了僧侶苦苦修行的堅毅與虔誠,營造出隱士遁跡山林修身養(yǎng)性的高遠意境,寄托了畫家渴望寧靜生活的強烈愿望,給人以心靈震撼。
在西序二座的羅漢拓本中部,有《乾隆御題像贊》:
唐貫休十六應(yīng)真像,自廣明至今垂千年,流傳浙中,供藏于錢塘圣因寺。乾隆丁丑(1757年)仲春,南巡駐西湖行宮,詣寺瞻禮,因一展觀,信奇筆也!第尊者名號沿譯經(jīng)之舊,未合梵夾本音,其名次前后與章嘉國師據(jù)梵經(jīng)所定互異。爰以今定《同文韻統(tǒng)》合音位次于原署之下,各題以贊,重為書簽,仍歸寺中傳世之寶。夫四大本無,畫于何有,仍斤斤于名相文字之別,得毋為諸善者訶耶?御題。
其后有“□男精雕”篆書陰文印和“乾隆宸翰”陽文篆書印。
據(jù)史料記載,貫休的《十六應(yīng)真像》始畫于唐廣明年間(880~881年),至乾寧(894~898年)初年才完成16幀,前后用了十多年才完成此作。五代十國時期,貫休為逃避戰(zhàn)亂來到相對安定的西蜀,將《十六應(yīng)真像》帶到了四川。當(dāng)時,貫休受到蜀主王建禮遇,主持東禪院,該畫藏于寺中。后梁乾化二年(912年),貫休圓寂,享年81歲。后漢廣政十二年(949年),《十六應(yīng)真像》被納入后蜀孟知祥內(nèi)府。蜀亡后,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十六應(yīng)真像》收入宋內(nèi)府,藏于興國寺中。北宋滅亡后,宣和秘府中的書畫藏品全部散失。直至南宋寧宗(趙擴)時,《十六應(yīng)真像》才又收回了內(nèi)府。明末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又提到了該畫。清初,《十六應(yīng)真像》為浙江錢塘圣因寺所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南巡駐杭州西湖。一日,親往圣因寺觀賞此畫,驚嘆之余,感慨不已。他和章嘉呼圖克圖活佛根據(jù)《梵經(jīng)》改正了畫上原題的羅漢名并題寫了此贊文。
竹禪作為一位佛教徒,很喜歡畫佛、菩薩和羅漢。他得見唐末著名畫僧貫休畫的十六羅漢石刻拓片,如獲至寶,數(shù)年中,乃潛心摹繪了十幾堂,送各叢林供奉。竹禪畫羅漢不墨守成規(guī),敢于創(chuàng)新。貫休的十六羅漢畫法奇古,一直作為后世的范本,竹禪經(jīng)過琢磨分析,細閱佛典,指出了貫休畫中的錯處,并根據(jù)《彌陀經(jīng)》所述,重繪了別具一格的十六羅漢像。
竹禪和尚摹貫休的十六羅漢圖并依據(jù)乾隆所確立的降龍、伏虎二尊者刻成的該組十八羅漢刻制于1918年,現(xiàn)存于浙江寧波天童寺的羅漢堂。該組十八羅漢石刻前17尊為竹禪和尚歷時7年創(chuàng)作,在完成17尊石刻后,他耗盡心力,溘然而逝。第18尊(德重伏虎)由弟子覺禪完成,風(fēng)格與師傅迥異,也模糊了許多。
現(xiàn)今在浙江寧波天童寺的羅漢堂里,高1.5米的十八羅漢石刻像保存完整?!拔母铩逼陂g,天童寺僧人為了保護十八羅漢像免遭毀壞,用石灰滿填覆蓋了這一組珍貴的石刻,使其幸免于難。如今,竹禪和尚刻制的十八羅漢像靜靜地聳立在天童寺羅漢堂內(nèi),成為這千年古寺的鎮(zhèn)山之寶。 責(zé)編 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