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偉
(濟南軍區(qū)青島第二療養(yǎng)院,266071)
麥肯基技術配合傳統(tǒng)療法治療慢性下背痛療效觀察
唐偉
(濟南軍區(qū)青島第二療養(yǎng)院,266071)
麥肯基技術;傳統(tǒng)療法;慢性下背痛
慢性下背痛是腰、腰骶、骶髂、髖、臀及下肢部位疼痛的總稱,有研究認為這是一種運動時發(fā)生在相應脊柱節(jié)段核心區(qū)域內的功能性控制性損傷。多數(shù)患者經(jīng)治療后疼痛癥狀可以緩解,但復發(fā)率較高,直接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質量,目前治療方法很多,但療效不夠顯著。我科采用麥肯基技術配合傳統(tǒng)療法治療慢性下背痛,取得滿意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156例患者均為我院2008—2012年門診及療養(yǎng)人員。入選標準:156例病史>6個月;腰骶部疼痛,酸脹不適,腰部活動困難,晨起時加重,活動后可緩解;勞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緩解;針刺、理療、按摩等治療有效,但療效不持久,易復發(fā);無明顯下肢神經(jīng)損傷癥狀,體格檢查無明顯病理特征,脊柱無明顯側彎,腰骶部無明顯畸形,有壓痛或叩痛。檢查排除骨折、腫瘤、結核及感染性疾病。采用隨機對照試驗,治療組78例,對照組78例。治療組男41例,女37例;年齡(42.53±11.48)歲,病程(349.3±165.9)d;姿勢異常綜合征4例,功能不良綜合征17例,間盤移位綜合征57例。對照組男43例,女35例;年齡(44.61±12.06)歲;病程(351.6±172.3)d;姿勢不良綜合征3例,功能不良綜合征21例,間盤移位綜合征54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1.2.1.1 采用麥肯基技術進行治療 ①姿勢異常綜合征進行矯正不良姿勢[1],保持腰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坐姿、站姿要盡量將腰板挺直,并養(yǎng)成習慣。②功能不良綜合征采用坐位分腿抓兩踝、站立位前屈、仰臥位抱膝等向前牽拉的方法,注意掌握病人可耐受范圍,在除去拉力后,疼痛應馬上消失。主要點為矯正姿勢和牽拉短縮組織以恢復正常的腰部活動[2]。③間盤移位綜合征,有腰椎側凸變形的,先矯正側凸:患者站立位,術者位于凹側方,用肩抵住患者上臂,雙手抱住患者骨盆往懷里拉,使病人的骨盆到正常位置。患者俯臥位,如癥狀減輕,即用肘將身體撐起,
約10 min后,如癥狀緩解,則雙手于肩下將上半身推起(犬伏位),骨盆以下的下半身仍貼于床面,使腰骶部獲得最大限度的后伸,10次為1遍,休息1 min,重復上述方法。也可以在后伸最大時仰頭吐氣和治療師用手下壓患者腰部來加強治療效果[3]。治療的頻率可根據(jù)病人的病情和體力調整。一般開始為每天早晚各1遍,逐漸增加至3~4遍。治療期間囑患者不能彎腰,坐、站、臥、走時將腰挺直。患者癥狀消失3 d后,要進行腰部前屈訓練,以恢復功能。但前屈后要馬上后伸,且后伸次數(shù)多于前屈,以預防復發(fā)。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同時,加強病人的自我運動,根據(jù)病人的不同情況,從生物力學的角度讓病人自我產(chǎn)生生物力以改善癥狀,患者形成的治療力量可以從改變和保持姿勢的靜態(tài)方法獲得,也可以從反復運動等訓練的動態(tài)方法獲得[4]。讓患者掌握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在家做特定的運動就可以緩解癥狀。
1.2.1.2 超短波治療 功率250W,波長7.37 m,電流4 A,輸出功率40.68 MHz,微熱量或無熱量,對置患部,治療20 min/次,1次/d,10次為1個療程。
1.2.1.3 蠟療 采用便捷式蠟療袋,首先清潔患部,待蠟療袋自動加熱后,將其固定于疼痛部位,持續(xù)時間為20~30 min,治療2次/d,每周治療5 d,連續(xù)治療10次為一療程。
1.2.2 對照組 給予超短波治療,1次/d,10次為1個療程。蠟療2次/d,每周治療5 d,連續(xù)治療10次為一療程。
1.3 療效評價標準 于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后對兩組患者疼痛癥狀進行評定,采用目測類比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使用中華醫(yī)學會監(jiān)制的VAS卡,卡上印有10 cm長線段,線段上有可移動游標,線段兩邊分別表示無痛(0分)和最劇烈疼痛(10分),囑患者根據(jù)自身疼痛情況移動游標至相應位置并計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VAS評分比較,發(fā)現(xiàn)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別經(jīng)一療程治療后,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疼痛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治療組疼痛VAS評分改善幅度較顯著,與對照組比較,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疼痛VAS評分比較(分,±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疼痛VAS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a 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78 5.46±1.99 1.76±1.32a對照組 78 5.20±2.08 2.74±1.86
下背痛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但目前對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礙發(fā)生機制一直不甚清楚。許多研究表明,慢性下背痛是一種神經(jīng)肌肉控制障礙的功能性病理狀態(tài),患者存在姿勢控制的異常[5]。麥肯基技術是一種應用脊柱力學治療腰背疾患的康復方法,具有安全、見效快、療程短、容易預防復發(fā)的特點。麥肯基技術與傳統(tǒng)治療方法比較最大的亮點在于它鼓勵患者的自我治療,傳統(tǒng)方法中,除健康教育外,患者基本都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樣就容易使患者產(chǎn)生厭煩的心理。在療效慢的情況下容易放棄治療。超短波的高頻電流能降低感覺神經(jīng)的興奮性,干擾痛沖動傳導,加熱后支配后肌梭內的γ纖維傳導活動減弱,肌痙攣性疼痛緩解;熱的作用可使血管、淋巴管擴張,血流加快,組織細胞的通透性升高,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慢性炎癥消散。蠟療是重要的物理手段,具有溫熱傳導效應及機械壓迫作用。石蠟在冷卻過程中緩慢釋放出大量熱量,并維持較長時間,改善和促進血液和淋巴液循環(huán),有助于組織水腫吸收。同時石蠟在冷卻過程中體積縮小,對皮下組織具有機械壓迫和按摩作用??傊狙芯勘砻鼷溈匣夹g配合傳統(tǒng)療法治療慢性下背痛,其治療技術獨具特色,且有較好療效。
[1]Jacobs JV,Henry SM,Nagle KJ.People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exhibit decreased variability in the timing of their anticipatory postural adjustments[J].Behav Neurosci,2009,123(2):455.
[2]Mazaheri M,Salavati M,Negahban H,et al.Postural sway in low back pain:effects of duai taske[J].Cait Posture,2010,31(1):116.
[3]陸延仁.骨科康復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366.
[4]紀樹榮.運動療法技術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581.
[5]黃會欣,劉電芝.姿勢-認知雙任務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9(2):294.
1005-619X(2013)09-0805-02
book=806,ebook=291
201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