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衛(wèi)方
接到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發(fā)來的邀請函,看到我即將入住的那家賓館叫做Club Quarters-Lincolns Inn Fields,不免猜測,這里大概離大名鼎鼎的林肯律師會館不會太遠。抵達倫敦,入住賓館,趕忙向前臺服務生打聽,回答讓我喜出望外——步行兩三分鐘就到!
不顧旅途勞頓,趕快穿過那片以會館命名的小公園,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門映入我眼簾。門旁的銘牌上,鐫刻著會館的名稱“The Honourable Society of Lincolns Inn”,門的上方掛著那熟悉的徽記。夜色中,能看到墻里面一座教堂一般的巨大建筑高高聳立??上r間太晚,無法進入,也不能拍照。好在還要在這里呆幾天,那些不動產(chǎn)也跑不了,來日再來細細端詳吧。
說起來,這律師會館(Inns of Court)確實是大有來頭。作為法律教育機構,倫敦的四大律師會館已經(jīng)有超過600年的歷史,被譽為英國法的心臟。從13世紀開始,任何要從事出庭律師職業(yè)的人,都需要在當時的多家會館之一接受學徒式教育,并獲得會館授予的律師執(zhí)業(yè)許可。會館最初是由國王授權,還是立法設立,已無從考證。它們名號里謙遜低調的“Inn”表明,它原本可能只是在倫敦出庭的律師或其學徒們臨時居住的地方,后來成為律師們設立的中世紀職業(yè)行會(即“吉爾特”)的永久處所。
其實,律師會館就是跟牛津、劍橋一樣的中世紀大學。與冠以大學名號的那些教育機構的差別只在于:牛津和劍橋招收的多為寒門弟子,貴族則更愿意把其子弟送到律師會館接受教育。在法律教育上,牛津和劍橋主要教授羅馬法和教會法,而會館則更注重實用的世俗普通法教育。
會館招收法律門徒入館,通過對案例與法律的講解與討論、模擬法庭辯論、餐會以及觀看庭審等方式,進行法律教育,同時也注重人文和治國術的多方面教養(yǎng)。合格者授予出庭律師資格。會館培養(yǎng)了與同時代的歐陸大學不同的實踐型法律人才,同時,這種教育所不斷再生產(chǎn)的法律知識、思維方式等,也成為抵御羅馬法入侵的強大屏障。
林肯會館往南,朝向泰晤士河方向,隔著艦隊街,就是中殿和內(nèi)殿會館;往北,格雷會館隔著高霍本街(High Holborn)與之相呼應?,F(xiàn)存最古老的四個會館都在我從賓館步行一刻鐘的距離之內(nèi)。此外,著名的皇家法院就在林肯會館旁邊。此后幾天,游覽這些英國法的圣地,就成為我會議之余的最大享受了。
這些地方白天公眾可以自由游覽,但會館內(nèi)部卻只向會員和具有出庭律師資格的人士開放。到英國之前,我曾與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法學院前院長彭文浩(Michael Palmer)教授聯(lián)系,這位知名的中國法專家告訴我,他就出身于林肯會館,可以陪我參觀。
1月29日,他專程帶領我到林肯會館,參觀了設在其中的圖書館、一家律師事務所和一家歷史悠久的書店。偌大的庭院中,最古老的建筑名為老廳,建于1492年。雖然后來經(jīng)過修繕,但其木結構的拱頂仍是500多年前的舊物。直至今日,會館授予出庭律師資格,還是在老廳里舉行。想象一下,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身穿法袍,頭戴假發(fā),在這古老的廳堂中,舉行一招一式都沿襲久遠的儀式,不免讓人有一種時空交錯之感。不過,正是這種對古禮的遵從,強化了每一個參與者對這個職業(yè)的榮耀感,也使得法律界的傳統(tǒng)得以代代相傳。
托克維爾說:“英國人喜歡他們的法律,不是因為他們的法律好,而是因為他們的老?!蹦欠N崇古念舊的風格,乃是英國法律職業(yè)標志性的特色。彭文浩教授在那座像教堂一樣的大堂里請我吃午餐,讓我對這種盎然古風有了更為直接而珍貴的感受。
中世紀的高等教育對于師生在一起吃飯給予了特別的重視。一個人考進律師會館,英語就直接叫“eat ones dinner”。不只是會館,牛津和劍橋至今也保持著這種傳統(tǒng)。此次陳有西律師和我就承蒙劍橋的中國留學生朋友熱情安排,在劍橋大學參加了這樣一次正規(guī)的晚餐。出席的師生均需身穿學袍。七點整,司儀進場,全場起立,司儀敲鑼,用拉丁文宣布晚宴開始。七八位學院院士從高桌(其所在的地板高度超過其他地方)旁邊的門魚貫而出,入席并行禮,全場落座,開始用餐。雖然餐食味道平平,不過那種儀式感給人的印象卻是特別深刻。
也許是中午的緣故,我們在林肯會館大堂里的午餐沒有太多儀式。這座大堂于1843年奠基,落成于1845年。那一年的10月30日,維多利亞女王出席了盛大的啟用儀式。我們午餐的這個大廳是整座建筑的中心。一條條餐桌整齊排列,陽光透過高聳而狹長的彩繪玻璃照射進來,給這個廳堂增添了神圣的氣息。四周墻上懸掛著許多人物的畫像和照片,陳列著一些半身塑像,都是該館歷史、也是英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從馬修·黑爾、托馬斯·摩爾,一直到丹寧勛爵和撒切爾夫人。高桌上方掛著一幅巨幅油畫,畫的是人類文化史和法律史上的重要人物。彭教授說其中有孔子,但是我端詳許久,終于沒有辨認出哪一位是中國的至圣先師。
依照會館的規(guī)則,所有未來的出庭律師均要完成與師傅們數(shù)十次的共同晚餐。在一起,當然不是或不僅是飲酒作樂,吃喝的同時要切磋學問,物質的享受伴隨著知識的傳承和精神的陶冶。歐洲語言里,symposium(學術討論會)的本義是“會飲”。柏拉圖就有著名的《會飲篇》,看來把學術討論與餐飲結合在一起的學術習俗,實在是源遠流長。會館的夜宴之后,照例有講師和主事就某個案例或法律問題進行講解,或者舉辦一場模擬法庭辯論。辯論結束,法官或高級律師還要輪流對主題發(fā)表看法。通過這些方式,傳授普通法思維中最核心的內(nèi)容。
這時我不免想到伍廷芳。這位中國近代著名的法律改革家,正是林肯會館的畢業(yè)生。在彭教授送我的一本介紹林肯會館的書里,伍廷芳占了一頁。
伍氏1874年自費從香港到倫敦,入林肯會館學習法律,1877年1月26日獲頒出庭律師資格,是中國人得此資格的第一個??上?,在伍氏自己和關于他的文字中,對于會館的生活極少記載,唯一發(fā)現(xiàn)的一處是在他后來擔任駐美大使時發(fā)表的一篇文章里。他把美國人和英國人的待人之道加以比較,說英國人對陌生人缺乏熱情。例子是,他在林肯會館的圖書館里讀書,對面的同桌居然數(shù)月與他相對而默默無一言。每當伍廷芳試圖與他目光交流,進而說幾句話,那位同學都馬上低頭回避。不過,如果伍氏讀過美國人愛默生的《英人品格》,或許就不會對每個人都仿佛是一座孤島的英式人際關系感到奇怪了。
與四大會館在法律史上的卓越成就交相輝映的,是它們在英國文化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記。喬叟曾在會館庭院里漫步;莎士比亞曾專程來這里監(jiān)督他的《第十二夜》的首演;培根在格雷會館擔任過講師;蘭姆出生于內(nèi)殿會館,并在《伊利亞隨筆》里留下了他對兒時的會館生活的美好記憶;約翰遜博士是這里的???;哥德史密斯長住在此,并喜歡在居室內(nèi)宴請一班作家朋友,酒酣耳熱,人聲鼎沸,讓樓下正在為《英格蘭法律評論》精心構思的法學家布萊克斯通大為苦惱……
四大會館的建筑也是各擅勝場。一首打油詩這樣說:格雷大廣場,林肯高圍墻,內(nèi)殿花園美,中殿偉廳堂。
確實,就環(huán)境而言,內(nèi)殿會館和中殿會館是最令人賞心悅目的。我站在內(nèi)殿的庭院高處,向南望去,近處是茵茵綠草,遠處是款款流淌著的泰晤士河。撫今思昔,多少個世紀里,這條河流曾見證過十字軍騎士東征,見證過不計其數(shù)的貨船遠航,也見證著英國的政治法律制度走向世界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