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糖友給糖尿病起了個外號“糖魔”,因為糖尿病是不能根治的終身性疾病,更可怕的是出現并發(fā)癥,那將危及糖友的生命。而且長期的飲食控制、運動控制等等因素,會讓糖友感到很大的精神壓力,有些糖友甚至出現了抑郁癥。因此,在強調控制血糖的同時,也應加強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治療。
糖尿病抑郁癥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多種多樣,如心境低落,對生活、工作、學習喪失興趣,精力減退,易疲勞,失眠、多夢、恐懼、頭痛、心煩意亂,注意力難以集中、厭世等。這些心理變化的產生一般與以下幾種情況有關:
1.焦慮、恐懼。患者得知糖尿病不能根治,又有多種并發(fā)癥后,唯恐自己眼要瞎、腳要爛、腎要壞等,擔心對其今后的生活、學習、求職、婚姻等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感覺生活無望,產生焦慮和恐懼感。其實糖尿病并非如此可怕,只要早期診斷,在正規(guī)醫(yī)院接受治療,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等,并發(fā)癥是可以減少或避免的,患者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享受人生。
2.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影響患者的情緒,使患者對治療失去信心,易產生不配合治療的想法,從而更加影響血糖控制,如此惡性循環(huán)下去,實在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療。血糖控制不佳者,應爭取醫(yī)生的幫助,分析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找出解決方法。只有血糖控制改善,精神狀態(tài)才會得以改善,兩者既相互制約又能相互促進。
3.懼怕胰島素。有些患者十分懼怕胰島素,認為一旦用上胰島素就有成癮性,而且天天打針太麻煩,怕痛,更怕他人誤認為“吸毒”等。其實臨床上提倡早期應用胰島素治療,胰島素也不會成癮,加上現在先進的科技,可達到準確及無痛注射。至于他人的誤解不必太在意,把自己的身體搞好才是最重要的。
4.低血糖。低血糖帶來的不適,如心慌、手抖、出汗、迫不及待地要吃東西等窘迫狀,使患者對“低血糖”產生恐懼感。所以,加強對低血糖的認識,加強血糖監(jiān)測,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對減少和避免低血糖的發(fā)生非常重要。
5.經濟負擔。經濟上的困難有時可能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是患者中斷治療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接受正規(guī)的治療,隨著我國醫(yī)療保障制度的健全及完善,完全可以把醫(yī)療費用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怎樣從不良情緒中擺脫出來呢?有一種方法,就是從相反的方向思考問題,這常常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緒發(fā)生良性變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心理學稱之為反向心理調節(jié)法,能使人戰(zhàn)勝沮喪,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
以下幾種方法可以消除不良情緒:
1.學會傾訴。糖尿病患者內心困惑、焦慮時,應向醫(yī)生、家人、朋友傾訴,爭取大家關心和幫助。
2.主動吸收新知識。依照“活到老學到老”的格言,盡可能去接受新的知識。如:參加糖尿病知識講座學習班,訂閱一本糖尿病科普期刊,了解相關知識,掌握與糖尿病斗爭的方法,并多與病友交朋友,交流各自的經驗體會,向他們學習有益的防治手段,解除孤獨無助感。
3.遵守生活秩序,飲食休閑要按部就班。留意自己的外觀,身體要保持清潔衛(wèi)生,房間院落也要隨時打掃干凈,從穩(wěn)定規(guī)律的生活中領會自身的情趣。
4.適當體育運動。適當的體育運動有利于控制體重、血糖、血脂、血壓,也有利于驅散焦慮、抑郁情緒。
5.拓寬自己的情趣范圍。當你打完一套太極拳,當你練了瑜珈功,當你行走在公園的小道上,當你在人群中跳舞時,你會心情舒暢的。
6.決不放棄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樹立挑戰(zhàn)意識,學會主動解決矛盾,并相信自己會成功。
7.藥物輔助治療。一些有嚴重抑郁和焦慮情緒或自殺念頭的患者,應在醫(yī)生指導下配合適當的藥物治療。
1.否認心理
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能接受這一事實,持否認或懷疑的態(tài)度,或自認為得了糖尿病無非就是血糖高點,對身體無大影響,對疾病采取滿不在乎的態(tài)度,甚至懷疑醫(yī)生診斷有誤,拒絕改變飲食習慣,不接受治療,導致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張阿姨剛確診糖尿病那會兒就是那樣,自己不相信得了糖尿病,去了好幾家醫(yī)院檢查,結果是一樣的,最終在家人和大夫的勸說下才接受了得病的事實。
2.悲觀心理
有的患者一旦被確診,將終身依賴外源胰腺素治療,否則可能會導致危及生命的代謝紊亂?;颊咄械奖粍儕Z了生活的權利與自由,對生活失去信心,情緒低落,整日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情感脆弱,對治療采取消極的態(tài)度。有的患者往往變得悲觀,尤其是年輕患者,可能剎那間覺得求學、愛情、事業(yè)都灰飛煙滅;有的人自暴自棄、消極厭世,不積極配合治療。小田發(fā)現糖尿病的時候才上高二,突如其來的病情讓她變得沉默,覺得自己怎么會得糖尿病,自己比別人低一等。讓她的成績也一落千丈。
3.放任心理
一旦真正意識到患了糖尿病后,部分患者會放任病情的快速惡化。有的人表現為聽之任之,滿不在乎,這部分人或者癥狀輕微,或者對糖尿病的危害一無所知,覺得早晚都要死,活一天就快樂一天,不能對不起自己的嘴巴。老王體檢時查出了糖尿病,大夫建議他戒煙,幾十年煙癮的他根本戒不了,覺得糖尿病沒什么事,還是照樣吸煙喝酒。
4.過慎心理
而另一部分患者則表現為過分謹慎,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吃這,不敢吃那,以致體質和免疫力逐漸下降。經常感冒,感染。使血糖更加難以控制,還加速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自從發(fā)現糖尿病后,李阿姨便什么都不敢吃了,怕血糖高,這樣長期下來,李阿姨的血糖并沒有控制得很好。
5.恐懼心理
糖尿病是一種難以治愈的終身性疾病,可能出現多種并發(fā)癥,加之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知之甚少并存在許多誤解,因此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擔心會影響自己的將來和一生。其表現為,懼怕死亡等,或對治療過分關心,出現感覺過敏、精神高度緊張、失眠等。小陳發(fā)現糖尿病后,覺得自己不會活太長了,以至于每天都很消沉,晚上還出現了失眠。
6.自責心理
病人患病不能照顧家庭,長年治療又需要大量金錢,常因造成家庭經濟拮據而感到自責內疚,認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贅。夏阿姨查出糖尿病后,每次去醫(yī)院檢查,還有拿藥的錢讓她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給家人添了很多麻煩,于是內心深深自責,血糖也沒有管理好。
7.厭世心理
患病時間長,并發(fā)癥多且重,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往往對治療產生對立情緒,認為無藥可醫(yī),遲早都是死,進而自暴自棄,不配合治療。此類患者通常對醫(yī)護人員不信任,表現出一種冷漠、無動于衷的態(tài)度。有不少糖友發(fā)現糖尿病后便出現了厭世心理,覺得生活在世上沒有意義,早晚都得離開。
上述種種極端都是因為對糖尿病缺乏正確認識和了解引起的,事實上,除了要適當控制飲食和接受必要的藥物治療外,其他方面應盡量享受正常人一樣的生活。據了解,國外發(fā)達國家糖尿病患者的缺勤率只有約5%,絕大多數糖友都能正常生活和工作,糖尿病兒童也能一樣正常地上學,長大以后也能正常地就業(yè)和建立家庭。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克服極端態(tài)度呢?
1.要深刻認識到糖尿病絕不是不治之癥。
雖然目前糖尿病尚無根治的辦法,但是它絕對不是不治之癥。大量的研究和實踐證明,糖尿病完全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當得知自己或者家人患有糖尿病時,沒有必要過分緊張和恐慌,積極學習糖尿病的基礎知識,了解和掌握各種療法和自我護理的技巧,嚴格執(zhí)行醫(yī)生制定的綜合治療方案,就能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享受正常人一樣的生活。糖尿病治療的目標就是要使患者能夠獲得正常的生活、教育和工作。獲得正?;蛘呓咏H说膲勖?。隨著治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患者都能減少或者延緩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壽命也在不斷延長。
2.心理干預。
實踐證明,心理干預是改善臨床治療效果的捷徑,只有使患者正確對待疾病,愉快地與醫(yī)務人員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達到最佳的生活質量。
出現焦慮不安、情緒低落等情況時,應該以安慰、勸導為主,進行耐心、反復地勸說,使其保持“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tài)。相反有些人對自己的病情不重視,大大咧咧,不以為然,這時就應該告訴患者這樣做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而對于十分膽怯有恐懼心理的患者,則應以鼓勵為主,使其消除消極情緒,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
3.親人支持和社會環(huán)境。
親人患了糖尿病,家屬會更憂愁,這是人之常情,面對現實,家屬應控制自己,盡快消除恐懼和顧慮。因為患者對家屬的表情、態(tài)度以及言行舉止都十分敏感,無論親人病情如何,家屬都應鎮(zhèn)靜自若,讓患者得到精神上的支持。為了更多地了解糖尿病知識,讓患者因為患有糖尿病而產生的孤獨感消失,一種最好的方法就是與糖尿病患者交流?,F在有很多患者成立了患者俱樂部組織,在這些團體中,一起互相學習,采用新的、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做得既容易又有趣。如此改變生活和學習方式,每個患者都參與其中,為新的友誼奠定了基礎。
4.掌握糖尿病的防治知識。
(1)糖尿病知識教育
讓人們學習了解糖尿病基礎知識,懂得糖尿病給人們健康帶來的危害,掌握該病的防治方法,提高患者自我血糖控制和調節(jié)能力,減少和延緩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
(2)做好病情監(jiān)測
主要是自我血糖監(jiān)測,因為糖尿病的治療目的是為控制血糖穩(wěn)定,沒有血糖監(jiān)測,所有治療將只有在黑暗中摸索。無論何時,只要患者生活規(guī)律發(fā)生了變化,比如,因為需要而飲食發(fā)生變動、或運動發(fā)生改變、或胰島素劑量發(fā)生增減等,都需要監(jiān)測血糖,以了解這些改變對血糖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3)飲食治療
合理的飲食治療是各種類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糖尿病人應在規(guī)定熱量范圍內做到主食粗細搭配,副食葷素搭配,不挑食,不偏食。肥胖者限制總熱量的攝入量使體重減低以改善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降低血糖;消瘦者提高熱量攝入使體重增加以增強對各種傳染病的抵抗力。通過飲食治療減輕糖尿病患者胰島負擔,使血糖、尿糖、血脂達到或接近正常以防止或延緩心腦血管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4)運動治療
運動給糖尿病患者帶來的好處是:降低血糖,運動需要能量,因此可消耗血中的葡萄糖,運動結束后其降糖作用還能維持幾到十幾小時;減少胰島素用量,運動能提高胰島素敏感性,使少量的胰島素發(fā)揮更大的降糖作用;運動能降低血脂,減少腹部脂肪,減輕體重保持健康體型;運動能使循環(huán)、呼吸功能得到鍛煉;運動可以對抗糖尿病引起的骨質疏松;運動還可以令人心情舒暢,放松緊張情緒。運動要做到定時、定量和貴在堅持。運動方式可根據個人喜愛、病情情況加以選擇,如:散步快走、球類運動、跳舞、跳健美操等。
(5)藥物治療
包括口服藥物治療和胰島素治療。
口服藥物治療:適合2型糖尿病患者,是在飲食和運動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的。盡管目前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的口服藥物多種多樣,但是,這些藥物最終分屬五個不同的類型,它們有各自不同的作用機理,并且會給不同的患者帶來不同的益處,而所產生的副作用也均不相同。胰島素在1921年正式被人們發(fā)現后,使曾被認為是絕癥的糖尿病(當時指1型糖尿病)得到了正確的治療。胰島素給了這些患者又一次生命,現如今胰島素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糖尿病的治療,不僅應用于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的治療,同時也用于許多2型糖尿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