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醫(yī)學病毒學和生物制品學專家
——朱既明
朱既明,男,江蘇宜興人。曾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中國預防醫(yī)學科學院病毒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內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學會榮譽會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和五、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他是我國著名的醫(yī)學病毒學和生物制品學家,在醫(yī)學病毒學和生物制品學研究中取得了卓越成就,對促進我國病毒學研究和病毒病防治做出了巨大貢獻。
朱既明教授1917年9月12日出生于江蘇省宜興市,1933年考入上海醫(yī)學院,1939年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40?1945年在昆明前中央防疫處任技師。1944年考取第八屆庚款公費留英,1945?1948年先后在英國劍橋大學病理系和倫敦公共衛(wèi)生熱帶醫(yī)學學院讀研究生,194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8?1950年在英國國立醫(yī)學研究所研究流感病毒的變異。1950年11月回國后,分配到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協(xié)助湯飛凡所長籌建生物制品檢定所。參與制訂生物制品生產、檢定規(guī)范化的方案,技術人員的培訓;擔任了生物制品人員培訓班班主任。在建國初期為促進生物制品事業(yè)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曾任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主任技師、第二研究室主任,長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醫(yī)學科學院、中國預防醫(y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曾先后兼任國家科委預防醫(yī)學組成員,國家科委生物工程開發(fā)中心顧問;衛(wèi)生部醫(yī)學科學委員會常務委員,病毒專題委員會主任委員,出血熱專題委員會主任委員,藥品評審委員會生物制品分會主任委員,中國計劃免疫專家咨詢委員會顧問;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恫《緦W報》總編輯,《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熱帶醫(yī)學》副總編輯,《中華醫(yī)學雜志》英文版、《微生物學報》、《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等編委,國際雜志《Archive of Virology》顧問。他于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內科學院院士,1997年被授予美國微生物學會名譽會員。1998年1月6日病逝,享年81歲。
1943?1945年間,在湯飛凡教授的創(chuàng)導下,朱既明教授用自已分離的毒種,研制成功冷凍干燥的注射用青霉素,并進行了初步臨床觀察。這是我國抗生素事業(yè)的開端。
在英國期間,他在觀察新分離的甲型流感病毒時發(fā)現(xiàn),只有少數(shù)是球形顆粒,大多數(shù)呈絲狀和桿狀,而經多次傳代后呈球形。這是國際上首次發(fā)現(xiàn)同一種病毒可因其環(huán)境不同而呈不同形狀。其論文于1949年在英國《Lancet》雜志上發(fā)表后曾轟動一時。隨后他又發(fā)現(xiàn)流感病毒經乙醚或去污劑處理后,可裂解為具有生物活性的亞單位,即血凝素和可溶性抗原,這是國際上第一次將動物病毒裂解為亞單位。據(jù)此,他提出了流感病毒的結構圖像。這成為 50年代闡明病毒結構的先導,并為后來研究亞單位疫苗提供了原理和方法。在此期間,他還發(fā)現(xiàn)正常血清中存在能抑制流感病毒血凝作用的β和γ抑制素,前者被學術界稱為“朱氏抑制素”。
流感病毒的變異是朱既明教授畢生研究的主要課題。他詳細研究了在 1949年歐洲流感流行和 50年代起始于我國的世界性流感流行中分離到的毒株,提出了甲型流感病毒量變和質變的區(qū)分,并為病毒學界所公認。他又首先分離和鑒定了1957?1977年引起世界性流感流行的3個亞型,即甲2、甲3和新甲1型。在10年動亂的困難時期,他仍然堅持科研工作,發(fā)現(xiàn)了自然界廣泛存在毒力減弱的流感病毒“宿主依賴性溫度敏感株”,并對其缺損進行了定位。這證明了在自然界流感病毒不僅有抗原變異,而且還有毒力變異。
1951?1963年間,朱既明教授曾在我國生物制品部門工作。他起草了我國第一部生物制品規(guī)程,并舉辦了生物制品人員培訓班,為我國生物制品生產、鑒定培養(yǎng)了一批骨干。他在領導生物制品生產、鑒定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病原學和病毒減毒活疫苗的研究。在病原學研究方面,他獨立發(fā)現(xiàn)了“小鼠類流感病毒”,即仙臺病毒;查明了1959年引起小兒肺炎流行的主要病原為 3型和7型腺病毒,為小兒肺炎的防治做出了貢獻。
病毒學研究必須與防治病毒病相結合是朱既明教授一貫的科研指導思想。從 50年代起他開始研究病毒減毒活疫苗。他先后研究過森林腦炎、麻疹和流感活疫苗。他研究的特點是堅持高標準,既要獲得好的疫苗株,又要力求總結出規(guī)律。1956年,他初步獲得了森林腦炎病毒的減毒株,并總結出消除腦內毒力和保持皮下繁殖力是獲得這類病毒疫苗株的關鍵。在研究流感疫苗時,他發(fā)現(xiàn)不同時期自然界流感病毒減毒速度不同,并設計了“雞胚傳代法”和“遺傳重組法”兩種獲得疫苗株的方法。1963年,經過5年多的努力,他篩選出了高度減毒的麻疹活疫苗株(長47株),1966年投產,一直沿用至今,為我國控制麻疹做出了重要貢獻。
朱既明教授一貫要求自己在學術上不斷前進,緊跟時代的步伐。70年代初,綜觀國外病毒學研究的進展,他認識到已進入分子病毒學時代。1978年他有意識地考察美國的一些從事病毒分子遺傳學和基因工程研究的實驗室后,為了使國內的病毒學研究跟上國際進展,他積極支持開展基因工程研究,并在病毒學研究所籌建病毒遺傳研究室。1981年他發(fā)表的“病毒與重組DNA”一文,提出了兩個研究方向,即高等動物細胞中基因表達和以病毒作為基因工程載體。后來成為病毒遺傳研究室的兩個研究主題。這標志著他的學術思想由經典遺傳學向分子遺傳學的轉變。
上世紀80年代,乙型肝炎已成為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病毒病,研制新一代疫苗已成為當務之急。朱既明教授不顧自己已年過花甲,勇敢地擔起了研制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的課題,先是作課題負責人,后改任指導。經過10多年的努力,他和同事們一起終于獲得成功,現(xiàn)在該疫苗已在我國廣泛應用。1984年他又領導了以痘苗病毒天壇株為載體的基因工程多價疫苗的研究,以便獲得能同時預防幾種病的疫苗。在他的積極指導下,已有幾株重組疫苗病毒進行了小量人體試驗,并取得良好效果。
朱教授在科研上的成就曾先后獲全國科技大會和衛(wèi)生部科技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自然科學三等獎,衛(wèi)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獎勵。1996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醫(yī)學獎。
朱教授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他積極參與人大和政協(xié)的工作,特別關心我國的衛(wèi)生事業(yè)。他在疫情監(jiān)控、傳染病防治、新藥評審和國際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還通過多種渠道向有關部門提出了各種意見和建議,受到領導的重視。作為國家科委生物工程中心的顧問,他對我國“863”計劃生物技術領域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我國醫(yī)學病毒學的學術帶頭人,朱既明教授具有強烈的事業(yè)心、責任感和敏銳的洞察力。為了發(fā)展我國的病毒學事業(yè),他經常結合國內外的情況,超前一步思考這一領域的發(fā)展方向。從事生物制品研究時,他結合工作,學習和思考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問題;從事病原學和疫苗研究時,他學習和思考遺傳、發(fā)病和免疫機制;從事病毒遺傳研究時,他學習和思考分子病毒學和基因工程問題,并將收獲寫成文章發(fā)表,以指導實踐。
朱既明教授又是一位出色的科技工作組織領導者,他學識淵博,具有遠見卓識,又有很強的管理能力。特別是1981年任病毒所所長時,正值病毒所復所不久,科研條件差,而本所科技骨干由于十年動亂對分子病毒學和新技術知之甚少,他抓住這一時機,決定派一批科技骨干出國學習,同時組織所內力量,開展分子水平的研究工作,從而促進了病毒所分子病毒學研究的發(fā)展,使之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并為以后的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朱既明教授與助手在實驗室工作
朱既明教授愛惜人才,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強調德才兼?zhèn)?。他治學嚴謹,一貫提倡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實事求是的學風。他為人正直、生活簡樸、淡于名利,常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自勉。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阮力教授供稿)
(本文責編 陳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