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朱向華 彭姍姍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種跨國教育的新興模式近些年來得到飛速的發(fā)展,過多的追求發(fā)展速度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缺乏長遠的規(guī)劃、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教學過程沿襲傳統(tǒng)方法等。問題既然出現(xiàn)就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實施品牌戰(zhàn)略,對中外合作辦學進行品牌建設,使之有一個發(fā)展的方向,并且可以實現(xiàn)中外合作辦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近些年來隨著中外合作辦學的飛速發(fā)展,一系列的問題隨之出現(xiàn),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教學模式、教學主體等方面。任何問題都有其原因,通過對這些問題追根溯源的研究和分析發(fā)現(xiàn),缺乏品牌意識是其一個重要的原因。但對于中外合作辦學進行創(chuàng)建品牌僅有幾家中外合作辦學的學校提出,而且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zhí)行。本文通過運用層次分析法對于中外合作辦學創(chuàng)建品牌的基本要素進行了分類和計算研究,得出教師和學生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并根據(jù)這一結論給出創(chuàng)建中外合作辦學品牌的一些建議。
90年代以來,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我國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開始發(fā)展,經過這些年的發(fā)展,截至2012年,我國經教育部審批和復核的本科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高達500多個,遍及27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而且合作辦學的層次也逐步地得到了提高,涉及的專業(yè)領域范圍也有所擴大。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問題的存在。
1.1.1 教學主體存在的問題
中外合作辦學對教師要求比較高,目前能夠真正符合中外合作辦學要求的教師數(shù)量比較少;學生基礎良莠不齊,兩極分化,學生層次差距較大,管理難度大,而且教材多為原版英文教材,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目標、方法不明確,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差。
1.1.2 教學過程沒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單一
中外合作辦學的特色沒有體現(xiàn),雙語教學的運用比較死板,沿襲傳統(tǒng)的“老師教學——學生學習”模式,一味地灌輸式教育。學生找不到學習的動力,出現(xiàn)迷茫現(xiàn)象,學習缺乏興趣主要是課堂授課模式沒有結合中外合作辦學的特點。
1.1.3 教學效果評價體系設置不完善
存在高校上課的通病,老師講完課就走人,不會根據(jù)學生的接受程度適時調整授課進度和難度。沒有對學生課堂知識的接受程度進行調查了解,也就沒有及時的反饋,起不到期望的教學效果。對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不重視,沒有完善其評價體系或者根本沒有對教學效果進行調查反饋。
通過對中外合作辦學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的分析和研究發(fā)現(xiàn),問題很多,且存在時間長,導致問題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外合作辦學一開始發(fā)展的時候就沒有制定一個長遠的發(fā)展規(guī)劃,沒有看到中外合作辦學的遠景,沒有進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考慮。換句話說就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發(fā)展缺乏品牌意識。沒有從長遠的意義上抓住其發(fā)展的要領,是導致問題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隨著現(xiàn)在中外合作辦學的發(fā)展,有一些院校的合作辦學項目或者是機構提出了對中外合作辦學進行品牌建設的構想,例如江南大學的萊姆頓學院、湖南大學的美雅國際教育學院等,這些構想雖然提出了口號但是沒有很好的貫徹下去。未來中外合作辦學的發(fā)展離不開品牌的建設。好的發(fā)展目標加上貫徹到底的執(zhí)行力是成功的保證。
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為AHP),最早是由美國運籌學家薩迪(Satty)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決策方法。具體內容是將與決策有關的因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不同層次,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1.1 通過分析中外合作辦學品牌建設中各要素的相互關系,構建遞階層次結構
使用層次分析法分析問題、進行決策時,要把問題條理化,層次化,構造一個層次分明的結構模型。在這個模型下,目標問題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分解成為元素組成部分,這些元素又按照其屬性及關系分成若干層次,上一層次的元素作為準則對下一層次的元素起支配作用。結合中外合作辦學的實際情況,可把這些層次分為三類:第一,目標決策層。它是解決問題的最終目標,就是中外合作辦學品牌建設這個終極目標。第二,準則控制層。包含為實現(xiàn)該目標所涉及的所有要素,可根據(jù)中外合作辦學涉及的主體分為學校方面、教師方面、學生方面和社會方面。第三,包括各主體所要考慮的細化的小指標。
2.1.2 根據(jù)元素的重要程度,構造兩兩比較矩陣
層次結構反映了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但是準則層中的各準則在目標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一定相同,在決策者的心目中,它們應該各占有一定的比例。
2.1.3 比較元素的計算和相對排序,并進行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判斷矩陣A對應于最大特征值λmax的特征向量W,經過歸一化后即為同一層次相應元素對應于上一層次某一元素相對重要性的排序權值,這一過程即可得到元素的相對排序。
2.1.4 各層次對于系統(tǒng)總排序權重的計算,并進行排序總排序權重必須自上而下地將單準則下的權重進行合成。
2.2.1 構建指標體系
通過對學校管理和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基于對品牌建設理論的借鑒,結合中外合作辦學的具體特點,分析找出對中外合作辦學有影響的因素,并把它們分為四個方面:學校、教師、學生、社會。再對這四個方面進行細化每一個都細化出若干個小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中外合作辦學品牌建設指標體系
2.2.2 構造兩兩判斷矩陣并計算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根據(jù)表2,確定中外合作辦學品牌建設指標體系各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建立兩兩判斷矩陣如表3、表4、表5、表6、表7。
表2 兩兩判斷矩陣分析表
表3 第二層對第一層的判斷矩陣
通過計算得到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分別為:
W=[0.1173,0.4079,0.4079,0.0669]Tλmax=4.258
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即計算C.I.和 C.R.:
C.I.=λmax-n/n-1=4.258-4/3=0.086
C.R.=C.I./R.I.=0.086/0.89=0.096<0.1
說明該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其中R.I.根據(jù)表8得出:
表8 R.I.的階數(shù)對應表
表4 第三層各元素對第二層各元素的判斷矩陣(學校方面)
通過計算得到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分別為:
W=(0.1998,0.1415,01642,0.4925)T
λmax=4.08
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即計算C.I.和 C.R.:
C.I.=λmax-n/n-1=4.08-4/3=0.0267
C.R.=C.I./R.I.=0.0267/0.89=0.0296<0.1
說明該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表5 第三層各元素對第二層各元素的判斷矩陣(教師方面)
通過計算得到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分別為:
W=(0.0832,0.3989,0.3572,0.1607)T
λmax=4.1652
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即計算C.I.和 C.R.:
C.I.=λmax-n/n-1=4.1652-4/3=0.0551
C.R.=C.I./R.I.=0.0551/0.89=0.0612<0.1
說明該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表6 第三層各元素對第二層各元素的判斷矩陣(學生方面)
通過計算得到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分別為:
W=(0.133,0.504,0.25,0.113)T
λmax=4.177
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即計算C.I.和 C.R.:
C.I.=λmax-n/n-1=0.177/3=0.059
C.R.=C.I./R.I.=0.059/0.89=0.066<0.1
說明該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表7 第三層各元素對第二層各元素的判斷矩陣(社會方面)
通過計算得到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分別為:
W=(0.25,0.513,0.136,0.1)T
λmax=4.116
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即計算C.I.和 C.R.:
C.I.=λmax-n/n-1=0.116/3=0.0387
C.R.=C.I./R.I.=0.0387/0.89=0.043<0.1
說明該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下面計算各指標相對于中外合作辦學品牌建設這個總目標的比重并進行排序,見表9。
表9 各指標相對于總目標層的比重
根據(jù)表9可以看出,學生和教師兩個主體對品牌建設的影響比重最大,尤其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只有通過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學目標,才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國際型、綜合型的人才,才能實現(xiàn)中外合作辦學的辦學目標,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品牌建設添磚加瓦,早日打造出“品牌學生”、“品牌教師”,最后形成“品牌效應”。
學生是教育的直接消費者,是對中外合作辦學管理進行認知的載體,對學校品牌的建設有著直接的發(fā)言權,因此,他們自身也是品牌的一部分,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對品牌本身也是一種強化。
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內因。學生應該從自身尋找出自己發(fā)展前進的方法。學生應該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明確學習目標就是讓自己成為綜合型、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能在國際化的發(fā)展大潮中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精彩。怎樣才能成為這樣的人才呢?很簡單,一方面改變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要有創(chuàng)新思維,打破原來那種一味地接受灌輸式教育的學習方法,對于自己的專業(yè)課學習要有自己的想法,敢于質疑,敢于向老師發(fā)問,只有經過自己消化吸收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要積極參加校組織的各種課外活動,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僅會學習,也要具有很強溝通交際能力、組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真正的成為名符其實的“品牌學生”。在未來的就業(yè)競爭中獨樹一幟。
外因方面,學校為培育“品牌學生”所做的支持工作表現(xiàn)在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包括硬件設施和校園環(huán)境。硬件設施就是教學設施,為學生配備良好的教學設施。配備多媒體教學設施,可以使學生的課堂形式多樣化;配備專門的語音室,讓學生加強英語的學習。校園環(huán)境方面,多開展一些課外活動,請一些外教參加,讓學生多跟外教交流,成為課堂外的好朋友,可以消除學生的顧慮,讓學生主動張嘴去說,更多地去運用所學的知識,另外可以了解國外的文化、歷史,培養(yǎng)多種思維方式。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認為,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同樣,名校之名,貴在名師,正是優(yōu)秀的教師群體托起了學校的內涵發(fā)展[1]。
教師首先具備中外合作辦學要求的基本能力,能夠進行雙語教學,從教學的內容、方法手段和課堂組織形式等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靈活多變的課程教學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比如,專業(yè)課程采取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讓學生自己做課件,并利用相關案例加以說明,自己上講臺講一下自己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然后老師在對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指正和補充,進行師生互動式的教學。這樣學生既能深刻理解和掌握課本知識,又能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演講能力。
其次可以通過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拓展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主動尋找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使學生真正地接觸社會實際、開拓思路,以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
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專業(yè)知識由枯燥的理論知識轉變成有趣的學習內容。在學生中樹立自己的“品牌”,成為學生中有口皆碑的“品牌教師”。在自身能力方面,不斷要求進步和進修的機會,加強外語的學習和自身專業(yè)知識結構的不斷更新,不斷與時俱進,掌握專業(yè)的前沿信息。
當然,“品牌教師”的培養(yǎng)離不開學校創(chuàng)造的良好條件和機會。學校應當重視對雙語教師的培訓。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外語培訓,提高他們的外語應用能力,為出國進修做準備,多為教師創(chuàng)造出國進修的機會,鼓勵教師出國,學??梢詫iT設立一個專項資金,制定教師的人才培訓計劃,定期地把青年教師送出國去,幫助他們提高教學水平,更新教師陳舊的知識結構,增強他們對西方文化和教育制度的了解、對合作方教學情況的了解,學習國外課堂教學模式,把握世界學術前沿的最新動態(tài),獲取最新學術信息等。鼓勵教師開展學術研討會,為學術研討會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不同類型教師的學術、教學經驗等方面交流和學習,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并使之逐漸成長為國際化教師。
學校就是一個綜合體,把學生和教師兩方面聯(lián)系起來,為“品牌學生”和“品牌教師”的培育和培養(yǎng)提供最大的便利。
另外,社會大眾對中外合作辦學品牌建設的一個監(jiān)督和認可也是中外合作辦學進行品牌建設一個依據(jù)和方向。中外合作辦學品牌的口碑還是在學生家長和用人單位那里,品牌學生就是他們的目標。只有培育出被社會大眾所認可的品牌學生,中外合作辦學的品牌也就打響了。
總而言之,中外合作辦學的品牌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各個主體長時間的共同努力,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響亮的“品牌”。因此,任何一個教學人員和管理人員都不能懈怠,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學習,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個的社會精英品牌,使我們的教育事業(yè)更上一層樓,使我國的教育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1] 陳放.品牌學[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
[2] 黃海力.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品牌經營和管理[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
[3] 陳放,謝宏.品牌策劃[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
[4] 馮晨昱.對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1).
[5] 者貴昌.中國高校:教育品牌建設評價模型的設計與探討[J].高教論壇,2010(4).
[6] 林金輝,劉志平.論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規(guī)范與引導[J].江蘇高教,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