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及其《九成宮醴泉銘》"/>
/ 江西_文師華
作 者: 文師華,字啟秀,室名禾齋。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江西省楹聯(lián)學會會長兼中國楹聯(lián)學會常務理事及評審委員會副主任,文學博士,南昌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唐初,政治昌明,國力強盛,書法逐漸從六朝的遺法中蛻變出來,而欲以一種新的姿態(tài)顯現(xiàn)于世。唐初楷書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合稱“初唐四家”。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祖籍渤海千乘(今山東高青),自十世祖晉歐陽質(zhì)避禍南遷,遂為潭州豪族。到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557),歐陽詢祖父歐陽琯以克定嶺南之功,出任廣州刺史。是年歐陽詢出生于廣州。歐陽琯后升為征南將軍,封爵山陽郡公,天嘉四年(563)卒于任上。歐陽詢之父歐陽紇承繼爵位,繼任廣州刺史。陳宣帝太建元年(569),歐陽紇據(jù)廣州起兵反叛朝廷,次年兵敗伏誅,禍及全家。歐陽詢當時十四歲,由其父好友江總收養(yǎng),江總教他習字作文。歐陽詢敏悟過人,博貫經(jīng)史。隋開皇九年(589)陳朝滅亡,歐陽詢隨養(yǎng)父江總?cè)胨澹怂?,為太常博士,與李淵交游甚厚。隋亡,歐陽詢與虞世南并為竇建德的東夏王朝所留用,歐陽詢?nèi)翁G?。唐武德四年?21),東夏王朝被李世民消滅,歐陽詢再次作為降臣入唐,時年六十五歲。由于歐陽詢是高祖李淵的舊友,入唐后即起用為五品給事中,后奉詔參修《陳書》,又領修《藝文類聚》一百卷,供唐諸王子閱讀。626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政變,次年即皇帝位。歐陽詢因是太子李建成集團中人,從中樞機關調(diào)入東宮,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爵渤??h開國男,故又稱“歐陽率更”、“歐陽渤?!保⒐儆种零y青光祿大夫,但已是一員閑散無事的文儒老臣。貞觀十五年(641)卒于率更令任上,享年八十五歲。
歐陽詢是位全能的書法家。張懷瓘《書斷》稱他“八體盡能,筆力險勁,篆體尤精”。所謂八體,大概指大篆、小篆、隸、真、行、草以及飛白、章草諸書。歐陽詢從小隨養(yǎng)父江總在江南讀書習字,江總(519—594),官至陳尚書令,不僅以文學著稱于世,而且擅長書法。竇臮《述書賦》歷評陳時書家智永等二十二人,江總名列其間。歐陽詢學書,開始當受到梁、陳書風的影響,而梁、陳書風則以王獻之為主流。歐陽詢年輕時悉心碑帖,宋李昉《太平御覽》卷589引《國史纂》載:一次歐陽詢出行,在野外見到西晉索靖所書石碑,“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shù)步,復下馬佇立。疲則布毯坐觀,因宿其旁,三日而后去”。索靖擅長章草,筆畫具有“銀鉤蠆尾”之勢,梁人袁昂《古今書評》喻之為“飄風忽舉,鷙鳥乍飛”。其勁健的筆力氣勢對歐陽詢有直接影響?!杜f唐書》卷189上《歐陽詢傳》稱歐陽詢“初學王羲之書,后更漸變其體”。宋《宣和書譜》卷八云:“詢喜字,學王羲之書,后險勁瘦硬,自成一家?!薄巴砟旯P力益剛勁,有執(zhí)法面折廷爭之風,或比之草里蛇驚,云間電發(fā),至其筆書工巧,意態(tài)精密俊逸處,而人復比之孤峰崛起,四面削成,論者皆非虛譽也。”歐陽詢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631)《徐州都督房彥謙碑》(七十四歲書)就是他的隸書作品。他的楷書受到漢隸,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及隋代《董美人墓志》等碑刻的影響。究其用筆,方圓兼?zhèn)涠鴦烹U峭拔,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含隸意。他吸取了隋碑方正峻利的特點,又融合二王書法的秀骨清神,形成平正中寓險勁的獨特風格,又稱“率更體”。他還注重對楷書法度的研究,他的《三十六法》探討了楷書結(jié)構(gòu)、章法中的欹與正、虛與實、主與次、向與背等多種關系。
歐陽詢書法在唐初影響很大,《舊唐書》卷一八九上《歐陽詢傳》稱:“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人得其尺牘文字,咸以為楷范焉。髙麗甚重其書,嘗遣使求之。髙祖嘆曰:‘不意詢之書名,遠播夷狄,彼觀其跡,固謂其形魁梧耶!’”當時王公大臣的碑志多由他書丹,即使是宰相杜如晦的墓碑,序銘出自虞世南之手,書法卻出自歐陽詢之筆。歐陽詢的書法創(chuàng)作以楷書為最,所寫的《化度寺邕禪師舍利塔銘》(七十四歲書)、《九成宮醴泉銘》(七十五歲書)、《虞恭公溫彥博碑》(八十歲書)、《皇甫誕碑》(貞觀年間書)被稱為唐人楷法第一,其中《九成宮醴泉銘》最負盛名。他的行楷書《張翰帖》(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夢奠帖》(藏遼寧省博物館)等,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可寶貴。他在八十五歲高齡時還為兒子歐陽通書寫了一部精致的習字范本——《小行楷千字文》(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此帖風骨清峻,筆筆精到,令人嘆服。
《九成宮醴泉銘》刻于貞觀六年(632)四月,魏徵撰文??瑫?,二十四行,行四十九字,篆書題額“九成宮醴泉銘”六字。碑高270厘米,上寬87厘米,下寬93厘米,厚27厘米。碑身和碑首連成一體,碑首刻有六龍纏繞。今石尚存,在陜西西安碑林,但剜鑿過多,已非原貌。
九成宮遺址在陜西麟游縣西五里天臺山,東距唐代首都長安(今西安)約三百里。九成宮原為隋代的仁壽宮,由楊素主持,宇文愷監(jiān)修,當時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工匠死者以萬數(shù)。(見《隋書·食貨志》)仁壽宮建成后,隋文帝楊堅每年都要前去避暑,后來他本人和皇后獨孤氏都在此宮中去世。隋朝末年,仁壽宮漸次荒廢。唐代貞觀五年,太宗李世民對此宮加以維修,改名九成宮?!熬懦伞币鉃榫胖?,言其極高。貞觀六年四月,唐太宗避暑于九成宮時,宮中缺乏水源,太宗見西城南面高閣之下有一塊地方土質(zhì)濕潤,便以拐杖挖掘疏導,有泉水隨之涌出,“其清若鏡,味甘如醴”,故名醴泉。太宗大悅,遂命魏征撰文,記錄此事,又命歐陽詢書丹勒石,于是有了《九成宮醴泉銘》這篇著名的銘文碑刻。至高宗永徽年間,九成宮又改名為萬年宮,所以此碑在唐時拓之甚少。后人所能見到的最早拓本是宋拓本。由于此碑名聲太大,故歷來捶拓不絕,以致碑面磨損十分嚴重。自宋至清,碑面又經(jīng)過幾次開鑿,所拓有時瘦,有時肥,更失原來面目。現(xiàn)北京、上海均有宋拓佳本,北京故宮所藏最有名,為明代駙馬李琪所藏宋拓本,現(xiàn)多次刊印,其原有風韻神采猶存。
《九成宮醴泉銘》包括序文和銘文兩部分,序文用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寫成,重在記事;銘文用四言韻語寫成,八句一韻,偏重抒情和說理。就內(nèi)容而言,序文開篇點名九成宮原本是隋代的仁壽宮,描繪了仁壽宮高閣林立、長廊環(huán)繞、金碧輝煌、窮泰極奢的宏偉景象,以及夏日“無郁蒸之氣”、“有凄清之涼”、適宜避暑的良好環(huán)境。接著敘述皇帝李世民自弱冠之年起,“經(jīng)營四方”,安撫萬民,“以武功一海內(nèi)”、“以文德懷遠人”的豐功偉業(yè),以及“積勞成疾”、久治難愈的身體狀況,為下文寫改造修繕仁壽宮之事作鋪墊。群臣建議修建離宮“怡神養(yǎng)性”,皇帝“深閉固拒,未肯俯從”,于是決定沿用隋代舊宮——仁壽宮,加以改造修繕,削去華麗的裝飾,修復倒塌的宮殿,變奢華為簡樸。再接著寫皇帝發(fā)現(xiàn)醴泉的過程,描寫醴泉的清澈、甘甜之美和群臣奔走相告、喜笑顏開的情景,并引經(jīng)據(jù)典,強調(diào)醴泉涌出是上天所賜的“神來之物”,是皇帝的美德感動上天的結(jié)果,是國家盛大而美好的事情。銘文用韻語的形式,歌頌皇帝應天承運、“絕后光前”的文治武功,“居高思墜”的憂患意識和勵精圖治的精神。宋代曾鞏在跋此碑時稱:“魏為此銘,亦欲太宗以隋為戒,可以見魏之志也?!?/p>
從書法藝術(shù)的角度看,此碑作為歐陽詢七十五歲時的應詔之作,書寫時恭謹嚴肅,一絲不茍,用筆、結(jié)構(gòu)均應規(guī)入矩。點的變化多樣,有時用豎點,有時用橫點;橫畫以左低右高取勢;豎畫稍作細微的粗細變化,直畫多作垂露,偶用懸針;撇捺畫多圓筆;鉤法取于隸,直鉤畫多用折法,出鉤較短;豎彎鉤畫用轉(zhuǎn)法向右外拋出,略帶隸書筆意。三點水旁更特殊,第一點多作短斜撇點,第二點作上鈍下銳的直點,乘勢而下銜接末點的挑筆,表現(xiàn)出清勁秀健的動勢。此碑結(jié)構(gòu)方式以平正峭勁、嚴謹工整見長,平正中寓險勁,雖結(jié)體多向右擴展,但重心穩(wěn)固,斜而能正,側(cè)而不倒。馬宗霍《書林藻鑒》引用古人的評語,說歐陽詢楷書“如金剛瞋目,力士揮拳”,“戈戟森列”,“骨氣勁峭,法度嚴整”,“險勁瘦硬,崛起削成”; 又說:“風骨內(nèi)柔,神明外朗”,“法方筆圓,此漢之分隸、魏晉之楷合并醞釀而成者”。的確,《九成宮醴泉銘》筆力剛勁清秀,結(jié)體險絕瘦峻,既得北碑方正峻利之勢,又有南帖風姿秀雅之韻,故歷代推為學書之正途、初學之典范。
臨習此帖,宜用彈性強的狼毫筆,注意筆畫瘦硬勁健、結(jié)體中宮收緊的特點。下筆果斷,棱角分明。每個字中心部分緊,而由橫、撇、捺畫來展開外圍,形成內(nèi)緊外松的態(tài)勢。在保持結(jié)體平穩(wěn)均衡的前提下,略呈抑左揚右、欹側(cè)取妍的傾向。
清代書法家黃自元的楷書主要取法于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并從中總結(jié)漢字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在歐陽詢《三十六法》的基礎上,提出九十二種間架結(jié)構(gòu)方法。
當代書法大師啟功先生六歲開始習字,從模仿其祖父自臨的歐陽詢九成宮體入門,二十多歲時臨習宋拓歐陽詢九成宮碑,奠定了楷書基礎。他的看家本領,主要來自歐、柳楷書碑刻和智永、董其昌的行草墨跡。他在《論書絕句百首》第四十首寫道:“貞觀事業(yè)定九州,巍峨宮闕起麟游。行人不說唐皇帝,細拓豐碑寶大歐?!辈⒆宰⒃疲骸疤铺诩赣诘苄郑度杏诖雀?,剪滅群雄,自歸余事。避暑九成,甘泉紀瑞,所以粉飾鴻業(yè)者至矣。魏巨鹿之文,歐渤海之字,俱一時之上上選也,然今之寶此碑者,一波一磔,辨入毫芒;或損或完,價殊天地者,但以其書耳?!背浞挚隙恕毒懦蓪m醴泉銘》的藝術(sh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