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龍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規(guī)劃與設計學院,廣東深圳 518055)
古樹名木不僅具有綠化價值,而且是有生命力的“綠色古董”,它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失而不可復得,從某種意義上講,古樹被毀意味著一段歷史的缺失。因此,古樹名木的維護
不單單是出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需要,更是對古老文明的延續(xù)。同時,古樹名木對研究千百年來的氣候、水土、空氣等自然變化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是十分珍貴的“綠色文物”,理應像保護出土文物一樣保護古樹[1]。
據(jù)我國有關部門規(guī)定,一般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大樹即為古樹;而那些樹種稀有、名貴或具有歷史價值、紀念意義的樹木則可稱為名木[2]。
潭柘寺因前有柘樹,后有龍?zhí)抖妹?,位于北京西郊門頭溝區(qū)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門41 km。潭柘寺規(guī)模宏大,寺內占地2.5 ha,寺外占地11.2 ha,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 ha以上。整個建筑群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建筑的美學原則,以一條中軸線縱貫當中,左右兩側基本對稱,使整個建筑群顯得規(guī)矩、嚴整、主次分明、層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閣、齋、軒、亭、樓、壇等,多種多樣。寺外有上下塔院、東西觀音洞、安樂延壽堂、龍?zhí)兜缺姸嗟慕ㄖ途包c,宛如捧月的眾星,散布其間,組成了一個方圓數(shù)里,景點眾多,形式多樣,情趣各異的旅游名勝景區(qū)。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觀豐富,而且自然景觀也十分優(yōu)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異,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經名揚京華[3]。
潭柘寺中的古樹名木甚多,包括盤龍松、臥龍松、古七葉樹、帝王樹、配王樹、“百事如意”、古丁香、千年柏等。最著名的當屬1700年樹齡的銀杏(Ginkgo biloba)“帝王樹”。此樹植于遼代,高達40 m,直徑4 m有余,六七個人才能環(huán)抱[4]。
潭柘寺古樹眾多,具有深遠的歷史文化意義。很多古樹,在歲月的洗禮中會沉淀出更多的味道,油松(Pinus tabuliformis)虬勁的樹姿(見圖1)、白皮松(Pinus bungeana)潔白的枝干(見圖2)都蘊含著時間的痕跡。然而伴隨歲月的流逝,大多數(shù)古樹名木都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衰老現(xiàn)象。
圖1 油松的樹姿
圖2 白皮松的干
事實上樹木衰老是樹體整個外部形態(tài)、內部結構及生理功能都發(fā)生衰退的總現(xiàn)象,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古樹的生長特點也異于常樹,隨著古樹的衰老,其營養(yǎng)組分、水分輸導、礦質營養(yǎng)元素、激素和酶系統(tǒng)等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體內代謝的合成和分解代謝也隨之逐漸失調,進而引起組織衰老,導致器官及個體的衰竭,最終導致古樹死亡。造成古樹長勢衰弱的原因,可歸為以下幾類。
隨著樹齡增加,樹木生理機能逐漸下降,根系吸收水分、養(yǎng)分的能力越來越差,不能滿足地上部分的需要,樹木生理失去平衡,從而導致部分樹枝逐漸枯萎死亡(見圖3)。
一些古樹分布于山坡、墓地、懸崖等處,土壤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營養(yǎng)面積小,隨著樹體的生長,汲取的養(yǎng)分不能維持其正常生長,很容易造成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而衰弱甚至死亡(見圖4)。
圖3 衰老死亡樹枝
圖4 營養(yǎng)面積小
潭柘寺里游人密集,地面踩踏頻繁,致使土壤板結,通氣不良;有的樹干周圍鋪裝面積過大,僅留下很小的樹盤,影響了地上與地下氣體交換,使古樹處于透氣性極差的環(huán)境中(見圖5)。此外,土壤污染日益嚴重,尤其在游覽區(qū),垃圾的隨意丟棄導致土壤理化性質發(fā)生變化,加速了古樹的衰老。
由于古樹年齡大,樹勢減弱,易遭病蟲害侵襲。現(xiàn)場調查發(fā)現(xiàn)介殼蟲、天牛對國槐(Sophora japonica)的侵擾嚴重,油松也面臨著松毛線蟲的威脅。此外,鼠類對樹根的啃食也加劇了其衰亡的速度。
研究發(fā)現(xiàn),古樹名木發(fā)生衰弱及死亡的原因除了部分屬于機理性衰敗外,大多數(shù)屬于非機理性的原因所致。而在這些非機理性原因中,人為活動是最重要的,也是破壞性最大的因素。不合理的采伐、盲目的建筑擴大、不科學的基礎設施改善等活動都會對波及的古樹名木的生存空間產生迫害。此外,人們在樹體上亂刻、亂釘?shù)戎苯悠茐幕顒右彩构拍臼艿絿乐貏?chuàng)傷(見圖6)。
圖5 古樹周圍的鋪裝
圖6 人為活動
1)設置復壯溝,滲水井和通氣孔。挖復壯溝、鋪設通氣管和砌深水井可以增加土壤通透性,便于排水灌溉和施肥。復壯溝寬80 cm~100 cm,深80 cm,長度和形狀因地而定,溝內回填大多是腐葉土和各種樹枝及增補的營養(yǎng)元素。溝的位置在古樹樹冠投影外側,例如臥龍松和盤龍松的復壯溝在道路的相反一側,這樣可以減少游人踩踏(見圖7)。寺內見到的通氣管都是金屬質地的(見圖8),管徑10 cm,上面有鐵蓋,便于開啟通氣、施肥、灌水,又不會堵塞。滲水井設置在復壯溝的一端或中間(見圖9),井直徑1 m左右,比復壯溝略深,可以保證根系分布層無積水。地下溝、井、管相連,形成一個既能透氣排水又能供給營養(yǎng)的復壯系統(tǒng),創(chuàng)造出適于古樹生長的優(yōu)良土壤條件,因而達到古樹復壯的目的。
圖7 復壯溝
圖8 通氣管
2)橋接。對樹勢衰弱的古樹,可采用橋接法使之恢復生機。具體做法:在需橋接的古樹周圍均勻種植2株~3株同種幼樹,幼樹生長旺盛后,將幼樹枝條橋接在古樹樹干上,即將樹干一定高度處皮部切開,將幼樹枝削成楔形插入古樹皮部,用繩子扎緊,愈合后,由于幼樹根系的吸收作用強,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古樹體內的水分和養(yǎng)分狀況,對恢復古樹的長勢有較好的效果。橋接技術難度較高,需要豐富的經驗和熟練的手法。寺內的古二喬玉蘭(Magnolia×soulangeana),經橋接后長勢良好(見圖10)。
圖9 滲水井
圖10 橋接
3)樹洞修補。寺廟中可以見到很多用水泥修補的小樹洞(見圖11)。先刮去腐爛的木質,用硫酸銅或硫磺粉消毒,然后在空洞內壁涂防腐劑,表面用水泥、黃沙對樹木進行裝飾。
關于樹洞修補與否,國內外存在差異。國外專家認為,樹洞不應該進行人為的修繕。不管技術如何先進,方法如何高明,樹洞浸水問題始終難以解決,尤其是采用高新技術修補的樹洞,雖然看上去天衣無縫,但實際上洞內浸水問題更為突出,更易導致樹體內部的腐爛。當然,樹洞不補并不是不對其采取保護措施,而是應提倡采用傳統(tǒng)的方法,定期清理樹洞,刮掉腐爛部位,涂刷防腐的桐油,使樹洞保持開放狀態(tài),如果保護措施合理,洞內通風透氣,即使積些雨水也很快會風干,反而可以保證古樹的健康生長。
4)整枝修剪。修剪應以基本保持原有樹形為原則,必要時也要適當整形,以利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促進更新復壯。有歷史意義或特殊觀賞價值的古樹,應保留其原貌,對枯枝采取防腐處理。整枝修剪的時間在冬季換土后,主要修剪一些枯老殘樁、病蟲害嚴重枝條、衰老下垂枝、競爭枝、徒長枝和根蘗枝等(見圖12)。
圖11 樹洞修補
圖12 整枝修剪
5)種植地被。在樹下種植地被,可以減少地面徑流,保持水土。殘枝落葉又是天然肥料,如果是固氮植物則能實現(xiàn)植物之間的共贏。在潭柘寺,帝王、配王樹下種植了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既美觀,又能養(yǎng)護土層(見圖13),因此兩棵古銀杏雖然沒有設置復壯溝,依然長勢良好。與此同時,高大的樹木為牡丹提供了良好的側方遮陰,暮春時節(jié),牡丹開放,一片雍容華貴。在地被植物的選擇上,亦可選擇麥冬(Ophitopogin japonicum)、二月蘭(Orychophragmus violaceus)等長勢良好且耐陰的草本植物(見圖14)。
圖13 種植地被(一)
圖14 種植地被(二)
6)搭支柱、打樹箍。古樹由于年代久遠,主干或有中空,主枝常有腐爛、死亡,造成樹冠失去均衡,樹體容易傾斜;又因樹體衰老,枝條容易下垂,因而需要用鋼管、樹箍或其他支撐物加固(見圖15)。寺中,盤龍松和臥龍松的支柱是金屬材質的,雖然起到了良好的支撐作用,但是隨著樹體的增長,這些支撐沒有得到適時的調整,很多都已經嵌進了樹體里,反而對樹木生長造成了破壞(見圖16),所以支撐物要注意定期調整,以免對古樹造成二次傷害。
圖15 搭支柱
圖16 打樹箍
7)加強水肥管理。每年春季4月~5月灌2次~3次透水,11月末或12月初進行冬灌,對生長在地勢低洼地段的古樹注意排水,同時灌水后應及時松土。
古樹的實施追肥,有利于保持樹木的旺盛生機。通過對古樹周圍土壤的分析確定施肥種類,根據(jù)古樹名木的生長需要進行施肥。由于古樹年老,生長勢弱,根系吸收能力差,故施肥時不能施大肥、濃肥,對于生長較健康的古樹,在根際周圍以施廄肥為主,對樹勢較弱的古樹,以樹干滴注液態(tài)肥為主。
8)病蟲害防治。古樹易受病蟲侵害,由于先期害蟲(如葉部害蟲)等的危害,消耗水分和養(yǎng)分,易使樹勢衰弱。古樹一旦衰弱后,蛀干害蟲如小蠹蟲、天牛等次期害蟲乘虛而入,破壞樹木的輸導系統(tǒng),容易造成樹木死亡。因此,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定期檢查,合理使用農藥,每年打藥6次,主要針對銹病、介殼蟲、紅蜘蛛、蚜蟲等。除了化學防治,還應該考慮運用合理的生物防治措施,注意保護天敵,減少環(huán)境污染,增強樹勢。
9)其他措施。視具體情況對古樹設圍欄保護(見圖17),尤其對樹齡較大、生長勢弱古樹應重點加以維護。古樹高聳且電荷量大,易遭雷電襲擊。所以,高大的古樹應安裝避雷針裝置,以防雷擊(見圖18)。
圖17 古樹圍欄
圖18 高樹上的避雷針
1)古樹名木對研究千百年來的氣候、水土、空氣等自然變化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是十分珍貴的“綠色文物”,理應像保護出土文物一樣保護古樹。2)古樹的生長特點異于常樹,隨著古樹的衰老,其營養(yǎng)組分、水分輸導、礦質營養(yǎng)元素、激素和酶系統(tǒng)等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體內代謝的合成和分解代謝也隨之逐漸失調,進而引起組織衰老,導致器官及個體的衰竭,最終導致古樹死亡。造成古樹長勢衰弱的原因,可歸為以下幾類:樹木自身衰老,生命力減弱;立地條件差,營養(yǎng)面積小;樹干周圍鋪裝面積大,土壤理化性質惡化;病蟲害、鼠害危害嚴重和人為活動。3)古樹名木的養(yǎng)護管理可以延緩樹木衰老,延長其壽命,主要措施有設置復壯溝、滲水井和通氣孔,橋接,樹洞修補,整枝修剪,種植地被,搭支柱、打樹箍,加強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設置圍欄、安裝避雷針等。
[1]尹衛(wèi)國.保護古樹名木的環(huán)境和文化意義[N].遼寧日報,2007-12-14.
[2]王黎明,李家莊.秭歸縣古樹名木保護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湖北林業(yè)科技,2012,5(3):18-20.
[3]http://www.tanzhesi.com.cn/.
[4]http://www.tanzhes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