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兵
(中鐵十六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浙江湖州 313000)
廈門至成都高速公路(貴州境)清鎮(zhèn)至織金段第8合同段楊柳河大橋織金岸橋臺與普翁隧道進口相接,處于楊柳河左岸陡斜坡上。普翁特長隧道左洞長3 019 m,右洞長2 990 m。左右洞進洞均采用37根28 m長管棚超前支護進洞。普翁隧道進口端長184 m范圍地層為碎塊石土、強風化玄武巖、中風化灰?guī)r及斷層破碎帶,碎石土厚4 m~14 m,強風化玄武巖厚15 m~21 m,隧道圍巖無自穩(wěn)能力,易發(fā)生大塌方,圍巖級別為V級。隧道進口位于陡坡之上,自然坡角為35°~50°。
2011年11月底,施工單位組織施工人員進入施工現場,進行前期準備工作。2012年3月8日~2012年3月16日,施工單位先后進行了隧道左幅、右幅邊仰坡開挖支護工作。2012年3月16日~2012年3月26日,進行隧道左、右幅套拱施工。2012年4月21日,隧道上導坑掘進2.90 m后,發(fā)現隧道上部坡體發(fā)生開裂,裂縫位于坡體上部ZK52+490(YK52+490)至坡體下部ZK52+383(YK52+390)段,隨后處于蠕滑狀態(tài)?;氯耙妶D1。
圖1 現場全景
1)地形、地貌。場區(qū)地處貴州高原西部山區(qū),位于織金縣普翁鄉(xiāng)東南0.50 km 處,橋位附近海拔1 225.70 m ~1 370.80 m,相對高差145.10 m。橋軸線通過段高程1 227.00 m~1 286.70 m,相對高差59.70 m。地貌類型屬構造侵蝕~剝蝕型低中山地貌。
2)水文、氣候。橋位區(qū)屬長江流域之烏江水系,地表發(fā)育有楊柳河,河水常年期水位高程1 227.30 m,洪水期高程1 229.00 m,30年一遇高大洪水位1 234.00 m。常年流量為Q=2.00 m3/s~8.00 m3/s,最大可達80.00 m3/s。場區(qū)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據織金縣氣象站1961年~1990年氣象資料,年平均氣溫14.10℃,極端最高氣溫34.00℃(1988年5月6日),最低氣溫-12.10℃(1977年2月9日)。年平均降雨量1 396.6 mm,多集中在每年的5月~8月間,占全年降雨量的55%~60%,最大日降水量186.1 mm(1983年5月25日);年平均相對濕度 82%;最大風速 17.00 m/s,平均風速 2.30 m/s。
3)地層巖性。場區(qū)內地層為上覆第四系殘坡積層(Qel+dl)粉質粘土、碎石土,沖洪積層(Qal+pl)粉質粘土、卵石土,下伏基巖為二疊系上統龍?zhí)督M(P2l)泥質粉砂巖夾泥巖、炭質泥巖及煤層,峨眉山玄武巖(P2β)組成?;露纹麦w上下伏基巖為玄武巖。
4)水文地質。a.地下水類型。場區(qū)地下水類型為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土層孔隙水。b.含水巖組。場區(qū)覆蓋層裂隙發(fā)育,孔隙較大,為較好的含水層;下伏基巖是泥質粉砂巖及玄武巖,中風化層含、透水性差,為相對隔水層,強風化層風化裂隙發(fā)育,具有較好的含、透水性。
滑坡段處于ZK52+383~ZK52+490(YK52+390~YK52+490)段,沿線路軸線縱向長約100 m~107 m,橫向寬約120 m~135 m。坡體表層為碎石土,成分為玄武巖,含量60%~70%,稍濕,松散~稍密,為玄武巖長期風化沿坡面碎落堆積而成,現形成自然坡度角35°~50°陡斜坡體。隧道洞口所處山體為20年前的滑坡體且不穩(wěn)定。由于普翁隧道進口地形條件的限制,各種臨時施工設施及工程材料只能布置在滑體坡面位置。隧道施工,滑坡體擾動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雨水的侵入,在滑動界面處形成一層滑動水膜,大大降低了滑動摩擦系數;同時土體滲入雨水,也將相應地增加容重,減少內摩擦角φ和粘聚力c,導致主動土壓力增加。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發(fā)生坡體失穩(wěn),沿覆蓋層與基巖接觸面發(fā)生滑動,形成滑坡,坡體處于蠕滑狀態(tài)。截止2012年5月20日,右幅洞頂最大滑移值達到26 cm,右幅管棚向外整體移動6.6 cm,拱頂下沉5.1 cm,施工便道滑移49 cm;左幅下方通村公路向外滑移83 cm,下沉66 cm,通村公路上方原空壓機房處外移46 cm,下沉33 cm。根據既有勘察資料并結合現場實地勘測,該滑坡縱向長70 m,橫向長約150 m,滑坡面積約10 000 m2,滑體主要為表層覆蓋層(碎石土、人工填土),最大深度達18 m,滑坡體積約80 000 m3,屬推移式大型滑坡。
根據滑坡現狀,坡體已發(fā)生滑動,根據實際地質資料并進行反算,滑坡體上碎石體物理力學指標:γ=19.0 kN/m3,c=5 kPa,φ=30.5°。采用有限元法對現狀進行二維分析,特征斷面分析結果見圖2,圖3。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施工開挖切角、坡體前沿加載、雨水的侵蝕等改變自然邊坡后,坡體穩(wěn)定安全系數降低,失去穩(wěn)定,產生滑動。計算中容易產生滑動的部位基本與現場實際情況相符。
該處治分兩部分組成:
1)路基部分的滑坡治理方案;2)普翁隧道進口仰坡地表處治及仰拱軟基處治。處治平面圖見圖4。
圖2 K 0+047斷面安全系數:1.0
圖3 K 0+095斷面安全系數:1.08
圖4 滑坡治理平面圖(1∶1 000)
根據坡體的破壞程度和巖土情況的差異,本著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的原則,主要采用擋墻+抗滑樁方案對該滑坡進行治理。
5.1.1 抗滑樁
于路線左幅11號墩往小樁號方向22.5 m位置設置A型樁6根,單根長20 m,截面為2 m×3 m矩形樁,樁間距5 m,共計樁長120 m。于路線右幅10號墩往小樁號方向15 m位置設置B型樁5根,單根長22 m,截面為2 m×3 m矩形樁,樁間距5 m,共計樁長110 m。于兩幅軸線間設置B型抗滑樁2根,單根長22 m,截面為2 m×3 m矩形樁,樁間距5m??够瑯稑俄旑A留錨索孔,做后備之用。
5.1.2 擋墻
于滑坡前緣楊柳河左岸設置仰斜式重力抗滑擋墻,墻高7 m、墻頂寬2.0m,全長158m,墻身填料采用C20片石混凝土澆筑,共2 800 m3(預留錨索孔),墻頂按1∶1坡率回填,填料為碎石或卵石。
根據現場地質、地形情況,仰坡段采用地表注漿加固和錨墩加固坡體相結合的處理方案;仰拱段軟基采用基礎注漿加固的處理方案。
5.2.1 地表注漿加固
在仰坡開挖坡口線外5 m~8 m范圍內采用φ108×6 mm熱軋無縫鋼花管進行地表注漿,鋼管間距1.5 m×1.5 m,呈梅花形布置,以固結坡面松散碎石土。其中,左右洞正洞上方縱向布置5排鋼花管,左右洞之間縱向布置3排。注漿之前,在鋼管內插入3根焊接在一起的φ22鋼筋,注漿完畢后,立即補注水泥漿,直至鋼管內水泥漿密實為止,封堵端頭,以增加鋼管樁剛度。
當隧道埋深小于10 m時,鋼花管尾部2 m為止?jié){段,地表2 m以下至開挖輪廓線以外50 cm為注漿段;當隧道埋深大于10 m時,隧道拱頂以上10 m至開挖輪廓線以外50 cm為注漿段,拱頂以上10 m至地表為止?jié){段。注漿段鋼管四周設置φ10 mm注漿孔,孔間距30 cm,呈梅花形布置。地表注漿按固結鋼管周圍有限范圍內土體設計,漿液擴散半徑不小于0.7&(&為相鄰兩根鋼管的中心距離),注漿采用分段注漿。水泥漿水灰比1∶1,注漿壓力0.5 MPa ~1.0 MPa、終壓 2.0 MPa。
5.2.2 錨墩加固
考慮到仰坡土體松動,局部出現裂縫,進行地表注漿加固后,在已臨時加固(噴射混凝土+鋼花管注漿)了的仰坡坡面增設3排錨墩,具體為左右洞之間布置7個,右幅右側坡面布置7個,梅花形布設,間距3 m,以防止仰坡坡面蠕動開裂。
5.2.3 隧道基礎加固
對普翁隧道 ZK52+466~ZK52+473,YK52+450~YK52+470段堆積體地段地基進行注漿固結處理,采用φ42×4 mm熱軋無縫鋼花管(L=4.0 m,間距1 m×1 m,梅花形布置)。注漿鋼花管前段做成尖錐狀,尾部焊接φ6加勁箍,管壁四周鉆φ8 mm注漿孔。注漿漿液采用純水泥漿,注漿壓力0.5 MPa~1.0 MPa。
1)抗滑樁施工可與隧道仰坡支護同時進行。抗滑樁應分節(jié)開挖,可采用微爆破法施工,嚴禁放大炮。每節(jié)開挖深度0.5 m~1.0 m,開挖一節(jié)支護一節(jié),須等護壁混凝土具有一定強度后方可開挖下一節(jié),護壁各節(jié)縱向鋼筋必須焊接,禁止簡單綁扎。2)在洞口前抗滑樁施作完畢,洞口基礎穩(wěn)定后,立即施作洞門墻,并回填反壓。待洞口穩(wěn)定后再進洞開挖,以保證施工安全。在橋臺開挖過程中,必須加強橋臺施工防護和支護,防止隧道基礎失穩(wěn),以保證隧道結構和施工安全。3)為了避免橋梁承臺基坑開挖對隧道地基及滑坡體的影響,應適當提高楊柳河大橋左幅10號橋臺承臺標高,減少開挖量。4)坡體中部有鄉(xiāng)村公路通過,施工期間要做好必要的安全防護,確保過往車輛、行人安全。5)待滑坡治理完成后方可進行陡斜坡上橋墩、橋臺施工,施工時應盡量減少隧道下部坡體開挖。
施工單位在收到變更設計圖以后,迅速組織施工。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滑坡治理,治理完成后在仰坡頂、隧道明洞等埋設了多處沉降監(jiān)測點。經過半年時間的監(jiān)測,沉降值及速率控制在規(guī)范允許的范圍內,隧道洞內初支及二襯穩(wěn)定。目前該隧道正按既定施工計劃順利實施,證明該方案可行。方案實施的成功,也為同類型隧道施工提供了經驗。
[1]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guī)范[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胡輝榮,程榮國,秦之富.公路隧道塌方處理方案[J].公路交通技術,2007(2):35-36.
[3]吳全文.采用管棚法處理特大坍方段的應用技術[J].西部探礦工程,2003(5):21-22.
[4]何 武,廖玲娟.某隧道邊仰坡開裂滑塌原因分析[J].西部探礦工程,2009(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