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俠
(北京中路安捷工程技術咨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8)
隨著城市道路建設的快速發(fā)展,由于各種原因所致的路面塌陷也時有發(fā)生。北京、深圳、武漢等大中城市均發(fā)生過路面塌陷事件。道路地下空洞隱蔽性強,不易察覺,其造成的路面塌陷突發(fā)性強、經濟損失巨大,難以規(guī)避。本文著重探討城市道路下伏空洞的成因機理,為路面塌陷的預防和治理提供借鑒與依據。
路面塌陷具有突發(fā)性、隱蔽性,其形成原因均在地下,情況復雜,不易被探明。作者對2007年~2010年發(fā)生在北京市區(qū)內的路基空洞、路面塌陷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研究,對路面的塌陷特點進行分析。
從圖1中可以看出路面塌陷的深度從0m~1m呈上升趨勢,大于1 m的呈下降趨勢。塌陷深度為0.5 m~1.5 m的最多,占全部的93%,基本沒有塌陷深度在3 m以上的。
圖1 北京市道路塌陷深度分布圖
晚春、初夏和冬季,路基普遍比較穩(wěn)定,路面塌陷主要集中在春季凍融期間、雨季中后期直至入冬前。此外,路面塌陷事故多次發(fā)生于夜間,由于工地施工的渣土多在夜間運輸,渣土運輸車輛載重較大,車身較重,路面在重車作用下易發(fā)生塌陷。
從圖2可以看出,北京市道路塌陷周圍都存在著管線、地下工程施工和其他因素。從2007年~2010年發(fā)生路面塌陷地段存在管線和地下工程施工的次數基本保持不變,但其他因素呈上升趨勢。
如道路下部有早期人防或其他地下工程形成的空洞,在路面下存在天然土洞或動物洞穴等,上部覆蓋有一定厚度的土層,當上部車輛通過或機械的振動,會對附近的巖體產生擾動進而破壞巖土體結構,甚至會造成塌陷;另外來自地下水位改變和水流產生的水、氣作用力以及巖土體的自重作用,可使地下空間充填物遷移,又可使上覆蓋層及管道、空洞產生一系列復雜的受力狀態(tài),使其穩(wěn)定性受到破壞。當路面的荷載超過空洞空間蓋層及隱伏土洞的允許強度時,將引起空洞頂部坍塌或土洞發(fā)展,進而也會形成塌陷。
圖2 北京市道路塌陷周圍環(huán)境因素分布圖
地下水在路基中不論呈液態(tài)或氣態(tài)移動,均遵循由高壓處往低壓處,由高溫處往低溫處,由高含水量處往低含水量處移動的規(guī)律。其移動方式及其路徑主要是:1)天然條件下,地下水在毛細管力的作用下將沿土壤中的細小孔隙上升產生滲透;2)路基土對地下水的豎向抽吸。由于這兩種水的移動,導致了路基頂面當量回彈模量的降低。不同的地下水位對應不同的路基頂面當量回彈模量,地下水變位導致的路基土回彈模量變化,將使路面各結構層在荷載作用下的應力、應變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當路基受水的影響產生各種不可恢復形變而導致路基標高、邊坡坡度、形狀的改變,也會造成土體位移和路基以下及路基土體疏松、空洞,反映到路面,即為結構層開裂、不均勻沉降、路面塌陷。
各種工程建設,如建筑基坑、地鐵車站的施工、地下水的開采等大量抽排地下水,會降低甚至反復升降這些大型工程附近的地下水位。此外影響地下水位的因素還包括降雨和土的滲透系數。地下水位的高低變化不僅與降雨量的大小有關,還與降雨的持續(xù)時間以及降雨強度有關。這些活動導致地下水動力條件改變,造成路面塌陷區(qū)及鄰區(qū)土體的機械潛蝕和負壓吸蝕,導致路基以下部分土顆粒被地下水帶走,如果地下水抽取過多,儲水層上部為松散地層,土層中存在地下水運動的通道,則造成松散底層底部物質的快速流失形成空洞,也會造成局部路面塌陷。
在我國北方寒冷地區(qū),冬季寒冷時,路基土自上而下發(fā)生凍結。由于水的特性,地下水分由于受到毛細作用和溫度的影響,逐漸自下而上由非凍結區(qū)向凍結區(qū)移動并聚積。由于凍結地區(qū)內進入額外的水造成此處體積增大,并將上層土壤向上擠壓造成不均勻的變形,甚至鼓脹。到了春季氣溫回升,路基凍土開始解凍,土基飲食大量液態(tài)水,因路面?zhèn)鳠彷^快,路面下凍土層首先融化,但因路面層的覆蓋而蒸發(fā)不掉,其下部又尚未解凍,兩側路肩的土層,化凍較緩慢,不能排除,故使路基土層中濕度加大,承載力降低,再加之行車作用的擠壓,路面變形破壞,擠出泥漿,路基下面就會出現小的空洞,引起路基和路面的破壞。
路基及回填土的壓實,目的在于提高其強度和穩(wěn)定性,降低路基的透水性和減少因冰凍而引起的不均勻變形,從而保證路面具有足夠的抵抗車輛荷載作用的力學強度和穩(wěn)定性能,提高道路的使用年限。實踐證明,由于路基壓實質量未達到要求就急于鋪筑路面,結果是開放交通后在自然因素和車輛荷載作用下,路基產生沉陷變形而導致路面結構破壞。
雨水、污水管道大多設計在道路中心線基層下面,承擔著雨、污水的排放。由于地質土層的變化,或者由于在地下管線開挖施工過程中,路基土回填、碾壓不實,或施工封堵注漿不達標等,常會引起路基發(fā)生不均勻沉降。埋置于路基下面的管道均為脆性材料,當受到較大變形應力后發(fā)生脆裂,導致水管滲漏。由于地下水管的滲漏形成水流,如果滲流部位的巖土層透水性好,細小的顆粒物會隨著水流先被帶走,剩下較大的顆粒物,隨著更多的土顆粒被水流帶走,就會形成小的空洞,導致土體疏松。由于水的不斷沖刷和路面各種車輛振動荷載的共同作用,空洞不斷被流動的水流侵蝕,破裂的管道周圍的水土流失越來越多,便形成更大的空洞,最終引起路面的塌陷。
經濟的發(fā)展,使得交通量大幅度增加,汽車超載也越來越嚴重。以天津市為例,各條道路8 t以上的車輛普遍存在超載現象,平均超載車輛達全部重車的38.9%,最大超載為額定荷載的170%左右。
在道路基層同種模量下,各指標均呈線性增加。隨基層模量的增加,在同種荷載作用下路表彎沉、底基層拉應力、路基頂面壓應變都相應減小,面層層底拉應力與基層層底拉應力均有所增加,說明基層模量的增加對減小基層層底的拉應力不利,基層模量增加導致基層層底拉應力增大,特別是在超載車作用下,基層層底拉應力將快速增加,導致基層開裂,進而導致瀝青路面自下而上的開裂,瀝青路面就會破壞,在超載作用下這種破壞更加明顯。路基路面的長時間過載對其結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在某些特殊的路段也極易造成路面的塌陷。
在大量地鐵和其他地下隧道工程的建設施工中,若存在違規(guī)施工或者設計中對地質條件掌握不足就極易造成路面塌陷。隨著地鐵建設的發(fā)展,互穿、交叉等大空間、復雜結構形式大量涌現,結合盾構、淺埋暗挖等多種施工方法都對上部道路帶來了較大的安全隱患。另外,地鐵車站的開挖也會對地下管線的安全造成影響,極易造成管線的破壞,從而引起管內水的外漏,對地基會造成嚴重的沖刷和侵蝕,導致路基塌陷,形成連鎖反應。
在地下工程施工過程中,盾構機的始發(fā)和接收是盾構法施工過程中易發(fā)生地面塌陷的兩個階段。在盾構機的始發(fā)過程中,設備處于試掘進階段,常存在一些機械液壓、電器和自動控制等故障,這些故障也會直接或間接影響開挖面的穩(wěn)定性。土壓平衡盾構機在有些地層中比較難控制開挖面的穩(wěn)定性,碴土難以獲得較好的流動性,在土艙中不易形成土壓,在掘進過程中會增大刀盤扭矩,增加千斤頂的推力,從而加劇了刀盤對周圍土體的擾動。但是通過向刀盤前方注入泡沫可以改良碴土,從而降低礫砂土層的內摩擦阻力,使碴土產生較好的流動性和塑性,且能在土艙中建立土壓。若泡沫系統(tǒng)的發(fā)泡效果不好,土體改良效果不理想,開挖過程中很難建立土壓,且刀盤扭矩和推力均較大,導致在開挖過程中造成了地層損失,在刀盤附近形成了土拱。礫砂土層中形成的土拱自穩(wěn)能力本身就較差,經刀盤長時間的不斷擾動,土拱的拱線不斷上移,最后在自重力的作用下會突然發(fā)生破壞,在地面上形成塌陷。
隨著經濟和各類建設的快速發(fā)展,路面塌陷災害的發(fā)生次數日趨增多,引起此災害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總結起來主要分為兩大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先前空洞的影響、地下水移動的影響、地下水位變化的影響、凍融的影響。2)人為原因主要包括:施工質量的影響、地下水管滲漏影響、車輛超載超限的影響、地下工程的施工影響。路面塌陷的形成原因日趨復雜化,常常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提高道路、管線和地下工程的施工質量,盡量減小路面的沉降,并及時探測發(fā)現塌陷隱患,才能有效地避免此類災害的發(fā)生。
[1]孟 巖,郭林泉,談至明.路面載重車輛的荷載特征[J].公路交通科技,2007(4):1-6.
[2]宋谷長,葉遠春,劉慶仁.北京市城市道路塌陷成因及對策分析[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1(8):250-252.
[3]戴長壽.南京中山南路路面塌陷原因淺析[J].江蘇地質,1990(3):47-48.
[4]黃永強.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及路面動力特性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博士論文,2010.
[5]羅林峰.水對路基路面穩(wěn)定性的影響和控制方法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8.
[6]于超敏.路基路面結構的動力特性試驗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3):50-53.
[7]姚祖康.道路路基和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