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銘 張晏文 卜軍華
(1.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河南 濮陽 457000; 2.煙臺金建冶金科技有限公司,山東 煙臺 264670;3.信息產(chǎn)業(yè)電子第十一設計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21)
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fā)生,整片房屋的倒塌以及無辜生命的傷亡,使得在全國范圍內(nèi)掀起了一股房屋檢測的熱流,尤其是許多人們對自己的住房安全性能也產(chǎn)生了懷疑。因此,本文鑒于這種情況,對單位的所有樓房進行了性能檢測,并對其中一四層框架商品樓進行了ANSYS有限元動力性能分析,通過軟件模擬,得出結構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響應情況,為該樓房的加固分析提供了理論基礎。
按照實際施工圖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如圖1所示),開間尺寸為6 m,進深為7.2 m。梁、柱采用Beam188單元,梁柱節(jié)點采用剛接,柱礎與地面也為剛接,劃分單元后共有632個Beam單元。由于只對模型進行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中震分析,變形相對不是很大,因此,只考慮材料的非線性,不考慮幾何非線性,本構模型取為雙線性各向同性模型[1](如圖2所示)。
圖1 有限元模型
圖2 材料本構關系
通過模態(tài)分析,得出了結構的前八階振型,各階的自振頻率及自振周期如表1所示,前四階振型圖如圖3~圖6所示。
表1 模型前八階振型自振頻率及自振周期
圖3 第一階振型圖
圖4 第二階振型圖
圖5 第三階振型圖
圖6 第四階振型圖
通過表1可以看出,本結構的自振頻率為2.215 Hz。
通過前四階振型圖可以得出,第一階振型為沿著橫向的平動,即結構首先會在弱平面內(nèi)發(fā)生平移;第二階振型為沿著縱向的平動;第三階振型結構出現(xiàn)了水平方向的扭轉;第四階振型出現(xiàn)了豎向的扭轉。
選取地震波時,應將結構的自振周期與地震波的卓越周期綜合考慮,使二者盡量接近,以便能夠得出結構出現(xiàn)最不利的地震反應,找到結構的薄弱部位以及結構動力反應特點?;谝陨显瓌t,本模型分別選取了El-Centro地震波。根據(jù)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2]規(guī)定:時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時程的最大值分別取為:小震設計基本加速度為0.3g的8度區(qū)多遇地震110 gal、中震7度區(qū)罕遇地震220 gal、大震設計基本加速度為0.2g的8度區(qū)罕遇地震400 gal,本文限于篇幅,只對結構進行了中震分析,即選取El-Centro地震波220 gal。
由于該建筑物為規(guī)則對稱的結構,因此,結構的動力特性各層基本一致,在每層(基礎、一層、二層、三層、四層)選取一個點分別提取其加速度響應值列表如圖7所示。
圖7 框架各層加速度響應情況
通過圖7可以得出在220 gal水平地震作用下,基礎的最大加速度響應值為2.08 m/s2,第一層的最大加速度響應值為2.61 m/s2,第二層的最大加速度響應值為2.97 m/s2,第三層的最大加速度響應值為3.24 m/s2,第四層的最大加速度響應值為3.59 m/s2。
結構中通常采用動力放大系數(shù)來表征結構的地震動力放大效果。動力放大系數(shù)用β來表示。
基礎加速度最大值與地面加速度值之比為動力放大系數(shù)β1,反映基礎的動力放大效果;
第一層加速度最大值與地面加速度值之比為動力放大系數(shù)β2,反映第一層梁處的動力放大效果;
第二層加速度最大值與地面加速度值之比為動力放大系數(shù)β3,反映第二層梁處的動力放大效果;
第三層加速度最大值與地面加速度值之比為動力放大系數(shù)β4,反映第三層梁處的動力放大效果;
β5為第四層最大加速度值與地面加速度值之比,反映整個結構的動力放大效果。
各動力放大系數(shù)如表2所示。
通過表2可以看出,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動力放大系數(shù)隨著高度的增加而不斷增加,這說明框架結構對地震作用的放大效果非常大。
表2 動力放大系數(shù)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提取結構的內(nèi)力分布情況如圖8,圖9所示。通過內(nèi)力云圖可以得出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薄弱構件。
圖8 水平地震作用下結構彎矩圖
圖9 水平地震作用下結構剪力圖
通過圖8可以看出,本結構的2層柱為彎矩最大處,這是因為此處的柱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曲率最大;最大水平地震剪力為底層柱,這與教材底部剪力法[3]計算結果一致。
通過對結構進行有限元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本結構的自振頻率為2.215 Hz。
2)第一階振型為沿著橫向的平動;第二階振型為沿著縱向的平動;第三階振型結構為水平方向的扭轉;第四階振型為豎向的扭轉。
3)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動力放大系數(shù)隨著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說明框架結構對地震作用的放大效果非常大。
4)本結構的2層柱為彎矩最大處,最大水平地震剪力為底層柱。
[1] 過鎮(zhèn)海.鋼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S].
[3] 豐定國,王社良.抗震結構設計[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