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譚 玲
1934年10月,由于在黨內占統(tǒng)治地位的“左”傾冒險主義者拋棄了紅軍第一至四次反“圍剿”的成功經驗,采用冒險主義的錯誤主張,致使紅軍未能擊破國民黨軍隊的第五次“圍剿”,中央紅軍主力不得不退出中央立新的根據(jù)地。蔣介石得悉中央紅軍要向湘西轉移,就在紅軍西行的路上設置了四道封鎖線,圍堵紅軍。紅軍浴血奮戰(zhàn),損失很大,至1934年12月初突破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湘江封鎖線時,兵力損失2/3,已由長征出發(fā)時的8萬多人減少到3萬余人。
1934年12月12日凌晨,中央紅軍野戰(zhàn)軍司令部獲得了一份標署為“火急”的國民黨軍當前位置和部署的情報,蔣介石在紅軍北去的路途上調集重兵布成一個大口袋等待紅軍?!凹t軍到底往哪里去”已成為當時必須馬上討論并解決的問題。12日,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在湖南通道召開緊急會議。會議首先研究進軍路線問題,一開始便陷入激烈的爭論。李德堅持早在瑞金就定下的方針,要紅軍“轉向革命根據(jù)地,實行戰(zhàn)略大轉移?!?/p>
中央紅軍長征開始時,王明等“左”傾路線領導者計劃到湘西建北方,與二軍團建立聯(lián)系”,“在湘鄂川三省交界……創(chuàng)建一大片蘇區(qū)”。李德打著共產國際的旗號指手劃腳,很有迷惑性和威懾力,況且他又是“三人團”中指定對軍事工作負主要責任的領導人。因此,雖然與會的大多數(shù)人對這個洋顧問已失去信任,不同意部隊再這樣走下去,可又拿不出好的意見和辦法,感到無可奈何。
毛澤東本來想先聽聽大家的意見,不急于表態(tài)。見李德這樣頤指氣使,咄咄逼人,便不再沉默,他甩手扔掉煙蒂高聲說道:“我反對李德同志的意見。部隊不能再向湘西前進,要放棄與賀(龍)、肖(克)部隊會合的計劃,改道向貴州前進!”他向與會者詳細分析敵我形勢,陳述利弊。他形象地說:“我們何不來個避實就虛,甩掉眼前的強敵,到貴州。為什么一定要去鉆口袋?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嘛!”然而李德仍不顧實情,堅持己見。對于李德的惟我獨尊和固執(zhí)己見,眼看倍遭磨難的紅軍又將再入虎口,毛澤東的心在劇烈地顫抖,他悲憤地歷數(shù)李德為主的“左”傾軍事路線的種種錯誤。毛澤東的話,深得王稼祥、周恩來、洛甫、朱德等大多數(shù)同志的贊成和支持,會議通過了毛澤東繼續(xù)向西進入貴州、爭取在貴州東北部地區(qū)尋找一個可以立足的區(qū)域的建議。李德既失望又氣惱,借故提前退出會場。
當晚19時半,中央軍委向各軍團發(fā)出了西入貴州的“萬萬火急”進軍電報。
12月13日,紅軍由通道分兩路進入貴州黎平縣境。右路縱隊一軍團、九軍團經靖縣新廠、平茶由界牌進入黎平,于12月14日在黎平縣譚溪擊潰黔軍周芳仁一個團的阻擊,以一個營占領黎平縣城。紅軍左路三、五、八軍團及軍委縱隊從播陽出發(fā),經流團進入黎平縣境,隨后分幾路,分別于12月15日、16日、17日進入黎平縣城。
為了進一步確定中央紅軍的前進方向,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縣城胡家商店(現(xiàn)東翹街52號)召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政治局委員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博古,政治局候補委員王稼祥、劉少奇等,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因瘧疾發(fā)高燒沒有參加會議。會議肯定了毛澤東關于中央紅軍向貴州進軍的正確主張,作出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戰(zhàn)略方針之決定》,指出:“過去在湘西創(chuàng)立新的蘇維埃根據(jù)地的決議,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并且是不適宜的?!薄靶碌母鶕?jù)地地應該是川黔邊地區(qū),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之地區(qū),在不利的條件下應該轉移至遵義西北地區(qū)?!睍h還討論了中央紅軍部隊的整編方案。
黎平會議標志著紅軍的戰(zhàn)略方針開始轉向正確的軌道,中央紅軍由被動轉為主動,成為中國革命偉大歷史轉折的開始。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