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崔維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媒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現(xiàn)如今,新聞媒體的傳播手段日益豐富,人們收看幾十套電視新聞節(jié)目已不是什么稀罕事。而在這數(shù)十套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地方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只有兩三套。地方電視臺無論是在人力、物力、財力,還是在新聞的專業(yè)性上,都無法與省級及以上電視臺相比較。但是,地方電視臺離群眾最近,離社區(qū)最近,離農(nóng)村最近。因此,地方電視臺要充分利用這種優(yōu)勢,使新聞報道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換句話說,地方電視臺的新聞報道要具有貼近性,報道百姓身邊的事,反映百姓關心的事,真正做到“上傳輿情,下傳黨聲”,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正做到百姓的“傳聲筒”。
作為地方電視臺的新聞記者,只有充分的揚長避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jù)一席之地,提高收視效果。新聞的貼近性是縣級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宣傳定位和生存的基礎,所以,要從大局上做好正確的輿論宣傳導向,以群眾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充分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在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上做文章。以此提高新聞節(jié)目的收視率、吸引力和影響力。
新媒體給傳統(tǒng)新聞媒體造成了強烈沖擊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為了滿足人們快速獲取信息的需求,一批新媒體橫空出世,如數(shù)字雜志、數(shù)字報紙、數(shù)字廣播、移動電視、手機短信、數(shù)字電視、觸摸媒體等。相對于報紙、戶外、廣播、電視傳統(tǒng)意義上的四大媒體,新媒體也被形象的稱之為“第五媒體”。新媒體以其形式豐富、互動性強、渠道廣泛、覆蓋率高、精準到達、性價比高、推廣方便等特點在現(xiàn)代傳媒產(chǎn)業(yè)中占據(jù)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預計未來幾年,中國新媒體產(chǎn)業(yè)的總體市場規(guī)模將保持快速的增長,市場的平均增速超過35%。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給傳統(tǒng)的新聞媒體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尤其是集聲、貌于一身的電視媒體,其傳統(tǒng)優(yōu)勢受到強烈的挑戰(zhàn)。電視媒體想要在挑戰(zhàn)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從國情出發(f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使新聞報道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報道新聞事件,提高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收視率。
以民為本是地方電視臺新聞報道的根本
我國的新聞媒體是作為黨的喉舌,承擔著“上傳輿情,下傳黨聲”的重任,這決定了地方電視臺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因此,群眾需不要,滿不滿意,是檢驗地方電視臺新聞報道的最重要依據(jù)。地方電視臺工作者,尤其是地方電視臺的新聞記者,要能清醒的把握群眾的思想脈搏,時刻注意拉近同群眾的距離。只有這樣,地方電視臺的新聞報道才會受到群眾的喜歡,從而為地方電視臺的生存和發(fā)展不斷注入勃勃的生機和活力。
作為“安徽省十佳電視欄目”、“全國城市電視臺最具影響力品牌民生新聞欄目”,由亳州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的民生新聞類節(jié)目——《藥都時空》,是亳州電視臺的名牌欄目。自2000年創(chuàng)辦至今,《藥都時空》欄目始終堅持以“真誠服務亳州百姓”為宗旨,在廣大觀眾中贏得了很高的公信力和美譽度。因此,地方電視臺要想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其在報道新聞時,一定要堅持“以民為本”的宗旨,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地方電視臺新聞欄目的收視效果。
突破會議報道的束縛,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
地方黨委、政府召開的會議,通常具有全局性。會議往往要傳達黨和政府統(tǒng)攬全局的決策,制定一個時期內(nèi)的某項工作方針,這些對帶領全體人民群眾實現(xiàn)既定工作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tǒng)的會議報道主要是黨委、政府領導的講話,沒有一點新意,觀眾自然就不愿意看。因此,地方電視臺要突破會議報道的束縛,從多方面對會議進行報道,把觀眾急需了解的內(nèi)容傳達出來,從而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比如,7月24日下午,廣東省潮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慶雄主持召開市政府2013年第7次常務會議,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研究討論《關于進一步加強農(nóng)村金融工作的意見》和《潮州市鳳凰單叢(樅)茶地理標志產(chǎn)品保護管理辦法》等事項。潮州廣播電視臺積極組織記者對本次會議進行采訪報道,并在第一時間較為詳盡的把群眾急需了解的信息傳達給觀眾。而在新聞語言上,潮州廣播電視臺盡量用通俗、簡潔、易懂的語言報道新聞,增強了新聞的親和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地方電視臺增強新聞貼近性要抓住群眾的利益需求
地方電視臺離群眾最近,也是群眾反映問題最先想到的媒體。這就要求地方電視臺的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報道時,要以群眾的利益為導向,也就是抓住新聞事件和群眾之間有什么利益關系。對于縣級受眾來說,新聞事件和自己有無切身利益,利益大小,都直接影響著傳播效果。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事件的采寫時,要多從群眾的利益點入手,從群眾利益和與群眾利益有關系的方面寫作新聞,以引起群眾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度,從而增強新聞的貼近性。
在對新聞進行報道時,記者要分析群眾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也就是群眾想看什么。不同的群眾,不同的文化程度,對新聞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樣的。這就需要地方電視臺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從視覺上、情感上、語言上貼近老百姓。新聞具有地域性,離群眾越近的新聞,百姓的關注度也就越大。此外,針對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因此,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要從百姓的角度去看去考慮。只有這樣,地方電視臺采寫出來的新聞,群眾才樂于接受,樂于去看。
五、記者在題材的選擇上應著重于微觀取向
目前,很多記者在對新聞事件的報道上大多都是從大的方面去考慮,即從宏觀去考慮,而新聞事件的細微之處卻很少報道。群眾對新聞事件的關注,不僅想知道新聞事件是如何發(fā)生的,還想知道新聞事件將會給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以及新聞事件中的細微之處。要想與觀眾的心實現(xiàn)“零距離”,如果不放下架子,整日板著面孔說話,以一種事不關己、不痛不癢的態(tài)度去采訪報道是萬萬不行的,現(xiàn)在的觀眾絕不會買那種一走一過、充滿“官氣”和“貴族氣”新聞的帳。這就要求地方電視臺的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有一顆“平民心態(tài)”,用平民的視角去關注新聞事件。如福建東山廣播電視臺對每年八月一日東山縣漁民拖網(wǎng)、張網(wǎng)作業(yè)開漁的報道,以往這類題材在采寫上大多從宏觀來考慮,即記者在岸上進行新聞采訪,對船上、海上的過程很少涉及,而這正是觀眾關心、也是最能引起觀眾關注的地方。為此,東山廣播電視臺的記者改變思路,以漁民沈龍輝為報道對象,漁民沈龍輝做好開漁準備工作和開漁出海的過程進行拍攝報道。電視新聞播出后,這種以點代面、以小見大的新聞報道手法,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自然就收到了較好的播出效果。
六、用好同期聲,新聞要有現(xiàn)場感
地方電視臺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選擇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體裁。比如現(xiàn)場短新聞就是觀眾比較喜歡的一種新聞體裁,它不僅能夠體現(xiàn)地方電視臺的新聞特色,而且現(xiàn)場感強。新聞雖短,卻含有豐富的信息量。
新聞要有現(xiàn)場感,就是讓觀眾看過新聞后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經(jīng)其事、如見其人。現(xiàn)場短新聞要有現(xiàn)場感,不僅要見其物,還要聞其人、聽其聲。此處的聲就是指同期聲。同期聲就是現(xiàn)場真實聲音的記錄,它比后期的配音要自然、逼真,這也是電視新聞真實特征的體現(xiàn)。電視新聞的報道如果沒有同期聲,雖然觀眾可以通過電視的直觀性來了解新聞事件的現(xiàn)場情況,但是,如果有同期聲,觀眾更容易感受到現(xiàn)場的氣氛,更容易被現(xiàn)場氣氛多感染?,F(xiàn)場短新聞,是篇幅短小,而不是信息量少。這就要求地方電視臺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把與新聞主體無關的內(nèi)容去掉,選擇最重要,最能說明問題,和主體關系最密切的信息進行報道。
七、結語
地方電視臺雖不能和省級以上電視臺相比,但地方電視臺也具有省級以上電視臺所不具有的優(yōu)勢,那就是離群眾近。因此,地方電視臺要充分運用自身優(yōu)勢,使新聞報道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地方電視臺由于距離百姓較近,要更多的從心理上去關注觀眾,才能真正增強地方電視臺的新聞貼近性,從而提高地方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的收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