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駱馬湖濱岸帶4種植物氮磷與土壤氮磷含量關(guān)系

        2013-08-17 03:50:08張翠英徐德蘭韓寶平
        水土保持研究 2013年2期
        關(guān)鍵詞:駱馬湖氮磷蘆葦

        張翠英,徐德蘭,萬 蕾,韓寶平,閆 姍

        (1.徐州工程學(xué)院 環(huán)境工程學(xué)院,江蘇 徐州221008;2.中國礦業(yè)大學(xué) 環(huán)境與測繪學(xué)院,江蘇 徐州221008)

        濱岸帶指介于河溪和陸域之間的生態(tài)過渡帶,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與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交錯的一種類型[1],是由美國農(nóng)業(yè)部國家自然資源保護(hù)局向美國公眾推薦的土地利用保護(hù)方式,具有明顯的邊緣效應(yīng)。濱岸帶特殊的地理位置為植被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其具有過濾截留污染物、為生物提供棲息地、保持水土以及美化景觀等功能[2-3]。植物是濱岸帶發(fā)揮作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研究不同植物組織對徑流污染物凈化效果的差異,對于濱岸帶的各項(xiàng)生態(tài)服務(wù)功能的發(fā)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針對這一方面的研究大多數(shù)還處于初步試驗(yàn)階段[4]。

        目前,國內(nèi)外學(xué)者對濱岸帶的應(yīng)用研究多集中在對氮、磷營養(yǎng)元素的截留上[5],而植物吸收是濱岸帶截留氮、磷的主要機(jī)理之一[6]。因此,本研究選擇駱馬湖東部濱岸帶的植物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立地土壤和植物組織的總氮、總磷含量,探討不同植物對氮、磷的吸收富集效應(yīng)以及與土壤氮、磷含量的關(guān)系,為闡明濱岸帶植物群落的凈化效果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域概況

        駱馬湖(34°00′—34°14′N,118°06′—118°18′E)位于江蘇省北部,京杭大運(yùn)河中段,是江蘇省四大湖泊之一,湖區(qū)南北長27km,東西平均寬13km,總面積為375km2。正常蓄水位23.0m,平均水深3.3 m,最大水深5.5m,年換水次數(shù)在10次左右,是典型的過水性淺水湖泊。駱馬湖濕地水生植物主要有浮游植物和維管植物。在駱馬湖的浮游植物中共發(fā)現(xiàn)了8個門,硅藻門、綠藻門、裸藻門等藻類的分布范圍大、密度較高,而黃藻門、金藻門等藻類則零星出現(xiàn),浮游植物的分布位置和數(shù)量受到季節(jié)和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較大。維管植物中的雙子葉植物有33科共81個種類,單子葉植物共8個科44個種類,蕨類植物則有3個科共4個種類,其中的蓮、野菱和大豆均是國家Ⅱ級保護(hù)的濕地水生植物,而香蒲、金魚藻、柳樹、蘆葦、蓮等水生植物都是重要的經(jīng)濟(jì)作物。

        1.2 樣點(diǎn)概況

        本試驗(yàn)點(diǎn)選在駱馬湖宿遷段東部濱岸帶,按照近濱、前濱和后濱分為3個采樣區(qū),植物群落組成見表1。近濱植物群落主要有蘆葦、水蓼、香蒲、水花生等,其中蘆葦覆蓋度為95%,群落距離湖泊約5m,寬200m;前濱植物群落主要有香蒲、扒根草、黃蒿等,其中香蒲覆蓋度為89%,群落距離湖泊約65m,寬240m;后濱植物群落主要有黃蒿、茅草、柳樹、楊樹等,其中在黃蒿優(yōu)勢區(qū)覆蓋度為85%,在茅草群落優(yōu)勢區(qū)覆蓋度為90%,距離湖泊約135m,寬220m。在采樣區(qū)中,選擇植物發(fā)育良好的濱岸帶進(jìn)行研究,植物帶寬度約為140m,植被覆蓋度大于85%。

        1.3 采樣方法

        于2010年8月27日對研究區(qū)域進(jìn)行了采樣。主要采集了濱岸帶土壤、植物及植物的立地土壤等樣品。(1)濱岸帶土壤采集:分別選取駱馬湖東南濱岸帶的有植物群落分布區(qū)(植物區(qū))與無植物群落分布區(qū)(無草區(qū)),在兩塊樣地中沿南北方向分別設(shè)置一個20m×20m的大樣方,并在大樣方內(nèi)以2m×2m的距離設(shè)置連續(xù)的小樣方,取小樣方內(nèi)的表層土壤(0—20cm),各設(shè)4個取樣點(diǎn),共采集24個土壤樣品。(2)植物及植物的立地土壤采集:選取濱岸帶均一、沒有明顯間斷存在的植物群落為取樣點(diǎn),在每個植物群落帶上分別采集植物優(yōu)勢種3株,除去淤泥、雜質(zhì)、枯根葉,稱其鮮質(zhì)量,仔細(xì)分為葉、莖、根三部分,共采集12個植物樣品;并對植物的立地土壤進(jìn)行垂向采集,以20cm為一層采集0—60cm的土壤樣品,其中,0—20cm為表層,20—40cm為次表層,40—60 cm為第三層,共采集了36個土壤樣品。

        表1 采樣區(qū)植物群落情況

        1.4 分析方法

        (1)土壤總氮(TN)、總磷(TP)測定:土壤樣品在40℃下烘干,撿出土壤中的根系、石塊和雜物,放入研缽中反復(fù)研磨至粉末狀,過100目篩,備用;土壤的總氮測定采用半微量凱氏定氮法,總磷測定采用H2SO4—HClO4消解鉬銻抗比色法[7]。(2)植物樣品總氮、總磷測定:植物樣品在60℃下烘干,粉碎,過60目篩,備用;總氮、總磷測定分別采用 H2SO4—H2O2—靛酚藍(lán)比色法和H2SO4—H2O2—鉬銻抗比色法[8-9]。(3)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 SPSS 13.0和 Excel 2007進(jìn)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駱馬湖濱岸帶土壤營養(yǎng)鹽概況

        分別測定了駱馬湖濱岸帶有植物群落分布區(qū)(植物區(qū))與無植物群落分布區(qū)(無草區(qū))的土壤氮磷含量(表2)。由表2可知,駱馬湖濱岸帶植物區(qū)土壤TN和 TP分別為1.48,0.48mg/g,均高于無草區(qū)的1.16,0.33mg/g。土壤 TN 按照近濱、前濱和后濱的順序依次遞減,而土壤TP則為近濱>前濱>后濱,這可能與植物的種類、土壤的性質(zhì)以及人類活動等因素有關(guān)。方差分析表明,植物區(qū)和無草區(qū)的TN差異顯著(P<0.05),植物區(qū)和無草區(qū)的TP差異極顯著(P<0.01)。

        表2 駱馬湖濱岸帶土壤氮磷含量分析 mg/g

        2.2 駱馬湖濱岸帶植物立地土壤氮磷含量變化

        2.2.1 植物立地土壤氮磷含量水平變化 湖泊濕地中,植物的生長能力、植被的類型及湖泊的富營養(yǎng)化程度均受濕地氮素含量的影響[10]。而氮素含量又受到植被的蓋度和類型的影響。動植物殘體和生物固氮作用是濕地土壤氮素的兩個重要來源,此外,還有一部分氮素來源于大氣降水[11]。由駱馬湖濱岸帶植物立地土壤氮含量的水平變化(圖1)可知,植物立地土壤TN含量的變化規(guī)律明顯,按近濱(a區(qū))—前濱(b區(qū))—后濱(c區(qū))依次遞減變化,即a>b>c。a區(qū)表層(0—20cm)TN 為2.96mg/g,是b區(qū)(1.95 mg/g)的1.52倍,是c區(qū)(1.87mg/g)的1.58倍。方差分析表明,植物立地土壤TN的水平變化差異顯著(P<0.05)。

        天然濕地的濱岸帶土壤中磷素含量主要來源于成土母質(zhì)和動植物的殘體[12]。磷素在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這種穩(wěn)定態(tài)的存在對濕地來說非常重要,由于水文地理?xiàng)l件變化頻繁,磷素能夠從湖泊水體轉(zhuǎn)移到土壤中,被黏土吸附而留存于濕地濱岸帶土壤中[13]。由圖1可知,植物立地土壤TP含量變化規(guī)律與TN差異較大,按后濱(c區(qū))—近濱(a區(qū))—前濱(b區(qū))依次遞減變化,即c>a>b。c區(qū)表層 TP為0.76mg/g,是a區(qū)(0.58mg/g)的1.31倍,是b區(qū)(0.39mg/g)的1.95倍。方差分析表明,植物立地土壤TP的水平變化呈極顯著差異(P<0.01)。

        圖1 駱馬湖濱岸帶植物立地土壤氮磷含量水平變化

        2.2.2 植物立地土壤氮磷含量垂直變化 由植物群落立地土壤TN垂直變化(圖2)可見,蘆葦群落表層TN最高,為2.96mg/g;黃蒿群落第三層(40—60 cm)TN最低,為1.12mg/g。不同植物立地土壤表層的TN均最高,且由表層向下逐漸降低。就表層來看,蘆葦群落TN含量最高,而香蒲、黃蒿、茅草群落TN依次遞減;就第三層來看,黃蒿群落TN最低,而香蒲、茅草、蘆葦群落TN依次升高。

        不同植物立地土壤各層TN含量差異顯著(P<0.05),但蘆葦群落土壤各層的TN均最高,黃蒿群落最低。這是因?yàn)橥寥啦蓸訉游挥诘叵滤簧戏?,因此氮素不會通過地下潛流的運(yùn)輸被帶走,換言之,氮素的消失只能通過植物吸收或脫氮還原作用來進(jìn)行。在茅草、黃蒿等草本類群落土壤中氮含量較低,主要是因?yàn)橹参镌谏L發(fā)育過程中,對氮素的需求量更多,因此群落土壤中的氮含量較少。而在挺水植物群落中,香蒲群落土壤的總氮含量低于蘆葦群落,其原因可能是氮素發(fā)生了還原反應(yīng),直接損失到大氣中。不同植物群落土壤表層的總氮含量均最高,并由表層向下逐漸降低。這與趙磊[14]的南磯山濕地典型群落植物—土壤系統(tǒng)氮磷轉(zhuǎn)化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NO-3離子一般會依附于帶負(fù)電荷的土壤顆粒中,所以氮素在濕地中通過地下潛流主要以硝態(tài)氮的形式流失,也有可能發(fā)生了脫氮作用被釋放到大氣中。水生植物為滿足自身生長需要對氮素的吸收實(shí)際上是一種持留機(jī)制,當(dāng)然不同種類的植物對土壤氮素的吸收富集能力也各不相同[15]。

        從圖2可以看出,蘆葦群落次表層(20—40cm)TP最高,為1.19mg/g;茅草群落第三層TP最低,為0.20mg/g。另外,蘆葦、香蒲群落土壤的TP最大值出現(xiàn)在次表層,最小值出現(xiàn)在第三層;而黃蒿、茅草群落土壤的表層TP均最高,由表層向下逐漸降低,變化規(guī)律和TN相似。就表層而言,茅草群落TP最高,為0.96mg/g,而蘆葦、黃蒿、香蒲群落TP依次遞減;就第三層來看,茅草群落TP最低,而香蒲、黃蒿、蘆葦群落TP依次升高。不同植物立地土壤各層TP差異顯著(P<0.05),在茅草、黃蒿群落中,土壤總磷含量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不斷降低,這一結(jié)果和很多濕地磷變化的研究結(jié)論相同。其主要原因在于磷沒有任何氣體形式或蒸汽形式的化合物,因此是比較典型的沉積型循環(huán)物質(zhì),很多土壤中的磷酸鹽最終都被固結(jié)在深層沉積物中。而在蘆葦、香蒲群落中,表層土壤的總磷含量小于次表層,可能是因?yàn)檫@些群落距離湖泊較近,處于可能被淹沒的區(qū)域,表層土壤周期性的水淹和沖洗,會帶走一部分磷素,使其表層含量最低??傊?,土壤對磷的吸附能力以及成土母質(zhì)全磷含量是形成該垂直分布格局的原因。此外,剖面間的差異可能還與植被覆蓋、干濕交替作用等有關(guān)。

        圖2 駱馬湖濱岸帶植物立地土壤氮磷含量垂直變化

        2.3 駱馬湖濱岸帶植物氮磷含量的變化

        對駱馬湖濱岸帶植物葉、莖、根等組織的TN、TP的分析表明,4種植物不同組織的TN、TP差異較大,且TN含量普遍較高(圖3)。由圖3可知,4種植物組織的TN,均以葉中含量最高,尤其是蘆葦葉,高達(dá)27.47mg/g,茅草葉也較高為17.39mg/g;其次是植物的根,這些地下部分的TN也相對較高,茅草根達(dá)到9.91mg/g,蘆葦根為8.71mg/g;植物的莖中 TN含量最低,蘆葦、黃蒿莖的 TN分別為2.36,2.44 mg/g。4種植物組織的TP,除黃蒿外仍以葉中含量最高,尤其是茅草葉達(dá)7.35mg/g,蘆葦葉為3.43 mg/g;其次是根和莖,黃蒿等草本植物的根、莖的TP基本在2~3mg/g之間,香蒲等挺水植物的根、莖部分對P的吸收能力普遍較弱,而且草本植物的TP含量高于挺水植物。

        對4種植物氮、磷含量的分析還發(fā)現(xiàn),蘆葦和茅草全株TN較高,分別為12.85,12.18mg/g,對 N有較強(qiáng)的吸收和同化作用;而且黃蒿和茅草全株TP較高,分別為3.03,3.90mg/g,對P的吸收和同化量也較大;但香蒲全株 TN、TP最低,分別為5.49,1.45 mg/g,對N、P的吸收和同化量較小。植物葉部TN含量遠(yuǎn)大于根部,可見植物葉部對濱岸帶土壤中的N具有顯著的吸收與固定作用;而除黃蒿根部TP含量大于葉部外,其他植物TP含量均為葉部大于根部,因此植物組織對P的吸收固定作用與植物種類有關(guān),但總體上受葉部影響較大。

        圖3 駱馬湖濱岸帶植物氮磷含量

        不同植物對不同營養(yǎng)元素的吸收與積累具有選擇性。同時,植物對于不同化學(xué)元素的選擇性吸收還表現(xiàn)在,植物的不同組織器官對不同營養(yǎng)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方面。有研究認(rèn)為,由于水生植物利用發(fā)達(dá)的根系吸收水中的營養(yǎng)鹽等物質(zhì),對富營養(yǎng)化水體起到明顯的凈化作用,進(jìn)而達(dá)到凈化水體的目的[16]。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水生植物除了利用發(fā)達(dá)的根系吸收水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外,莖葉也可能是吸收氮磷等營養(yǎng)元素的重要器官[17]。植物各組織營養(yǎng)元素含量有所差異主要受不同器官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影響[18]。比如植物的葉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載體,也是植物新陳代謝最為旺盛的部分。而莖和根中的營養(yǎng)元素含量比較低,主要是由于營養(yǎng)輸出的關(guān)系。草本植物和挺水植物的氮磷含量有所差異,具體表現(xiàn)在草本植物的根吸收能力普遍較強(qiáng),而挺水植物的根吸收能力差異較大。

        不同植物對氮磷的吸收富集效應(yīng)的差異可以通過植物干生物量中的氮磷比來體現(xiàn)。植物干生物量中的氮磷比是一個具有重要生態(tài)意義的指標(biāo),它一方面可以反映植被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特征,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群落水平的營養(yǎng)限制狀況[19-20]。當(dāng)生境中磷過剩而氮不足時,植物過量吸收磷,干生物量中的氮磷比通常小于14,植物生長表現(xiàn)為氮限制;反之,則植物干生物量中的氮磷比大于16,植物生長表現(xiàn)為磷限制[21]。駱馬湖濱岸緩沖帶四種植物的氮磷比范圍為2.88~6.98,表明采樣區(qū)域營養(yǎng)鹽水平為磷過剩而氮偏低,處于氮限制狀況,四種植物中以蘆葦?shù)目偟孔畲?,這是由于濕地水生植物蘆葦體內(nèi)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主要來源于水體和沉積物。

        2.4 駱馬湖濱岸帶植物與土壤氮磷含量相關(guān)性分析

        植物的氮磷含量與土壤氮磷含量關(guān)系密切。由表3可以看出,植物葉、莖、根等組織的TN、TP與土壤各層TN、TP相關(guān)系數(shù)差異較大。植物的葉與土壤表層、次表層及0—60cm土層的TN顯著正相關(guān)(相關(guān)系數(shù)分別為:r=0.914,P<0.05;r=0.922,P<0.05;r=0.922,P<0.05),植物的莖、根與土壤各層TN的相關(guān)性均不顯著;植物葉與土壤表層TP極顯著正相關(guān)(r=0.995,P<0.01),植物莖與土壤次表層TP顯著負(fù)相關(guān)(r=-0.895,P<0.05),植物根與土壤各層TP的相關(guān)性均不顯著。

        表3 駱馬湖濱岸帶植物氮磷與土壤氮磷含量相關(guān)系數(shù)

        3 結(jié) 論

        (1)濱岸緩沖帶的近濱、前濱、后濱分別生長著蘆葦、香蒲、茅草和黃蒿等植物群落,隨著離湖距離的增加,由水生植物向耐旱植物過渡。

        (2)植物群落區(qū)TN、TP和無草區(qū)TN、TP差異顯著,說明植物群落區(qū)的土壤氮、磷富集效果更好。

        (3)不同植物群落立地土壤各層TN、TP差異顯著,蘆葦群落土壤表層(0—20cm)中的TN最高,為2.96mg/g,蘆葦群落土壤次表層(20—40cm)中的TP最高,為1.19mg/g;土壤各層TN以表層最高,且由表層向下逐漸降低;土壤各層TP表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變化特征,黃蒿、茅草群落土壤各層由表層向下逐漸降低,而蘆葦、香蒲群落土壤各層表現(xiàn)為次表層>表層>第三層。

        (4)不同濕地植物的根、莖、葉等組織的TN、TP差異較大,且對磷素的吸收量遠(yuǎn)遠(yuǎn)小于氮素。在植物的不同組織中,葉的TN、TP最高,其中蘆葦葉TN高達(dá)27.47mg/g,茅草葉 TP最高為7.35mg/g,其次是根和莖。

        (5)植物組織氮磷含量與土壤氮磷含量關(guān)系密切。植物葉TN與土壤表層、次表層的TN顯著正相關(guān),植物葉TP與土壤表層TP極顯著正相關(guān),植物莖TP與土壤次表層TP顯著負(fù)相關(guān)。植物利用根、莖、葉等吸收營養(yǎng)物質(zhì)以及不同植物對氮、磷的吸收機(jī)理還有待于進(jìn)一步研究。

        [1] Robles-Diaz-de-Leon L,Kangas P.Evaluation of potential gross income from non-timber products in a model riparian forest for the Chesapeake Bay Watershed[J].Agro.Forestry Systems,1999,44(2/3):215-225.

        [2] 張建春,彭補(bǔ)拙.河岸帶研究及其退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恢復(fù)與重建[J].生態(tài)學(xué)報,2003,23(1):56-63.

        [3] 諸葛亦斯,劉德富,黃任鈴.生態(tài)河流緩沖帶構(gòu)建技術(shù)初探[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xué)報,2006,17(2):63-67.

        [4] 鄧紅兵,王青春,王慶禮,等.河岸植被緩沖帶與河岸帶管理[J].應(yīng)用生態(tài)學(xué)報,2001,12(6):951-954.

        [5] Delgado D A,Eugenio P,Viquira F F.Vegetated filter strips for waste water purification:a review[J].Bioresource Technology,1995,51(1):13-22.

        [6] 郭彬,湯蘭,唐莉華,等.濱岸緩沖帶截留污染物機(jī)理和效果的研究進(jìn)展[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6):257-262.

        [7] 郭曉明,馬騰,陳柳竹,等.污水灌溉區(qū)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特征研究[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xué)報,2012,21(1):78-83.

        [8] 付必謙.生態(tài)學(xué)實(shí)驗(yàn)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6.

        [9] 常會慶,王世華,徐曉峰,等.兩種水生植物對重富營養(yǎng)化水體修復(fù)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5):262-265.

        [10] 南楠,張波,李海東,等.洪澤湖濕地主要植物群落的水質(zhì)凈化能力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1):228-232.

        [11] 李秀珍,肖篤寧,胡遠(yuǎn)滿,等.濕地養(yǎng)分截留功能的空間模擬:Ⅱ.模型的完善和應(yīng)用[J].生態(tài)學(xué)報,2002,22(4):486-495.

        [12] Xie Y H,Yu D,Ren B.Effect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aquatic plants[J].Aquatic Botany,2004,80(1):29-37.

        [13] 崔保山,楊志峰.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型研究進(jìn)展[J].地球科學(xué)進(jìn)展,2001,16(3):352-355.

        [14] 趙磊.南磯山濕地典型群落植物—土壤系統(tǒng)N、P轉(zhuǎn)化[D].南昌:南昌大學(xué),2008.

        [15] 王慶改,白軍紅,張勇,等.濕地植物對土壤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氮含量變化的響應(yīng)[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164-167.

        [16] 唐述虞,陳建國,史建文.鳳眼蓮在煉油廢水中的生長及其凈化作用[J].環(huán)境科學(xué),1996,17(1):44-46.

        [17] Anderson J M,Lneson P,Huish A C.Nitrogen and cation mobilization by soil fauna feeding on leaf litter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from deciduous wood lands[J].Soil Biol.Biochem.,1983,15(4):463-467.

        [18] Royle R N,King R J.Aquatic macrophytes in Lake Liddell,New South Wales:biomass,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atus,and changing distribution from 1981to 1987[J].Aquatic Botany,1991,41(4):281-298.

        [19] Gusewell S,Koerselman W.Variation i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of wetland plants[J].Perspectives in Plant Ecology,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2002,5(1):37-61.

        [20] Gusewell S.N∶P ratios in terrestrial plants:variation and functional significance[J].New Phytologist,2004,164(2):243-266.

        [21] Koerselman W,Meuleman A F M.The vegetation N∶P ratio:a new tool to detect the nature of nutrient limit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1996,33(6):1441-1450.

        猜你喜歡
        駱馬湖氮磷蘆葦
        玻利維亞擬建新的氮磷鉀肥料工廠
        石磨豆腐
        蘆葦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5:24
        蘆葦
        歲月(2018年2期)2018-02-28 20:40:58
        近500年來駱馬湖演變的驅(qū)動力探究
        美麗的駱馬湖
        蘆葦筏
        幼兒100(2016年28期)2016-02-28 21:26:18
        植物需要氮磷鉀
        問詢駱馬湖(外一章)
        不同氮磷水平下AM真菌對棉花的侵染率及氮磷含量的影響
        欧美日韩久久久精品a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厕所|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成熟乱|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国产无遮挡aaa片爽爽| 久久aⅴ人妻少妇嫩草影院|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播放国产| 男女干逼视频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天堂av成人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免费在|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9191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 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ppx人交| 日本成本人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福利资源国产精品999|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精品国产yw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久久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免费av一区男人的天堂|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 欧美成人www免费全部网站| 在线看不卡的国产视频| 在线精品首页中文字幕亚洲|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日韩欧美二视频| 动漫在线无码一区| 日本加勒比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丝袜美腿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高清av首播原创麻豆 | 蜜桃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剧情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不卡| 琪琪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夫妻性生活免费视频| 五十路丰满中年熟女中出|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春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