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珍 ,馮玉磊
(1.甘肅農業(yè)大學草業(yè)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甘肅白銀 730913)
近年來,隨著溫室和大棚栽培面積的發(fā)展,加上連年重茬導致抗性減退等因素的影響,黃瓜根結線蟲病的發(fā)生也有蔓延的趨勢[1]。黃瓜發(fā)生根結線蟲病后,一般可造成減產30%左右,嚴重的可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同時,發(fā)生根結線蟲病后,又會誘發(fā)枯萎病、根腐病,嚴重影響黃瓜的正常生長[2]。目前根結線蟲防治主要利用化學藥劑,但大部分藥劑防治效果不好、使用不便[3]。我們選用5種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處理土壤,以期篩選出對溫室黃瓜根結線蟲病防效較好的藥劑,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藥劑為10%噻唑磷(福氣多)顆粒劑(日本石原產業(yè)株式會社生產)、5%厚壁孢輪枝菌粉劑(華遠豐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5%二嗪磷顆粒劑(河北石家莊美聯(lián)華盛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生產)、5%硫線磷顆粒劑(江門市新會區(qū)農得豐有限公司生產)、0.2%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簡稱甲維鹽)乳油(山東京博農化有限公司生產)。指示黃瓜品種為津優(yōu)30,嫁接砧木為白籽南瓜。
試驗設在甘肅省靖遠縣東灣鎮(zhèn)大壩村溫室,地勢平坦,肥力均勻,溫室長60 m。試驗共設6個處理。處理①為10%噻唑磷顆粒劑30.0 kg/hm2,處理②為5%厚壁孢輪枝菌粉劑37.5 kg/hm2,處理③為5%二嗪磷顆粒劑40.8 kg/hm2,處理④為5%硫線磷顆粒劑45.0 kg/hm2,處理⑤為0.2%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750.0 mL/hm2,處理⑥為清水(CK)。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20 m2。2012年8月20日按設計方案施藥,顆粒劑每小區(qū)加細沙2 kg拌勻后均勻撒施于畦面,隨后用鐵耙將藥沙與20 cm表層土混勻;乳油和粉劑每小區(qū)用3.0 L水稀釋后均勻噴灑于地表,然后起壟,壟高20 cm、寬30 cm,壟溝寬20 cm,起壟后用寬120 cm、厚0.008 mm地膜覆蓋,悶20 d后揭膜透氣7 d。9月1日定植,行距80 cm,株距15 cm。藥劑處理45 d后,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每小區(qū)5點取樣,每點調查2株,共計10株黃瓜苗。藥劑處理70 d后,黃瓜拉秧時每小區(qū)隨機抽取20株黃瓜,將黃瓜根挖出,調查根系根結線蟲發(fā)病情況,記載根結級別,計算病情指數(shù)。定植后不定期觀察供試藥劑對植株有無藥害,記載藥害的類型和程度。黃瓜盛產期(2013年5月10日至6月1日)取5次采摘量按小區(qū)測產。
病情指數(shù)=100×Σ(各級根系蟲癭數(shù)×各級代表值)/(調查總株數(shù)×最高級代表值)
防治效果=[(對照區(qū)病情指數(shù)-防治區(qū)病情指數(shù))/對照區(qū)病情指數(shù)]×100%
病情分級標準:0級,根系無蟲癭;1級,次生根根端有蟲癭,占總根系的10%以下;2級,側根根端形成蟲癭,占側根總數(shù)的10%~30%;3級,主根根端形成蟲癭,蟲癭側根數(shù)占總數(shù)的30%~70%;4級,根系形成須根團,有蟲癭側根數(shù)占總數(shù)的70%~100%。
根據田間不定期觀察。各處理區(qū)植株生長正常,無藥害出現(xiàn),表明試驗藥劑對黃瓜生長安全。
由表1可以看出,各處理藥劑對黃瓜根結線蟲均有一定的防效,隨著時間的推移,防治效果有明顯下降的趨勢。藥后45 d,病情指數(shù)以處理④最低,為10.2%,較對照低53.1百分點,防效86.85%;處理②次之,病情指數(shù)為13.4%,較對照低49.9百分點,防效為51.36%;處理③最高,為25.3%,較對照低38.0百分點,防效43.22%。藥后70 d,病情指數(shù)以處理①最低,為46.3%,較對照低51.2百分點,防效52.83%;處理④次之,病情指數(shù)為70.5%,較對照低27.0百分點,防效為32.70%;處理⑤最高,為86.6%,較對照低10.9百分點,防效18.27%。對防效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藥后45 d,處理④與處理①差異顯著,與其它處理差異極顯著;處理②、處理③、處理⑤之間差異極顯著。藥后70 d,處理①與其它處理差異均為極顯著;處理④與處理②、處理③、處理⑤、處理⑥差異極顯著;處理②、處理③之間差異不顯著,與處理⑤、處理⑥差異極顯著。
表1 不同藥劑對溫室黃瓜根結線蟲的防效 %
由表2可以看出,對溫室土壤采用不同藥劑處理后,黃瓜均較對照增產。其中處理①產量最高,折合產量達81 600 kg/hm2,較對照增產38 750 kg/hm2,增產率90.41%;其次是處理④,折合產量為79 050 kg/hm2,較對照增產36 200 kg/hm2,增產率84.5%;處理⑤排第3,折合產量達63200kg/hm2,較對照增產20350kg/hm2,增產率47.5%;處理③、處理②較對照分別增產26.6%、21.5%,居第4、5位。對產量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處理①、處理④之間差異不顯著,與其它處理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處理②、處理③之間差異不顯著,與處理⑤、處理⑥的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表2 不同藥劑處理溫室黃瓜產量
試驗結果表明,供試的5種藥劑均對黃瓜根結線蟲有防治作用,但隨時間的推后防效均有所下降,這可能與藥劑的持效期有關。綜合分析得出,5%硫線磷顆粒劑45.0 kg/hm2和10%噻唑磷顆粒劑37.5 kg/hm2的防效較好,藥后45 d的平均防效分別達到86.85%和83.25%,藥后70 d的平均防效分別為32.70%和52.83%。鑒于防效、持效期以及增產情況,建議在生產中推廣應用10%噻唑磷顆粒劑30.0 kg/hm2和5%硫線磷顆粒劑45.0 kg/hm2。
[1]杜 蕙,漆永紅,呂和平.甘肅省保護地蔬菜根結線蟲病的發(fā)生特點及原因分析[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0(6):34-36.
[2]劉志明,白先進,秦碧霞.石灰氮防治番茄根結線蟲盆栽試驗[J].植物保護,2006,32(2):105-106.
[3]艾輝建,劉志明,黃金玲,等.幾種殺線劑對南方根結線蟲的田問藥效試驗[J].南方農業(yè)學報,2012,43(7):96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