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麗嬋,李 陽
(河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埃及位于地中海南岸和紅海西北方向,通過蘇伊士地峽連接阿拉伯半島,是連接歐洲、亞洲和非洲的天然紐帶。它從早期就成為遠近商人和貿易的轉折點。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原有的通往東方商路開始轉移并被好望角的新航道取代,而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辟恢復了通往東方的道路而且成為復活舊商路的重要一步。但是,開辟蘇伊士運河的最初想法卻是由法國人推動的,其最終目的是制約英國。
目前學術界對于英法在這一時期爭奪控制埃及或者蘇伊士運河修筑權的矛盾做過一些簡要的研究,沒有出現(xiàn)闡述該問題的專著或是文章,大多是在一些文章中簡單概括,其中單獨寫出法國修筑蘇伊士運河方面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筆者看到這些薄弱點之后,根據前人的敘述,搜集整合了一些材料,站在法國的角度重新解析了法國開鑿蘇伊士運河的動機、過程,最后對這一事件做一個簡單的評述。
英法兩國歷來就是競爭對手。從14世紀中葉開始,英國開始在歐洲大陸和法國爭奪王權和領土,進行了著名的“百年戰(zhàn)爭”。英國憑借其強大的海軍實力戰(zhàn)勝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擊敗了荷蘭,成為唯一的海上強國。此后,英國更是開始了更大規(guī)模的海外擴張和殖民活動。法國在“三十年戰(zhàn)爭”(1618-1648年)后,一躍成為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它也試圖向海外擴張,爭奪海外殖民地。因此英法矛盾構成了18世紀國際關系的主題。
進入17世紀之后,法國開始加入到全球殖民競爭的行列。法國的艦隊開進了大西洋、印度洋,先后在亞洲、美洲獲得了許多殖民地。此時法國勢力的發(fā)展與英國的利益發(fā)生了尖銳的沖突。印度成為英法在海外角逐的主要地區(qū)之一。此外,在北美、西印度群島和非洲的一些地區(qū),爭奪也很激烈。此時法國和英國的矛盾日益尖銳,由此發(fā)生了1756-1763年的七年戰(zhàn)爭,其中部分原因是兩國擴張矛盾不可調和的結果。
七年戰(zhàn)爭是普魯士稱霸整個德意志和英法爭奪法國在海外殖民地而引起的。在歐洲大陸,英國利用普魯士牽制法國;在海上,利用自己強大的海上軍事能力封鎖法國海軍。致使法國腹背受敵,最終以失敗告終?!案鶕?763年簽訂的《巴黎和約》,英國從法國人手中奪取了加拿大及其附近的全部土地、全部俄亥俄河流域,以及密西西比河左岸的路易斯安那,法國僅保留大西洋東岸的兩個島嶼,即圣皮埃爾和密克隆島,且只準作捕魚基地,不得設防。在印度,法國幾乎喪失了它的全部領地,最后只剩下本地治里、開里開爾、亞南、昌德納戈爾及馬埃五個城市作為商戰(zhàn)使用,不得設防;英國取得了對印度的控制權?!盵1]224
七年戰(zhàn)爭之后,法國的海軍力量被徹底摧垮了,陸上力量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幾乎喪失了它的全部殖民地。法國失去了它在歐洲的霸主地位,逐漸淪為一個二等國家。但是法國并不甘心,決定恢復在東方的地位對英國進行報復。1797年末,法國與普魯士取得和平,并與奧地利達成和平協(xié)議,使拿破侖和督政府將精力集中在與英國的戰(zhàn)爭上。接下來,拿破侖努力的目標直指英國。此時1798年2月初,駐埃及的法國大使給予塔列朗一份備忘錄說道,“進攻埃及將不會受到實質性的反抗,而英國在印度僅有15000至20000艘艦隊,占領埃及之后,法國再派出15000艘艦隊進攻印度將足以摧毀英國在印度的地位?!盵2]26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政府任命拿破侖為東方司令遠征埃及,其中他所背負的另一條重要使命就是修建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地峽憑借其連接尼羅河、地中海和紅海的特殊地點,在古代和現(xiàn)代的貿易史上占有顯而易見的地位。正是在現(xiàn)在蘇伊士運河流經的地區(qū),遠古埃及與鄰國進行了大量的貿易。自從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向西橫掃吞并了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埃及等地之后,通往東方的貿易隨之由穆罕默德帝國所壟斷,蘇伊士地峽失去了往日的光輝。在近代社會早期,好望角的發(fā)現(xiàn),為通往東方的貿易開辟了一條新的捷徑。所以從16世紀到19世紀的前30年通往東方的貿易丟棄了埃及,而蘇伊士運河也只是一個記憶而已,但是在長時期內,特別是法國,一直有重振舊商路的計劃。
中世紀,法國組織的十字軍東征,是法國政府開辟新商路的開端。封建的王國和公國在巴勒斯坦地區(qū)建立,而拉丁王國在君士坦丁堡建立。法國語言在整個地中海地區(qū)廣泛地使用。除此之外,第七次十字軍東征也是因為法王對埃及感興趣引起的。1270年,圣徒路易九世猝死在十字軍東征的征程上,十字軍東征不再流行,法國對東方的興趣暫時被英法百年戰(zhàn)爭轉移。
在16世紀的最后20年,法國對到埃及和紅海的舊商路開始感興趣,喚醒這條商路的建議也在此時提出。1584年4月,普萊西——莫爾奈公爵上呈亨利三世一項計劃,這項計劃的作者建議喚醒這條舊商路來爭奪西班牙所控制的東方道路,但是這個計劃還不夠成熟,以致軟弱的亨利三世不去考慮。
在17世紀后,復活舊有商路成為法國外交的一個課題。工業(yè)和貿易有了迅速的發(fā)展。他們有強烈的欲望去開辟一條到亞洲的商路,因為此時東方為荷蘭和英國帶來了無法預料的財富。這些國家紛紛競爭控制好望角,法國此時將目光投向蘇伊士運河,因為這是與其競爭的很好的機會。在法王路易十四及其繼承人的統(tǒng)治時期,關于修筑一條蘇伊士通道的更多的計劃提出來了,這是王公大臣、經濟學家和商人的杰作。其中一些人提出在地峽修筑一條陸路,其他人建議修筑運河;一些人堅稱法國應占領埃及,其他則提倡締結和約。但是“在各種各樣的建議下,主要的目標是相同的,名義上是開辟一條到達印度的短距離路線?!盵3]37這段關于蘇伊士地峽和紅海文字的問題并不是被考慮成埃及問題,其主要目的還是印度、遠東。但是由于蘇丹重新在紅海地區(qū)禁止基督教徒活動,法國借由埃及復興貿易的計劃被打斷了。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隨后是動蕩的十年,自督政府上臺之后,法國國內局勢開始穩(wěn)定。根植于法國人民心中對埃及的欲望再次被點燃。塔列朗向督政府宣讀了一份文件:“法國占領埃及將會在歐洲掀起一場貿易革命,尤其會沉重打擊英國。這將打擊她在印度的實力,而印度是她稱霸歐洲實力的基礎。復興蘇伊士商路將對她產生重要影響……”[4]10-11在這種狂熱的鼓動下,1798年5月,拿破侖率領350只戰(zhàn)艦,載了35,000軍隊和科學家、工程師百余人,遠征埃及。[5]35拿破侖雖然計劃開通從尼羅河入紅海的運河和蘇伊士運河,并且親自前往蘇伊士考察。由于阿拉伯人民的堅決反抗,法軍又缺乏強大的艦隊,無法在東方建立起鞏固的海軍根據地。拿破侖的軍隊只剩不到兩萬人,因而他向紅海方面擴張,從埃及遠征印度的計劃還是破產了。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遠征埃及的最大收獲是發(fā)現(xiàn)了一塊兒羅塞塔石碑,由此開啟了對古埃及的研究。
在賽義德帕夏統(tǒng)治時期是蘇伊士運河建成的重要步驟,促成這一事件的另一重大參與者就是賽義德帕夏兒時的馬術教練:法國人萊賽普斯。萊賽普斯家族在法國史上是有名的外交家族,其中的一些家族成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825年,萊賽普斯被任命為里斯本領事館的專員,這是他為法國外交部服務的開始。
1854 穆罕默德·阿里最小的兒子賽義德繼位。他邀請萊賽普斯前往埃及。1854年11月15日,萊賽普斯見到賽義德并呈送給他關于運河的計劃。在這份計劃中,他重提了先前通過一條運河來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計劃,并展示了修建這條運河的好處,闡述了實現(xiàn)這份計劃并沒有嚴重的障礙。1854年11月30日,他獲得了運河修建的特許權,總督還承諾他將忠誠地支持這項工作的實施。最后規(guī)定這項工作在進行之前必須得到土耳其蘇丹的批準。這是因為在當時埃及仍然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屬地。
萊賽普斯修建運河的計劃傳出之后,英國當然堅定的反對。首先,在美國獨立之后,英國已經失去了廣大的北美殖民地。對英國來說已經將海外殖民的重心轉到了印度殖民地上,英國不允許其他國家染指印度。所以它只有加緊控制好望角,控制前往東方的道路。伴隨著運河的修建,英國害怕自己超級大國地位的消失,印度可能受到威脅,地中海沿岸周邊國家在通向東方的道路上會占據有利的位置,倫敦決定不允許其他國家控制任何通往東方的道路。其次,英國政府歷來想要保持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完整。這里有兩個原因:第一,她將帝國看作是守衛(wèi)印度道路上的天然衛(wèi)兵;第二,英國滿懷希望地看到土耳其帝國的再一次復興,強大的奧斯曼帝國會變得更讓人尊敬并且成為英國在中東地區(qū)最強有力的盟友,支持配合英國的均勢政策。所以英國不惜一切代價指揮在君士坦丁堡的上層不要批準運河計劃,并且威脅賽義德帕夏。
奧斯曼·土耳其政府迫于英國的壓力不斷向帕夏施壓結束運河計劃。在這種情況下,萊賽普斯知道蘇丹的批準是無望的了,萊賽普斯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發(fā)行股票,籌集資金?!霸谒墓蓹喟l(fā)起書中,萊賽普斯估計這個項目的花費大概是1.6億法郎,每年的收入是3千萬法郎。公司最后決定募集2億法郎,分成40萬股,每股500法郎,并且支付5%的股息。”[6]121在這種復雜的形勢下,1859年的春天,運河終于艱難動工了。
蘇伊士運河在1869年4月竣工。1869年11月17日,運河落成禮盛大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受到赫迪夫的款待,萊賽普斯最有力的支持者法國皇后歐仁妮,王室其他成員弗朗西斯·約瑟夫,普魯士的弗雷德里克·威廉王子,荷蘭的亨利王子一同出席了落成禮,英國派出了在君士坦丁堡的新任大使亨利先生和艾略特出席了儀式。
當初運河公司發(fā)行股票時,受到英國的種種阻撓,但是運河修成的事實已經擺在眼前,英國無可奈何也只能接受。作為通往東方的主要通道,到印度及中國的較短路線,蘇伊士運河滿足了其貿易和工業(yè)巨大的膨脹的需求。英國,是修建蘇伊士運河的最大的反對者,在東方最有實力,將要成為這條運河的主要受益者。在這種情況下,很自然英國人會考慮到獲取該運河的可能行。無論如何,應該是這樣的次序:英國首先反對修筑運河,接著不可避免地接受運河,最后控制它。機會終于還是來臨。
赫迪夫伊斯梅爾魯莽的花費將埃及帶入了破產的邊緣。為了緩解債務危機,伊斯梅爾準備向法國財團出售蘇伊士運河股票。英國得知消息后決定搶在法國前面,收購伊斯梅爾的股票。1875年11月25日,英國首相迪斯累利竟不經英國議會批準向羅斯柴爾德家族借款,以3976582英鎊(合1億法郎)的低價搶先收買了伊斯梅爾手中所持有的運河公司股票的44%(計176602股,價值4億法郎)。[7]91就這樣,英國成為了運河公司最大的股東,控制了蘇伊士運河。
綜觀整個事件,法國人主持修筑了蘇伊士運河,但是最后卻被英國人控制,這并不是一個偶然事件,其中不乏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就法國自身來說,法國并沒有全力支持萊賽普斯修筑運河。法國雖然很贊賞這個計劃,但是并沒有給萊賽普斯以任何官方支持。因為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法國與英國結盟,如果將這項計劃看作是一個國家事務,必然會遭到其盟友的反對,會使該事務更加復雜化,因此它認為拒絕這項計劃的積極性遠遠大于從這個計劃中獲得的利益。德魯安·德·呂在回復駐巴黎的英國大使克勞里勛爵的信中提到,法國僅是將這個計劃看成是私人事務,僅僅認為是埃及政府的計劃,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奢望。同時,他也告知駐埃及的法國公使,在這項事務中,應避開官方的身影。
其次,法國人內部分化斗爭,沒有團結起來共同捍衛(wèi)本國家的利益。舉例來說,伊斯梅爾首相是準備向法國人出售運河股票的,但是法國境內形成了兩個分化意見,并針對伊斯梅爾的股票問題產生了激烈的斗爭。第一派是購買股份,這得到了一些勢力較為弱小的公司及個人支持,而另一派是由法國銀行財團發(fā)起的對埃及流動債務計劃。這就是說將埃及長期或短期的債務一起折合兌換,做這項工作的抵押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些抵押品中,伊斯梅爾所持有的蘇伊士運河股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抵押品之一。這就意味著法國銀行持有埃及債券,而埃及是不可能償還這些債務的,最后伊斯梅爾不得不把自己的運河股份拱手相讓。后者得到了法國政府的支持,所以法國人沒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及時購買股票,白白將這一大好機會拱手相讓于英國。
最后,也是最根本原因,這是英國全部實力超然于法國之上的結果。英國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都很強大。尤其在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之后,一躍成為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在世界工業(yè)和貿易中,長期占據著壟斷地位,不僅牢牢控制了原料產地,而且在全球用武力開拓了銷售市場。除此之外,英國握有海上霸權,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隊和最強大的海軍,使英國能在海外擴張和爭奪全球霸權的斗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另一方面,法國雖然貌似很強大,但是內部矛盾重重,政局動蕩不堪,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國內的工業(yè)革命進行的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小農經濟及手工作坊,嚴重阻礙了工業(yè)機器化大生產。所以,就綜合實力而言,法國并不是英國的對手。
蘇伊士運河通航之后,成為世界東西方往來最便捷的途徑,對促進世界貿易的發(fā)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由于運河的開鑿是在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各國將重心放在開辟產品加工和銷售市場上。廣袤的非洲大陸成為各國爭相掠奪控制的地點,因為埃及在非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占領埃及,尤其是占領蘇伊士運河就顯得特別重要。奪取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不僅會在進入非洲大陸中搶占先機,而且掌握了向東西進行殖民擴張的鑰匙,其重大意義對英法殖民地都尤為重要。
[1]丁一平,李洛榮.世界海軍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
[2]John.Marlowe.The Making of the Suze Canal[M].London,1964.
[3]Ch·W·Hallberg.the Suez Cannal,its History and Diplomatic Importance[M].New York,1931.
[4]Schonf ield·H·J.the Suez Canal in World Af f air[M].New York,1953.
[5]納忠.埃及近現(xiàn)代簡史[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63.
[6]John.Marlowe.The Making of the Suze Canal[M].London,1964.
[7]王繩祖主編.國際關系史,第三卷,1871—1918[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