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峰
(暨南大學歷史系,廣東 廣州510632)
戊戌政變后,康有為流亡海外,所到之處,常藉詩歌宣泄胸懷。1900年初至1901年底,康有為寄身于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檳榔嶼一帶,主要居住于英國駐新加坡代理總督韋登漢(J.A.Swettenham)在檳榔嶼為其提供的寓所,康有為名之“大庇閣”。此間康氏創(chuàng)作詩歌147首,后結集為《大庇閣詩集》。這一時期國內政局波譎云詭,康有為的思想與情感也隨之跌宕起伏,這些思想與情感在該詩集中均有充分體現。于此,學界關注較少,未見專門研究,故撰文以補之①。
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和頑固派的新舊之爭與帝后兩黨的權力之爭始終糾纏在一起,并最終因后黨在權力斗爭中獲勝而導致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此后,以慈禧為首的后黨完全控制了朝政,對光緒帝及維新派人士大加迫害??涤袨閷簏h諸人尤其是慈禧十分痛恨,在其詩句中常以“褒姒”[1]118、“呂后”[1]124之語詆毀。詩中更多見的還是他對后黨集團政治作為的激烈抨擊。
1900年初,后黨策劃了“己亥建儲”行動,將端王載漪之子溥儁立為“大阿哥”,作為同治帝的后嗣皇儲,準備完全踢開光緒帝,同時也更加便于對付康有為?;蕰诤韧獾幕顒???涤袨樵诟靶录悠碌耐局械弥?,憤懣不已,稱:“偽嗣之變,震蕩余懷,君國身世,憂心慘慘,百感咸集?!痹谠娭信?“起視北辰星暗暗,徙圖南溟夜蒙蒙。亂云遙接中原氣,黑浪驚回大海風。”[1]112他在為光緒帝命運擔憂的同時,更以“亂云”和“黑浪”形容慈禧等后黨的莠行亂政。在《七月,偕梁鐵君及家人從者居丹將敦島燈塔》一詩中,康有為寫道:“北京蛇豕亂縱橫,南海風濤日夜驚?!保?]120以“蛇豕縱橫”比擬后黨的所作所為。
盡管廢立光緒的陰謀因種種原因并未得逞,但溥儁卻得以大阿哥的身份入居皇宮,給后黨中一些攀龍附鳳、趨炎附勢者以極大幻想。西方列強對光緒持支持態(tài)度,因而成為這些人心目中篡奪權力的最大障礙。鴉片戰(zhàn)爭以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漸加深,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間的矛盾日益積累,使得普通民眾和守舊派官僚普遍形成了盲目排外的“仇洋”心理。以慈禧為首的后黨企圖利用民眾盲目排外的心理作為其爭權奪利的工具,妄想憑借義和團的力量對抗列強,最終招致八國聯軍侵華。康有為痛心疾首,在《自星坡移居檳榔嶼,京師大亂,乘輿出狩,起師勤王,北望感懷十三首》等詩中對此痛加鞭撻。
康有為怒斥:“國土同孤注,君王類置棋。金輪篡唐日,叔帶亂周時。”[1]123他以武則天和叔帶來影射慈禧及載漪,對后黨只圖爭權,完全不計國家存亡、民族危難的可恥行徑加以譴責。“傳聞圍客館,無故戮行人。召怒西鄰責,興兵萬國屯?!保?]122揭露了后黨諸丑不顧國際交往的常理,為泄私憤而圍攻使館,傷及外交人員及傳教士和普通商人等,是招致外敵入侵的罪魁禍首?!罢娉梢粩嘲耍f黨計何新”[1]123等詩句則批判了后黨在外交上喪失理性,不自量力,悍然向列強宣戰(zhàn),使國家和民族陷入極大的禍亂之中。義和團雖是激于民族大義抵御外敵,但其抗敵手段較為落后,后黨以“義民”為號召,鼓勵義和團以血肉之軀與槍炮相爭,康有為寫出“豈聞十常侍,攘外用黃巾”、“中旨紛紛下,紅巾獎義民”[1]122-123等詩句,認為慈禧等后黨愚不可及,妄想依靠虛幻的法術來抵御外敵,深刻揭露了后黨官僚以民眾尸骨堆砌個人權力寶座的卑劣手段。
在維新變法中,慈禧玩弄權術,利用頑固派牽制維新活動,以維護其大權不墜,實已成為頑固守舊勢力的強大靠山??涤袨榈扔枵?yōu)樽兎⊕咔逭系K②,使兩派勢成水火。然而,康氏此時詩文卻非盡屬發(fā)泄個人仇怨之作,是因慈禧在盡逐康黨之后盡廢新法,以致頗能開創(chuàng)局面的維新變法夭折,實系沒有必要的政治反動。1901年后重舉“新政”,已有良機不再之感。更重要的是,后黨群僚為爭奪個人權勢而陷國家民族于危亡。當然,詩歌只是藝術的語言,并非說理釋義之文,故康有為在這些詩作中對于后黨勢力和慈禧所作的抨擊,采用比擬、影射等方式和指斥性語言者多,感染力雖強,在一定程度上卻影響了其思想深度。未將懷抱愛國熱情、自發(fā)仇教排外的義和團民眾與意在維護反動統(tǒng)治的后黨勢力區(qū)別開來,也是康有為思想認識的缺陷所在。
戊戌政變后,光緒被囚瀛臺,帝位和性命危在旦夕??涤袨樵诤M鈩t稱奉有密詔,打出“?;省逼焯枺M柚M馊A人的力量推動光緒復辟。
康有為在美洲、南洋各地,深切感受到了廣大華僑對光緒所抱有的質樸忠誠和熱愛,使其堅定了通過“?;省眮韺崿F維新變法理想的信心。如在新加坡逢光緒生日之際,他看到“邱菽園鼓舞星坡人,全市祝壽極鬧,前此未有”的局面,興奮不已,吟道:“圣躬歷險猶無恙,天意存華應可知?!〕茧m乏朝衣拜,喜見黃龍遍地旗。”[1]119八國聯軍侵華后,頑固派及后黨勢力受到沉重打擊,給予了康有為莫大的希望。這一時期,他的詩作中充滿了對光緒復政的熱烈期盼,《大庇閣詩集》中出現了許多“帝座星同戴,神州日再中”[1]123、“云氣成龍扶瑞日,中原起馬望興王?!劦阑罔幭⒔?,廟堂重掃待當陽”[1]129-130之類的詩句。
為實現光緒復辟,康有為還號召“勤王”,不惜使用武力手段來消滅以慈禧為首的后黨集團。雖然僻處南洋,康氏仍通過徐勤等人在閩、桂等省策動武裝“勤王”活動,且極深地卷入了唐才常的自立軍起義活動中[2]385-389,故而“勤王”也成為此時他詩作的一個重要主題。如《贈陳孝廉》一詩寫道:“誓敵勤王愾,同胞氣更遒。”[1]114又有《聞衡山向道隆以三千人勤王,傳檄遠近,海內震動,三日而敗,天下惜之》一詩,稱:“衡山云氣郁縱橫,首唱勤王第一聲。三日大呼徐敬業(yè),祝融峰頂有英名?!保?]114對于自立軍起義的失敗,康有為無限惋惜,以“天奪嗟何速,中興豈未平”[1]124等詩句來表達對“勤王”未果、中興未平的失望之情。
康氏對光緒帝在維新變法時的知遇之恩心懷感激,因而對光緒十分地忠誠和熱愛,這種情感極易打動受傳統(tǒng)忠君思想影響的海外華僑,有利于海外?;驶顒拥拈_展。然就其實際政治效果而言,?;蕰苿拥暮M馊A僑電請光緒圣安、電請歸政皇帝等活動,雖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建儲”、“廢立”等陰謀的實現,但也使得帝后矛盾再無調和余地,這對本已任人宰割的光緒而言,無疑是增加了風險。同樣道理,康有為策動自立軍起義等武裝“勤王”,以及求諸外國勢力強壓慈禧歸政光緒,這些活動也一樣更易陷光緒于朝不保夕的境地,徒然激化兩宮矛盾而無助光緒政治地位的恢復,于維新事業(yè)更是毫無裨益。
至于?;适欠袢缈涤袨樗浴胺腔噬蠠o以存中國,非皇上無以保四萬萬人”[3]46,亦即推動光緒復辟對實現變法大業(yè)、國家振興至關重要,因而具有政治上的必要性③,對此問題同樣須加討論。光緒有志維新,如果復辟秉政,自是變法運動的極大助力,但以光緒為變法成功的希望所在,則未免簡單??涤袨闆]有擺脫傳統(tǒng)封建政治的窠臼,混淆了權力斗爭與實現政治理想路徑的關系,因而將維新變法成功的希望強系于光緒個人權位的恢復,同樣是其思想認識的缺陷。
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開始后,康有為對西方列強一度抱有極大幻想,希望借助列強的武力掃除舊黨、實現光緒復辟,以期復得重用,再興維新。但與此同時,面對異族鐵騎肆虐故國、生靈涂炭的慘烈情景,康有為也不禁悲從中來,傷痛不已。
1900年8月,康有為在丹將敦島游覽,見到聯軍艦船越島而過,駛向中國,不禁愁上心頭,在詩中寫道:“隱幾愁看征艦過,中原一線隔芙蓉?!保?]122聯軍鐵甲倏忽即達故土,將會給祖國帶來怎樣的災難呢?
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康有為輾轉難寐,通過詩作“戈船橫渤海,蛇豕斗幽并……不忍看沽水,血流千里平”[1]123,為百姓無辜罹難發(fā)出哀憐和嘆息。“驪山笑烽火,廟社泣灰塵”、“金鳳成灰燼,銅駝臥棘荊”、“天壇傷茂草,紫禁宿番兵”[1]123、128等詩句則充滿了國破家亡的傷感?!昂霰缓谠票翁爝^,小童驚告失青山”[1]132,目睹山河破碎而導致的痛苦和惶惑,更是難以排遣。
對于聯軍侵華后的局勢,康有為憂心忡忡。他在《八月再題棋局》一詩中寫道:“方畦畫成三百六,紛紛國土現蠻觸。沉吟臨睨見中原,諸邊已割成殘局?!保?]130國家所面臨的被瓜分的危機使康有為焦灼不安,特別是有關《中俄密約》,俄國借機在東北擴張侵略的傳言一度甚囂塵上時,康有為愁眉不展,在詩中發(fā)出深深的嘆息:“魏絳和戎豈有功,只愁云霧蔽遼東。”[1]136雖然和局已經取得,但喪權辱國到如此地步,對國家利益的損害只不過是以一種形式換成另一種形式,又有多大意義呢?
除卻對國土淪亡的悲嘆,康有為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前景也充滿了擔憂。他在詩中寫道:“亡國原為好詩料,保身最好托辭章。只愁種滅文同滅,佳集雖傳亦不長。”[1]128憤激、悲痛之情無以復加。
康有為流亡海外之始,即有借兵秦庭的想法[3]5,日、英等國統(tǒng)治者也曾給以禮遇,以為籠絡控制之計。聯軍侵華后,雖有外人表態(tài)支持光緒,但康有為對列強上下其手的操控伎倆心知肚明,他在給徐勤的信中明確指出:“我今突起須大謠言,京師已失,外國救上,使人心震動,乃可圖也。”[3]127意在利用外人依違之際自行其是??凳想m求諸外國武力干涉,希望火中取栗,但列強卻只以其侵略利益為取舍標準,康黨既無實力,只得任人擺弄。因此,康有為對侵略者屠殺平民的暴行雖感痛心不已,對列強乘機擴大侵略、大肆攫取在華利益的罪行也心懷警惕,對其戰(zhàn)后貪索不已的可恥行徑更在詩文中厲聲斥責,但是對于列強以教案為由悍然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未能理直氣壯地予以譴責,對各國輕易拋棄光緒的做法更是無可奈何,這也反映出康氏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認識不清,及其寄人籬下的困窘和無奈。
漂泊海外,寄人籬下,康有為時常想念故交友人。特別是對受后黨迫害的維新舊友及“勤王”志士,康有為寫了很多懷念和悼亡的詩作。
1900年4月,他掛念起身陷囹圄的侍郎徐致靖,想到徐因支持維新事業(yè)而慘遭迫害,不禁吟道:“沉沉憂怨我何之,風動鋃鐺月墮時。燕云慘霧何時解,正氣歌成壯更悲?!保?]117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后,徐致靖獲赦出獄,康有為得知消息,寫道:“冤獄兩年悲黨錮,維新元老記春秋。驚聞西狩摩燕闕,忽喜南冠出楚囚?!保?]126表達了自己的喜悅之情。
自立軍起義失敗后,康有為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作悼念殉難烈士,以“傷心覆醢痛,笳鼓咽先聲”、“楚歷招魂誦新作,血痕盈紙淚盈衫”[1]124、125等詩句表達心中創(chuàng)痛。在創(chuàng)作這些詩作時,康有為稱:“菽園寄示哭唐烈士詩稿,指血作點,慘淡模糊,如目睹漢難志士,哀哉至矣?!保?]125心中哀傷可見一斑。他還寫道:“迎駕期他日,成師念宿勛。血痕沾老淚,灑涕告三軍?!保?]124表示并未喪失“勤王”事業(yè)的信念,還將繼續(xù)堅持,以“勤王”事業(yè)的成功來紀念烈士。
對于在戊戌變法中犧牲的六君子,康有為作《六哀詩》[1]142-146以為紀念④?!扮裾丈n旻,勁翮刷秋鶚。……抗章請撤簾,碧血飛噴簿。”表現了楊深秀無懼慈禧淫威、甘灑熱血的勇敢?!皺M厲志無前,虛公心能平。……慷慨厲浩氣,從容就義輕?!睂懗隽俗T嗣同以天下為己任的慷慨豪氣。“波瀾盡老成,清妙紓練綺。文辭有漢聲,詩詞得宋體?!倘度懒x,講求維新理。”突出了林旭的才華橫溢和理智清醒。“楊君抱粹姿,溫溫潤如玉?!M知百煉金,光芒深韜蓄?!辟澝懒藯钿J平和通達的為人和為維新事業(yè)不惜犧牲的堅韌剛強?!熬┤A聲利海,十年潛默作……奪門忽聞變,投獄無少耽?!泵璁嬃藙⒐獾诓磺竺痔故幚诼涞孽r明性格?!拔犷H能新言,實施稍恐怍。汝乃言即行,勇猛無畏卻。”表達了其對康廣仁勇于任事和精明干練的贊賞。這些詩句對六君子的描畫細致入微、恰如其分,反映了康有為對他們充分的了解和深深的痛惜、哀悼。
維新變法功敗垂成,除前文所談到的權力斗爭、派系傾軋等原因外,尚有不假外求的緣由值得深思。
考察變法諸政,誠如康有為所言,系為“變事”而非“變法”,亦即仍局限于洋務性質的庶政改革,并非“興民權”、“立議院”等國家體制的大政變革。究其原因,固然不能排除守舊派反對以及官僚機構惰性阻撓等客觀因素,但就維新派而言,雖然確立了君主立憲的變法綱領,卻僅止于描述宏大目標,關于立憲政治的具體模樣和建設路徑等仍模糊不清;維新運動顯然也未形成為各派力量所共同遵循和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⑤,即使康有為就變法的必要性、推動君主“自上而下”和士紳階層“自下而上”變法,以及“興民權”的變法目標等問題反復申說[4]55-70,但維新派本身的變法實踐亦與此貌合神離⑥;特別是康有為以《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作為變法的理論基礎,招致清廷及官場決非僅系派系斗爭的普遍反對[5]119,反映出維新變法尚缺乏充分的理論準備。梁啟超在總結維新變法時指出:“戊戌維新之可貴,在精神耳!若其形式,則殊多缺點。殆猶大輅之僅有椎輪,木植之始見萌坼也。當時舉國人士,能知歐美政治大原者,既無幾人,且掣肘百端,求此失彼,而其主動者,亦未能游西域讀西書,故其措置不能盡得其當,殆勢使然,不足為諱也?!保?]243-244也就是說,包括維新派在內,清人在倡言變法時,對其所要實現的“歐美政治大原”,無論是理論探討還是思想認識的準備都并不充分,行動上更顯稚嫩。在諸多問題都未深思熟慮和充分討論的情況下,變法步履維艱也就不難理解了。
康有為創(chuàng)作《大庇閣詩集》的這段時間,國內政局風云變幻,國家和民族危難日益深重,但康氏僻處海外,徒呼負負,可謂“中原憂患滿人間,海外逋亡轉放閑”[1]132。他只能將內心的感情和思想訴諸筆端,以銳利激越的詩文抨擊時政、臧否人物。“詩以言志”,研究者也正是通過這些詩句,對康氏真切的思想和感情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并得以進一步透視維新變法運動中的若干問題和現象。
注 釋:
①關于康詩的研究,陳賡平《漫談康有為的詩》(《西北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一文,關注了康詩所反映的戊戌變法及清末民初政事;郭延禮《論康有為的海外詩》(《東岳論叢》1984年第5期)一文探討了康詩反映的其海外游歷時考察、見聞的視角;陳永標《論康有為的詩歌美學觀》(《學術研究》1993年第6期)等文則討論了康詩的藝術特色;李立信《戊戌后康有為之海外詩歌研究》(廣東康梁研究會編《戊戌后康梁維新派研究論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一文,于康詩的內容、情懷均有討論,但該文亦非專論《大庇閣詩集》。
②關于康有為等籌劃政變奪權一事,趙立人著《康有為》(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認為:“康黨意圖勸誘袁世凱、聶士成、董福祥三名將領參與政變,并最后選定了袁世凱,是確鑿的事實?!?第78頁)茅海建著《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也認為畢永年的《詭謀直紀》“為今人提供了康、梁竭力掩蓋的發(fā)動政變的真相”(第734頁)。
③汪榮祖在其《康有為論》(中華書局2006年版)中認為:“康氏發(fā)動?;收芜\動,絕不可能僅止于狹隘的君臣感情。……?;适且W【S新之君,以冀變法之再。康對光緒求變的決心是毫不存疑的?!?第95頁)
④原為《五烈士詩》,1902年作哀悼康廣仁詩,補入,成《六哀詩》。
⑤江中孝在《關于康有為和戊戌維新的指導思想問題》一文中認為,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并非戊戌變法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戊戌變法的指導思想就是光緒皇帝在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明定國是詔》中所強調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年第6期)。本文對于清廷所明確的變法指導思想是否即系維新變法指導思想這一問題雖持保留態(tài)度,但接受江先生提出的康氏思想未被清廷接納為變法指導思想的結論。
⑥趙立人在《康有為》(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一書中認為,康有為開制度局、開懋勤殿等措施,只是意在奪取中央權力,“是否行新政并不重要”(第74頁)。
[1]康有為.康有為遺稿·萬木草堂詩集卷五·大庇閣詩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馬洪林.康有為大傳[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3]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與?;蕰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宋德華.論康有為的變法指導思想[C]∥方志欽,等.康有為與戊戌變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學術研究雜志社,1999.
[5]江中孝.關于康有為和戊戌維新的指導思想問題[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6).
[6]康有為.康南海自編年譜·外二種[M].北京:中華書局,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