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珺
(黔西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 貴州·興義 562400)
作為美國當代著名的猶太小說家,索爾·貝婁(Saul Bellow,1915-2005)是海明威和??思{的繼承者,亦是迄今為止唯一三次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小說家。從成名作《奧吉·馬奇歷險記》開始,貝婁就以描寫猶太人的異化而聞名,他那致力于闡釋自我本質(zhì)與生存環(huán)境間矛盾的筆觸,在敘事風格上形成了獨特的“貝婁風格”。1976年,鑒于他“對當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瑞典文學院正式授予貝婁諾貝爾文學獎,并以卓越的成就被譽為“美國當代文學的發(fā)言人”。
近年來,國內(nèi)外對貝婁的研究日益興起,對其作品的研究重點也都是從思想與文本出發(fā)。而當我從小說的寫作語境、文化背景著手,將貝婁的作品與作者的猶太背景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貝婁小說的另一個世界,深刻體會到貝婁與猶太文化千絲萬縷、揮之不去的聯(lián)系。可以說,貝婁的作品有著他作為猶太人的獨特思考,字里行間隱藏的猶太特質(zhì),彰顯的猶太文化,表現(xiàn)出貝婁對本民族文化深層的依戀和推崇。由此,本文就以貝婁代表作《赫索格》為例,通過對小說情節(jié)設置、內(nèi)容內(nèi)涵與結(jié)構模式分析,集中探討貝婁小說《赫索格》的猶太特質(zhì)。
一
生活經(jīng)歷給貝婁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誠如弗洛伊德強調(diào)的那樣,“生活經(jīng)歷對藝術家的影響是深刻的,它造就了藝術家的心理結(jié)構和意向結(jié)構,藝術家一生的體驗都要經(jīng)過這個結(jié)構的過濾和折光,即便不是直接表現(xiàn),也常常會作為一種基調(diào)滲透在作品中?!盵1]《赫索格》的人物和情節(jié)都取自貝婁自己的經(jīng)歷。貝婁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猶太人這種特殊民族的歷史遭遇,傳統(tǒng)、宗教所造成的民族心理定式,對貝婁小說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貝婁說,猶太特質(zhì)是我的“藝術的根基”,意地緒語是母語,從小我就接受猶太文化的教育,它“存在于我的內(nèi)心深處,可以的話,我愿意把自己歸于這一類作家”[2]。
貝婁的童年生活在猶太格托,那是加拿大蒙特利爾街最窮的居民區(qū)。在那個區(qū)域,正統(tǒng)的猶太文化盛行,猶太民族的宗教、文化傳統(tǒng)影響著貝婁,以至于后來他在小說《赫索格》創(chuàng)作中,各類人物的原型都能在生活中找到。1924年,貝婁舉家遷到美國芝加哥。對于猶太移民來說,美國的生活充滿了困難、迷惑甚至屈辱,貝婁一家也不例外,這一段生活在《赫索格》中有較為詳細的再現(xiàn)。貝婁的父親就是小說赫索格父親的原型。不僅如此,《赫索格》中還可以看到貝婁對母親深切的懷戀?,F(xiàn)實生活中,貝婁最愛的是母親,但十七歲也就是1933年貝婁的母親因乳腺癌去世,在《赫索格》中,貝婁將年齡改為了十八歲,即赫索格十八歲時母親去世,成為小說主人公赫索格一生都揮之不去的巨大打擊。
貝婁一生經(jīng)歷了五次婚姻。第一任妻子安妮塔與貝婁二人一見鐘情,墜入愛河就結(jié)婚了。但安妮塔脾氣暴躁,為人嚴厲,婚后不到三年貝婁就因不能適應而離婚,盡管和妻子發(fā)生過太多的不愉快,但貝婁是個非常重感情的人,這一點和小說中的赫索格很相似,貝婁在《赫索格》就把赫索格的第一個妻子戴西描寫成一個通情達理的人,離婚后赫索格還為此非常沮喪。沒過多久,貝婁遇到了他的第二個妻子,兩人婚后不久關系就不和諧,妻子抱怨貝婁對她視而不見,并與貝婁的朋友發(fā)生了關系,貝婁認為做家務事女人的工作,但第二任妻子卻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拜占庭教堂歷史博士論文的寫作中。在小說中,赫索格的第二任妻子瑪?shù)铝找彩侨绱耍瑢懖┦空撐模账鞲駥ζ拮拥墓ぷ鞑桓信d趣??梢哉f,《赫索格》中赫索格與瑪?shù)铝盏年P系就是貝婁與他第二任妻子的真實寫照。雖然在細節(jié)上貝婁做了一些改動,但瑪?shù)铝盏男愿衽c現(xiàn)實生活中他的第二個妻子極其相似,以至于小說出版后大家都認為赫索格寫的就是貝婁自己。
貝婁盡管堅決不同意把他與赫索格等同起來,但實際上《赫索格》主人公的經(jīng)歷大部分來自于貝婁自己,藝術起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貝婁善于描繪猶太移民的生活,他的這部作品寫了自己猶太人所面臨的各種困境,無怪乎貝婁自己都說,“在我生命中最脆弱的時刻我總會意識到自己是個徹徹底底的猶太人。這是上天的恩賜,是無可厚非的一筆財富?!盵3]
二
我們回到小說文本。在內(nèi)容上,貝婁在選擇《赫索格》主人公的名字時酒聯(lián)系到了猶太人的命運。主人公全名是摩西·埃爾凱納·赫索格,本身就承載了猶太文化象征的意蘊。首先中間名字“埃爾凱納”(Elkanah)中文版《圣經(jīng)》中譯為“以利加拿”,意思是上帝創(chuàng)造或上帝成就[4],其次摩西這個名字,也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圣經(jīng)》中的摩西。摩西在埃及皇宮長大,生活幸??鞓罚杂勺栽?,當他從希伯來姐姐那里知道身世后,無法接受現(xiàn)實,一方面養(yǎng)父埃及法老一家對他的愛讓他無法割舍,另一方面作為希伯來人的后代,怎可做他族人仇人的王子,國仇家恨讓他無法再回到皇宮,摩西的精神處于極為痛苦的階段。
在小說中,赫索格也和摩西一樣處在極大的困惑和痛苦之中。小說的情節(jié)設置上,《赫索格》的中心是家庭的崩潰,家庭崩潰引發(fā)個性分裂,各種社會矛盾和心理矛盾,最終導源出人在精神受難的同時對希望的尋找和對命運的思考。在猶太人看來,活著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上帝。猶太文化中的道德準則、信仰理念正是探尋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方式。“心理學上說,當人被困禁在自己的思想中,他就不得不證明生活是有價值的。”[5]赫索格表現(xiàn)的就是這種自我在“混亂的世界找不到生存的立足點”,深陷于自己“內(nèi)心生活的風暴中”[6]的生命思考,所以小說一開始便交代主人公赫索格心理出了問題,并詳細記述了赫索格五天的生活,五天的所作所為,這正好與猶人這個苦難的民族所遭受的現(xiàn)實命運契合。這樣的設置,與其說是貝婁根植于內(nèi)心里的猶太文化,毋寧說是借用赫索格這個猶太人的良知來反映整個猶太人及人類的命運。同時,小說主人公赫索格先后給六十多位活著的,或己死的人寫了六十多封信,“信件,是《赫索格》一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寫成文字,有的寫在心里,全書共有五十多封,寫給五十多人?!盵7]“實際上,赫索格在現(xiàn)實社會中是孤立的,寫信只不過是一種‘內(nèi)心獨白’”,[8]“寫信能幫助人們特別是知識分子減輕甚至解除內(nèi)心的痛苦與憤懣,他的確設法度過了危機,恢復了心智上的寧靜”[9],赫索格所處的孤獨狀態(tài)正好也映射出猶太民族的文化處境,異族文化與傳統(tǒng)猶太文化的沖突,導致了他對自我價值,自我身份的質(zhì)疑和否定,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對命運、對社會、對人類生存的種種疑問,幾乎涉及到世間的一切領域,這也表現(xiàn)出猶太這個善于思考的民族從記憶深處出發(fā),以歷史的眼光和人道主義者的身份去審視人類的生存處境和精神磨難。《圣經(jīng)》中的摩西在上帝的指引下帶領以色列居民斷紅海、越沙漠,經(jīng)過長達40年的跋涉到達了迦南,成就了一番事業(yè)。而小說中的赫索格也是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的磨難和頓悟后獲得了心靈的平靜,赫索格的所思所想都是根植于猶太文化的,貝婁正是站在猶太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立場來思考,他正是試圖通過赫索格的境遇來探討猶太人的命運,反思整個人類和人生的永恒主題,揭示出人的本性、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另外,情節(jié)設置中貝婁還把赫索格的第一個妻子戴西描寫成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兩人離婚后赫索格感到深深的遺憾?,F(xiàn)實生活中,貝婁與第一任妻子安妮塔離婚后也感到非常沮喪,這一點與小說中極為相似。貝婁是一個非常重感情的人,他與第一任妻子安妮塔一見鐘情,墜入愛河就結(jié)了婚。安妮塔脾氣暴躁,為人嚴厲,婚后不到三年貝婁就因不能適應而離婚,盡管和妻子發(fā)生過太多的不愉快,但貝婁仍始終懷念著妻子。沒過多久,貝婁就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婚后不久兩人的關系就顯示出不和諧,妻子抱怨貝婁對她視而不見,貝婁認為做家務事才是女人的工作。第二任妻子后來背叛了他,與貝婁的朋友發(fā)生了關系,并不做家務而只知道完成博士論文。在小說中,赫索格的第二任妻子瑪?shù)铝找嗍侨绱?,與赫索格的朋友通奸,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拜占庭教堂歷史博士論文的寫作中。赫索格離婚后,試圖報復背叛了他的妻子瑪?shù)铝蘸颓閿惩邆惗?,這是愛情和友情的雙重背叛,他懷著憤懣甚至舉起了手槍,然而當他看到瓦倫丁正在給自己的小女兒瓊妮洗澡時,那一充滿人性溫暖的瞬間,他放下了仇恨,決心原諒。他明白,復仇只會讓自己走向毀滅。同時,猶太教中“我們對我們的鄰人的所有責任來自公正這種戒律,即絕對義務的領地。在猶太教的宗教語言中給出了一個詞概況了這個概念‘Zedakah’,這個詞難以完全翻譯,因為它把公正和善行的內(nèi)涵融合成了一體,描述出我們對我們鄰人的善意benevolence,做到了這些只不過是履行了我們對他應盡的責任”。[10]赫索格在精神困境中不斷自省,不斷反思的過程中最終選擇了正義與善,這也意味著傳統(tǒng)猶太倫理道德對赫索格的救贖,他心底深處的猶太道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可見,在《赫索格》這部小說里,貝婁將赫索格的猶太身份和猶太背景作為一種潛在而深刻的暗示消解到小說所描寫的故事情節(jié)中,并在赫索格與一般人的生活之間建立起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赫索格這樣一個猶太人,所面臨的人生境遇、文化難題正是自己作為一個猶太人所面臨的矛盾。
三
在小說的結(jié)構上,貝婁的《赫索格》采用了流浪的結(jié)構模式。這種流浪漢模式在深層意義上表現(xiàn)出一種猶太特質(zhì),歷史上的猶太人總是和流浪聯(lián)系在一起,從亞伯拉罕起便開始了他們的流浪歷史??梢哉f,將近兩千年的流浪生活給猶太人心理烙上了深深的印痕,在猶太民族的心理積淀中,形成了這個民族深厚的集體無意識,貝婁對小說《赫索格》流浪結(jié)構模式的運用,正是這種深厚集體無意識的流露。
一般而言,流浪主要從兩個層面上展開,一方面是在現(xiàn)實世界中隨著時間的延續(xù),地域的轉(zhuǎn)換,主人公物理時空意義上的身體流浪;另一方面是物理時空的轉(zhuǎn)移被心理情感意識代替,主人公在內(nèi)心世界中表現(xiàn)出的焦躁不安,心煩意亂的狀態(tài),形成的是心理精神流浪。在《赫索格》中,身體流浪與的精神內(nèi)在流浪被貝婁描寫得互相映襯、相得益彰。不僅如此,小說流浪漢模式還呼應了《圣經(jīng)·出埃及記》的情節(jié),摩西帶領以色列在西奈沙漠流浪了40年,而小說以敘述的方式描寫了赫索格如何被他的第二任妻子瑪?shù)铝諕仐墸约霸诩~約和芝加哥5天的流浪歷程。五天內(nèi),赫索格從伯克夏的路德村——紐約——伍茲霍爾的海濱——紐約——芝加哥——路德村等地馬不停蹄地來回奔跑,“流浪漢的原型模式在貝婁的小說中同語言符號一樣,是一種文化信息的載體形式,而非某中純遺傳信息的載體?!盵11]貝婁運用這種流浪的結(jié)構模式,也許正是他對生活的一種無意識的感悟,是整個猶太民族集體無意識的流露。同時,赫索格的精神狀態(tài)也是處于一種緊張的、流浪的狀態(tài)中的,他不停地給外界寫信,不停地與人爭辯,也昭示了整個人類無家可歸的狀態(tài),猶太人的境況高度濃縮了整個人類的苦難和遭遇,貝婁正是試圖通過赫索格這樣一個猶太人所面臨的人生境遇來昭示出了全人類的精神困惑。
總之,流浪漢的結(jié)構模式及其流浪的意識并存在于猶太民族的經(jīng)驗世界中,也作為一種恒定的歷史記憶啟迪著貝婁對現(xiàn)實世界的思考。在《赫索格》這部小說中,貝婁借助猶太人的民族特性,訴說了猶太民族生活的艱難與猶太人尋找精神寄托的頑強意識,將它放大到時代轉(zhuǎn)換和文化變遷上,我們看到的是猶太這個民族能夠堅定不移地恪守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又能積極地超越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而與異質(zhì)文化相融合后,最終發(fā)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民族。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商務印書館,1984.
[2]Fuchs’s interview with Be11ow in Maariv,13 Januarv 1978.37.
[3][5]Chirantan Ku1shres1ha, “Conversation with Sau1 Be11ow”Chieago Review23,no.4,1972.15.
[4]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Z].2000.
[6]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 [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12.
[7][8]索爾·貝婁著,宋兆霖譯.赫索格[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9]王小紅.思想迷惘的赫索格——美國60年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縮影[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5).
[10]利奧?拜克著,傅永軍,于健譯.猶太教的本質(zhì)[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11]劉洪一.走向文化詩學·美國猶太小說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