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威
電視新聞配音不同于其他類型的電視節(jié)目配音,由于電視新聞的特性,播音員會連續(xù)面對不同性質的新聞稿件,因此給電視新聞配音時更需要注重稿件之間的差異性,給稿件選擇不同的配音基調。在這個過程中播音員扎實的基本功和豐富的經(jīng)驗是關鍵。
近十年來隨著電視節(jié)目的多樣化以及電視綜藝主持人明星般的效應,向往電視節(jié)目主持工作的人越來越多,其中綜藝類節(jié)目主持工作自然成了年輕人的首選,而選擇新聞播音類節(jié)目主持工作的相對較少,其中能夠給新聞配音的播音員更是少之又少。這當然有很多先天條件因素在里面,不過許多人可以在鏡頭前從容自如,卻無法在配音間里得心應手也是最終被淘汰的一個主要因素,因為給電視新聞配音并不是任何一種類型的節(jié)目主持人都能夠勝任的。新聞播音不只是在鏡頭前的那幾十分鐘,更多的時間是在配音間里度過的。
配音和畫面是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電視節(jié)目制作中有個專有名詞叫做“聲畫對位”,就是要求聲音和電視畫面要協(xié)調一致不能脫節(jié)。當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些只有畫面不用配音的新聞,但就算這樣的新聞一般也會有記者的現(xiàn)場出圖或采訪同期聲,不過這樣的新聞畢竟是極少數(shù)。有一句廣告詞:“沒有聲音再好的圖像也出不來?!闭f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給《佐羅》和《少林寺》等電影電視劇配音的童自榮老師深受觀眾的喜愛。他所配出的聲音與電影人物的契合甚至使觀眾覺得主角的聲音語調就該是這樣的,配音效果體現(xiàn)了出來。在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配音效果的好壞也直接關系到一條電視新聞的成敗。同樣的新聞如果給兩個經(jīng)驗能力相去甚遠的人來配,所產(chǎn)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觀眾的鑒賞能力在水漲船高,加上現(xiàn)在信息的來源廣泛,可選擇性也是越來越多。諸如電視節(jié)目不好看、主持人形象差、播音員聲音沒特點等也成為人們換臺的理由。因此提升各類電視節(jié)目質量、增強播音員主持人業(yè)務能力尤其是王牌新聞欄目的播音員主持人專業(yè)水準,成了各個電視臺競爭收視率的制勝關鍵之一。
近年來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使信息流通速度越來越快,為了能夠給觀眾提供更多的新聞資訊,現(xiàn)在不少電視臺把每條時政電視新聞都控制在一分鐘左右以增大可播新聞的條數(shù),這就對新聞的內容作出了精簡的要求,而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想要觀眾看懂而且愛看,播音員給新聞配音的好與壞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到整條新聞的檔次。
播音員可以用聲音為新聞節(jié)目增色,吸引住觀眾。由于播音員每天要面對很多記者的不同稿件,而且?guī)缀趺織l稿件都是不同類型,其中有會議新聞、人物專訪、記者調查、政府公告、系列新聞追蹤、突發(fā)事件報道、先進事跡報道、曝光社會丑惡現(xiàn)象等不同類型和題材的新聞。面對這么多類型的新聞不應該只有一種腔調,因為每條新聞都有它自己的“味道”。央視主持人周濤說:“電視新聞片的配音是電視新聞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發(fā)揮電視新聞效益的重要一環(huán)。然而,在我們目前的新聞片配音中,無論什么類型的稿件都是‘一個味’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其具體表現(xiàn)為:語言格式化、主次不清、基調千篇一律,在語言表達技巧上存在固定模式,表現(xiàn)手法單一。在這種情況下,大力提倡電視新聞配音的‘多樣化’是有其現(xiàn)實意義的。”[1]配音多樣化并不是說要把新聞稿件配成文藝類或散文類等的型式,因為新聞節(jié)目其主要目的是讓觀眾獲取所想要知道的消息,因此新聞配音應該在“規(guī)矩中成方圓”,在有限的發(fā)揮空間中使配音盡量產(chǎn)生“層次感”,這就要求播音員把握好一個“度”。
由于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工作流程使得大部分時候播音員在拿到稿件時是無法先看到新聞圖像的,因此在配音前和編輯記者進行必要的交流,了解新聞報道的意圖和所需要產(chǎn)生的效果顯得尤為重要。在筆者所播講的柳州電視臺2013年4月10 號的《柳州新聞》節(jié)目中有這樣一條消息:《記者調查 民辦博物館(上)特色鮮明 百花齊放》,在為這篇新聞配音前筆者向采訪記者就有關這篇報道的一些情況進行了了解,把握了記者采寫這篇新聞的意圖和想達到的目的,對這篇新聞有了一定的認識,最后以記者的角度對稿件進行分析,因此能夠在聲音處理以及節(jié)奏控制上做到收放自如。這是一條記者調查類新聞,播音員不可能每條新聞都親臨現(xiàn)場,要把這類新聞配好音,向記者了解采訪過程和當時的感受能夠使播音員在配音時更好地發(fā)揮。
各種類型的新聞配音在聲音處理上應有所區(qū)分,時政類新聞較嚴肅,聲音要有力度有可信度。而人物事跡介紹類新聞一般采用軟處理的方式,使觀眾感覺有親和力,在敘述的過程中以一種相對柔和的聲音和態(tài)度向觀眾介紹信息并傳遞正能量。2013年5月9 日湖北衛(wèi)視的《湖北新聞》中有兩條新聞就很典型,其中《紀念韓先楚同志誕辰100周年》是一條典型的時政會議類新聞,播音員用低沉渾厚的聲音和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敘述了韓先楚同志光榮和令人敬佩的事跡,使整條新聞充滿了令人信服的基調。而在《讓我的眼睛為你看世界 襄陽5 歲女孩角膜成功移植五旬患者》這篇新聞中,雖然同樣是敘事,但這篇新聞講述的是孩子的父母毅然將不幸去世的孩子的眼角膜捐獻出來的感人事跡,因此播音員采用了軟處理的方式,用緩慢而聲情并茂的聲音來給新聞配音。在后來的新聞回訪中,很多觀眾都說看了這條新聞后感動得流下了眼淚,這說明播音員在處理新聞的方法上是成功的。
很多播音員在學校學習播音時,老師都會教給大家用情景再現(xiàn)的形式使聲音具有模擬實質場景的感覺,這在文藝類、散文類配音中很常見,在聲音處理上該慢的地方慢、該快的地方快,時而激昂時而低沉,通過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聲音處理,使觀眾、聽眾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F(xiàn)在給電視新聞配音時一般不會使用太過夸張的聲音處理方式,因為這不符合當下的審美習慣,但是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卻依然存在。筆者在2008年12月23 日給《柳州新聞》中《柳機印記(一):龍的動力》這篇報道配音時注意到,這是一篇系列報道的開篇,由于新聞大部分是以回憶錄的形式向觀眾講述當年柳機人是如何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業(yè)成長的,而且在片中大量采用了當年的照片,因此在聲音處理上配合原文以舒緩輕柔的節(jié)奏向觀眾娓娓道來,而不是使用鏗鏘有力的發(fā)音去震撼觀眾,這樣反而使觀眾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有些老柳機人在看完這篇報道后甚至還專門打來電話表達自己回憶當年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激動心情,而這正是播音員用自己的聲音通過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向觀眾展現(xiàn)畫面的效果。
見字讀字是現(xiàn)在一些播音員尤其是一些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播音員的一種很不好的配音習慣,這樣說是因為一些播音員在配音時心不在焉,看到稿件后并沒有充分讀懂理解稿件意思,認為都是自己認識的字不會有問題,所以張口就配,仿佛沒有經(jīng)過大腦。例如通常會議新聞稿中會有這樣一句話:“本次大會議題的第一項是……”這句話中“大會”和“議題”是分屬的兩個詞,但如果粗心就可能會把“會議”兩個字當成一個詞連讀,和后面的“題的第一項”幾個字分開斷句來讀,讓人聽起來不但別扭而且和原文意思完全不同。而在讀有些多音字時也會出現(xiàn)因粗心大意或完全不懂而配錯的情況,例如“杉”字在和木字一起時讀“sha(第一聲)木”,而和樹字一起時讀“shan(第一聲)樹”。另外在配音完成后很多播音員沒有進行檢查的習慣,這樣會耽誤很多時間,甚至給后期新聞合成造成困難,同時更不利于播音員業(yè)務能力的提高。
很多播音員在剛進入這個行當時都是抱著極大的熱情的,但當接觸了一段時間后卻發(fā)現(xiàn)播音員工作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輕松和愉悅,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對播音員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自身又沒有足夠的實力去面對激烈的崗位競爭。因此提高播音員的業(yè)務能力水平是任何一個從事電視新聞播音工作的人都要面對的話題。
練習基本功是沒辦法偷懶的必修課,只有在不斷練習中才能逐漸形成扎實的語言功底和播講能力?!斑^硬的基本功對播音員、主持人的重要性就像大廈的地基。聲音條件是天生的,擁有寬音大嗓,或銀鈴水音兒固然占盡先機,但聲音本質沒那么‘亮麗’者大有人在,也不必黯然,好嗓子、漂亮的聲音完全可以后天練出來。比如甜美的聲音會給人愉悅的聽覺和心理感受,那可以通過說話時提笑肌和把真誠的心融于聲音內而后外部體現(xiàn)出來而做到。如何獲得悅耳的‘收音機’效果,需要通過大量實踐和鍛煉找到你最舒服的發(fā)音部位?!盵2]很多人總覺得聽一些優(yōu)秀播音員的聲音很好聽很有磁性,所播講出來的話讓人聽起來非常舒服,卻不了解他們?yōu)榇艘冻鰩啄晟踔翈资昶D苦的訓練。
新聞配音和別的很多一線工作的崗位一樣需要不斷磨練學習,在日常新聞配音中播音員應多鉆研業(yè)務。播音員可以通過多研究央視新聞等優(yōu)秀電視新聞中播音員配音的方法技巧,在每天的配音工作中實踐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需要這樣不斷的學習積累才能獲得豐富的經(jīng)驗,讓自己的播音技巧和水平日趨成熟,使自己能夠勝任任何類型的新聞配音,從而形成自己的配音風格。
電視新聞配音和新聞主持同樣重要,是播音員必須熟練掌握的工作,尤其是在新聞播音員不多的地方臺更是如此,因為這項工作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俗話說“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是把播音員工作概括得最精準的一句話。每一個播音員主持人都不可能天生就勝任本職工作,但只要熱愛播音事業(yè),在本職崗位上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就可能成為主持配音都能勝任的“多面手”。
注釋
[1]周濤:《淺談電視新聞配音的“多樣化”》,《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9(5)。
[2]竇維茁:《論播音員主持人應具備的素養(yǎng)》,《現(xiàn)代視聽》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