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逸林
(山西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新聞采訪是記者對客觀事物進行調查研究的一項重要活動,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新中國成立以來,新聞采訪經歷了風風雨雨,見證了新中國歷史的變遷,在新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己的時代特色。
新聞采訪是新聞報道的基礎,新聞報道是客觀事物的反應。事實在先,新聞在后。沒有好的新聞采訪,無論新聞報道是多么文采華碩,也寫不出真實且富有震撼力的作品。人們常說“七分采,三分寫”,在采訪上用的功夫應該多于寫作。新聞采訪必須實事求是,忌諱胡編亂造。新聞采訪的方式除了傳統(tǒng)的直面采訪、視覺采訪、書面采訪和體驗式采訪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又增加了電話采訪和互聯(lián)網采訪。無論運用哪種方式,新聞采訪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而這些原則在現(xiàn)階段有自己明顯的時代特質。
新聞客觀報道原則是美國新聞界于十九世紀中葉提出,到二十世紀初期逐漸確立的一項重要原則。1900年,美聯(lián)社提出了“報道事實,而不報道意見?!彼笥浾摺安稽h不私,平衡公正?!毙侣効陀^報道作為新聞學的一種重要理念、一種報道方式,對于新聞實務的科學規(guī)范操作和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鄭保衛(wèi)教授認為,客觀報道原則的內涵包括兩方面:報道內容的客觀和報道形式的客觀。前者是指新聞報道必須是客觀事實的報道,不能有虛夸、更不能無中生有,任意編造。后者是指新聞報道者在報道新聞時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傾向,而是將自己對新聞事實的觀點和傾向意見寓于報道的事實當中,通過事實的邏輯力量來對讀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陀^的新聞報道前提是客觀的新聞采訪。我國新時期的新聞采訪比較注重實際,廣大的新聞工作者堅信,只有在客觀采訪的基礎上,才能完成優(yōu)秀的新聞報道。
同時,我國的新聞采訪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在客觀性上也有很大差異。西方學者過分強調客觀性,以至于到了不恰當?shù)牡夭健K麄儼选翱陀^性”說成是超階級、超黨派的東西,是“純客觀”之陳述事實而絕不表達意見。我國多數(shù)學者認為,新聞具有客觀性,但同時具有傾向性,是客觀性與傾向性的統(tǒng)一。新聞的傾向性是融入到新聞的客觀采訪當中的,是通過記者的新聞事實報道暴露出來的思想傾向,而非隨意的、主觀的評論。每一個新聞報道都既有新聞工作者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又有其不同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問題,不管是否意識到了,在選擇事實、解釋事實、評價事實時,其立場、觀點、知識水平、認識能力都在或明或暗、或自覺或不自覺地起著決定性作用。
新聞是民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浪花。要寫出好的新聞,新聞工作者就必須成為生活在民眾這個汪洋大海中的魚。在20世紀50年代上半期,我國跑農村的記者,普遍有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經歷,在和農民實行“三同”中了解農民寫農民,了解農村寫農村,站在深入社會事實的基礎上,寫出了一篇篇優(yōu)秀的新聞報道。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一種特有的普遍現(xiàn)象,無論哪個時代哪個國家,都不會有如此大批的新聞工作者身體力行。正如《郭超人作品選》中所說的:“在我從事新聞工作的數(shù)十年中,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進行社會調查和專題調查,占去了我的大量時間。有些調查成果成了公開報道,有些調查成果形成了內參稿件,有些調查雖無具體成果,但對我認識社會、把握時代產生了極為有益的作用。我越來越相信,對于一個記者來說,調查研究不僅是產生新聞報道的有效措施,更重要的是加速自己成長的根本途徑?!?/p>
很多寶貴的新聞采訪經驗都是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結合社會實際,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得來的。它成功積累了經驗,也加強了新聞采訪的真實性和實踐性。
新聞發(fā)展的歷史經過了“看見什么寫什么的模式”、“有選擇地尋求一定的有價值的新聞”、“選擇不同階級的利益”和“制作新聞”等四個階段。我國新聞的歷史也大致如此。例如,范長江所著的《中國的西北角》就表現(xiàn)出一種尋找新聞價值的方向,并深刻地同無產階級利益結合在一起,成為新中國時期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時也折射出一定的時代特色,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
在提煉新聞價值的過程中,我國新聞工作者更加注重選擇切入點,其具體做法是:第一,要以小見大。切入點小,易于新聞工作者的表達,也易于人民群眾的接受。小的切入點,增強了新聞的鮮活性,適合主流社會大眾文化的品味。第二,要簡而精。切入點的精煉有益于新聞采訪的準確,使其短而精,得其精髓。第三,要通俗易懂。熟練掌握群眾語言,運用群眾生動的語言素材對增強新聞采訪的鮮活性格外重要。
新聞實踐告訴我們,選好切入點雖然有很多的方式方法,但重要的還在于學習和實踐。深入基層、轉變作風、改變文風才能讓新聞工作者在群眾中學習知識,在生活中汲取養(yǎng)分,才能使新聞采訪變得更加生動,更具有新聞價值。
新聞的本質屬性既具有社會性,又具有政治性,是社會性和政治性的統(tǒng)一。新聞在面向社會為公眾提供信息服務的同時,也表明了新聞機構及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政治立場和觀點,它代表了一定政黨和階層的利益和訴求。
我國新聞工作的服務社會政治原則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自覺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屬于人民,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訴求與我黨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新聞工作作為共產黨服務人民的工具,新聞報道和宣傳就必須服從、服務于全黨工作的大局,必須具有政治意識和責任意識。
目前,新聞采訪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質,這是同國家政治緊密相連的。新聞在黨和國家及各個層面中起著傳播和橋梁作用,它不僅將黨中央的精神傳播給大眾,還將基層的意見和情況如實地反映給中央,它是加強我黨執(zhí)政能力的有效工具。
新聞事業(yè)是黨的事業(yè)的組成部分,不僅具有黨性要求,而且對黨和政府有著強烈的依靠。新聞工作者從黨和政府那里獲取材料,在獲取材料的同時,還要緊緊依靠黨委和政府開展工作。而從基層黨政部門獲取材料,能夠更好的反映出社會的運行現(xiàn)狀,從而提高黨和政府對現(xiàn)狀的了解,做出更準確的決策。
另外,我國新聞工作的嚴格保密審查原則,也體現(xiàn)著國家安全制度。我國有著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它使新聞言論較之以往更加嚴謹,在新聞出版與保密工作的處理上做到合理規(guī)范,杜絕了通過新聞報道泄露國家機密的事件發(fā)生。這也是我國在新聞事業(yè)上取得的一項重要成就。
總之,我國的新聞采訪與黨和國家的事業(yè)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其鮮明的個性化時代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因素影響的結果,并為我國的長治久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 張維民,蒲 平.新聞客觀報道研究述評[J].新聞界,2009,(1).
[2] 曾革楠.深入調研作采訪求真務實寫新聞[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2):11-25.
[3] 張超亮.我國新聞媒體自我審查的現(xiàn)狀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1,(7).
[4] 王 波.新聞采訪中的傾聽和觀察[J].記者搖籃,2012,(11).
[5] 曹 萍.以走基層實現(xiàn)新聞價值[J].記者搖籃,2012,(11).
[6] 那依拉.記者獲取更多新聞線索的途徑探析[J].中國報業(yè),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