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雷
(東??h 洪莊鎮(zhèn)人民政府,江蘇 東海222336)
中國共產黨建黨90多年以來,群眾路線一直是黨的致勝法寶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生命線。面對當前紛繁復雜矛盾給群眾路線創(chuàng)新發(fā)展帶來的新問題、新考驗、新挑戰(zhàn)時,如何全面審視其時代價值,重新定位其現(xiàn)實意義,并立足世情國情黨情變化,從實踐視角去正確把握群眾路線的核心精髓,已經(jīng)成為能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大發(fā)展的重大現(xiàn)實課題。
在當前實現(xiàn)“中國夢”這一偉大圖景時期,有必要追本溯源,厘清人民群眾與理論的邏輯關聯(lián),打造真正屬于人民群眾的話語權體系。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盡頭,理論創(chuàng)新永不停滯,“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9檢驗一種理論正確與否的標準不是詞句與詞句的爭辯,不是邏輯排比的比較,不是詞藻華麗的對比,而是看理論被人民群眾的接納程度。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傳播以來,它獨具關注群眾期盼、緊貼群眾關切、符合群眾要求的話語特質,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手中的銳利武器。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改革開放以來,一些理論研究和學術創(chuàng)新習慣于盲目套用西方的范式、理念和結構,運用生僻、晦澀的詞句將所謂的“創(chuàng)新”理論神秘化,重視形式、忽略內涵,重視詞句、忽略現(xiàn)實,重視聲勢、忽略效用,完全摒棄人民性這一主線,將與人民群眾關聯(lián)密切、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理論束之高閣,徹底割裂理論與實踐的邏輯關聯(lián)。這些研究,在無形中形成一套非主流、以西方意識形態(tài)為主導的隱蔽話語體系。對此,我們必須對此種理論導向進行全面反思,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深入研究當前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緊貼現(xiàn)實發(fā)展作出理論概括,創(chuàng)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學術范式,以中國國情為基礎,準確把握時代發(fā)展脈搏,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進程,將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特色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有機契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2],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樂于接受的話語體系。在信息社會高度發(fā)展的今天,必須清晰認識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信息輻射快捷化的特點,建立健全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新媒介社會影響力輻射體系,重視運用全新媒介、民意調查、社會評估等新型對接工具拓寬群眾知情權力的渠道,提升互聯(lián)網(wǎng)制度管理,運行機制的科學水平,及時公開公務政務,正確引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輿論,“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完善信訪制度,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lián)動的工作體系,暢通和規(guī)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xié)調、權益保障渠道。”[2]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第一次系統(tǒng)、完整地闡述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毛澤東這樣闡述:“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jīng)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保?]899這一段經(jīng)典論述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實踐與認識關系的闡述一脈相承,認識來源于實踐,指導于實踐,經(jīng)過實踐的考量,自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指導實踐,如此更替循環(huán)。實踐是人類的客觀物質活動,以物質生產為基礎,改造世界的實踐,是人們有目的、有意識、有批判的、有歷史性的感性活動。黨的權力以及決策力都是人民群眾所賦予的神圣權利,行使決策權力的時候,決策主體必須主動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而不是消極等待,決策者不能高踞于群眾之上,而是要放平姿態(tài),以民為師,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敢于向人民群眾征求意見,尤其是涉及人民群眾生計重大事項時,更需要廣開言論渠道,反復論證與協(xié)商,實行公示、聽證等制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度,慎重決策,使一切重大決策真正符合人民的意愿,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同、支持和擁護,這種無限雙向互動保證了行使決策的任何時候都是正本清源,公開透明,科學民主?!皣@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保?]
在當前社會主義發(fā)展初級階段時期,國內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與國外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城鄉(xiāng)、地區(qū)差異是無法短時間徹底解決的發(fā)展瓶頸。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當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對于這個客觀存在的問題無法回避,差別就意味著利益要求上的區(qū)別,不同地區(qū)、不同階層的人群具體的利益要求是千差萬別的,這種狀況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所以必須“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保?]4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要使矛盾合理解決就必須進行全面性、系統(tǒng)性、客觀性調查研究,尤其是要找到產生矛盾根源的主要原因,針對出現(xiàn)的新問題進行客觀分析,找出矛盾的聚焦點,運用求真務實的科學辯證法,聯(lián)系人民群眾把握事物發(fā)展脈絡。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正如鄧小平強調的“群眾是最講實際的”。所以,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既順應人民群眾的意愿,也凸顯群眾路線這一價值論的貢獻之處。“在前進道路上,我們一定要堅持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上持續(xù)取得新進展?!保?]經(jīng)濟發(fā)展的目的是什么?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主體力量是什么?經(jīng)濟發(fā)展的條件是什么?毋庸置疑,人民群眾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財富的主體,社會發(fā)展的成果歸根結底是要由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的。為了根除當前存在的問題,必須大力發(fā)展生產力,“把‘三個有利于’作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敗的標準,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保?]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執(zhí)政目標是為人民群眾謀福祉,執(zhí)政本質是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政治。因此,人民群眾的權利保障是工作開展的基點,人民群眾的呼聲是工作開展的動力,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工作開展的落腳點,“在市民社會,任何一個階級要想扮演這個角色,就必須在一瞬間激起自己與群眾的熱情?!保?]12在現(xiàn)實工作生活當中,個別同志存在對群眾路線觀點歪曲理解,群眾觀念意識淡薄,群眾工作經(jīng)驗不足,不善于處理內部矛盾;有的把堅持群眾路線看作是一種虛無理論,對群眾路線的理解僅僅停留于書本與口頭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卻是大相徑庭;有的甚至將工作生活完全與人民群眾利益對立。究其根本,是本末倒置人民群眾與領導干部之間的關系。因此,在貫徹群眾路線的理念上,要徹底改變黨組織和領導干部是“主導者”和“決策者”的角色,而人民群眾僅僅是“受動者”和“被需要治理”對象的錯誤理念,樹立與人民群眾平等的思想,突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發(fā)展主體的觀念,與時俱進地樹立群眾工作的新理念?!盀槿嗣穹帐屈h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zhí)政活動的最高標準。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保?]我們國家的政治本質是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政治。所以,人民群眾應該更加深入成為國家和社會事務、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建設等各個層面的管理者,實現(xiàn)人民群眾真正當家作主。人民群眾的意愿得以滿足,推動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意識不斷提升,從而有效引導人民群眾有序地參與政治及社會管理,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針。在依法辦事的層面上,不僅僅只是機械運用法律條規(guī)去處理事務,更為重要的是在當前“官二代”、“富二代”、“拼爹”、群體性事件等等不和諧聲音層出不窮時期,依照公平、公正、公開、平等的原則,處理事務規(guī)范有序、嚴格行政程序,反對濫用職權、以權謀私,杜絕辦事拖沓、隨意隨性等陋習,增強和提高法治觀念和依法辦事的能力,著眼于教育引導群眾,逐步提升社會整體法制化水平,使人民群眾能夠依法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總之,“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保?]287群眾路線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又是中國共產黨得以生命力充沛的正能量保證。當前,在國情、世情、民情快速變化,習近平提出要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時期,必須時刻牢記“最大的政治優(yōu)勢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和“執(zhí)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以黨同人民群眾之間更加緊密團結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快速推進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步伐,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陳揮,宋霽.黨的群眾路線的歷史軌跡與貢獻[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1(5).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