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麒
(隴南師范高等??茖W(xué)校,甘肅 成縣 742500)
功能翻譯理論并非產(chǎn)生于20世紀??v觀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譯者——主要是文學(xué)作品和《圣經(jīng)》的譯者——都注意到不同的情景要求不同的翻譯。因此許多《圣經(jīng)》的譯者認為,翻譯過程應(yīng)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忠實的再現(xiàn)原文的形式,另一方面則要針對譯語文化讀者的需要對原文作相應(yīng)的改動。到了20世紀50年代起,西方翻譯理論基本上是與語言學(xué)同步發(fā)展。翻譯理論家傾向于從語言學(xué)的角度來看待翻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著名的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1964)在《翻譯科學(xué)探索》一書中提出了“翻譯的新概念”和“動態(tài)對等”的概念,并區(qū)分了翻譯中的“形式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形式對等”指對原文形式的忠實再現(xiàn),而“動態(tài)對等”則指原文與譯文具有相同的超語言的交際效果(Nida 1964:159)。奈達稱其理論屬于社會語言學(xué)范疇。然而,要將其應(yīng)用于普通翻譯時,他提出了翻譯過程中的“三階段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原文的表層成分(語法、意義、含義)要作為能夠轉(zhuǎn)化為譯語和能夠被重新組合以形成譯語表層成分的語言核心及次核心的結(jié)構(gòu)來分析(Nida1976:75,又見 Nida &Taber1969:202)。1971年卡塔琳娜·賴斯(Katharina Reiss)在其論著“翻譯批評的客觀研究方法”中就提出了功能類別。其著作《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嚴格說來仍以對等論為基礎(chǔ),創(chuàng)立了一種基于原語語篇和目標語語篇功能關(guān)系的翻譯批評模式。根據(jù)賴斯的觀點,理想的翻譯應(yīng)該是“目標語語篇和源語語篇在思想內(nèi)容、語言形式以及交際功能等方面實現(xiàn)對等”(1977,譯本1989:112)。她把這種類型的翻譯稱為“完整的交際行為”(1997,譯本1989:114)。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以文本目的(skopos)為翻譯過程的第一準則,發(fā)展并創(chuàng)立了功能目的論——“一種有目的行為”的原因。他認為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受眾——譯文預(yù)期的接受者,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譯文的期待以及交際需求。每一種翻譯都指向一定的受眾,因此翻譯是在“目的語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的受眾而產(chǎn)生的語篇”(Vermeer1987a:29)。隨后德國籍芬蘭職業(yè)翻譯家賈斯特·赫爾茲—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在理論上又比弗米爾前進了一步,在其著作《翻譯行為理論與研究方法》中指出,翻譯是一種“為實現(xiàn)某種特定目的而設(shè)計的復(fù)雜行為”(Holz Manttari & Vermeer 1985:4),通稱“翻譯行為”,即“翻譯行為是產(chǎn)生某種信息傳遞者的過程,它為協(xié)調(diào)行為與交際合作而服務(wù)于上級行為系統(tǒng)”(Holz Manttari 1984:17)。 曼塔里特別強調(diào)翻譯過程的行為方面,重視對行為參與者(行為發(fā)起者、譯者、譯文使用者、譯文接受者)和環(huán)境條件(時間、地點、媒介)的分析,從而進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義翻譯理論適用的領(lǐng)域。
功能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是“目的論(Skopos Theory)”,它引入了“翻譯要求”(translation brief)的概念,用以指導(dǎo)整個翻譯操作過程。另外,“目的論”中的三大法則也非常重要,即:目的法則(skopos rule)、連貫性法則(coherence rule)、忠實性法則(fidelity rule)。其中后兩種也被稱為語內(nèi)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和語際連貫(intertextual coherence),忠實性法則或語際連貫從屬于語內(nèi)連貫,同時二者又都從屬于目的法則(Nord 2001:27-32)。Christiane Nord后來進一步提出了翻譯的忠誠原則(loyalty rule),強調(diào)譯者應(yīng)該對譯文接受者和原文作者負有道義上的責任(張長明 2005:45)。
根據(jù)以上有關(guān)功能派的翻譯理論及法則可以看出,該理論體系強調(diào)譯文應(yīng)該在分析原文的基礎(chǔ)上,以譯文預(yù)期功能為目的,根據(jù)各種語境因素,選擇最佳處理方法。使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達到語際連貫與譯語接受者的交際情境連貫一致,這對探討廣告英語語篇翻譯提供了較為堅實客觀的理論基礎(chǔ)。
以“目的論”為核心的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是當代西方翻譯理論中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一個流派。目的法則是目的論的首要法則,該法則認為,整個翻譯過程,包括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的選擇,都是由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的。目的論把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概括為三種:“譯者的基本目的(可能是“為了謀生”)、目標語環(huán)境中譯文的交際目的(可能是為了“啟發(fā)讀者”)和以及使用特定翻譯策略或翻譯程序的目的(例如,“為體現(xiàn)源語結(jié)構(gòu)上的特點而采用直譯法”)(見Vermeer 1989a:100)。其中,譯文的交際目的一般情況下比另外兩個目的更為重要,而交際目的通常是由翻譯行為的發(fā)起人決定的,不過譯者可參與譯文目的的決定。
例1:以前我的頭發(fā)干枯、粗糙,難以梳理,自從用了潘婷營養(yǎng)洗發(fā)露,頭發(fā)變得健康、亮澤,因為潘婷營養(yǎng)洗發(fā)露含有獨特的維他命原 B5,能由發(fā)根滲透到發(fā)尖,其全新改良配方能加倍保護頭發(fā)免受損害,令頭發(fā)格外健康、加倍亮澤。
譯文: My hair was dry,coarse and unmanageable.But since I began touse Pantene Pro-V Treatment Shampoo,it has become healthy and shiny,because Pantene Pro-V Treatment Shampoo contains unique proVB5,which deeply penetratesy our hair from root to tip.Its new improved formula gives your hair extra 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leaving it healthier and shiner.(轉(zhuǎn)引自,劉季春)
例2:I’11 do a lot for love,but I ’m not ready to die for it .
這是一則推銷避孕套的廣告標題,這類廣告標題最令撰稿人頭痛。要么太俗太露,受到大眾的批評,傳播媒介也不易接受,要么過于籠統(tǒng),不著邊際,讓人看了莫名其妙。這則廣告標題的成功之處在于抓住了人們恐懼愛滋病的心理,含蓄地表達了這一主題,真可謂雅俗共賞”,實在難得!假如要把這則廣告標題譯成中文,常規(guī)的翻譯方法是難以達到原廣告那樣的效果的,比如把它直譯為“我愿為愛情付出許多,但我不準備為愛情而死”。那就淡然無味了。根據(jù)以上分析,我們知道原廣告無非是要傳達“ 兩相比較,孰輕孰重” 的選擇。據(jù)此,我們不妨套用在中國傳誦甚廣的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幾句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采用“反論??砂阉g成“風流誠消魂,生命價更高! ”如果考慮到中國國情,可將“風流”改為“情愛”。
連貫法則指的是譯文必須符合語內(nèi)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標準。所謂語內(nèi)連貫是指譯文必須能讓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huán)境中有意義。
例3:Connecting people! Nokia.
譯文:諾基亞,科技以人為本!
(若將原文直譯,可譯為諾基亞,將人們聯(lián)系起來! 很顯然,這種譯文缺乏力度和親切感。諾基亞,科技以人為本!放棄了原文的意思,在譯入語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口號。)
例4:好酒茅臺,相伴輝煌。
譯文:Good and vigorous sprit.
(原文是漢語特有的四字結(jié)構(gòu),翻譯時很難做到結(jié)構(gòu)的對等;另外,“茅臺”在譯文讀者心目中不會有像對原文讀者那樣的名牌效應(yīng),所以并未譯出。譯者抓住了原文廣告的精髓,巧妙地運用“spirit”,構(gòu)成語義雙關(guān),既宣傳了茅臺酒的優(yōu)良品質(zhì),也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忠實性法則指原文間應(yīng)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語際連貫類似于通常所說的忠實于原文,一篇忠實的譯文能夠“在接受者心中激起的反應(yīng)基本上等同于原文信息接受者表現(xiàn)出來的反應(yīng)”(Nida,1969:201),而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則由譯文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決定。
例5:The younge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the Teton Range is a spectacular sight.Enhanced by glaciers、deep canyons、snow fields and lakes,the range shoots up suddenly,with no foothills around it .
譯文(1):落磯山脈中最年輕的特頓山脈景色壯觀,在冰川、深谷、雪地、湖泊的襯托下,它突兀而起,四周懸崖峭壁。
譯文(2):雖為落磯山脈中的小字輩,特頓山卻器宇不凡,它拔地而起,絕壁凌空,冰川映雪地,高峽出平湖,景色蔚為壯觀。
這是一則英文旅游廣告,文字簡潔凝練,突出了廣告文本的信息功能和祈使功能,符合英文的表達規(guī)范和讀者的閱讀習慣。譯文(1)為地道的直譯,好像忠實地傳達了原文的文本意思,實則為干澀而缺乏感染力的譯文,沒有傳達出相應(yīng)的移情或呼喚的效果,不符合漢語廣告的規(guī)范和讀者的閱讀習慣。譯文(2)則充分發(fā)揮了譯語優(yōu)勢,增添了“小字輩”、“器宇不凡”、“絕壁凌空”、“景色蔚為壯觀”等移情字眼,且漢語中特有的連珠四字句和平行對偶結(jié)構(gòu)又最能表現(xiàn)和渲染語言的意境和氛圍,為譯文增添亮色。比較而言,譯文(2)更符合漢語讀者的審美情趣,更具有煽情性,實現(xiàn)了旅游宣傳資料的呼喚功能。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功能翻譯理論能夠指導(dǎo)廣告語篇的翻譯實踐,論對廣告翻譯具有很好的實踐指導(dǎo)意義,有助于解決現(xiàn)有問題,能夠幫助廣告翻譯工作者找到合適的翻譯方法。從而增加廣告譯文的表達效果和可讀性,達到盡可能傳達原廣告的預(yù)期目的。
[1]仲偉合,鐘鈺.德國的功能派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1999,(3).
[2]Nida 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 anslating [M].Leiden: Brill,1964.
[3]Nida,Eugene A.(1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a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Leiden:Brill.
[4]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Vermeer,Hans J.(1987a)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3(2):25-33.
[6]劉季春.廣告主題、口號的套譯[J].中國科技翻譯,1997,(2).
[7]張長明,仲偉合.論功能翻譯理論在法律翻譯中的適用性[J].語言與翻譯,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