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潔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產生的新型辦學模式,獨立學院招收的學生英語學習能力較之一二本的學生差距較大,學習能力較為薄弱。這對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然而獨立學院開設的大學英語課程大都存在缺少獨立的教材、定位不明確、方法不完善,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由于自身的生源特點,獨立學院非英語專業(yè)本科學生的英語基礎較為薄弱,由此導致許多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信心與興趣喪失,產生畏難情緒和厭學心理,學習積極性不高,自主學習能力不強。
雖學習基礎薄弱,獨立學院學生普遍頭腦靈活思維活躍,見識較廣,想法多樣。許多學生從小受過藝術等特長教育,在文體、書畫、口才、社會交往等方面表現(xiàn)出較高的能力,有愿望、有能力在學校組織的各項文體及社團活動中展現(xiàn)自己的才藝。
由于開展時間不長,獨立學院缺乏現(xiàn)成的辦學和教學經驗,也沒有可借鑒的范例,因此其教學一直處于摸索階段。由于基礎及自主學習能力的不足,獨立學院學生更希望節(jié)奏慢一些、知識點重復多些、更加豐富、更能積極參與的應用型課堂。然而許多獨立學院直接沿襲公辦院校的傳統(tǒng)教學理論,采取相同的課型、進度、教材和模式,忽略了教學對象的需要,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更加磨滅了本來已經信心不足的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jù)國家教育部2007年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同時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經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笨梢?,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其重點是如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生語言使用技能和綜合素質?;谶@樣的目的,本文嘗試分析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到任務教學活動中。
傳統(tǒng)的智商理論堅持兩個原則:人類的認知是一元的,個體的智能是單一的可量化的,并把智力主要限定于語言和數(shù)理邏輯能力兩方面。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發(fā)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 (Howard Gardner)于1953年提出“多元智能”的概念。他突破了傳統(tǒng)智力理論所依據(jù)的這兩個基本假設,并在1983年版的《智力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一書中提出,人類至少存在七種基本的智能:1.言語語言智能2.邏輯數(shù)理智能3.音樂節(jié)奏智能4.視覺空間智能5.身體運動智能6.自知自省智7.人際關系智能。在1995年,他又加入第八種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加德納,1999)
對于各有優(yōu)劣又彼此聯(lián)系的八項智能,學校的教育應通過教學方法和策略等來實現(xiàn)對學生綜合智能的培養(yǎng)。當學生的優(yōu)勢智能領域得到一定的發(fā)展以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優(yōu)勢智能領域遷移到弱勢智能領域中去,從而使弱勢智能領域同時得到提高和發(fā)展。由此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逐漸建立起信心和自尊心,為自主學習打下了基礎?!俺姓J存在許多不同的、各自獨立的認知方式,承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認知強項和對應的認知風格?!保拥录{,2008)。 多元智能理論為現(xiàn)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供了新的視角,為教師如何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提供了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是交際教學法和第二語言習得兩種教學方法結合的產物。作為一種頗具創(chuàng)意的教學理論及策略體系。它最初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在七八十年代取得實質性進展,并在世界范圍許多國家廣泛應用。我國也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在課堂引入小組活動。
以異質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任務型合作學習強調學生在真實情景的任務驅動下,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多元化”的學習團隊。在學生不同的經驗背景、觀念和思維的相互作用和碰撞下,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這在本質上是與“多元智能理論”是相通的。
合作小組的特質是多元化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教師所設計的視、聽、說、讀、寫、譯等各類任務進行合作交流和討論,協(xié)商和創(chuàng)造,在共享學習資源的同時形成相互激勵的和諧氛圍,使每個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增加學生的語言實踐機會,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素質。在學生之間強調互助互補與合作的過程中身體動覺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和交際智能得以共同發(fā)展。最后教師進行多元評價,共同達成教學目標。在學習小組成員相互協(xié)助,互教互學中可以使語言習得更加全面,途徑更加廣泛,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全腦和身心的發(fā)展”(霍力巖,2000)。
與其他純知識性學科不同,英語學習若單純依靠背誦和記憶遠遠不能到熟練應用的程度,更不用說綜合應用能力。尤其在獨立院校學生本身英語基礎薄弱,學習信心和興趣普遍不高,自主學習能力差的情況下,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任務型合作學習模式能更好地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綜合智能。
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主要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即教師在課堂上臨時將鄰座學生分成小組,就某一話題進行討論。這種小組討論存在很多弊端。由于獨立學院學生英語水平差異較大且基礎薄弱,經常有些學生因為基礎和信心等原因保持沉默,討論演變?yōu)殚e聊,使得討論最終流于形式。這正是傳統(tǒng)任務型合作學習模式的一大局限。然而,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合作學習小組則與此不同。由于多元智能所涉及的八種智能在每個人身上表現(xiàn)出不同的優(yōu)勢或優(yōu)勢組合,如果學生能夠使用自己最為擅長的優(yōu)勢或者優(yōu)勢的組合來學習英語,無疑會更大地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羅忠民,2004)。因此,秉承“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學生 4~5人編排為一個學習小組。除了考慮智能差異以外,也要考慮語言技能差異的平衡合理搭配,在保證組內同學各有智能優(yōu)勢的同時,同時也要盡力達到組與組之間的平衡
任務設置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合作學習最后的成效。布置的任務必須具有合理性,針對異質小組不同水平基礎的學生,有能充分調動起小組各成員的積極性。正如人的各項職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語言中聽、說、讀、寫、譯這幾項技能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因此任務必須是多元化的,不局限于其中某一種技能,而是通過豐富的信息量、多變的形式貼近生活、便于實際應用。盡量讓各種學生都能夠有所發(fā)揮,以此提高小組成員的積極性與參與度。
同時任務的設置形式應具有趣味性,形式多樣化。選擇適合獨立學院學生的教材,并結合國內獨立學院的實際進行必要的完善和優(yōu)化,提供給學生多元智能的材料,提供學生充分的交互空間。
實踐證明,一旦充分發(fā)揮智能優(yōu)勢,獨立學院的學生有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豐富多樣的方式多元化展現(xiàn),包括視頻、音樂、錄音、繪圖、甚至短劇、訪談、音樂歌舞等,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使得他們各項智能都得到開發(fā)和提高。
學生一開始就明確要完成的任務,再在任務的驅使下去學習語言知識,進行技能訓練,教師在過程中應至始至終引導學生發(fā)揮潛能,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主動、積極的狀態(tài)。
1.語言智能的利用。語言智能是對所學語言進行有效聽、說、讀、寫、譯的過程,是語言自如表達、溝通的能力。在任務型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多樣地設計一些教學活動,如辯論、復述、游戲、改編故事、朗誦、戲劇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鍛煉語言智能的情景和環(huán)境,從多角度鼓勵學生廣泛開發(fā)課外資源。
2.邏輯數(shù)理智能的利用。邏輯數(shù)理智能是使用數(shù)字和推理,抽象思維,分析與歸納的能力。語言教學雖然與數(shù)字似無直接關系,但邏輯思維在語言學習中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如通過語篇線索猜測生詞的詞義,開放性問題推理情節(jié)發(fā)展,整合文章深層含義都需要利用邏輯思維。
3.音樂、視覺空間技能的利用。語言學習從來都不應是一種簡單枯燥記憶的過程,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更加促進了語言學習的多元性和豐富性。
在任務型合作學習中鼓勵學生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各種影音圖像手段,能夠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視覺化,激活音樂、視覺、空間智能,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掌握能力,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4.身體動覺智能。肢體語言也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運用動作和表情來表達思想感情和解決問題。教師可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動態(tài)學習環(huán)境,合獨立院校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的特點,將課堂游戲融入教學內容,同時訓練學生的肢體語言、口語和書面語,促進學生各方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
5.人際關系智能。人際關系智能是指與人相處和交往的能力。在合作學習中,共同解決困難、完成小組討論、辯論、分角色任務都需發(fā)揮人際關系智能。英國心理學家韓普瑞(N.K.Humpnrey)曾經說過,人類心智最具創(chuàng)意的運用是有效地維系人類社會,并成功地處理周圍的各種人際關系問題。(Linda,Bruce,Dee,1999)。在小組活動中,每位同學都應體會到同伴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團隊中的位置和作用。
6.自我認知智能。自我認知智能是了解自己、約束自己和自處的能力。大學英語的學習需著重培養(yǎng)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任務型合作學習,任務型合作學習正是引導學生主動認識自己智能活動的過程:挖掘自身的潛力,提高自己的信心,開發(fā)學習自主性,培養(yǎng)自身的元認知和認知策略。對于獨立院校的學生普遍存在信心不足,興趣不高,自覺性差等特點,優(yōu)化教學和學習策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評價體系合理與否,對于促進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策略實施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的合作學習,在評價上存在過于單一,體系不合理,忽視個體差異,流于形式等局限。然而根據(jù)多元智能理論與合作學習的特點,可將評價的模式多元化,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
任務型合作學習的最后評價階段,可采用多種方式檢查學習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如專題發(fā)言、辯論、展示、表演等方式來考察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開放式、啟發(fā)式的邏輯推理問題來考察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小組討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英語教學雖然是語言習得,但更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和多元智能的發(fā)展。因此在評價學生語言水平——即語言智能的同時,也要評價學生在其他方面如邏輯數(shù)理、音樂、交際、自我認知等方面的表現(xiàn)。通過積極、及時的評價,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幫助學生看到自我的發(fā)展,公正評價具有不同智能強項的學生,增強學生對于學習的信心和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由教師作為唯一的評價者,其主觀意識必定會對評價的全面性與公正性帶來局限。多元智能理論主張多元的評價主體。小組的集體評估與小組成員的個人評估結合起來,組間評價與組內評價結合起來。特別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促進學生自我認識的形成。
多元智能理論開闊了因材施教的可能性和思路,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平臺。對于獨立院校的學生更是一種非常值得嘗試的教學方法。多元智能理論下的任務型合作學習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更加努力鉆研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學習,定能將該教學策略進一步完善和優(yōu)化,強化語言教學的實踐性,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美】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3]【美】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新視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霍力巖.多元智能理論與多元智能課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5]羅忠民.MI理論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意思[J].外語教學,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