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紀朋,鄭小紅
文獻被認為包括人類及其活動的各種記錄,文獻不僅包括語言和文字的形式,也包括動作行為,所以文獻的開始是以人類社會的開始為起點的。語言和文字在其產生之初便開始了為后世積累文獻的工作。文獻的形態(tài)與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有關,也與文字演變的情況有關,其大致可以歸納為人體形態(tài)、口頭形態(tài)、自然實物狀態(tài)、人造器物狀態(tài)。中國各少數(shù)民族多有創(chuàng)世神話,很多民族是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從而使口頭語言文獻的傳承成為主要的模式。漢族由于文字比較發(fā)達,語言文獻則相對不被重視。中國上古傳說中的文獻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后世文獻則是蔚為大觀。中國古典文獻以文字或其他符號表現(xiàn)出來,主要有四種形成方式,即刻畫、書寫、熔鑄、雕印,存在形態(tài)也主要是自然實物狀態(tài)和人造器物狀態(tài)。具體來講,根據(jù)時代的變遷,中國古典文獻的載體可以具體為泥瓦陶瓷形態(tài)、甲骨形態(tài)、金石形態(tài)、竹木草葉形態(tài)、縑帛形態(tài)、紙張形態(tài)。
文獻流傳與文獻形成方式有密切的關聯(lián),刻畫、書寫、熔鑄、雕印既是形成初始文獻的方式,也是擴大和轉述文獻的方式,其中尤以書寫和雕印的作用巨大。錢存訓將流傳方式總結為銘刻、抄寫、傳拓或各種印刷的方式加以復制,籍以保存于或輯錄早期資料的引證之中。[1]流傳方式不只是這些與文獻生產方式相同的內容,范圍還要更廣一些,并且隨著時代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如翻譯、日常購求、朝廷或私人賜贈、口耳相傳、官學和私學中師徒授受研習、公私收藏、寺院及民間信仰、研究、對外交流等,皆為文獻傳播方式,皆促進了古典文獻的擴散流通。[2]不同的生產方式和流傳方式使得文獻出現(xiàn)不同的版本,這種對于版本的研究形成了系統(tǒng)性的學問,即為版本學。
關于版本的認知有不同的看法,“版”通“板”,既指代木牘,也可指代竹簡或片狀的龜甲玉石;“本”則被認為是木下的根本,清代葉德輝的《書林清話》中解釋是:“書之稱本,必有所因?!墩f文解字》云‘木下曰本’,而今人稱書之下邊曰書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計數(shù)之詞?!盵3]西漢劉向《別錄》中便記載了校讎的工作,劉向、劉歆父子校典中秘群籍也普遍被后世學人認為是版本學的開端?!鞍姹尽弊鳛楹铣稍~出現(xiàn)在宋代,關于版本概念的解釋可以概括為至少五種觀點:印本說、合成說、總稱說、實物形態(tài)說、廣狹二義說。[4]關于廣義和狹義的區(qū)別,主要在于是否把寫本包括在內。宋人在談及版本時與寫本對舉,明顯是單指刻本,而元明以后,隨著雕版印刷和圖書制作方式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狀態(tài),版本的含義擴大為指稱各種文本的總稱,包括刻本、寫本、活字本、套印本、插圖本和石印本等。寫本中的縑帛和竹木簡牘以及卷子都是屬于出土文獻,在后世研究中形成了獨立的專門學科,一般研究版本多是研究雕版印刷發(fā)明后的各種印本和抄本。
版本學的研究和校勘學、目錄學、辨?zhèn)螌W都有密切的關系,印刷術的出現(xiàn)也使版本研究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此外,關于裝幀、版式、鑒定和收藏等學問也是版本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不同時期和地域產生了不同的書籍裝幀形式,中國古代書籍的裝幀形式主要有卷軸裝、旋風裝、梵夾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和線狀等不同的形式。[5]古書的版式也根據(jù)裝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印本書的版式相對較為固定,分別有版面、版框、邊欄、界行、天頭、地腳、邊、行款、版心、魚尾、象鼻、書耳、墨釘、刊語、牌記、上題、下題、尾題、小題、大題等名目以及相對應的位置。[6]版本根據(jù)不同的前提條件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依據(jù)時代的分類較好理解,還有一種較為常見的分類是依據(jù)制作方式,概括來講可以分為印本和寫本兩大類。
印刷術的出現(xiàn)使中國古典文獻的傳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術的兩個淵源,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章原本只是容納姓名或官爵等幾個文字,東晉道教的法事中使用的印牌則是在桃木、棗木上刻文字較長的符咒,擴大了印章的面積。葛洪《抱樸子》中記載有一種刻著120個字的復印,這實際上是雕版印刷術的先驅。拓碑是印刷術的另一個淵源。公元4世紀左右出現(xiàn)了拓碑的方法,后來,人們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從而傳拓,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便有“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的詩句。隋唐時期出現(xiàn)了雕版印刷術。1900年在甘肅敦煌千佛洞發(fā)現(xiàn)的雕版印刷的《金剛經》一卷,其末尾題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一行字。這件印于公元868年的佛經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有確切日期的最早雕版印刷品。
中國古典文獻在寫本盛行及其以前的傳播時期,傳播較為困難,主要限于一定的階級和地域。抄寫作為主要的傳播手段,限于人力和財力以及時間的限制很難大面積傳播。在抄寫過程中,由于抄寫者個人理解力和書寫能力的影響,往往會出現(xiàn)衍文、脫文、訛誤、倒文等問題。這些在傳抄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不僅影響閱讀,還可能在進一步在傳抄中延續(xù)錯誤并有可能衍生出新的錯誤。印刷術的出現(xiàn),使文獻的傳播更為便利,使文獻傳播的時間縮短、范圍拓寬、接觸的人群增加。由于刻版前強調???,所以印書的錯誤也相對較少。印本的大量生產使書籍流傳的機會增加,減少因有限收藏而絕滅的可能性。由于印本的廣泛傳播及讀者數(shù)量的增加,為新學問的發(fā)展建立了基礎。印刷術使書籍的形式相對統(tǒng)一,使讀者養(yǎng)成一種有系統(tǒng)的思想方法。印刷促進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推廣,書籍獲得方便使更多人可以獲得知識,因而影響他們的觀念。書籍普及使人們的識字率提高,反過來又擴大了書籍的需要量。印刷術還幫助了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們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
印刷術在不同時代也有其發(fā)展的特點,所以印本又可以分為刻本、活字本、石印本和影印本等??瘫臼禽^早的印書形式,其在不同時期流傳的刻本分別稱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遼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國刻本,其中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流傳至今的實物相對保存較多。不同地域的刻本有其地域特點,從而形成浙本、蜀本、建本、平水本等不同的地域刻書系統(tǒng),這些不同地域的刻書體系有著內在的中心和輻射地區(qū),結合不同時代的特點形成豐富的地域刻書系統(tǒng)。地域性刻本主要是家刻本和坊刻本,還有政府或其相關部門制作的官刻本和寺觀制作的寺觀刻本。抄書多是個體行為,印書雖然是有其首發(fā)者,但是是群體行為。其中,官方刻書有其一定的推廣目的,也有其特定的刻書對象,所以只是針對一定的階級有所影響;家刻本往往是有針對性地刊刻某一家族有關的書籍,其面對的群體主要是與家族相關的特定部分;寺觀刻本的經書也是為了方便經典的傳播,但其受眾的范圍相對較為廣泛;坊刻本的出現(xiàn)則體現(xiàn)了書籍印刷進入一定的商業(yè)運作環(huán)境。當書籍印刷成為一種行業(yè),并且結合各地的地域特定形成一定的地域性系統(tǒng)之后,中國古代書籍的傳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瘫靖鶕?jù)開本大小、字體大小、用色、是否插圖、分為幾節(jié)等不同形式的特點又可以區(qū)分為巾箱本、大字本、小字本、寫刻本、朱印本、藍印本、套印本、插圖本、兩節(jié)版、三節(jié)版等。而根據(jù)刻印的順序以及其他情況可以區(qū)分為祖本、初刻本、重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修補本、遞修本、邋遢本、叢書本、單行本等,根據(jù)流通情況可以區(qū)分為通行本、孤本、稀見本、舊刻本、新刻本、足本、殘本、焦尾本、配本、校本、批本、批校本、批點本、過錄本等?;钭钟∷⑿g的發(fā)明更是進一步促進了印刷術的發(fā)展,活字本根據(jù)活字的質地不同而存在泥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錫活字、鉛活字等不同的形態(tài)。
印刷術的出現(xiàn),不僅使文獻的傳播更為迅速,并且豐富了文獻的版本。印刷術與時代因素、地域因素以及行業(yè)需要等諸多因素結合起來,使文獻的版本出現(xiàn)多種可能性。后世在研究版本的時候,不僅可以根據(jù)存世文獻的實物形態(tài)來對歷史文獻存在的正式情況進行分析,同時還可以對其存在背景中印刷術發(fā)展的情況進行研究,從而更為具體的解讀不同文獻版本與印刷術發(fā)展的關系。
[1]錢存訓.書于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157—158.轉引自項楚、張子開.古典文獻學[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54
[2]李瑞良.中國古代圖書流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轉引自項楚,張子開.古典文獻學[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54
[3](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一)[M].中華書局,1957:13.轉引自項楚,張子開.古典文獻學[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289
[4][5][6]項楚,張子開.古典文獻學 [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292,295-299,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