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峰,馬廷中
(西南民族大學(xué),四川 成都 610041)
《論語·八佾》 3.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歷代諸家對本句中 “易” 字的理解多有分歧。今查三十余家注疏,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簡易,是指對喪禮儀文、儀式的簡易。《論語集釋》 中引唐以前古注中講 “《釋文》 引鄭注,易,簡也?!盵1]143《論語正義》 曰:“鄭此注但云‘易簡’,未明其義?!盵2]83今本未得古注全文,僅存鄭注只字,故未能明鄭氏之 “簡” 實(shí)義為何。從 《黃氏后案》 曰:“‘易’釋文引鄭君注云 ‘簡也’,陳仲魚謂斥時人治喪以薄為道也?!盵1]143則此處之 “簡” 大約同為 “簡薄” 之義也。另 《論語古注集箋》 引 《檀弓》 :“子思曰:‘喪三日而殯,凡附于身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曰:“時人治喪易薄,為其道失之簡略?!?dāng)從鄭?!?《論語后錄》 曰:“臨喪不哀,是簡?!?又曰:“《正義》 謂:‘物多哀少,不如物少哀多。況乎物本不多者乎。’”[3]22所指也是喪禮簡慢之義。
說時人簡化喪禮 “以薄為道”,應(yīng)該不符合當(dāng)時的社會情況。劉氏也認(rèn)為 “陳氏之言,或得鄭義,然少迂曲,未為當(dāng)也?!盵2]83《禮記·檀弓上》曰:“子游曰:‘昔者夫子居于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又《春秋·成公二年》 曰:“八月壬午,宋公鮑卒?!?《左傳》 曰:“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車馬。始用殉,重器備,槨有四阿,棺有翰槽?!?又 《墨子·節(jié)葬》 云:“今逮至昔者三代圣王既沒,天下失義,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喪以為仁也,義也,孝子之事也;或以厚葬久喪以為非仁義,非孝子之事也。” 又云:“王公大人有喪者,曰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存乎匹夫賤人死者,殆竭家室。”
綜上可知,言時人簡喪說,非也。如是,則墨子不必以“節(jié)葬” 呼之?!墩撜Z·先進(jìn)》 曰:“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論語正義》 曰:“當(dāng)夫子時,奢僭失禮,大非文、周制作之舊。”[2]82當(dāng)時的社會 “重喪厚葬”,諸侯、大夫和有權(quán)勢的士商都僭越禮制的規(guī)范厚葬重喪,追求“生前富貴,死后哀榮”。陳祥道說:“周道之衰,趨末者眾?!盵4]故知此說之不足。
和易,是溫和平易、溫和平靜的意思。此說最早見于包咸的 《注》 曰:“易,和易?!盵1]145何晏、皇侃、邢昺、黃式三、俞樾、錢穆、李零皆陳何說①南朝皇侃《論語集解義疏》曰:“易,和易也?!北彼涡蠒m《論語注疏》疏曰:“易,和易也?!鼻宄S式三《黃氏后案》曰:“式三謂易,坦易也?!鼻迥┯衢小度航?jīng)平議》曰:“和易?!倍X穆在《論語今讀》里講:“易字有兩解,一平易義?!贝蟮忠矊儆谶@一說。另外,李零講“易”是“簡易”,但他在后面對這個“簡易”的解釋中卻講“簡易,和‘戚’相反,是平淡處之,不當(dāng)回事,無中心之哀的意思。”?!抖Y記·學(xué)記》 曰:“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持此解者,多以“易” 與“戚” 相對而作解,指喪禮上服喪者在心情上的和易、平易、坦易。
和說,是平靜、喜悅的意思。源自劉寶楠《論語正義》 曰:“《詩·何人斯傳》:‘易,說也?!督继厣?注:‘易,和說也。’”[2]82-84?!睹珎魇琛?曰:“易,一音羊益切,與懌聲相轉(zhuǎn)?!栋遛D(zhuǎn)》 曰:‘懌,說也?!瘧^之說,易亦謂之說矣。一音以豉切,與夷聲相轉(zhuǎn)?!讹L(fēng)雨》 《那》 《傳》 :‘夷,說也。’夷謂之說,易亦謂之說矣?!?毛氏曰:“悅,古與論說字通用。后人作悅字,以別之?!盵5]330則“易” 訓(xùn) “說” 有悅義,故向熹先生講:“易,平靜、喜悅?!盵6]571劉氏之 “和說”,是在包之 “和易” 上向“戚” 之反面更進(jìn)了一步。
關(guān)于此說,陳鳣在 《論語古訓(xùn)》 中就提出了反對意見。包 《注》 曰:“喪失于和易,不如哀戚?!盵1]143他說 “包以為和易,易與戚相反,然世情當(dāng)不至此。”[2]83-84陳氏認(rèn)為在喪禮中表現(xiàn)出溫和平易、平靜淡然的感情,毫無哀戚,恐怕也不符合人情、世情。據(jù)《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曰:“居喪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楊伯峻注曰:“有嘉容,容色喜悅?!盵7]1185《左傳·昭公十一年》 曰:“魯公室……有三年之喪,而無一日之戚?!?從《左傳》 的這兩條記錄來看,在當(dāng)時 “居喪無戚” 和“戚有嘉容” 的現(xiàn)象是存在的,但應(yīng)該不是普遍現(xiàn)象。不然左氏也不會特以文之,并以此講“魯公室其卑乎”[8]1294。我們也認(rèn)為以 “和易” 言喪是有過之的,而“和說(悅)” 則更是有悖于常理的。
弛易,是怠弛、怠慢的意思,是講人心理上對喪禮的慢怠?!督?jīng)義說略》 曰:“《爾雅》:‘弛,易也。’……言喪禮徒守儀文之節(jié),而哀戚之心浸以怠弛,則禮之本失矣?!盵1]143劉寶楠繼之以 “弛”訓(xùn) “易”,以 “不怠不懈” 為 “不易” 解。并引“孔子曰:‘少連、大連善居喪,三日不怠,三月不懈?!?(《禮記·雜記》)說 “不怠不懈,即不弛之義?!盵2]82-84孫欽善在 《論語本解》 中也認(rèn)為 “易”“弛” 可互訓(xùn),但其解 “易” 為 “弛,鋪張”[9]22之意稍有別異①《爾雅·釋詁》曰:“延,陳也?!薄妒琛吩唬骸颁侁愐??!眲t孫先生的“鋪張”解可能源自本說。疏解之辨,正文已陳,注不復(fù)贅。。
然而 “易” 字的 “弛” 義轉(zhuǎn)訓(xùn)卻是需要商榷的?!稜栄拧め屧b下》 曰:“矢,弛也。弛,易也?!惫?《注》 曰:“弛,放也。易,相延易。” 《釋》曰:“以弓釋弦曰弛?!抖Y記·雜記》 云:‘一張一弛?!谟譃橐祝瑸橄嘌右滓?。”[10]45。又 《說文》曰:“弛,弓解也?!?從《爾雅》 和《說文》 的解釋來看,“弛” 是放的意思?!跋嘌右住?者,《說文》曰:“延,長行也?!?“相延” 則是彎弓射箭時弓背與弓弦相互延拉,“易” 還是放的意思。另《廣雅》曰:“弛,緩也?!?《素問·刺要論》 曰:“病熱而筋弛?!?《前漢·武帝紀(jì)》 曰:“跅弛之士。” 《注》 曰:“弛者,放廢不遵法度也?!?則 “弛” 的本義是放、緩,“懈怠” 是其引申義,以此義來解《論語》 此句,則是展轉(zhuǎn)相訓(xùn)了。
慢易,是楊樹達(dá)先生提出來的,他在 《論語疏證》 中講:“易,慢易也?!盵11]63-64但楊先生在這里并沒有引證,也沒有解 “慢易” 之義。按《禮記·祭義》 曰:“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yán)威。……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绷?《公羊傳·文公十二年》 曰:“俾君子易怠。”《注》 曰:“易怠,猶輕惰也?!?《疏》 曰:“言使此君子易為輕惰,何者? 自恃其善,而欲慢人以自尊矣?!盵12]348則楊之 “慢易” 也可能指的是 “輕慢、怠慢” 之義,和上面的“弛易說” 有相似之處。
而 《禮記·祭義》 中 “慢易之心” 的 “怠慢”當(dāng)是 “慢” 的義。《說文》 曰:“慢,不畏也?!薄稄V韻》 曰:“慢,怠也。” 《禮記·緇衣》 曰:“可敬不可慢?!?則 《禮記·祭義》 這句中 “易” 有沒有“怠” 這個意思是值得商榷的。另 《說文》 曰:“怠,慢也?!?“慢”、“怠” 互訓(xùn)。又 《說文》、《廣雅》 皆曰:“慢,惰也。” 則“怠” 亦可訓(xùn)為“惰”。何休《注》 解《公羊傳》 中“易怠” 的“輕惰” 也都是“怠” 的義,“易” 有沒有“怠” 這個意思也是值得商榷的。
此說源自朱熹的 《四書章句集注》 曰:“易,治也?!趩识Y,則節(jié)文習(xí)熟,而無哀痛慘怛之實(shí)者也。”[13]62這里朱熹引 《孟子》 曰:“易其田疇?!?趙歧 《注》 曰:“易,治也。”[14]429張居正的《論語直解》[15]23和康有為的 《論語注》[16]32在釋解上也都從此說。今人解注也基本都從朱熹的“治” 解,其中又可分為兩派。一派是錢穆的 “過于治辦”[17]55解,強(qiáng)調(diào) “過于”。包括李澤厚的“儀式隆重”[18]80,毛子水的“過于節(jié)文熟習(xí)”[19]32,劉俊田的 “辦得盡善盡美”[20]104-105,孫欽善的“大講排場”[21]29-30。另一派是楊伯峻的 “儀文周到”[22]24,強(qiáng)調(diào)“周全”。如錢遜的“治辦周到”[23]53,傅佩榮的 “儀式周全”[24]36,鮑鵬山的 “儀文周到”[25]34。其解皆是以對喪禮的儀文習(xí)熟而失去了喪禮最本的哀思之意義?!端鍟じ咦婕o(jì)下》 云:“喪與其易也,寧在于戚,則禮之本也。禮有其余,未若于哀,則情之實(shí)也?!?《禮記正義》 曰:“以易為禮有余?!盵2]84
我們認(rèn)為“治辦說” 也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就“節(jié)文習(xí)熟” 來講,《禮記·大傳》 曰:“服術(shù)有六:一曰親親,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長幼,六曰從服。從服有六:有屬從,有徒從,有從有服而無服,有從無服而有服,有從重而輕,有從輕而重。” 綜合 《禮記》 和 《古經(jīng)服緯》 的記載,光 “衰” 就有十三種之多,绖、冠、杖等皆有分別。禮之 “文節(jié)”、“衣服、年月、親疏、隆殺之禮”[26]537皆有別異,視各種情況繁復(fù)不同。從《禮記·曾子問》 一篇的情況來看,即使是曾子這樣的儒者本身也對喪禮中很多情況的儀文處理存有疑問①《禮記·曾子問》一篇以曾子(子夏、子游)與孔子之間的答問形式,探究了對喪禮行禮過程中遭遇意外情況應(yīng)當(dāng)如何處置的問題。包括“葬而生世子”、“并有喪”、“冠遇喪”、“昏遇喪”、“喪慈母如母”、“三年之喪”之“吊”、“饋奠之事”、“祭必有尸”、“君服與私喪”等問題,以及天子諸侯喪祭沖突問題的處理原則等。西漢初年高堂生傳《儀禮十七篇》其中也有相關(guān)內(nèi)容。。喪禮制度是很復(fù)雜的體系,一般人要做到“節(jié)文習(xí)熟” 是不容易的。所以胡適講:“(儒者)他們熟悉禮樂,人家有喪祭大事,都得請教他們……而他們最重要的謀生技能是替人家 ‘治喪’?!盵27]249則朱子的“節(jié)文習(xí)熟” 對時人來說實(shí)際上是做不到的,朱子這么解釋其實(shí)是把 “易” 的人群縮小化了。故 《黃氏后案》 曰:“朱子訓(xùn) ‘易’為 ‘節(jié)文習(xí)熟’,必增說無實(shí)之義,皆未必是也。”[1]143從這點(diǎn)來看,錢穆和楊伯峻的 “過于治辦”[17]55和“儀文周到”[22]24較之朱子的義解則更加接近于普通人。其次,錢穆的 “易” 解其實(shí)是要和上文的“奢” 相對,有對文的意思。而劉精盛、吳青峰兩位先生認(rèn)為楊伯峻之 “‘易’的周到義也缺乏根據(jù),有悖于語言的社會性原則?!盵28]110-111
俞炎在 《書齋夜話》 云:“‘易’字疑是 ‘具’字?!?并引 《檀弓》:“喪具君子恥具”,言 “‘具’與 ‘易’蓋相似也”[2]83-84。一九七三年,在西漢中山懷王墓中出土的定州漢墓竹簡《論語》 第三十九簡存“其易也寧”[29]16四字,足證西漢時代的古本《論語》 此句中是“易”②西漢時,有《魯論》《齊論》《古論》三種版本存世。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將《魯論》和《齊論》匯校擇善,合而為一,始稱《張侯論》。今本《論語》以《張侯論》為本。《八佾》此處從《張侯論》本和定州漢簡來看,“易”字都當(dāng)無誤。俞炎以“具”代“易”也可能是覺得“喪易”不好解釋。。
另《論語稽》:“易者,變除之次。(易訓(xùn)變易之易。)……喪不變除則過于哀?!訂视诩扔莸y之后,有練有祥,不覺遂至以葛易麻。由儉而漸奢,由成而漸易,斯亦人情所必至。”[1]143這里宦懋庸的意思是,喪期到了之后,要變除喪服以避免過于哀。
從文獻(xiàn)和字書的記載來看,“易” 的本義是“變易” 、“改易”?!兑捉?jīng)·干卦》 曰:“不易乎世。”《注》 曰:“不為世所移易也。” 《詩經(jīng)·大雅·韓奕》曰:“虔共爾位,朕命不易?!?《毛詩正義》 曰:“我之所命女者,不得改易而不行?!?《集傳》 曰:“易,改也。”[30]1443《尚書·堯典》 曰:“平在朔易?!?《傳》 曰:“謂歲改易。” 從以上 《易》、《詩》 、《書》 三部最古的文獻(xiàn)來看“易” 皆有“改變、變更” 的意思。另《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曰:“君若易之?!?楊伯峻注曰:“易,改易也。”[7]415《荀子·禮論》 曰:“禮之中焉能勿易,謂之能固?!弊⒃唬骸拔鹨?,不變也?!盵31]357則從 《論語》 同時代的文獻(xiàn)來看,“易” 之“變易” 、“改易” 義也是常用的。
《八佾》 這句中,孔子講:“喪,與其易也,寧戚?!?要理解這里的 “易” 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喪”,是 “喪之易”?!吨芏Y·春官·大宗伯》 曰:“以喪禮哀死亡。” 鄭注曰:“哀謂親者服焉?!盵32]1345《禮記·問喪》 曰:“夫悲哀在中,故形變于外也?!痹趩识Y中,“易” 正是一種 “形變于外” 的表現(xiàn),并以這種外在的 “易” 來體現(xiàn)內(nèi)心的 “哀”。而這種“形變于外” 的“易” 就是鄭玄講的“親者服”?!秲x禮》 釋曰:“制喪服以表哀情”?!秲x禮·喪服第十一》 疏曰:“死者既喪,生人制服服之者,但貌以表心,服以表貌?!盵26]539另賈公彥曰:“以衣服表心?!盵26]539都體現(xiàn)了古人以外在衣服的變易來體現(xiàn)服喪者內(nèi)心悲哀之情的喪禮觀念。皮錫瑞在《經(jīng)學(xué)通論》 中講“古禮最重喪服”[33]39。《正韻》 曰:“持服曰喪?!?也就是說 “持服,與其易也?!?則此處之“易” 為“易服” 當(dāng)明矣。
先秦文獻(xiàn)中關(guān)于喪禮“易服” 的記載很多,如《尚書·康王之誥》 曰:“反喪服。”[34]613《荀子·禮論》 曰:“反易服?!?《注》 曰:“易服,易祭服,反喪服也。”[31]378《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曰:“及葬,三易衰。”[7]1185《禮記·喪服小記》 曰:“養(yǎng)尊者必易服?!?《訓(xùn)》 曰:“本無服則素服,有服則不易服?!盵35]512《禮記·喪服小記》:“易服者,易輕者。”《注》 曰:“易服,……改易喪服?!盵36]438《白虎通·喪服》 曰:“喪禮必制衰麻何? 以副意也。服以飾情,情貌相配,中外相應(yīng)。”[37]510喪禮正是通過“易服” 來“飾情”,表達(dá)服喪者“悲哀在中” 的情感,以求“情貌相配,中外相應(yīng)”。
依據(jù) 《儀禮》 和 《禮記》 的記載,喪禮以喪服、喪期以及與之相對應(yīng)的禁忌規(guī)范的不同,來區(qū)別服喪者與逝者之間的親疏遠(yuǎn)近關(guān)系,并通過文、節(jié)等一系列縝密的規(guī)定來體現(xiàn)周禮“哀死思親,慎宗追遠(yuǎn)” 的喪禮觀念。喪禮中的“易服” 還可以分為“成服” 、“受服”、“變服”、“除服” 四種情況。在先前所舉的各家“易” 說中,《論語稽》 的“易者,變除之次”[1]143講的僅僅是喪服的變除。我們認(rèn)為 《八佾》 此句中的講的喪之 “易”,狹義的來說首先是“易服”。除了“易服” 之外,所謂“易”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還應(yīng)該包括喪禮中其他一些日常的禮俗規(guī)范的改變。就是說,喪禮不止以喪服本身來區(qū)別服喪者的親屬關(guān)系,更依據(jù)五服要求服喪者履行不同的喪期和服喪行為,也就是我們講的“依服易行”。
楊樹達(dá)在《漢代婚喪禮俗考》 中,總結(jié)了漢代“居喪之禮” 的六個 “易” 行:“居喪之禮,未葬,居服舍;既葬則廬墓;不飲酒食肉;不近婦人;不作樂;不聘妻;不訪友?!盵38]176-179而荀子在 《禮論》 中總結(jié)了禮之“易” 表諸于“顏色、聲音、食飲、衣服、居處” 五者。而按 《禮記·間傳》 載“喪之易” 有 “容體、聲音、言語、飲食、居處、衣服” 六者。在《禮記·王制》 和《禮記·雜記》 上下篇中還載有 “名、諱、樂、沐浴、從政” 五“易”。綜合起來,喪禮中的 “易”,包括易服、易言、易食、易居、易名、易樂、易浴、易政等。這些“易” 又都是依據(jù)五服制度,依服而“易行”。從文飾和行為兩個方面表現(xiàn)服喪者內(nèi)心的悲哀之情。
從文句結(jié)構(gòu)來看 《八佾》 這句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其雙重對文結(jié)構(gòu)是很明顯的。即以上下句相對,各句中又以“奢” “儉” 相對、“易” “戚” 相對。從上面對諸家“易” 說的綜述來看,和易說、和說說、弛易說、慢易說,四種解釋都是從與本句的“戚” 的角度在訓(xùn)詁“易”,而治辦說則是要和上句的“奢” 相對。而以 “易” 之本義 “變易” 、“改易” 來訓(xùn) “易”,較之前人之說,從結(jié)構(gòu)上對孔子的“禮本” 思想的解說更具合理性。
禮之 “奢” (禮儀中的奢侈)和喪之 “易”(喪禮中的易服)一樣,都是追求一種外在形式上的文。《說文》 曰:“儉,約也?!?段 《注》 曰:“約者,纏束也。儉者,不敢放侈之意?!?《群經(jīng)平議》 曰:“戚當(dāng)讀為蹙?!盵1]143段 《注》 說:“戚,當(dāng)訓(xùn)促迫 (戚下一個足)。引申訓(xùn)憂 (豎心旁一個戚)?!?則“儉” “戚” 二字,都是從人內(nèi)心的角度來講,是質(zhì)。朱熹講:“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質(zhì)而后有文,則質(zhì)乃禮之本也。”[13]62從 “禮本” 文質(zhì)相對的角度來看,“易服” 解也更合理。
胡適在引《八佾》 此句時說:“‘易’字舊說紛紛”,又說“《論語》 的記者似乎沒有完全了解這兩句話,所以文字不大清楚。”[27]252從定州漢墓竹簡《論語》 第三十九簡存 “其易也寧”[29]16四字來看,“易” 字當(dāng)不誤。胡適這里這么講,其實(shí)是因?yàn)榻袢艘呀?jīng)不能體會古人了,先秦那個禮的社會環(huán)境隨著時代變遷已經(jīng)沒有了。在古人,講“喪之易” 就是 “易服”,進(jìn)而是 “依服易行” 應(yīng)當(dāng)是理所當(dāng)然的。所以這里應(yīng)當(dāng)不存在 “《論語》 的記者似乎沒有完全了解這兩句話” 這種情況。
后世諸家的注解,不論是包注還是鄭注都已經(jīng)是漢代,禮的環(huán)境和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也已是大相徑庭了。從歷代各家注本來看,這一點(diǎn)是值得注意的,即作為制度和儀式的禮本身所具有和體現(xiàn)的時代性特征。各個注家各自所處時代的禮制儀規(guī)不同,其注解禮的認(rèn)識也必然會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其時代性。比如在《朱子語類》 中朱熹講“禮不過吉兇二者而已?!盵39]608是因?yàn)槲髦芩纬傻?“吉、兇、軍、賓、嘉” 五禮分制在南宋已經(jīng)殆失了。朱熹這樣去理解也是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的,其得出《八佾》 此句“上句泛言吉禮,下句專指兇禮” 的結(jié)論也就能夠理解了。再比如楊伯峻講“儀文周到”[22]24,從我們今天的喪禮習(xí)俗來看是普通人也能夠做到的。而 《儀禮》 、《禮記》 中所載錄的那些周代的喪禮規(guī)范 “縝密而繁復(fù)”,是非儒者不能習(xí)熟的。所以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談 “節(jié)文習(xí)熟” 就不合適。這些譯注的差別,都是注釋者受自身時代背景的影響所造成的認(rèn)識上的偏失。所謂“解訓(xùn)”,當(dāng)然是要為時人作當(dāng)下時代的闡釋。但從歷史文獻(xiàn)的研究角度來審視原著和這些注本,既要能夠恢復(fù)原著時代背景下原文字的本衷,又要能夠?qū)v代注本產(chǎn)生、闡釋的歷史背景有所了解,這樣才能不失偏頗。
從這一點(diǎn)上進(jìn)一步來講,今天我們對“易” 的認(rèn)識,也是可以推而化之的。從“禮儀習(xí)俗” 的歷史演進(jìn)來看,隨著時代的變遷對禮的認(rèn)識和要求都是在變化的。特別是喪禮習(xí)俗,今禮和古禮不同,各個地方的習(xí)俗也都有別異。從這個角度講,超脫出文本的局束,“易” 也可以理解為“任何外在形式的轉(zhuǎn)變” 和 “(各個時代)喪禮本身儀文習(xí)俗的改變”。故 《儀禮·喪服》 注云:“后世圣人易之,以此為《喪服》?!?站在這個角度,孔子講“喪,與其易,寧戚” 就更加有了超越性,超越了其時代的局限。喪禮不論怎么“易”,其本在“戚”。本不亡失,則德可復(fù)得也。
從《八佾》 這章的文本出發(fā),考察“易服” 作為“喪易” 的標(biāo)志,可能更接近于孔子的原意也更符合文本本身的時代性特征。對這個 “易” 的理解,應(yīng)當(dāng)分為四個層次。首先,是改易喪服,即喪禮的成服。這是最外在的、最直觀的喪。在古人的意識中,只有 “持服” 才能謂之喪。而所謂 “服喪” 也是將 “服” 與 “喪” 勾連起來構(gòu)成的,是“易喪服而居喪” 的意思。其次,是根據(jù)喪服制度對喪服本身的區(qū)別。喪服“精粗有別,升數(shù)有異”,同樣是服喪,嫡子、庶子所服不同;生母、慈母所服不同,這也是一種“易”。再次,是“依服易行”的喪行的改易。最后,是大而化之推及到每個時代對喪禮制度和習(xí)俗的改變。這四個層次的“易” 的本質(zhì)都是講于心之外的文飾的變化,都是禮文化“文以飾情” 的體現(xiàn)。但是每個時代下的禮都有“舍本逐末” 的現(xiàn)象,這個時候回溯 “禮本” 找到“情發(fā)之根源”,才能體會圣人制禮的本衷。
綜上所述,《八佾》 “喪,與其易也,寧戚。”當(dāng)釋為:“從制禮的本初意愿來說,在喪禮上,與其于只在乎外在喪服的更易和遵循喪禮的儀規(guī),寧愿內(nèi)心真正的哀戚?!?/p>
[1]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diǎn)校.論語集釋[M].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Z].北京:中華書局,1990.
[2][清]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
[3]續(xù)修四庫全書(經(jīng)部·四書類)論語古注集箋[M].江蘇書局,光緒七年.
[4][清]陳祥道.論語全解[M].乾隆四十二年.
[5]《漢語大詞典》編纂處.康熙字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6]向 熹.詩經(jīng)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7]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8][晉]杜 預(yù)集解,[唐]孔穎達(dá)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9]孫欽善.論語本解[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
[10][晉]郭 璞注,[宋]邢 昺疏.十三經(jīng)注疏·爾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11]楊樹達(dá).論語疏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12][漢]公羊壽傳,[漢]何 休解詁,[唐]徐 彥疏.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13][宋]朱 熹撰.鐘 哲點(diǎn)校.新編諸子集成·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4][漢]趙 歧注,[宋]孫 奭音義.十三經(jīng)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15][明]張居正.論語直解[M].清順治元年.
[16][清]康有為.論語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7]錢 穆.論語今讀[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
[18]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
[19]毛子水.論語今注今譯[M].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75.
[20]劉俊田,林 松,禹克坤.四書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21]孫欽善.論語注譯[M].成都:巴蜀書社,1990.
[2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3]錢 遜.論語淺解[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24]傅佩榮.解讀論語[M].北京:線裝書局,2006.
[25]鮑鵬山.論語新讀[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
[26][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jīng)注疏·儀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27]胡 適.說儒[A].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四本第三分冊)[Z].民國二十三年.
[28]劉精盛,吳青峰.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三則商榷[J].學(xué)術(shù)界,2007(123).
[29]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漢墓竹簡論語[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30][漢]毛 亨傳,[漢]鄭 玄箋,[唐]孔穎達(dá)正義.十三經(jīng)清人注疏·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31][清]王先謙.新編諸子集成·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2][清]孫詒讓.十三經(jīng)清人注疏·周禮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3][清]皮錫瑞.經(jīng)學(xué)通論·三禮[M].北京:中華書局,1954.
[34][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dá)疏.十三經(jīng)注疏·尚書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35][清]朱 彬.十三經(jīng)清人注疏·禮記訓(xùn)纂[M].北京:中華書局,1995.
[36][漢]鄭 玄注,[唐]孔穎達(dá)疏.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37][清]陳 立.白虎通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4.
[38]楊樹達(dá).漢代婚喪禮俗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9][宋]朱 熹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diǎn)校.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0][魏]何 晏集解,[梁]皇 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M].上海:世界書局,1935.
[41][魏]何 晏注,[宋]邢 昺疏.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
[42]李 零.喪家狗:我讀論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