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蘭順領 蔣圣祥 李 正
(巢湖學院體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投資社會資本: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發(fā)展的路徑選擇
張 輝 蘭順領 蔣圣祥 李 正
(巢湖學院體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運用社會資本理論分析了高校體育社團的社會資本構成,認為高校體育社團的社會資本由官僚性的等級制結構型社會資本、網絡型社會資本、認知型社會資本構成;分析了高校體育社團發(fā)展的影響因素,認為高校學生體育社團可以通過投資社會資本促進自己的發(fā)展,同時對發(fā)展過程提出了具體路徑選擇。
社會資本;學生體育社團;路徑選擇
高校學生體育社團是高校學生社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參加體育社團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培養(yǎng)管理能力、培養(yǎng)公民意識、調節(jié)心理、培養(yǎng)溝通能力、促進大學生社會化、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繁榮校園體育文化等。但是當前我國高校體育社團的發(fā)展受到了諸多制約因素。有學者把解決諸多制約因素的希望放在高校的改革上,深化教學改革,把素質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深化管理機制改革,學校的管理層把為學生服務、為教師服務作為第一要務;把學生的社團工作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深化改革無疑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但是,改革的過程將是漫長的,不僅僅是制度建立了,人們就接受了,觀念與傳統的改變有時是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努力。社會資本理論是社會學研究關于行動與結構的理論,行動與結構提供機會與約束下的選擇行為,結構制約行動,行動也可以反作用結構,促進結構的變化。因此本文試圖探討在現有的高校校內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下,高校體育社團如何通過社會資本的投資,通過自己的行動,緩解或解決諸多制約因素,改善其生存環(huán)境,促進自己不斷發(fā)展。
1.1 社會資本理論闡釋
最早獨立使用“社會資本”一詞的是漢尼芬(Hanifan,1916,1920),首次對社會資本進行正式界定并在社會學領域廣泛使用的是著名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Bourdieu),上世紀80年代,布迪爾在《社會學研究》上撰文,提出社會資本是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體,這些資源同對大家共同熟悉或認可的制度化關系的持久網絡的占有聯系在一起[1]。之后,在科爾曼、帕特南等學者的努力下,這一概念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并逐步作為一種分析方法得到社會學者的認可和關注[2]。社會資本理論的研究從單純的社會學視角逐漸拓展到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等學科,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等)與研究層次(個體、群體、組織、國家等)不同,有了不同的觀點,理論出現了多樣化,有資源說、網絡說、能力說、功能說、文化規(guī)范說。資源說,將社會資本視為從社會關系網絡中動員了的社會資源;網絡說,認為社會資本從形式上看就是社會關系網絡;第三,能力說,認為社會資本是行動主體與社會的聯系以及通過這種聯系攝取稀缺資源的能力;功能說,認為社會資本是能為人的行動帶來便利的社會資源;文化規(guī)范說,認為社會資本的本質是信任、互惠等文化規(guī)范[3],但是這些認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僅是認識問題的側重點不同,資源的存在是以網絡為前提條件、以文化規(guī)范、社會關系為基礎;能力為資源功能實現提供條件。不同的研究角度與研究層次豐富了社會資本理論,但也給理論的統一性帶來了挑戰(zhàn)。如何評價這些關于社會資本的不同理論? 青木昌彥在其主要著作《比較制度分析》中,針對學界對于“制度”一詞的種種定義,曾經發(fā)表過這樣的看法:“關于制度的定義不涉及誰對誰錯的問題,它取決于分析的目的”[4]。“社會資本”理論是舶來品,構成理論的諸多元素有的具有共性的價值,有的因為文化的不同具有地域的差異,例如,社會資本的主體擁有的社會資本存量越多越有利于主體價值的體現、效率的提高、目標的實現,這是一種共性的價值;國內學者認為密切聯系的網絡(強關系)有利于社會資本的主體的就業(yè)而國外學者認為弱關系有利于主體的就業(yè),體現了文化地域的差異性。
從上面對社會資本的闡釋我們不難看出社會資本的彈性與包容性,特別是社會資本包含文化的因素(文化本身就是復雜的社會現象)更證明了這一點。中國是一個講關系的社會,費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就是對中國這種關系文化的很好描述,用舶來的社會資本理論研究高校學生體育社團,就是希望高校學生體育社團能夠從現實的社會環(huán)境吸取更多的營養(yǎng)促進自身的發(fā)展,不能靠等變革、等政策,靠國家自上而下的改革動力,靠民主制度循序漸進的進程。本文根據研究的需要主要選擇林南的社會資本理論,把行動與社會結構結合起來,個體行動受社會結構的制約,但是個體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動性促進社會結構的改變;把社會資本定義為嵌入在社會關系中的可以被動用的社會資源;工具性需求或表達性需求是社會資本實現的內部動因,信任是社會資本實現的保證。社會資本的內容分為兩大類:認知型社會資本、結構型社會資本,而結構型社會資本又分為官僚性的等級制結構資本與弱聯系的網絡型結構資本[5]。認知型社會資本由社會規(guī)范、價值觀、文化傳統、意識形態(tài)等要素組成;結構型社會資本由制度及各種社會關系組成。它們之間是聯系緊密又互為作用,認知型社會資本加強了社會結構約束力,促進了結構型社會資本的形成;結構型社會資本又促進了認知的統一。
1.2 高校體育社團的社會資本構成
1.2.1 官僚性的等級制結構型社會資本
高校學生體育社團是由對體育感興趣的的大學生經過向學校申請并通過學校批準成立的學生團體,一般在校團委或學生處的監(jiān)管下開展活動。其等級制結構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是由學校管理的金字塔形式決定的,高校體育社團隸屬于高校團委或學生處監(jiān)管,高校團委或學生處是在校級領導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在這種金字塔的模式中,處于金字塔的不同位置其社會資本是不同的。高校學生體育社團與高校其他學生社團處于平行位置,之間是一種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與上一級部門是監(jiān)管與被監(jiān)管的關系,同時需要上一級部門為其提供一定的資源供自己發(fā)展。在高校這種金字塔管理體系中,處于金字塔的頂端的位置擁有的社會資本就相對豐富。如果分管學生工作的校領導要在學校開展某項學生活動,權利與權威讓他很容易調動校內與校外的資源,校內有相關機構為他服務,校外資源愿意與其合作。學生體育社團處于這種等級制結構的下層,自身直接擁有的社會結構資源較少,要想擁有較多的等級制結構型社會資本必須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
1.2.2 網絡型社會資本
網絡型社會資本是由大學生體育社團內部網絡與外部網絡組成,內部網絡主要指社團內部成員之間的聯系;外部網絡是由社團集體及社團成員個體與外界的聯系。內部網絡有一定的同質性,主體主要由對體育感興趣的大學生組成,同質性讓這種網絡缺少資源的互補,但共同點較多,容易促成集體行動的達成;外部網絡有一定的異質性,是由社團集體及社團成員個體與社會上不同的個體、團體、單位、企業(yè)、集團等組成,異質性的網絡為資源的互補提供條件。高校體育社團網絡型社會資本的多寡與社團內部網絡的強度,外部網絡的開放性、社團所處的網絡位置等因素密切相關。
1.2.3 認知型社會資本
認知型社會資本與主體的價值觀、信仰、社會規(guī)范等因素密切相關。高校體育社團的認知型社會資本是由高校體育社團網絡中不同主體對社團通過體育活動表現出來的客觀活動現象的主觀認同組成,可以表現為對社團活動的認同、對社團管理的認同、對社團文化的認同、對社團價值觀的認同等。高校體育社團的認知型社會資本的多寡主要由社團的客觀活動現象與主體的價值觀、信仰、社會規(guī)范等因素的一致性程度決定。
2.1 認知型社會資本的不足
2.1.1 體育、社團價值觀基礎缺失
無論是對體育還是對社團的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重文輕武的色彩,有反對社團發(fā)展的色彩(怕社團過度發(fā)展影響皇權)。雖然現代體育是從西方引進與傳統的武文化有不同內涵,但也沒有擺脫掉被輕視的命運;同時社會上的體育社團在我國發(fā)展的并不健康。中國的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出現多極分化,競技體育我們成為奧運獎牌的大戶,大眾體育我們的發(fā)展是步履蹣跚,學校體育自身的定位還存在爭議,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甚至影響到了國防,大部分中學生不要說是參加體育社團,就是過度的參與體育活動可能要受到家長與學校的斥責。中考制度、高考制度都是以文化分論英雄的正式社會規(guī)范,體育在高考中不算分,中考雖然算分,但比例很少,也僅僅選幾項簡單的運動項目,例如墊排球、顛足球、中長跑等,大部分學生采取突擊練習的方式就可以考較高的分數。好多剛入校的大學生缺少體育愛好興趣,談起體育或參與運動就是十足的體育文盲,這些不具備社團精神的基礎、沒有培養(yǎng)出真正的體育愛好的中學生進入高校之后要成為體育社團人顯然缺少了價值觀基礎。
2.1.2 高校對體育社團發(fā)展提供的制度不足
查閱權威的大學生社團相關制度規(guī)定,具體的條例并不是太多,主要體現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與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意見》等文件中。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一文中有兩條,第四十四條規(guī)定與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第四十四條規(guī)定學生可以在校內組織參加體育社團。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提倡并支持學生及學生團體開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學術、科技、藝術、文娛、體育等活動。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意見》一文中的第三部分指出,積極支持大學生社團開展健康有益的活動,要求加大對學生社團建設的投入,有條件的學校建設社團中心。仔細揣測這些指導性的文件發(fā)現,文件中使用了可以、提倡、意見、有條件的學校等一些詞匯,這些詞匯沒有一定的強制性,僅是一種倡導或提議,執(zhí)行與否或執(zhí)行的好壞沒有一定的責任。如果說大的政策能夠倡導或提議各個高校就會執(zhí)行的很好,那么我們分析一下具體的一些高校社團管理條例,周小敏在《大學生體育社團發(fā)展的困擾因素及評價因素研究》一文中指出,活動經費是所有困擾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影響因素,占64.9%[6],所以這里我們以社團活動經費為例分析一下 《北京大學社團管理條例》與《首都師范大學社團管理條例》?!侗本┐髮W社團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社團的活動經費原則上自行籌集;《首都師范大學社團管理條例》第二十條指出學生社團的活動經費實行自籌與資助相結合的原則,學生社團的內部組織管理經費自行解決。其他高校對社團經費的處理基本上與這兩所重點高校類同。國外的一些大學社團活動經費是充足的,雖然途徑很多,有社會贊助、基金、會費、學校撥款等,但是以學校撥款為主??梢娢覈咝w育社團的發(fā)展制度供給是不足的,僅有宏觀的政策,僅是停留在倡導、提議、支持等文字的表態(tài)上,沒有具體的執(zhí)行細節(jié)與獎懲措施。
2.2 對高校資源的配置缺少直接話語權
高校體育社團對高校的資源配置沒有話語權,在我國高校資源的配置基本上是通過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威進行資源配置,行政權力對資源的配置是通過官僚性等級制結構來體現的,學術權威對資源的配置是通過學術權威的影響力來實現的。高校體育社團處于官僚性等級制結構型金字塔的底端,價值的體現基本上是通過體育活動來實現,自身直接擁有的行政權力資源比較少;體育性社團更談不上學術影響,因為體育性社團主要是通過開展體育活動來體現自己,因此在高校資源的配置過程中沒有直接話語權。學術權威與官僚性等級制結構型金字塔頂端人士對體育的態(tài)度將決定校方對本校體育性社團資源供給程度。
2.3 網絡型社會資本的不足
2.3.1 高校學生體育社團內部網絡信任不足
信任是構成社會資本的主要因素,高校體育社團內部網絡普片存在信任不足現象,李榮芝在《大學體育社團現狀分析與發(fā)展對策研究——以浙江省為例》一文中指出,浙江省大學體育社團絕大多數沒有必要的管理章程和行政組織措施,管理水平低,沒有一個社團一年大型體育活動開展超過四次[7]。大學生社團松散性大、流動性大是其本質特征,這些特征影響信任的形成,高校體育社團內部信任需要通過社團管理、通過社團組織活動、培養(yǎng)社團成員共同的體育價值觀、培養(yǎng)社團的公信力來完成。但是大部分高校體育社團存在活動開展的少、規(guī)章制度不健全,沒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有時社團注冊的會員很多,但活動參與的人較少,僅是一些社團骨干。因此高校體育社團內部網絡信任不足。
2.3.2 高校體育社團外部網絡缺少開放性、缺少公信力,影響資源的互補
外部網絡的異質性容易形成資源的互補,外部網絡的開放性可以為更多的互補資源形成提供條件,公信力促進資源互補形成。林南認為:從情感、資源、互動的角度解釋,同質性互動容易發(fā)生,異質性互動需要付出努力[5]。大學生年齡屬于成年人,但經濟基本沒有獨立,生活中以學習為主,生活范圍基本以學校為主,有共同的時代特征,容易產生交往;高校體育社團活動的開展基本以學校為基地,滿足自己體育活動需要的同時,繁榮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在這種環(huán)境的前提下,高校體育社團最容易的是發(fā)生同質性互動,異質性互動存在先天缺陷。社團本身是一個不以盈利為目的學生團體,與盈利性的商業(yè)或中介組織有很大的區(qū)別,自身很難處于網絡聯系的節(jié)點橋或結構洞的位置,如果不主動去開發(fā)自己的網絡聯系,特別是異質性的網絡,就很難形成網絡之間資源的互補。筆者做過一些調查,發(fā)現許多高校體育社團的網絡聯系僅限于校內及少量本地兄弟院校的同類社團,與社會上的體育社團、體育經銷商、及其他社會團體、個體幾乎沒有聯系。周小敏在《大學生體育社團發(fā)展的困擾因素及評價因素研究》一文指出,資金、場地、器材是社團發(fā)展的主要困擾因素[6]。這些現象體現大部分高校體育社團網絡不夠開放,缺少異質性互動來彌補資源的不足。
社會資本之所以可以被投資,則是因為它能節(jié)省沒有它而必須付出的更多的資源[8]。利用社會資本的理論研究高校體育學生社團,主要是探索高校學生體育社團在制度允許存在但制度供給不充分的環(huán)境條件下,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促進發(fā)展,同時對現有的社團規(guī)范進行影響,并不是要求通過外力進行制度改革實現自身的發(fā)展。
3.1 投資社團內部社會資本,提高社團團內部信任
高校學生體育社團內部完善制度建設,提高管理水平,強化執(zhí)行,通過實踐活動,打造強社團文化,構建統一的價值觀認識,促進內部網絡信任。內部信任是社團存在的前提,沒有內部信任,社團將是一盤散沙。但內部信任的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過社團成員之間長期的博弈,通過實踐活動形成統一的價值觀認識,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規(guī)章制度的建設與執(zhí)行就顯得特別重要。高校體育學生社團內部有了強的文化認可,有了統一的價值觀認識,有了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與管理,社團成員就能夠對社團發(fā)展有了預期,對社團滿足自己的體育需求有了預期,社團的活動就容易開展起來,這樣社團內部網絡中的信任將越來越充分,內部社會資本存量將會越來越高。
3.2 投資校園內部社會資本,加強校內網絡建設,提高校園內部不同主體之間信任
通過與校內等級制結構金字塔頂端行政管理人員、學術權威及不同團體與個體進行良好的溝通,建立良好網絡聯系,促進校內網絡信任形成。高校學生體育社團在高校資源的配置過程中缺少直接話語權,因此要想從學校獲得足夠的資源必須與等級制結構金字塔頂端行政管理人員、與學術權威建立良好網絡聯系,這樣才具備資源傾斜支持的條件。社團的活動不能僅僅滿足社團成員的體育需求,要多做一些公益性活動,讓整個校園都能體會到這種體育文化的影響,同時還要與學校其他主體和諧相處。高校學生體育社團可以通過體育活動與等級制結構金字塔頂端行政管理人員、與學術權威進行交流,甚至邀請他們參與,讓他們看到體育的價值與功能、體會到體育的魅力,甚至培養(yǎng)他們的體育嗜好;當他們認為高校學生體育社團成為大學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時候,在學校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傾斜一定的資源給體育社團將是一種必然。
3.3 建立開放性的外部網絡,讓自己處在橋或結構洞的位置,通過反復博弈,打造外部網絡的信任,爭取獲得更多的供自己發(fā)展的資源
高校體育學生體育社團要建立開放性的外部網絡,讓自己處在橋或結構洞的位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高校體育社團屬于不以營利為目的學生組織,成員主要是廣大在校大學生,在滿足社團成員的體育需求時,繁榮了校園體育文化,活動范圍的空間是以學生、學校為中心,與外界聯系有一種天然的隔閡。發(fā)達國家的一些高校學生社團的一些異質性需求基本是學校為學生創(chuàng)造的,他們會建立一個學生活動中心,創(chuàng)造出許多服務與崗位,讓學生社團的一些異質性需求通過學生活動中心來實現。我們沒有這種環(huán)境,我們必須通過各種途徑與外界進行廣泛的接觸、交往,通過博弈,在工具性需求或表達性需求作用下實現不同主體之間信息、資源的流動,在外部網絡中形成規(guī)范,建立信任。高校體育學生社團可以通過建立一個專門的外部網絡開發(fā)部門,讓其專門負責開發(fā)外界網絡聯系,可以與社會上的同類體育社團、公益組織、體育產品生產或銷售商等不同主體建立聯系,通過為他們服務,提高社團的公信力,營造之間的信任。例如可以為體育產品生產或銷售商做些宣傳、可以與一些公益組織走進社區(qū)做一些公益活動、可以與社會上的同類體育社團共同為全民健身做一些服務。信任產生了,網絡之間的資源互補將必然形成。
高校學生體育社團在內外環(huán)境沒有改變的條件下,充分利用社會資本的發(fā)生機制,通過社會資本投資提高社團團內信任、提高校園內部不同主體之間信任、提高社團社會公信力,加強校外不同主體間信任,利用不同主體工具性需求或表達性需求,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本,促進自身發(fā)展。
[1]黃銳.社會資本理論綜述[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6):84-91.
[2]李宜釗.投資社會資本:中國非營利組織發(fā)展的另一種策略[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67-71.
[3]姜振華.自助群體的社會資本研究初探[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142-145.
[4]宋中英.論社會資本概念的分類及其意義[J].齊魯學刊,2011,(1):95-99.
[5]林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張磊,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40.
[6]周小敏.大學生體育社團發(fā)展的困擾因素及評價因素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2):156-157.
[7]李榮芝.大學體育社團現狀分析與發(fā)展對策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軍事進修學院學報,2010,(1):94-97.
[8]燕繼榮.投資社會資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57.
G80
A
1672-2868(2013)06-0116-05
2013-10-01
安徽省高校省級人文社科項目(項目編號:2011SK411)
張輝(1977-),男,安徽靈璧人。巢湖學院體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理論與訓練。
責任編輯: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