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媛媛
十八大報告中有一章特別論述文化建設的發(fā)展、文化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內容。報告中還特別提到國家發(fā)展到2020年的總目標時,要做到“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文化產業(yè)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y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這是從整個全局的角度,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角度進一步地提升文化建設在整個國家發(fā)展當中的地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其重大戰(zhàn)略意義也被加以強調。隨著人民收入的提高和國家經濟的發(fā)展,社會文化需求也會相應的變化和發(fā)展。所以文化體制改革必須進一步深入,才能夠適應整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這五位一體建設的需要。如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每一個新聞媒體人必須思考的問題,同時要認清自己身上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在現代法治文明社會,新聞媒體享有采訪權、報道權、輿論監(jiān)督權等權力。新聞媒體的權威性表現在以多種話語力量來引導讀者和觀眾,從而使得公眾能夠進入到其所引導的話題和議論中。那么新聞媒體具有怎樣的社會責任,扮演怎樣的社會角色?
一般說來,西方媒體制度或將媒體看作是“社會公器”, 將之看作“一種公共輿論的載體”,“發(fā)揮著對政府的監(jiān)督和制約,同時也是民眾意見的講壇”;或以私營方式為主體, 追逐利潤,“為公眾提供信息消費和文化娛樂商品”。新聞媒體天生具有一種“權力”,在現代的中國社會,各種聲音和各種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和傳播使得新聞媒體變得更加敏感和重要。公眾需要從新聞媒體那里獲得最真實的信息和聲音,同時也希望新聞媒體能將公眾的聲音傳播出去。
在當今社會,關注新聞媒體的公眾不再局限于一定的年齡段,同時獲得信息的途徑也非常多。例如:微博、微信和一些軟件都可以快速傳播一條新聞或者信息,所以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可能成為新聞信息的受眾。因此,新聞媒體在報道角度上,包括事件選取和語言表述都要考慮到新形勢下的變化和發(fā)展。例如,某記者在沒有調查考證的情況下,報道一則醫(yī)院用保溫箱“烤死”出生嬰兒的新聞,一時間廣為傳播,廣大讀者都義憤填膺??墒轻t(yī)學界人士都不難指出這則新聞的不可信之處,臨床上使用的暖箱并非是“烤箱”,溫度可控,所以嬰兒應該是死于感染。記者在沒有得到官方醫(yī)學證實的情況下,用“烤死”這樣的字眼來描述此新聞,引起的公眾情緒和對醫(yī)院的聲譽損害是不可估量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為了“吸引眼球”和成為“頭條”新聞,一些新聞報道并非完全根據事實,甚至是媒體主觀臆斷,或者推崇一些反面價值。所以每個新聞媒體人都要有社會的“良心”和責任心,要清楚自己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要明白報道的權力并非與生俱來,你的話語和報道角度都將極大地影響所在社會的生活和發(fā)展。盡管報道的角度應該盡量客觀中立,但是基本的原則還是弘揚正義,推崇真理,發(fā)揮正能量來服務于社會和國家。
新聞媒體要一如既往地堅持客觀公正,鞏固自己話語權的權威性??陀^公正是新聞價值的第一要素。有這樣一個例子,2012年11月17日,《今日早報》在頭版刊登了一張女兵學習十八大的照片,圖片說明為:“11月16日,溫嶺市石塘鎮(zhèn)雷公山民兵哨所的女哨員們,正在學習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而細心的網友將照片上7個女兵拿的報紙一一核查,發(fā)現手持14日《人民日報》的女兵在看第四版,而第四版的內容是珠海航展;拿著《臺州日報》的女兵是在看第十二版,該版是整版的蘋果手機廣告。《人民日報》微博對此事件發(fā)表評論說,“擺拍事件以公開道歉、處理當事人收場,可追問仍在繼續(xù):明顯擺拍的照片,何以堂而皇之登上頭版?現實中,此類擺拍因何時有發(fā)生?記者的職業(yè)操守固然有問題,好大喜功、歌功頌德的心態(tài)更需要反思。真相是傳播力的前提,真誠是感染力的基礎,根治擺拍,須從革除過時觀念入手”。 這種“制作”新聞,或者“編排”新聞的行為非常不道德,也違背新聞媒體從業(yè)人員的基本要求和準則。
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首先要符合我國國情,堅持正確的導向,服務于社會和諧。新聞媒體發(fā)展同時要適應文化的發(fā)展與受眾的文化精神需要。目前公眾可以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不再是去過單一的依靠平面媒體與電視媒體的時代,公眾獲得信息量的激增促使新聞媒體的報道角度要更新,更具價值,更客觀公正。目前網絡謠言日益增多,媒體在這時更應該走在公眾的前面,擊破謠言,對文化和價值觀采取有利于社會和諧和公眾生活的方式來報道。新聞媒體要利用有限的新聞資源去弘揚正義和榜樣的力量。例如《感動中國》等節(jié)目的推出,這些榜樣的力量會極大地推動社會的進步和人民道德水平的建設,為和諧社會的發(fā)展添磚加瓦。
進入互聯網時期的新聞媒體要注意虛假新聞的產生與傳播。例如,2012年4月9日鳳凰網影視新聞頻道報道稱,中國廣電總局刪除3D版《泰坦尼克號》裸戲鏡頭的原因是怕前排觀眾伸手去摸,從而會打到前面的觀眾引起糾紛。此消息一出,微博廣泛流傳轉發(fā),甚至當時的英國《衛(wèi)報》還報道了這則新聞。但是最后才查出此說法乃是一網友在某影視論壇上的“戲談”,該網友在惡搞同時還在后面注明這是假新聞,可是網絡的傳播使得這個“假新聞”成了媒體眼中的“真新聞”。當前,很多新聞媒體沒有認真對核對和考量網絡新聞的真實性,為維護新聞媒介信息發(fā)布的權威性,如何打擊和拆穿互聯網上的虛假新聞是當代新聞媒體需要思考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文化大繁榮,隨著當今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步,對新聞媒體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每一個媒體人都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明確思想,堅持原則,爭取讓新聞媒體的發(fā)展為國家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作出積極的貢獻。
[1]趙宏榜.后電視時代新媒體研究的幾個熱點[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2]喻國明.關于傳媒影響力的詮釋[J].生產力研究,2012(9).
[3]姚治蘭.略論電視記者的電視意識[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4]秦啟先.論城市電視臺的節(jié)目編排策略[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
[5]趙正陽.對廣播電視藝術本質問題的再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