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貞 陳斌敏
(福建醫(yī)科大學 外語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推進,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中國各地開始興起一股英語學習的熱潮,并呈現(xiàn)出逐年升溫的趨勢。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成功舉辦,中國人越來越積極深入地參與到全球化進程中,在社會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受此影響,人們學習英語的熱情更是空前高漲。一直以來,我國政府不遺余力地鼓勵人們主動融入全球化戰(zhàn)略進程,并從政策和就業(yè)市場導向上不斷加強對人們的引導。提高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一直是中國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標。受此影響,各類英語水平過關測試層出不窮,如英語四六級考試(CET)、托福(TOEFL)、雅思(IELTS)、公共英語等級考試(PETS)等等。許多中國高校學生也熱衷于考取各類英語考試資格證書,希望借以增加自身的就業(yè)砝碼。中國家庭也將孩子的英語教育始終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突出的位置上,周末時送孩子參加各類英語補習班,已成為中國教育一道獨特的風景。然而,任何事物都有著兩面性,一方面,全民學英語熱潮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國人的英語水平;但另一方面,這種泛化的英語教育,也正日益顯示出其所帶來的弊端,英式漢語的產(chǎn)生便是其中之一。
所謂英式漢語,就是中國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由于受第二語言英語的影響,將英語的語法規(guī)則與習慣硬套入漢語之中,從而產(chǎn)生的不合漢語表達規(guī)范或習慣的畸形漢語。英式漢語的表現(xiàn)形式具有多樣性。根據(jù)語言學詞語、短語和句子三個層次理論,可以將英式漢語劃分為詞語、搭配(短語)和句子三種類型。詞語類英式漢語又可歸結(jié)劃分成三小類:缺失的詞、多余的詞及生造的詞。例如,“這種負疚感來自于個體只是一個生存于世卻對審美價值沒有貢獻的人”(缺失名詞)[1](P11)(P20)。搭配(短語)類英式漢語可表現(xiàn)為形容詞+名詞、動詞+賓語、動詞+副詞,及連詞搭配等胡亂搭配現(xiàn)象,例如,“否定的感情”[2],“這也印證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什么在當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3](P121),“點亮了當代語言學一股強大的關注意義的人際方面的研究熱情”。而句子類英式漢語則是英式漢語中最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其具體表現(xiàn)為時態(tài)痕跡明顯、被動語態(tài)濫用、句型機械套用及句子結(jié)構(gòu)不合理等,例如,“近來在文學批評領域,讀者的作用又似乎被過分強調(diào)了”[4](P12)。
王力指出,歐化的根源在于翻譯,近代大量的翻譯造成了對漢語語言的沖擊和改造,特別是直譯和異化,對漢語語言的影響非常深刻,過度的直譯以及過度的異化導致了西式漢語句式的出現(xiàn),也就是英式漢語的出現(xiàn)。[5](P349)直譯指的是在合乎譯文語言規(guī)范的前提下,譯文刻意通過保留原作的形貌,以達到保持原作風格和內(nèi)容目的的翻譯方法。[6](P245)而異化則指的是在翻譯過程和手法上遷就借鑒外來語言的表達方式,以豐富譯文語言表達方式的翻譯方法。一定程度的直譯和異化,對語言的發(fā)展是十分有益的,可以豐富和完善語言的表達方式,為語言增添活力,成為語言發(fā)展進化的重要動力,如漢語中藉由英語而來的一些新興詞語、仿英語句式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完善了漢語語言,推動了漢語語言的發(fā)展,但是,如果過度直譯或過度異化,將損壞漢語原有的語言美。在英漢翻譯中,過度直譯或過度異化,都將導致這種不符合漢語語法規(guī)范或習慣的畸形漢語——英式漢語的出現(xiàn)。例如:
(1)戴卓爾夫人拒絕改變她的經(jīng)濟策略,并且預言英國問題的解決已經(jīng)在展開。[7](P256)
在這個例句中,很明顯,“英國問題的解決已經(jīng)在展開”是按照英語Somethingisontheway的結(jié)構(gòu)原原本本地直譯過來的,直接使用了英語的表達方式。這樣的表達,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聽起來讓人感到十分別扭,建議改為:“戴卓爾夫人拒絕改變經(jīng)濟策略,并預言英國的經(jīng)濟問題已經(jīng)開始解決?!痹俦热纾?/p>
(2)因為在真實生活中有如此眾多的理由,使通過種屬來進行分類的方法成為不可能。[8](P43)
這種冗長的英式漢語,明顯來自于對Makesth impossible這個句型的套用翻譯,讀起來十分拗口難懂,建議改成:“因為在真實的生活中有眾多的理由,所以不可能通過種屬來分類。”由于譯者過于重視原文的詞義和形式,這一狹隘的語義對等意識和呆板的形合意識,使得譯文成為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英式漢語。
英漢語民族由于地理歷史文化的差異,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思維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也決定了其各自語言的表達方式。一般意義上,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偏重于分析型思維。他們喜歡將對象進行分解,逐個分析考察研究,更加崇尚個體,因此,其語言更加注重詞語和詞語間的組合(注重形合),即詞語或語句間的連接。這主要靠運用連接詞或語言形態(tài)手段來實現(xiàn)。形合表現(xiàn)出組詞造句的外在邏輯形式。中華民族崇尚天人合一,偏重綜合性思維,喜歡把對象的各個部分綜合成統(tǒng)一的整體進行考察,因此,漢語注重整體語義以及邏輯關系(注重意合),即詞語或語句的連接主要憑借語義或語句間的邏輯關系來實現(xiàn)。意合體現(xiàn)了遣詞造句的內(nèi)在認知形態(tài)。因為處于語言習得高級階段中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英漢翻譯人員,留學歸國人員,英語專業(yè)學生)對英語語言及其文化習俗的掌握達到了較高的程度,其使用英語比使用漢語更加嫻熟,因此,他們在使用漢語時,其英語思維模式可能主導其表達方式,使其不知不覺中,筆下很容易出現(xiàn)大量不符合漢語規(guī)范或習慣的英式漢語。例如:
(3)那些掉進了為每一個情景創(chuàng)造一種相對應的語言表達法陷阱之中的教科書作家們,是必定要失敗的。[8](P43)
這樣的英式漢語,明顯是受英語分析思維的影響,注重外在的邏輯形式(形合)。其為了將主語、謂語清晰地表達出來,將一大串的句子拿來當句子主語,即“那些掉進了為每一個情景創(chuàng)造一種相對應的語言表達法陷阱之中的教科書作家們”。這樣的句子,雖然能夠看得懂,卻十分拗口,破壞了漢語應有的美感??梢試L試改譯為:“為每一個情景創(chuàng)造一種相對應的語言表達法,掉進這一窠臼的那些教科書作家,是必定要失敗的?!?/p>
語言遷移作為二語習得領域中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引起了眾多二語工作者的關注。有關語言遷移的研究,國內(nèi)外研究者目前主要集中在母語對目標語的正遷移和負遷移兩個方面,很少涉及到后攝干擾,即目標語對母語的反向遷移。但不可否認的是,目標語對母語的反向遷移是存在的,并且在語言使用過程中非?;钴S,尤其是在二語習得高級階段的學習者和使用者中更為活躍。根據(jù)其性質(zhì),反向遷移可分為反向正遷移、反向負遷移和反向零遷移。反向正遷移指的是二語(L2)可以豐富母語(L1)的詞匯,增加母語(L1)的活力。反向負遷移則是指二語(L2)會危害母語(L1)的表達。反向零遷移指的是二語(L2)對于母語(L1)沒有多大影響。本文主要關注英語(L2)對漢語(L1)的反向負遷移。以英語作為目標語的二語習得者,如一些英漢翻譯人員、留學歸國人員、英語專業(yè)學生等,在語言習得的高級階段,目標語(英語)對其母語(漢語)產(chǎn)生的反向負遷移,導致了英式漢語的產(chǎn)生。
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作為世界語言的英語及其所承載的西方文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滲透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漢語以及其所承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英語語言及西方文化的沖擊。二戰(zhàn)后,以美國為主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發(fā)展,大大推動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進步,并促進了世界經(jīng)濟格局的調(diào)整。冷戰(zhàn)結(jié)束后,由于通訊科技的發(fā)展,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而作為這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進程領頭羊的美國,更是主導著全球經(jīng)濟,并將其語言推廣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如今,英語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公認的第一強勢語言,在各種國際交流(經(jīng)濟、政治、文化、娛樂等)中,英語都是主要的交流工具。此外,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率先在英語國家興起(1969年,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資助建立了一個名為ARPANET(阿帕網(wǎng))的網(wǎng)絡。這個網(wǎng)絡把位于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位于圣塔芭芭拉的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斯坦福大學,以及位于鹽湖城的猶他州州立大學的計算機主機聯(lián)接起來,位于各個結(jié)點的大型計算機采用分組交換技術,通過專門的通信交換機(IMP)和專門的通信線路相互連接。這個阿帕網(wǎng)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雛形),因此,英語還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具有獨特的語言優(yōu)勢,90%以上的網(wǎng)絡內(nèi)容都使用英語表述。此外,英語所承載的西方文化,也迅速地滲透到了世界的各個地區(qū)。據(jù)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UNDP)2000年發(fā)表的《人文發(fā)展報告》披露,美國大眾文化已主導了整個世界。作為美國文化重要輸出品的好萊塢影片,在全世界更是擁有了毋庸置疑的霸主地位。這樣的強勢語言和強勢文化的雙重沖擊,在一定程度上,為英式漢語的產(chǎn)生提供了溫床。
中國英漢語言教育的發(fā)展失衡,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國人過分重視英語學習。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神州大地便掀起了一股瘋狂學英語的熱潮,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更是點燃了中國人的英語學習熱情,英語熱席卷全中國,各種英語教材和資料充斥著各家書店,各種英語培訓機構(gòu)如雨后春筍般林立于城市的各個角落。除了人們空前的英語學習熱情外,政府和就業(yè)市場也極大地鼓勵英語學習。中國人人生中最重要的幾件事,例如升學、求職、晉升等,都跟英語掛鉤。對英語學習的過分重視,致使中國人盲目學習英語,而這種盲目的學習狂熱,也導致了英式漢語的產(chǎn)生。另一方面,很多學生長年忽視漢語學習。和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狂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漢語學習在中國卻遭遇前所未有的冷板凳。在中國,漢語已經(jīng)淪為第二階級語言了。中國人要升學、晉職,必須得通過英語考試,而不是漢語考試。在某些大學里,大學英語是必修課,大學語文反倒成了選修課。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熱情高漲了,學習漢語的意識卻弱化了。當代大學生,甚至包括中文系學生在內(nèi),對漢語都表現(xiàn)出了令人震驚的冷漠。這種冷漠源于:在現(xiàn)今,要想找到一個含金量高的工作,只需要學好兩項技能,那便是英語和計算機。有些學生甚至發(fā)出“我們學習漢語有什么用”的疑問。在這個工具理性極度膨脹的時代里,這樣的問題讓我們無言以對。對英語學習的過分重視,對漢語學習的長年忽視,致使中國英漢語言教育發(fā)展出現(xiàn)了失衡。這樣的失衡,致使很多中國人母語水平急劇下降。在這樣的情形下,他們更容易受到英語語言的影響,從而制造出英式漢語。
由于英語在中國日益彰顯出其重要性,中國產(chǎn)生了崇尚西化的家庭教育理念。家長們過分重視孩子的英語學習。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中國的小孩子開始學英語的時間越來越早。他們在小學甚至幼兒園階段就已經(jīng)開始學英語了,而幼兒階段正是孩子們學習母語的關鍵時段,這個時候就學習第二語言——英語,小孩子很容易被兩種語言搞混亂。在幼兒園就開始所謂的雙語教學,或者全英文教學,這樣的教育手段和教學安排,本身就缺乏科學性和協(xié)調(diào)性。這樣一來,諸如中式英語、英式漢語這樣的中介語,就會產(chǎn)生于這些孩子的筆下或口中。不科學的教學安排,導致英式漢語制造者的年輕化。此外,由于中國英語教學以應試為導向,過分強調(diào)詞匯和語法的學習,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英式漢語的滋生和盛行。
在新聞資訊快節(jié)奏發(fā)展的今天,許多英語文本都必須以最快的速度翻譯出來以求時效,這樣的快節(jié)奏,也使?jié)h語譯本中充斥著大量的英式漢語。為了追求效率,一些翻譯者往往直接按照原文的結(jié)構(gòu)來翻譯,而不考慮合適的漢語表達方式。這樣的翻譯態(tài)度和方式,使得英式漢語跟隨著翻譯文本到處蔓延,污染了漢語語言。
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自給自足。隨著文化的不斷交流,各種語言互相滲透。英語及其他西方語言的進入,給漢語注入了大量新鮮的血液,豐富了漢語的詞匯及表達方式,然而,“仿用外文語法,陷于亂用、濫用,‘歐而不化’寫出不中不西的語句,使?jié)h語不通、不簡、不解”[9]的英式漢語的出現(xiàn),給漢語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英式漢語大大削弱了漢語本身獨具特色的語言魅力。語言承載著文化。這種不倫不類的漢語,阻礙了西方先進文化的傳播。由于英式漢語在表達上的偏差,在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過程中,作為媒介的英式漢語,很容易造成其內(nèi)容上的缺失和謬誤,并給中國讀者閱讀這些譯本帶來一定的困難。[10]此外,英式漢語還增加了中國孩子學習漢語的難度。在充斥著英式漢語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中國的孩子有可能學不到純正的漢語。有鑒于此,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英式漢語的危害性,應在認識英式漢語成因的基礎上,努力采取相關措施,避免或杜絕英式漢語。對此,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積極營造漢語學習的良好氛圍;語言文字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漢語水平,避免自身成為英式漢語的制造者;讀者要提高自身的甄別能力,以免自身成為傳播英式漢語的媒介。[11]
應該看到,漢語當下所面臨的真正危險,不在于英語作為強勢文化的侵入,而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者對這種侵入自我解除武裝,采取不抵抗主義。這主要表現(xiàn)為,在官方文件、主流媒體中,英語微縮語的使用越來越多,而在民間漢語的使用中,夾雜英語的現(xiàn)象則越來越多,一代一代的年輕人更多地喜歡英語而輕視漢語。除了喚醒國人保衛(wèi)漢語純正性的意識之外,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也至關重要。對公民個人如何使用外國語言,政府不必強加干涉,但國家對漢語的使用,一定要劃定一個最終底線,守住主要陣地。這些主要陣地就是漢語出版物,政府公文,廣播、電影、電視用語用字,公共場所的設施用字,招牌、廣告用字,企業(yè)事業(yè)組織名稱,在境內(nèi)銷售商品的包裝、說明,居民身份證等。此外,國家還應大力加強相關執(zhí)法監(jiān)督。各級政府新聞出版部門應設立通用語言監(jiān)察機構(gòu),對其所屬的報紙、書籍、雜志等等漢語出版物進行巡查監(jiān)管,發(fā)現(xiàn)問題,應及時通報批評,及時制止。
從理論角度來看,英式漢語的成因包括翻譯中的過度異化、英語思維的影響以及第二語言對母語的反向遷移;從現(xiàn)實角度來看,英式漢語的產(chǎn)生則要歸因于日益加快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全球化進程,中國英漢語言教育發(fā)展的失衡,中國日益崇尚西化傾向的家庭教育理念與缺乏協(xié)調(diào)的英漢語言教育手段,以及過快的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等。要杜絕英式漢語的產(chǎn)生,應該從根源上重視漢語,以漢語為基礎。要想避免英式漢語,不但要學好漢語,還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只有充分了解漢語的文化背景,深刻理解漢語的文化習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英式漢語。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提高自身英語水平的同時,應相應提升自身的漢語語言水平和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
[1](美)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M].江寧康,譯.上海:譯林出版社,2005.
[2]胡曙中.美國新修辭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胡超.跨文化交際——E時代的模式與能力構(gòu)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李戰(zhàn)子.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力.中國語法理論[M].北京:中華書局,1955.
[6]喬曾銳.譯論:翻譯經(jīng)驗與翻譯藝術的評論和探討[M].北京: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00.
[7]周兆祥.翻譯初階[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8]胡曙中.美國新修辭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9]謝耀基.漢語語法歐化綜述[J].語文研究,2001(1).
[10]陳雪貞.A Studyin English: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
[11]陳雪貞.英式漢語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