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平
(黑龍江工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50)
2013年4月16日下午,某大學投毒案受害人黃洋終因多臟器衰竭,離開人世。4月19日據(jù)新華社上海分社官方微博“新華上海快訊”消息,該投毒案已移送至上海市黃浦區(qū)檢察院,進入審查批捕階段。
輿論嘩然?!度嗣袢請蟆贰澳愫茫魈臁睓谀勘磉_了對逝去生命的反思:“黃洋,年輕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扼腕?!毕嗤耐聪?,給逝去的生命,也給那個迷失的靈魂。該是何等的仇恨,怎樣的扭曲,才忍心對同窗下此毒手?《人民日報》評論:“那一顆顆漠視生命的心,一顆顆扭曲的心靈,震驚社會?!碑斎?,類似極端事件仍屬于個案,并不代表當今的大學生。雖然強調(diào)是個案,但留給人們的反思不能止于事件本身。透過慘案,分析、反思該案件,我們獲得了一些重要的啟示。
某大學這起惡性案件的毒物流失存在管理疏忽的責任。按常規(guī),無論是實驗室還是醫(yī)院,一些能致人死亡的劇毒化學品都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一般人員不易大劑量地獲取并順利帶出實驗室或科室,除非是管理人員監(jiān)守自盜,或管理有疏漏。一位研究生之所以那么順利地監(jiān)守自盜,管理制度不規(guī)范給他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成為謀殺的幫兇。因此,學校應加強校園危險物品的管理,嚴格責任追究規(guī)則,并形成監(jiān)督機制,避免危險物品流失,防患于未然。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衡量一個學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在學生書本知識遺忘之后,還留下怎樣的素質(zhì)。”中國的教育體系需要反省了,不僅是高校要思考,在給學生以專業(yè)技能的同時,怎樣給學生以健全的心理素質(zhì),中國的小學、中學、各級教育部門和我們的家長們更需要思考:究竟是超常的學習能力重要,還是正常人的思維和心理健康更重要。
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委會曾經(jīng)做過一項調(diào)查,不容輕視。調(diào)查表明,近40%的大學新生和50%以上的畢業(yè)生存有不同的心理問題,其中“人際交往、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情感困境”是最為突出的四大“心病”。如今,各種競爭壓力更大,如果不能及時關心、疏導排解這些心病,任由惡性生長,就可能出現(xiàn)極端問題。
“現(xiàn)有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種將學生看做是病人的醫(yī)學模式,過于重視心理治療技術,也過于強調(diào)心理疾病的普遍性?!盵1]為此,要在校園建立師生咨詢協(xié)作小組、心理類學生社團,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有條件的,以社區(qū)為單位或以每一個居住區(qū)組成一支由校長、任課教師、心理學家、醫(yī)務人員以及社會工作者組成的咨詢協(xié)作小組,負責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靶睦眍悓W生社團聯(lián)系著廣大朋輩聯(lián)絡員。由社團為朋輩聯(lián)絡員進行基本的心理學和咨詢培訓,以便他們更好地開展簡單、初級的心理咨詢。充分利用高校心理類學生社團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建構(gòu)朋輩心理輔導網(wǎng)絡,是校園心理咨詢重要而又有效的形式。”[2]以維護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如果要從黃洋的不幸個案中檢討中國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那大概不是什么專業(yè)性的“關注學生心理”,而是在更大范圍內(nèi)的人文教育的荒蕪與缺失。該指責的不只是大學,而是涵蓋整個漫長的兒童、少年至青年期,從學校到家庭和社會,哪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責任。一味注重功利性、技能性知識的大劑量灌輸,輕忽人文教育的做法,今天依然普遍。對于媒體的評論,并不是所有人都買賬。很多人更傾向于相信這是一起純粹的個案,沒有必要動輒上升到“中國教育的失敗”“高校的失敗”。然而,大多數(shù)人們在惋惜感慨的同時,還是將矛頭指向了媒體所指出的種種問題:大學生心理、中國教育、社會責任等。
錢理群先生也曾厲詞批判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yǎng)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教育不應該視為簡單的技能培訓,切不能忽略人品而重于技能。培養(yǎng)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思想是前提,沒有這個前提,一切都是舍本逐末。
人際關系難以調(diào)和,最終誘發(fā)扭曲心理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那么,究竟應該怎樣處理同學關系呢?
1.經(jīng)常溝通,相互關心。良好的同學關系要達到互相之間彼此了解,加強彼此了解就要加強交流,在思想和態(tài)度方面加強溝通,課余時間多搞一些社交活動,如打球、下棋、郊游等,以增進了解、友誼。希望得到他人的關心是基本需要,你愈關心別人,你在他生活中的必要性將因之而得到增加,自然而然他也會轉(zhuǎn)而關心你,一旦彼此之間互相關心,同學關系也就自然密切了。
2.學會寬容?!叭藷o完人”,任何人總是有缺點的,也總會做錯事的,這些都是正常的和不可避免的,對他人的缺點和錯誤能持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不要計較,別人會很感激并愿意與你交流。
3.善于自省。同學關系緊張的人,大都在性格和習慣方面有些毛病,應刻意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和習慣,盡可能做到:服飾整潔美觀;習慣面帶笑容;注意言談舉止;不要賣弄自己;多多幫助別人;善于贊美他人。
4.保持適當?shù)木嚯x。任何人內(nèi)心都有自己的一個空間,只有自己擁有,再好的朋友,如果他不想讓你進入而又無法回絕,只好采取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因此,人與人之間適當保持距離,為彼此的心靈留下一點空間,讓彼此感覺到都是自由的,才愿意繼續(xù)交往下去。在大學校園里,我們還是應該有點對知識敬畏的情懷。很顯然,林某要為自己毒殺室友的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我們不能只因為一個結(jié)果,去憤怒林某的自私與狹隘,事實背后,林某這些年來,又何嘗不是在同學的譏諷中品嘗著各種自卑情懷帶來的酸楚?生活還在繼續(xù),校園里同學之間的相處也在繼續(xù),只是希望所有的在校大學生以及老師們能夠以此為鑒,真正做到“尊重每一個人”。
目前較普遍的問題是高校在預防一些嚴重的大學生犯罪問題上的滯后與無為,一些本已有跡象預兆的大學生殺人等犯罪被忽視,未及時采取預防措施。為此,首先要暢通學校、老師、大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渠道。目前,除了輔導員、班主任老師外,其他授課老師與學生交流甚少的現(xiàn)象應當糾正。輔導員、班主任老師不是很多,精力也有限,僅靠他們?nèi)媪私庹莆彰恳粋€大學生生活、學習情況是很不夠的。高校應建立一個大學生信息采集網(wǎng)絡,發(fā)揮每一個老師及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其次是創(chuàng)造更多的師生交流、溝通機會,如多舉辦師生共同參與的文體活動,高校老師與學生家長座談會等;還可以建立并完善大學生信息反饋及處理機制,將大學生學習、生活、心理等信息、資料集中匯總,以利于制訂出大學生問題幫教辦法,并針對已暴露出的大學生心理、生理、道德等問題落實專人專題幫教措施。此外還應經(jīng)常與大學生家長溝通,發(fā)揮家長在這方面的特殊作用。對大學生問題了解得越全面越深入,幫教措施就越有針對性,預防減少大學生犯罪成效就會越好些?!敖⒋髮W嚴重事件責任追究制,對發(fā)生包括殺人在內(nèi)的大學生嚴重事件的老師、高校的直接主管的負責人追究過錯責任,對高校及責任老師給予一定懲罰措施,以增強高校及老師預防大學生犯罪的責任感。”[3]
自某大學“投毒”案披露以來,多家媒體通過采訪受害者、嫌疑人親友,查訪他們的人生軌跡,為公眾提供更多信息,努力還原悲劇的背景。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新聞報道“未審先判”,直接定了目前被警方刑拘的林某的“罪”??陀^說,本案影響巨大,不能保證所有表達都妥當、準確。但那種以為終審之前,媒體就不能介入調(diào)查、否則就是“未審先判”,則是對于無罪推定原則的機械的理解。新聞報道不等同于司法判決,不能以司法判決的標準,取代新聞真實性標準。法學家朱蘇力曾在《犯罪、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確》一文中專門探討過這個問題:在判決前,一個被強奸的女子就不能說強奸者是“罪犯”,只能說他是個“嫌疑人”,如果司法機關認為對象僅僅有“嫌疑”,不確認他是兇手,為什么還要起訴他呢?但不起訴永遠不能確認他是兇手……這似乎進入了死循環(huán)。其實,無罪推定的意義在于,司法機關在判案時不能先入為主地認定被告人是罪犯,而要以證據(jù)來證明被告人是否犯罪;證據(jù)不能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只能判決無罪。無罪推定是一個司法原則,不能無原則地泛化到新聞報道,乃至口語表達中。
總而言之,公眾知情權與無罪推定應有平衡,不能把公眾知情權污名為“窺私欲”。一方面,司法機關應依法主動披露案情進展;另一方面,在不影響案件偵破審判、不傷害當事人隱私的情況下,媒體有權實事求是地對案件、背景做出調(diào)查報道。十多年前的朱令案,如果當時輿論監(jiān)督發(fā)達、警方辦案透明,即便無法破案,也不會留下太多蹊蹺,讓當事人終身難以洗脫猜疑。知名學府曝出投毒案,公眾有理由震驚、憤怒,也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同學關系等進行反思,雖然未必與最終披露的案情嚴絲合縫,但人畢竟是一種會反思的動物。我們不但求真,也同時求善、求美。
一些心理學家也僅僅單憑一點點簡單的了解,是否真的適宜給自己現(xiàn)在正準備落筆寫下的診斷書隨便勾畫一個“病”,稍有常識的正常人更非心理從業(yè)人員,都會覺得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一種行為。但為什么在耳聞目睹的現(xiàn)象中,時常就會涌現(xiàn)出一大批這樣的人呢?甚至他們的名銜、頭銜都還很高。這種不科學的評判無疑會誤導人,甚至使人們產(chǎn)生更大的疑惑。因而,在悲劇面前,我們敬畏真相、敬畏良心、敬畏生命、敬畏法律,這不是瑣事,而是人之為人的起碼準則。
[1]陳國海.論大學生同輩心理咨詢教育[J].江蘇高教,1997,(2).
[2]劉翔平,周俊華.學校心理學的服務模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5).
[3]張海艷.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