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貴斌
(蘭州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蘭州 730030)
在目前都市可開發(fā)用地面積逐漸減少的趨勢下,地鐵以占地少、運量大、速度快、污染小、安全舒適而逐漸發(fā)展為城市交通領域最為理想的交通方式。目前,中國地鐵運營線路已超過50條,線路總長度超過了1500km。中國的地鐵建設取得了快速而傲人的成績,在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認真研究輪軌間的黏著這一自然現(xiàn)象,找出充分利用黏著和提高黏著系數(shù)的方法,對我國地鐵列車的自主研發(fā)和車輛安全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良好的黏著控制系統(tǒng),可以提高列車的安全系數(shù)和對標精度,提升地鐵列車服務質量,同時也能夠有效提高輪軌的黏著系數(shù),對節(jié)約能源有很大的好處。目前在我國以節(jié)能減排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的前提下,研究黏著控制對環(huán)境與資源也具有重要意義。
Matlab作為一種工具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日益廣泛,Stateflow是Matlab中利用有限狀態(tài)機理論對事件驅動系統(tǒng)進行建模和仿真的可視化設計工具,它可以應用于復雜控制和監(jiān)督邏輯等方面的設計,如嵌入式系統(tǒng)、人機界面(MMI)系統(tǒng)和混雜系統(tǒng)等。Matlab/Stateflow可以和Matlab/Simulink開發(fā)環(huán)境集成、交互,對連續(xù)/離散的混雜系統(tǒng)進行仿真。
在牽引電動機的驅動下,車輪踏面與軌面接觸并產(chǎn)生一定塑性變形和蠕滑,鋼軌對車輪施加反作用力即牽引力,輪軌接觸處所能傳遞的最大牽引力稱為黏著。
當牽引力或制動力大于最大黏著力的時候,就進入非穩(wěn)定區(qū),這時就會發(fā)生空轉。黏著控制的目的是控制機車在穩(wěn)定區(qū)內(nèi)有效地利用最大黏著力,如果進入非穩(wěn)定區(qū),要及時改變機車的牽引力或制動力,盡快恢復輪軌間的黏著,進入黏著特性曲線的穩(wěn)定區(qū)工作。
圖1 黏著特性曲線
黏著控制系統(tǒng)中主要控制算法為組合校正法,一些常用的控制方法正交相關法、模型控制法、模糊控制方法等也大部分被采用在高速列車中。除了上述方法外,還有神經(jīng)網(wǎng)絡、GPS檢測法、電流控制法等黏著控制方法。本文采用黏著控制的基本方法——基于Simulink/Stateflow下的組合校正法進行仿真研究。
我們以廣州地鐵A型列車為原型建立動力模型圖1中蠕滑速度和黏著系數(shù)的定義為:
以AB區(qū)間為例,由式(1)、式(4)和表1整理可得
式中,υslip表示蠕滑速度,υt表示機車速度,ωM表示車輪角速度,r表示車輪半徑,μ表示黏著系數(shù),F(xiàn)μ表示輪軌間的黏著力,M表示車體的重量,g是重力加速度。從圖1可以看出,黏著系數(shù)是一個非線性很強的參數(shù),其模型可以表示成
式中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黏著系數(shù)參數(shù)表
式中,Te是電機輸出扭矩,J是電機傳動機構的等效傳動慣量,B是軸承等效摩擦阻尼,R(vslip)是機車的阻力,G是機械傳動比,θ是車輪的坡度。
在廣州地鐵A型列車中,其基本阻力公式為
圖2 列車系統(tǒng)仿真原理圖
目前國內(nèi)城軌車輛系統(tǒng)除直線電機車輛外,基本上都用三相異步電動機。故本文模擬廣州地鐵 A型列車三相異步電動機的運行特性,其異步電動機的機械特性方程為
異步電動機的機械特性曲線如圖3所示。由此可見,當角頻率1ω提高時,同步轉速隨之提高,最大轉矩減小,機械特性上移,而形狀基本不變。
圖3 異步電機恒壓矢量控制機械特性
因此,我們可得異步電機的牽引/制動特性曲線(圖4),但異步電機是一個多變量系統(tǒng),電壓(電流)、頻率、磁通、轉速相互之間又都有影響,所以是強耦合的多變量系統(tǒng),輸入量為電壓和頻率兩種獨立的輸入量,輸出變量中轉矩(轉速)和磁通兩個變量。然而,電壓、頻率、磁通、轉速之間又互相影響。
所以,在Simulink條件下,如果使用原動機模型,勢必造成仿真運行緩慢,因此我們由異步電機牽引/制動特性曲線,通過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搭建異步電機仿真模型(圖5),實現(xiàn)效果是相同的。
圖4 異步電機恒壓矢量控制機械特性
圖5 電機系統(tǒng)仿真原理圖
在列車控制中,黏著控制通過電機轉矩指令連接著列車控制系統(tǒng)和電機控制系統(tǒng),同時,由機車控制系統(tǒng)的回饋進行電機轉矩調節(jié),構成閉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如圖6所示。
圖6 黏著控制系統(tǒng)在機車傳動控制中的位置
國內(nèi)常用的黏著控制主要實現(xiàn)控制算法為校正組合法,在校正組合法中,我們又將空轉/滑行的判定分為蠕滑速度直接判定和加速度微分判定兩種,集中體現(xiàn)在模型的搭建中,下面就兩種判定方法的原理圖和仿真圖進行介紹。
圖7所示為蠕滑直接控制系統(tǒng)仿真原理,將輪軸角速度轉化為輪周速度,與列車運行速度求差寫入Stateflow邏輯,用來判定列車空轉與滑行的運動狀態(tài),繼而調節(jié)電機轉矩,達到黏著控制目的。
圖8所示為加速度微分控制系統(tǒng)仿真原理,將輪軸角速度轉化為輪周速度,進行一次和二次微分后寫入Stateflow邏輯,通過固有的邏輯關系,對列車的空轉滑行狀態(tài)進行判定和分析,繼而調節(jié)電機轉矩,達到黏著控制目的。
圖7 Stateflow條件下蠕滑直接控制系統(tǒng)邏輯原理
圖8 Stateflow條件下加速度控制系統(tǒng)邏輯原理
蠕滑速度直接識別是最基本普通的方法,原理是將機車輪周速度最小值確定為基準速度;當出現(xiàn)空轉時,通過對期望的機車加速度的積分,求得虛擬基準速度。再計算出輪周速度與基準速度的差值(蠕滑速度)及其變化率,由此識別空轉現(xiàn)象。
但由于主動輪軌之間不是真正的純滾動,并且所求得的速度差與列車運行速度有關,而真正的蠕滑速度與列車速度無關,并且求虛擬速度需要求積分,有時間延遲;所以根據(jù)蠕滑速度和速度差變化率來識別空轉發(fā)生時,空轉已比較嚴重,牽引力損失較多。
圖9為黏著控制蠕滑速度識別下蠕滑速度與時間關系圖,由圖可看出黏著控制時間過長,經(jīng)過長時間的調節(jié),蠕滑速度變小直至有利于列車運行的范圍內(nèi)。
圖10為蠕滑速度識別下電機轉矩的變化與時間的關系圖,與圖12進行對比可以看出使用該方法進行空轉識別,蠕滑速度升高后較長延時才能觸發(fā)電機轉矩降低。說明了直接識別方法的延時性和不可靠性。
圖11為蠕滑速度識別下車速與輪周速度對比,結合前兩步仿真結果的分析,通過觀察可以得出,由于虛擬速度需要求積分,明顯電機轉矩的響應總是有時間延遲,而且響應時間過于漫長。因此,根據(jù)蠕滑速度和速度差變化率來識別空轉發(fā)生時,空轉已比較嚴重,牽引力損失較多。
圖9 蠕滑速度識別下蠕滑速度的變化
圖10 蠕滑速度識別下電機轉矩的變化
圖11 蠕滑速度識別下車速與輪周速度對比
針對蠕滑速度直接識別造成識別失誤和判斷延時等一系列問題,可以利用加速度微分進行空轉識別,加速度微分基準判別空轉趨勢是黏著控制的發(fā)展方向。
該方法是一種基于輪周加速度和加速度微分進行空轉趨勢識別方法。雖然國外防空轉/滑行裝置也引入輪周加速度和加速度微分作為判據(jù),但其控制輸出是由速度差和加/速度對決定的,加速度微分僅作為加/減速度增加或降低的判據(jù);另外,國外防空轉/滑行裝置同樣涉及到基準速度,因此在所有輪對同時出現(xiàn)空轉/滑行時,就會帶來問題。
通過上述分析得知,對輪周速度的二次微分值進行正負判定,就可以識別空轉趨勢,及時進行轉矩控制,實現(xiàn)優(yōu)化黏著控制。
當列車出現(xiàn)空轉趨勢時,輪周加速度為
式中,Lυ為輪周速度;al為輪周加速度;M為電機驅動力矩;r為車輪半徑;Fn為黏著力;J為車輪轉動慣量;aC為列車加速度。對式(9)微分
通過對加速度及其微分的判斷,可以識別空轉/滑行趨勢:
1)若加速度大于0,則有可能發(fā)生空轉。
2)若輪周速度二次微分值大于0,則有空轉趨勢。
3)若加速度微分小于或等于0,則列車屬正常加速。
4)若加速度小于0且加速度微分大于0,則有滑行趨勢。
圖12為加速度微分識別下蠕滑速度與時間關系圖,由圖可以看出蠕滑速度在列車運行后急劇增大,隨后平穩(wěn)下降,最后調節(jié)至有利于列車運行的范圍內(nèi)。
圖12 加速度微分識別下蠕滑速度的變化
圖13為加速度微分識別下電機轉矩的變化與時間的關系圖,與圖15進行對比可以看出使用該方法進行空轉識別,列車運行后蠕滑速度突增,電機轉矩升至最大值,隨后列車進入平穩(wěn)運行狀態(tài)。出現(xiàn)空轉后,電機轉矩變小,蠕滑速度隨即降至很低。響應迅速,達到黏著控制的目的。
圖14為加速度微分識別下車速與輪周速度對比圖。結合前兩步的仿真結果分析,可以看出,采用該空轉識別方法黏著控制效果明顯,響應迅速,而且延時小,控制有效?;具_到了黏著控制的目的。
圖13 加速度微分識別下電機轉矩的變化
圖14 加速度微分識別下車速與輪周速度對比
但是由于要對輪周速度進行二次微分,因此速度中的干擾信號對二次微分值影響很大。為了消除二次微分敏感性造成空轉趨勢誤識別,需濾除輪周加速度中的隨機信號。
本文集中通過分析國內(nèi)較常用的黏著控制方法來基本實現(xiàn)地鐵列車的黏著控制,當采用蠕滑速度直接識別和加速度微分識別的不同手段時,效果是不一樣的。蠕滑速度直接識別響應較慢,控制時間過長,且準確性低,不利于列車的穩(wěn)定運行。而采用加速度微分識別方法,響應快,延時小成功率高。但加速度微分識別方法也存在諸多缺點,在軟件仿真的情況下這些缺點不易出現(xiàn),但在現(xiàn)實列車模擬中則會有比較大的后果,如速度中的干擾信號對二次微分值影響很大,造成空轉判別誤差等現(xiàn)象。因此,現(xiàn)在國際上已經(jīng)采用更為先進的模型控制法,模糊控制法及其他方法。
我國地鐵車輛系統(tǒng)黏著控制的防空轉、防滑控制裝置即將經(jīng)歷從無到有、功能不斷完善、性能不斷提高的階段。今后隨著各大城市地鐵系統(tǒng)大發(fā)展機遇的來臨,我國地鐵系統(tǒng)黏著控制的研究必將趕上并超越世界先進水平。
[1]萬廣.機車黏著控制技術現(xiàn)狀與發(fā)展[J].機車電傳動,l996(3):l-7.
[2]裴有福,金元生,溫詩鑄.輪軌黏著的影響因素及其控制措施[J].國外鐵道車輛,1995, 32(2):5-11.
[3]李江紅,馬健,彭輝水.機車黏著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J].機車電傳動, 2002(6):4-8.
[4]潘麗莎.廣州地鐵A型車車輛牽引理論簡述.
[5]OHISHI K, OGAWA Y, MIYASHITA I, YANSUKAWA S. Adhesion control of eleetric motor coaeh based on force contro lusing disturbance observer[J]. IEEE Advaneed Motion Control.April 2000: 323-328.
[6]廖雙晴,肖建,黃景春.機車黏著控制方法的研究現(xiàn)狀綜述[J].鐵道機車車輛,2007, 27(1):39-41.
[7]邱存勇,廖雙晴.電力機車粘著控制現(xiàn)狀與展望[J].信息與電子工程,2008, 6(4):301-304.
[8]THJMOPEEBJI.機車黏著性能的改進[J].國內(nèi)外內(nèi)燃機, 1995(5):21-23.
[9]鮑維千.關于機車黏著的一些概念及提高機車黏著性能的措施[J].內(nèi)燃機車, 1999(1):8-14.
[10]FRYLAMRK D, JOHNSSON S. Automatic slip control for railway vehicles. Master’s thesis performed in Vehicular Systems,6th February 2003.
[11]卜繼玲,劉友梅.機車系統(tǒng)動力學仿真模型研究[J].機車電傳動,2004(4):8-14.
[12]ADRIAN D, CHEOK S, SHIOMI. A fuzzy logic based anti-skid control system for railway applications.1998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Based Intelligent EIectrOnic Systems.
[13]LUISA,MALIK E,DONALDSZ.Learning technique to train neural networks as a state section for inverter induction. Machines Using Direction Torque Control. IEEE Trans on PE, 2001,5(1):374-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