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飛,劉 勇
(1.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37;2.北京安潔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71)
我國是大豆原產國,也是大豆生產大國、進口大國和消費大國。2012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1.42億畝,總產量約1 300萬噸,占全球大豆產量的4.7%;進口大豆5 838萬噸,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0%。當年實際消費大豆6 400萬噸,占全球實際消費的25%。其中用于食品加工的國產大豆總量超過1 000萬噸,其中30%用于大豆分離蛋白生產,年產量達到70萬噸,大豆蛋白加工在我國已成為一個新興產業(yè),呈現(xiàn)迅猛發(fā)展態(tài)勢。出口量占世界食品大豆蛋白的50%[1-3]。
產業(yè)迅猛發(fā)展展示繁榮的同時,大豆蛋白產品卻面臨產品單一、嚴重同質化問題,行業(yè)內價格戰(zhàn)趨于白熱化,以至于歐洲對華展開反傾銷調查。
1960年后,美國從大豆中提取蛋白質和其他成分,使大豆產業(yè)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94年日本不二制油株式會社在中國吉林投資建廠,生產肉制品用大豆分離蛋白;2001年杜邦與河南雙匯合資,生產肉制品大豆分離蛋白。現(xiàn)在,大豆蛋白及其深加工產品廣泛應用于肉制品、素肉食品、豆乳、冰淇淋、焙烤食品、巧克力、點心、調味料等多種食物中,美國有2 500余種食品需要添加大豆蛋白,日本每年消耗大豆蛋白約60萬噸,幾乎所有的預包裝食品都添加大豆蛋白及其深加工產品。大豆蛋白市場被極度看好,吸引了大批投資進入,目前,國內大豆蛋白生產企業(yè)有60多家,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20余家,產能70余萬噸,但產品幾乎是清一色的肉制品用凝膠型大豆蛋白。生產技術停留在90年代的水平[2,5]。
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進步及人民消費意識的轉變,大豆蛋白逐漸出現(xiàn)在保健、方便、休閑食品中,這些食品在注重產品風味、口感的同時,更加關注產品的功能特性,大豆分離蛋白質量的核心指標是其功能性質,如分散性、溶解性、乳化性、凝膠性、保水性、吸油性等[6],所以,不同產品對原料有不同的要求。面對龐大的食品工業(yè)多樣化的需求,眾多大豆蛋白生產企業(yè)駐足肉制品行業(yè)拼殺,無視產品的技改和升級,所以,根本拿不出方便、休閑、保健食品行業(yè)需求的功能突出的大豆蛋白產品。而美國的杜邦,日本的不二總是能不斷推陳出新,豐富的大豆蛋白產品以其優(yōu)越的性能,引領國際市場的消費走向。
縱觀我國的大豆蛋白企業(yè),在國家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的引導下,利用政策的傾斜,迅速發(fā)展壯大,無論是生產商數(shù)量還是大豆蛋白的產量,均居全球第一。但著眼點僅停留于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產品的升級、設備改造、產業(yè)鏈的延伸方面,鮮有作為。大多生產企業(yè)仍然只有生產凝膠性大豆分離蛋白的工藝。
同一領域的競爭必然會導致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產品價格的回歸,但是很不幸,我們并沒有看到代表國內生產企業(yè)技術進步的產品,但是價格競爭卻趨于白熱化。目前,大豆蛋白國內銷售價格遠低于出口價格,幾乎是微利行業(yè);即便是出口,國產大豆分離蛋白的價格每噸在2萬左右,同期國際市場上大豆分離蛋白的價格每噸在3萬元以上。行業(yè)認為也是企業(yè)間競相殺價、惡性競爭所致,甚至引起了歐盟的反傾銷調查[6]。
剝去價格競爭的外衣,找尋國產大豆分離蛋白產品與美、日產品之間的差異。國產大豆蛋白基本上是肉制品用凝膠型大豆蛋白;而國際上3萬元以上的蛋白基本不會涉足肉制品領域,全部用作保健、休閑食品原料。近20年來,保健、方便、休閑食品快速興起,需求膨脹,大豆分離蛋白以其優(yōu)越的功能性質賦予食品健康概念的同時,滿足了食品加工對原料特性選擇性要求,被廣泛地應用到上述食品領域中。美國舒萊公司、日本不二公司提供了品類豐富的大豆分離蛋白產品,不同型號的產品強調各自的功能特性,很好地滿足了附加值更高的保健、休閑、方便食品對原料特定的要求。并迅速占領相關市場;與此同時,國內廠家可以拿出手的僅僅是肉制品用凝膠型產品,沒有更多的產品參與競爭。在細分市場嚴重缺位,間接導致進口大豆分離蛋白產品價格居高不下[7-9]??梢哉f,二者價格的差距反映終端市場利潤的差距。
美國、日本兩國處于大豆蛋白生產技術的壟斷地位,各自開發(fā)不同工藝,生產多種型號、不同用途的大豆分離蛋白,廣泛應用蛋白質改性技術,特別是酶制劑的運用,使大豆蛋白的功能性質得到顯著改善,大大拓寬了其應用領域。舒萊推出的中性蛋白飲料用大豆蛋白,溶解性非常好,口感細膩,顏色純白;酸性蛋白飲料用大豆分離蛋白的穩(wěn)定性非常好,即使在等電點也不會發(fā)生絮凝;不二研發(fā)出乳粉專用大豆蛋白,無論從顏色、風味還是粒度都能與乳粉很好配伍,甚至開發(fā)出可以用于體系最為復雜、要求最為苛刻植脂奶油大豆分離蛋白,具有相當?shù)募夹g含量,國內企業(yè)目前無法企及。當然,此類產品的價格遠遠高于國產大豆蛋白。
目前,國內眾多大豆蛋白生產企業(yè)的生產線及工藝路線基本沿襲了吉林不二90年代的生產設備和技術,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我們很無奈。
目前,國內大豆蛋白生產企業(yè)的銷售模式基本上也沿襲了日本、美國的銷售模式,即在各主要城市設立經(jīng)銷商或代理商,實行區(qū)域分銷的策略。廠家只負責供貨,并不參與買賣雙方的實質性商務活動。給經(jīng)銷商或代理商很大的權利,包括定價權。這種模式極大地刺激了中間商積極性,充分發(fā)揮了中間商在渠道方面的優(yōu)勢,顯著改善了生產廠家的銷售業(yè)績,降低了銷售、運營成本。
在CD階段,釜內甲烷氣體在高壓和低溫環(huán)境的雙重作用不斷成核、生長為水合物,釜內壓力快速下降。并且在CD段不同體系的溫度曲線均出現(xiàn)3~4個拐點,說明此階段均出現(xiàn)了3~4次較快規(guī)模的水合物生成,反應過程中積聚的放熱量使釜內溫度出現(xiàn)了短暫的升高。隨著反應的進行,釜內的實驗曲線不斷接近相平衡曲線,說明此時釜內的甲烷水合反應已經(jīng)完成,反應體系為甲烷氣-水-水合物三相狀態(tài)。
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個別用戶的政策要求不能與經(jīng)銷商簽訂購貨合同,只能由生產廠家直接供貨;或者,也有個別生產廠家在短期利益驅使下,跳過中間商,與最終用戶直接達成買賣協(xié)議。這種無視渠道建設與維護,因短期利益而損害中間商利益的行為,最終也傷害了生產廠家的利益。
2006年以來,我國大豆的播種面積徘徊在1.3~1.4億畝,產量維持在1 500~1 700萬噸,不同地區(qū)間單產水平差異巨大,平均畝產約110~120公斤,是世界平均單產的69%左右,是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大豆生產國單產水平的57%。而且,受耕地面積的制約和其他作物面積增長的影響,我國大豆種植面積較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較小,1.4億畝將是上限。預計到2015年,我國大豆產量期望增長至1 950萬噸[1,3]。
近年來,由于國內植物油消費增長過快,國際榨油巨頭紛紛涌入國內市場,參與行業(yè)競爭?,F(xiàn)實是,我國的大豆種植面積有限,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出油率也較低,一般在17%左右,而美國的轉基因大豆出油率一般在20%左右。所以,國產大豆與轉基因大豆在榨油競爭中處于劣勢,因此,中國需要大量進口大豆,滿足市場需求。
據(jù)統(tǒng)計,2010年,秋糧價格普漲的情況下,大豆、玉米、水稻市場收購價漲幅分別為6%、13%、9%;黑龍江省種植大豆、玉米、水稻的畝均凈利潤之比大致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