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會會 呂小芳
(天津美術(shù)學院 社科部,天津 300141)
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而外國影視作品的譯制與引進就顯得尤為重要??萍嫉陌l(fā)展與電影的普及使人們對影視作品的翻譯要求越來越高。錢紹昌教授曾指出:“翻譯界對影視翻譯的重視遠不如文學翻譯,(這)與影視翻譯的社會作用不相稱。這一現(xiàn)象亟應引起翻譯界的注意?!保?000:61)因此,作為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影視作品翻譯中的文化意象問題則自然成為很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意從語言角度探討影視翻譯中的文化意象問題,結(jié)合錢紹昌教授提出的影視語言五特色,分析了文化意象要素對影視翻譯策略的影響,提出了較為合理的文化對應策略。
一般來說,“文化意象大多凝聚著各民族的智慧和歷史文化的結(jié)晶,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心理結(jié)構(gòu)、宗教習俗、價值觀念以及歷史和地域的特征”(馬小莉,2008:6)。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文化意象逐漸沉淀為蘊含豐富的文化符號,有其獨特、深淵并且相對固定的文化意義。在交流過程中,這種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這些符號和意象心領(lǐng)神會,無需贅言??墒?,在諸如影視翻譯這種跨文化交際中,這些文化蘊涵豐富的獨特意象則會成為交流的障礙,需要進行特別的重構(gòu)和潤色才能實現(xiàn)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guān),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語言不能脫離文化獨立存在。很多英語表達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蘊涵,有些源自圣經(jīng)故事、神話傳說,有些源于歷史事件、民間風俗等,還有的源于體育運動、工商業(yè)等其他學科。因此,在進行語言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只有準確地把握其背后的文化蘊含,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并運用語言。下面筆者簡單介紹幾種在影視作品中常出現(xiàn)的文化意象的表現(xiàn)形式。
語言中的圣經(jīng)、神話故事:宗教、圣經(jīng)在西方文化中占有獨特、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西方文化有兩個源頭:一為希臘(Hellenic)文化,一為希伯萊(Hebrew)文化,而這些文化中的神話故事對英語影響非常廣泛。這些圣經(jīng)故事、神話傳說等文化意象非常容易對影視翻譯過程造成障礙,需要引起相關(guān)研究人員和譯者的足夠重視。
例如,我們耳熟能詳?shù)南笳骱推降摹伴蠙熘Α币辉~就是源于希臘神話。戰(zhàn)神雅典娜(Athena)在為雅典城命名之時,就贈送了一根橄欖枝,希望這座城市永遠安好。而在《圣經(jīng)》中諾亞方舟的故事里,“有一只鴿子叼了一片橄欖葉飛回方舟”,于是諾亞知道洪水退去,世界恢復了最初的平靜。如果讀過這兩個故事,我們就會更深刻地明白橄欖枝對西方人的重要意義。另外,現(xiàn)代英語中,不少詞匯來源于希臘羅馬神話中眾神的名字,至今仍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Flora”一詞源自古神話中的花神,在現(xiàn)代英語中指代“植物”,衍生詞有flower/flour/florist/floral等;“Muses(繆斯)”為希臘神話中掌管藝術(shù)的諸神,衍生詞有music/museum/amusement等;“Titan(泰坦)”是曾統(tǒng)治世界的巨人族一員,在現(xiàn)代英語中就指高大強壯的人或重要人物,而幾乎婦孺皆知的《泰坦尼克號》則以此命名。諸如此類的詞匯不勝枚舉。
語言中的文學蘊涵:Hamlet一詞來源于莎翁的悲劇《哈姆雷特》,熟悉劇本者都知道優(yōu)柔寡斷是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典型性格特征,顧名思義該詞就成了“優(yōu)柔寡斷者”的代名詞。
語言中的文化習俗:在英國小說家曼斯菲爾德的《一杯茶》的故事結(jié)尾,丈夫?qū)ζ拮诱f了這樣一句話:“But letme know if Miss Smith is going to dine with us in time forme to look up TheMilliners’Gazette.”吃晚餐前為什么非要看時裝雜志呢?原來西方人在與客人一起吃晚餐時,有更換上比較正式的服裝并做一番打扮的習慣,如果對這種背景不懂得,對丈夫提出要去看時裝雜志的話就不容易理解。
語言是文化和習俗的載體和積淀,東西方文化有著共性,也存在許多差異。有時,我們能在兩種語言中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達。例如:大海撈針 (find the needle in the haystack);一箭雙雕(killing two birdswith one stone);毛骨悚然(make one’shair stand on end)等。 但是,完全的對等是屈指可數(shù)的,我們必須重視那些因為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歧義。
同一客觀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價值,引起不同的聯(lián)想,具有不同的內(nèi)涵。例如,“Shewas the last straw”這一表達可能會誤導很多中國受眾,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有“救命稻草”一說。但是,西方文化中的意義大相徑庭,這一表達的意思是“再也無法忍受之人或物”,因為英語俗語中有“最后一棵稻草壓垮了一頭駱駝”的表達。
貓頭鷹(owl)在我國被認為是不吉祥的鳥,它的叫聲通常讓人聯(lián)想起死亡。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貓頭鷹總是以學識淵博的預言家或博士的形象出現(xiàn)。這是因為在古希臘羅馬神話或通話中,智慧女神雅典娜身邊棲著的就是這個小家伙,貓頭鷹于是就成了智慧和知識的象征。因此,也就不難理解英語中“aswise asan owl”的表達。
由此可見,對英語語言的正確理解必須有文化背景的支撐,詞匯的積累當然離不開文化背景,這正是我們在積累詞匯的過程中應該牢記的,也是我們在進行影視翻譯過程中應牢記于心的準則。
錢紹昌教授在其論文中提出了影視翻譯的五大特點,即聆聽性、綜合性、瞬間性、通俗性、無注性。我們在進行影視翻譯的過程中,必須結(jié)合這些特點采用特殊的翻譯策略,滿足影視翻譯的特殊性,達到翻譯的有效效果。
與文學作品不同,影視作品的語言是需要觀眾用耳朵來聆聽的。在這種情況下,影視劇中諸如“He/She/It”等的不當翻譯就非常容易誤導受眾。影視作品中,除了文字藝術(shù)之外,還綜合了解諸如畫面、音響,及演員等的其他因素。演員的對白和表演不僅相互輔助,還相互制約,這對影視翻譯活動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影視劇的瞬間性與通俗性更是對翻譯譯文的語言流暢和簡約提出了至高的要求。無注性則為很多文化蘊涵深厚的表達的翻譯造成的較高的難度,這就要求譯者在進行影視翻譯時,采取獨特的翻譯策略,盡可能地將原語作品中的文化韻味傳遞給譯語受眾。
在處理字幕翻譯中的文化詞語問題中,李運興提出五大常見翻譯模式,即“直入式:源語文化詞語直譯或音譯;阻斷式:源語文化詞語被略去;詮釋式:提供相關(guān)語境;融合式:源語文化表達形式與譯語表達形式融合,以一種新的語言形式進入譯語;歸化式:用譯語文化詞語代替源語文化詞語”。(2001:39)其實,影視作品中的語言外信息,例如畫面、英語、肢體語言等,為克服語言文化差異提供了眾多的便利條件。因此,在進行文化意象重構(gòu)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盡量采用直入式翻譯模式,也就是直譯或者異化的翻譯策略;應該盡量避免其他四種模式,因為這些模式會使文化交際的效果大打折扣,失去原語語言與文化的異域魅力與獨特味道。讓我們一起來分析幾個常見的實例:
電影《亂世佳人》中的經(jīng)典獨白之一:
“AsGod asmywitness...asGod asmywitness,they’re not going to lickme.”
——“老天在上,為我作證,我一定不會被打倒的?!?/p>
此處,將“God”一詞意譯為“老天”是不恰當?shù)?,這會讓中國觀眾誤認為中美信仰是相同的。而實際上,此處直譯為“上帝”是完全恰當可行的,既能保證受眾充分理解,又能保留原語、原文化的原汁原味的蘊涵,何樂而不為呢?
電影《美國麗人》中的臺詞:
“Oh,well,alright,let’s all just sell our souls and work for Satan,because it’smore convenient thatway.”
——“噢,行,我們?nèi)汲鲑u靈魂為撒旦工作去吧,因為那樣更方便。”
這里,譯者就采用了異化、直譯的翻譯方式,將Satan直接譯成撒旦,不但保留了語言的異域風情,而且根據(jù)上下文完全會被受眾所理解。其實,在譯制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Oh my God/Wow”等表達,完全可以直接翻譯為“哦,我的上帝”等,而不需要根據(jù)中國的文化習俗意譯為“哦,天吶/啊呀”等中文表達。在保證原語、原語文化成功傳達的基礎(chǔ)上,我們完全可以將翻譯洋化,以保留原汁原味的異域風情。
當然,譯者也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最為恰當?shù)姆g策略。有些情況下,尤其是當文化差異太大,在影視字幕無注性、瞬間性等特點的制約下,譯者還是會選擇放棄對原語文化的保存,而采用同化或意譯的策略實現(xiàn)有效、可行的影視翻譯。例如,在英國電影《呼嘯山莊》中有如下一組對白。
Edgar:Oh,youwanta dragon?
——哦,你該不是想嫁一個龍騎兵吧?
Isabella:Yes,Ido.With a fierymustache.
——是的,還長著火紅的大胡子。
在這里,譯者將dragon翻譯為龍騎兵,非常容易使受眾困惑,因為在中西文化中,“dragon(龍)”一詞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西方文化中的龍就是噴火的惡魔,是邪惡的。而中國文化里,龍是神圣、高貴的,是至高無上的??墒?,高貴的龍騎兵怎么會長著惡魔般的紅胡子呢?因此,直入模式的翻譯給上下文的語意連貫造成了嚴重障礙,在此處是完全不恰當?shù)?。我們可以意譯為“野蠻之人”,保證與原片藝術(shù)最貼近,也最易被譯片觀眾所理解。
總之,影視翻譯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活動。在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下,譯者應該本著有效傳遞文化內(nèi)涵的原則,將最相關(guān)的信息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最有效地重構(gòu)、潤色,并傳遞給受眾。如何在保證影視劇原汁原味的前提下,使受眾充分地理解并欣賞這些作品,就成為影視翻譯人員的不懈追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我們在進行影視作品的翻譯時就必須將其中的文化意象問題考慮在內(nèi)。受影視翻譯的瞬間性等特點的局限,譯者并不能通過注釋等手段解釋文化蘊涵,因此在文化意象無對等的情況下,如果將某些文化涵義深厚的英語詞語硬生生地直譯為晦澀的中文的話,廣大受眾則無法理解原語所傳達的意思,影視作品翻譯必將失去其該有的文化傳承意義。但是,通常情況下,為了保證原語文化原汁原味的傳達,譯者們往往采用直入模式,直譯或異化的翻譯策略,在保證受眾理解的原則下,將原語文化意象最直接地呈現(xiàn)在受眾眼前??傊?,在進行影視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必須立足于譯語觀眾,審視文化交流的現(xiàn)狀,結(jié)合影視翻譯的特殊性,采用恰當?shù)闹弊g、異化的翻譯策略,達到最有效的文化交際效果。
[1]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李顏.從文化翻譯觀讀影視翻[J].湖南大學學報,2005,(03).
[3]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4).
[4]盧炳群.影視字幕翻譯散論[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2(3).
[5]馬小莉.電影翻譯中的文化意象研究[J].電影文學,2008(17).
[6]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越來越重要的領(lǐng)域[J].中國翻譯,2000(1).
[7]張銳.影視翻譯的文化對應策略[J].電影文學,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