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 齊魯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3 )
山東古為齊國和魯國的國土,到戰(zhàn)國末年,齊、魯兩國文化逐漸融合為一體,由統(tǒng)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齊魯”的地域概念。這一地域與后來的山東省區(qū)范圍大體相當,故山東又被稱為“齊魯大地”。山東歷史文化悠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齊魯先民創(chuàng)造了包括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在內的東夷文化,三皇五帝中的伏羲、炎帝、黃帝、少昊帝以及后來的堯、舜、禹等,都在這里留下了眾多遺跡。山東民俗體育伴隨著古老悠遠的歷史文化傳承至今,追溯其源頭可上推至原始社會時期,其中有些體育項目和人類最古老的宗教信仰之一——圖騰崇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圖騰”一詞,為北美印第安阿爾袞琴部落奧吉布瓦方言“totem”的中文譯名,其原意為“親屬”、“親族”[1]3。據考古發(fā)現(xiàn),圖騰信仰發(fā)生于文明早期,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化現(xiàn)象,世界各族都曾實行過圖騰信仰制度,其最初的內核是祖先崇拜,繼而成為了家族、氏族、部落和民族的保護神與集體標志。在遠古時期,圖騰信仰不僅具有宗教意義,也成為原始社會的基本組織原則。
我國雖沒有公認的與圖騰相對應的詞語,但根據各種史料古籍記載,也曾存在過圖騰文化,既有動物崇拜,也有植物崇拜。植物崇拜首先是與農業(yè)生產有關的,諸如桑樹和谷類等植物;其次是被迷信為能夠敬神驅鬼的,如桃、葦、菖蒲等。但多是以動物或其復合變體為崇拜對象,如龍、鳳、虎、牛、鳥等等。《左傳·昭公十七年》中提到黃帝以云紀,炎帝以火紀,共工氏以水紀,太皞氏以龍紀,少皞氏以鳥紀。對此,有關學者認為云、火、水、龍、鳥皆為五個部族的圖騰物,而少皞部的圖騰物便是鳥?!妒酚洝の宓郾炯o》中又載:“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 ,這里的“熊羆貔貅貙虎”并非指六種猛獸,而是指以這六獸為圖騰的六個氏族,黃帝率六部戰(zhàn)炎帝,也說明當時西北古族的圖騰物多以虎豹等猛獸為主。《詩經·商頌·玄鳥》中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簡狄吞玄鳥卵”①的神話,玄鳥類似燕子,是殷商部落的圖騰物?!秶Z·周語》記載:“周之興也,鸑鷟鳴于岐山”,鸑鷟是鳳凰的別名,西周初是以鳳凰為圖騰物的。而被譽為“上古百科全書”的先秦古籍《山海經》中更是有很多想象的各種動物的記載,并且其中提到的神靈也全部都與鳥、龍、馬、牛、羊、彘(豬)等動物有關系。如《大荒東經》中對龍的描述:“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洞蠡谋苯洝酚州d:“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赌仙浇洝分袑P凰的描述:“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逗饶辖洝分袑ι叩挠涊d:“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段魃街小穼︻愃苹⒌膭游锏挠涊d:“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雖然我們很難相信這些異獸形象曾經真實存在過,但它們卻毫無疑問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氏族和圖騰文化,也說明圖騰也是我國原始宗教的一種形態(tài),類似上述記載不勝枚舉。我們華夏民族數千年來都自稱為“龍的傳人”,隨著歷史變遷,圖騰崇拜中宗教血親意義已經消失,但其精神卻傳承至今。
東夷文化是齊魯宗教文化的源頭之一,鳥崇拜是東夷文化的主要特征。遠古時期,生活在海岱間的東夷人,對鳥崇拜極甚,不少古籍史料中均以神話形式出現(xiàn)。如上古典籍《山海經》中就記載了東夷地區(qū)原始宗教信仰中對飛鳥的崇拜?!洞蠡谋苯洝分杏洠骸坝写鬂煞角Ю?,群鳥所解。”《大荒東經》中又記“湯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載于烏。”②而《左傳·昭公十七年》則有“少皞以鳥命官”③的記載。另外考古發(fā)現(xiàn),古青州是東夷人活動的中心區(qū)域,在這里出土的陶鬹造型模仿的是鳥的形象。商代晚期貴族墓群出土的玉鳥和銅器上,也有很多鳥紋裝飾。這都說明東夷人的鳥圖騰崇拜在宗教信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驅鬼逐疫——放風箏
風箏,歷史上曾以具體的鳥名稱之,如“鷂”、“鵲”、“鶯”等,后才稱風鳶。濰坊是發(fā)明和放風箏的最早地區(qū),這源于東夷先民的鳥圖騰信仰,至少5000年前東夷族中信仰鷹圖騰的爽鳩氏部落就居住在濰坊區(qū)域。上古時期鳥神的威嚴在人們的意識中是極為重要的,他們認為鳥能賜人福壽,也能驅災避惡。《山海經》中記載的重明鳥,身形似雞,叫聲如鳳,它能辟除猛獸妖物等災害,是祥瑞的象征?!对娊洝ば⊙拧ば⊥稹分兴岬降镍F鳥被意為福壽的象征。而齊魯詩歌《詩經·曹風·鸤鳩》篇中,鸤鳩的形象則內含著堅貞與公正的美好意象,借喻做人如鸤鳩一般言行一致,公正無私,方可為國人典范??梢?,自古鳥就被認為是吉祥福瑞的動物。于是,風箏便成了崇拜祈求心目中的鳥圖騰的信仰活動之一。
東夷先民們懷著敬畏的心虔誠地敬奉著鳥圖騰,扎制風箏是對飛鳥的崇拜和模仿。他們將其供于居所,或在祭祀、聚會等一些集體活動中出現(xiàn)。放風箏,最初是先民為防止祭祀時供奉的風箏被風刮走或吹翻丟落,于是便在上面拴了繩線,人們在下面緊緊握住牽線——這就是最初放風箏的景象。放風箏在古時也是一種帶有巫術性質的活動,古人把飛鳥當做是通天的神靈,在祭祀、祈禳的時候會將風箏線剪斷,認為將風箏“放走”,就是轉移、帶走了邪氣晦氣、災難疾病等,有驅災避難、天佑平安的含義,放風箏活動也由此興起。古語說:“隨風送百病,百病皆去”。《紅樓夢》第七十回中,有一段關于林黛玉放風箏的生動描寫,“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們的拿出來,咱們也放放晦氣”。可見,放風箏可消災祛難,這種民俗信仰延續(xù)了數千年。先秦時期,風箏常被作為軍事工具,用來傳播信息、測查風向;到了唐宋時期,放風箏變成了一項鍛煉身體的娛樂活動。在山東每逢春社、花朝、清明時節(jié),各地均流行放風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學的進步,這項活動已發(fā)展成為人民喜愛的文化體育活動?,F(xiàn)今,山東濰坊國際風箏節(jié)已成為海內外矚目的民俗節(jié)慶盛宴,并于2006年6月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也已正式啟動。
2.大旱祈雨——商羊舞
原始社會時期,模仿巫術盛行,圖騰模仿也是其中之一。商羊舞最初便是模仿鳥而產生的。此舞流傳于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李進士堂鎮(zhèn)杏花崗陳劉莊,是一種民間祭祀求雨舞蹈。商羊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鳥,伴水而生,常一足站立?!犊鬃蛹艺Z?辯證》上有這樣的記載:“齊有一足之鳥,飛集于宮朝下,止于殿前。齊侯大怪之,使使聘魯問孔子??鬃釉唬骸锁B名曰商羊,水祥也?!鞂⒋笥辏萄蚬奈??!?東漢王充《論衡?變動》又云:“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曲其一足起舞矣”??梢娚萄蝤B的出現(xiàn)是一種水祥吉兆,人們見商羊鳥出現(xiàn),就知道雨要降臨。
圖騰信仰常與當地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鄄城縣古為殷商舊地,五千多年來一直以農業(yè)為主要生產方式,農事生產離不開雨水,因此人們就將商羊作為圖騰物,每逢久旱不雨時就期盼商羊的出現(xiàn),并在部落中“巫”的組織下自扮商羊鳥,戴面具,結彩鈴,手持夾板,模仿其動作,邊舞邊擊。這種模仿商羊鳥求雨的動作與傳統(tǒng)的祭祀儀式逐漸結合在了一起。據考證,此舞源于商周時期之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成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距今已四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宋明時期是鼎盛期,世代相傳至今。經過先民們的不斷升華、完善,逐漸成為一種民間舞蹈,并已成為當地最為廣泛和隆重的民間民俗活動?,F(xiàn)在,每年的農歷三月三是商羊舞固定的舉行日期。此舞為集體舞,一般由男女各半總計12至16人組成。在樂隊的伴奏下,人們手持“響板”( 在鄄城,有的也叫“陰陽板”,由木材制成,左長右短一端相連接的細長夾板,傳說能“調和陰陽,疏通上下”,故用于祈雨),模仿商羊鳥的動作,雙手執(zhí)響板有節(jié)奏地撞擊,邊跳邊擊,邊舞邊唱,整個舞蹈完成約需半個小時。商羊舞風格古樸典雅,歡快明朗,是富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的民間舞蹈,1990年商羊舞載入《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民間舞蹈篇,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原是太皞部落、夏族及許多古代少數民族的圖騰物。后來,人們將龍奉為自然神、保護神,并將其與帝王崇拜密切相連。關于龍的原形,學術界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綜合比較來看,其原型為蛇這種觀點更據說服力。蛇是較普遍的圖騰之一,世界許多民族都奉蛇為圖騰物。我國史前文明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很多蛇形的玉器,這說明蛇在先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其崇拜的圖騰物。隨著人們圖騰崇拜的演變,逐漸將“蛇”和其他動物圖騰復合在一起,發(fā)展成了蛇的變形——龍。龍是在蛇圖騰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數千年來,龍一直是華夏民族的代表,中國的象征,它蘊含著中國特有的思想觀念。
祭祀祈禳——耍龍燈
耍龍燈,又稱舞龍燈或龍舞,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娛樂活動。耍龍燈是在遠古龍圖騰崇拜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最初是以舞龍的形式出現(xiàn),后來逐漸娛樂化發(fā)展演變成龍燈雜耍。其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時代。相傳,精通音律的黃帝作曲《清角》,引來百獸起舞,形成了大型歌舞。其中記載了,畢方④為皇帝駕車,“龍頭鳥身”的神靈,和六條“蛟龍”隨從其后,這便是最早的“龍舞”。周代,舞龍活動在我國許多地區(qū)盛行,當時人們只是排成長隊,模擬龍的形態(tài)邊走邊舞,多是出現(xiàn)在祭祀和求雨儀式上,稱為“舞雩”。經漢代演變到了明清時期,耍龍燈已是年節(jié)時常見的民俗活動。在山東,濰縣的“后門龍燈”最為出名,根據文獻記載,濰縣龍燈最早出現(xiàn)于明朝,由湖南傳入,至此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根據《濰縣縣志》記載,耍龍燈的時間從農歷正月初五開始,叫做“起龍”,一直到農歷二月二結束,叫做“吃龍肉”,意思就是龍燈已經耍破,春耕開始。
老濰縣城的龍燈因其生活氣息濃厚,工藝精細,扎制大方和舞耍得大氣而成為北方龍燈的典型代表。耍龍燈分為扎燈、畫燈和耍燈三個部分,扎龍燈從進臘月門開始,近一月完成。龍燈主要分為龍頭燈、龍身節(jié)燈及龍尾燈三個部分,以竹、木、紙、布為原材料。解放前最常見的制作方法是用一段段2米左右長的木板為底座,以竹條或木棒在木板上編成圈扎成龍身,段數不等,均為單數,可長可短,所以龍身也稱“龍段”。每段木板上制作3盞~4盞長方形彩燈,內置蠟燭,每段木板兩端穿孔以龍棒連接。龍頭是在木板前端用竹篾扎制而成,糊以彩紙或布,再飾以龍角、龍眼、龍牙、龍須等;龍尾則是在木板底座后端制三岔或五岙的尾形。最后在整條龍燈上貼龍鱗、龍鰭,飾以繪畫、剪紙、刺繡等,其圖案多是具有一定寓意的花鳥蟲魚、吉禽祥獸、亭臺樓閣或神話傳說、戲劇人物等,豐富多彩,體現(xiàn)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蹲痛h志》與《濱州鄉(xiāng)土志》中也對木板龍燈的制作有所介紹,與濰縣制作方法差不多。龍燈制作要求精美,但更重要的是表演要精彩。在耍法上,主要有“龍戲水”、“龍戲珠”、“龍穿門”、“龍擺尾”等等,其表演也融合技藝、槍術、刀術、棍術等中華武功于一身,并對舞龍身、戲龍珠、擺龍尾等套路都十分講究,耍起龍燈來活靈活現(xiàn),非常大氣。所以,舊時耍龍者都是武把式,會真功夫的,耍龍隊伍也大都是武術世家,耍龍技巧也是世代相傳的。
古代,先民們把“龍”作為吉祥的化身,在祭祀、慶典、巫教儀式中,總要扮演這種圖騰物手舞足蹈,特別是祈天降雨、保佑豐收而舞起長龍。經過時代的變遷,耍龍燈活動中的祈禳心理隨著祭祀性質的淡薄,逐漸轉向娛樂心理,至明清時期,耍龍燈已旨在全民同樂、共享太平了。山東地區(qū)的耍龍燈最初是“祈年”活動中的一項祭禮,現(xiàn)今,經過民間藝人不斷地加工制造,“耍龍燈”已發(fā)展成為一種形式完美、具有相當表演技巧和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娛樂活動,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牛在中國文化中是勤勞的象征。作為農耕民族,野牛和家牛都曾是古人崇拜的牛神。最初對牛神崇拜的主要觀念是把它奉為水中神獸,具有司雷、司水的神性。后來,由于農耕經濟的發(fā)展,牛對農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同時由于龍神影響的擴大,牛神的神性發(fā)生轉移,逐漸變?yōu)檗r業(yè)耕作的保護神。牛作為耕田事農之用最早見于《漢書·食貨志》,西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在陜、甘一帶推廣牛耕和“以人挽犁”,提倡“代田法”,說明西漢時期開始用牛耕田并推廣牛耕技術。山東滕縣出土的漢代牛耕畫像石,更是生動而真實的記錄,說明在漢代山東地區(qū)已用牛耕田。
1.“蚩尤之戲”——摔跤
摔跤是我國一種傳統(tǒng)的以賽力競技為主的徒手搏斗活動,也是百戲中的一種。秦漢時稱“角抵”,晉代稱“相撲”,清代稱“布庫”,現(xiàn)代中國式摔跤的基本形式便是起源于清代。摔跤這項運動最早起源于上古時期的“蚩尤戲”,是為紀念蚩尤與皇帝逐鹿中原而興起于北方的民間競技活動。根據古籍記載,蚩尤部的的圖騰物有鳥、龍、蛇、牛、楓木等,其中作為農耕部落以牛圖騰更為流行?!妒霎愑洝吩啤坝序坑壬瘢自疲喝松砼L?,囚目六手……”,這里描述的蚩尤形象是牛蹄人身。又云“蚩尤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觚人,人不能向”。此書還記載:“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這說明角抵戲源自于“蚩尤戲”,是蚩尤族的一種圖騰游戲。山東的摔跤活動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漢代。在臨沂的金雀山漢墓曾出土一幅帛畫,角抵戲的場面占了整個畫面的五分之一左右。畫面中兩個健壯的角抵者皆手臂大張,虎視眈眈,作躍躍欲撲之狀,左側有一旁觀者,拱袖而立,似為裁判員或教練員。莒南延邊區(qū)東蘭墩孫氏闕畫像中也有角抵圖,畫中兩人皆束發(fā)短衫,徒手相搏,這反映出,摔跤在漢代便是山東地區(qū)人們喜聞樂見的活動。隨著歷史的變遷,山東地區(qū)的摔跤也不斷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摔跤形式相結合,像回族、滿族和蒙古族世居山東均有數百年歷史。在游牧民族中,摔跤活動受到喜愛和推崇的程度遠遠超過了漢族。南北朝時期匈奴人、羯人、鮮卑人都曾在山東建立過統(tǒng)治政權,這時的摔跤已經超出了百戲的范圍,而發(fā)展成為獨立的、受到各界廣泛喜愛的一種競技性運動。公元1271年,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帶來了他們的傳統(tǒng)活動——摔跤。滿人統(tǒng)一中原之后,摔跤也自然而然地被帶入中原,與中原悠久的摔跤形式結合,把摔跤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峰,形成了現(xiàn)在的中國式摔跤。20世紀30年代,濟南摔跤運動盛行,山東省國術館下設在濟南的摔跤社隊場有20余處。從角抵到相撲,再到摔跤,這一盛行了數千年的古老運動,源遠流長,經久不衰?,F(xiàn)今在山東,由于中國式摔跤好看又好學的特點吸引了不少民間發(fā)燒友,近年來,山東各地以跤會友、成立摔跤俱樂部和興趣班的消息也開始見諸報端,不少有關人士也開始從事中國式摔跤的推廣工作。
2.“句芒訓?!薄薮号?/p>
“鞭春?!庇址Q“鞭春”,鞭土牛,打春牛,是一項極具季節(jié)性的民俗活動??滴酢稘细尽q時》中記載:“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可見,鞭春牛是在立春時節(jié)的迎春儀式上進行的。鞭打春牛的活動起源于先秦時的歷史傳說。相傳古代東夷族首領少暤的兒子句芒專司耕作,在冬盡春來的那日命人們翻土犁田,準備播種,只有幫人耕地的老牛卻仍在“冬眠”,懶得起來干活。句芒因牛是耕田好手而不舍懲罰,于是便用泥土捏制成牛的形狀,然后揮舞鞭子對之抽打。鞭響聲驚醒了老牛,以為伏在地上睡覺的同類正在挨打,嚇得站起身來,乖乖地聽從指揮,下地干活去了。由于按時耕作,當年獲得了好收成,原先以畜牧為生的人們都樂于從事農業(yè)了。此后,立春時節(jié)鞭打土牛逐漸積淀成了人們耕作的定規(guī),句芒也被尊為春神,而牛也逐漸被看作是農耕的保護神加以膜拜。
春牛原先都是泥塑的,到清末改用紙扎春牛,即以桑木作骨架,冬至節(jié)后塑成,外糊以紙,繪有四時八節(jié)十二時辰圖紋。牛身長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民間的春牛,也基本與此相同。道光十六年(1836)修的《商河縣志》中較詳細地記敘了鞭春牛這項游戲活動的情況:每逢立春這天,人們早早來到打春之地,觀者隨其后而行,官吏敲擊春牛三下,牛破,裝在春牛身內的五谷雜糧便流出,人們便紛紛上前爭搶,被擊破的碎牛土也被一搶而空,以圖吉利,謂之“搶春”。據史料記載,魯西南地區(qū)古時早有這種取樂求吉的游戲活動。在這項活動中,“搶春”的行為,有一定的鍛煉身體的作用。清代,山東的一些地區(qū)在舉行鞭春儀式時,還設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牽“?!狈觥袄纭?,唱迎春歌,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糧谷滿倉。解放前后又出現(xiàn)了“打春牛”的耕作戲,一人系犁,一人掌犁,邊耕邊舞,或游于鄉(xiāng)間,或演出于舞臺。
體育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由于受歷史條件的制約,早期的體育和原始宗教、氏族信仰有密切的關系。山東民間傳統(tǒng)體育是在歷史的發(fā)展和變遷中,從先民們的生產勞動、民風民俗,尤其是宗教信仰中形成和發(fā)展的,是山東地區(qū)深厚的古文化的遺存和積淀。從山東地區(qū)圖騰崇拜的遺跡看,其圖騰崇拜與圖騰物在遠古先民們的生產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分不開的。同時,這種圖騰崇拜也滲透于生產生活、宗教祭祀活動中。圖騰崇拜及其宗教內涵,構成了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本源,構建了民族認同感,成為傳統(tǒng)體育傳承的精神文化力量。
注 釋:
① 商朝初立的神話,據傳成湯始祖契的母親簡狄吞下玄鳥卵后,夜里夢見神曰:爾懷此卵,即生圣子,以繼金德。狄乃懷卵,一年而有娠,經四十月而生契。因契認為自己是玄鳥所生,舜即位后賜契為“子”姓。
② 根據史料記載,湯谷位于山東東部沿海地區(qū),是上古時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陽神的地方,是東夷文明的搖籃,也是中國東方太陽文化的發(fā)源地。
③ 《左傳·昭公十七年》載,東夷族首領少皞曾設置了五鳥、五鳩、五雉、九扈24種官職,也說明東夷先民們以鳥為自己部族的圖騰物。
④ 畢方:最早見于《山海經·西次三經》,在章峨之山,有一種鳥,型狀如鶴,一足,有紅色的紋和白喙,就是叫做畢方。據說畢方的出現(xiàn)預示著大火,是為黃帝衛(wèi)車之神鳥。黃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時,乘坐著蛟龍牽引的戰(zhàn)車,而畢方則伺候在戰(zhàn)車旁。
[1]何星亮.圖騰與中國文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01:3.
[2]方韜.山海經[M].上海:中華書局,2011.
[3]李立.文化整合與先秦自然神話演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4]向柏松.神話與民間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欒豐實.東夷考古[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
[6]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7]中國歷代體育史話[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0.
[8]劉魁立,張旭.民間游戲與競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9]謝乃和,楊昕玥.《山海經》與東夷古史研究——以鳥崇拜為中心[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4):61-66.
[10]袁思成.初探中國民族神話中體育活動的蹤跡[J].體育文化導刊,2006,(8):92-94.
[11]王京龍.東夷文化對中國早期體育活動蘊生的影響[J].管子學刊,2007,(3):52-54.
[12]王智慧.圖騰崇拜與宗教信仰: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傳承的精神力量[J].體育與科學,2012,(1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