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林
( 三峽大學 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
德國學者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在20世紀20年代就預言了“世界讀圖時代”的到來。現(xiàn)今正處于“信息大爆炸”時代,人們越來越渴望能夠通過讀圖這種簡潔高效的方式來了解社會,認識世界。數(shù)碼影視產品滿足了人們的這種需求。新聞攝影是實現(xiàn)讀圖的一大途徑。
當今主要有當三大新聞攝影比賽的影響較大,它們是: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簡稱“WPP”,通稱“荷賽”),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 PHOTO CONTEST,簡稱“CHIPP”,通稱“華賽”),普利策新聞攝影比賽(簡稱“普利策賽”)。它們各有各的特點。世界文化是豐富多彩的,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新聞攝影也隨之向著多極化的方向發(fā)展。讀圖時代的到來,更是推動了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在世界新聞攝影大賽“荷賽”和“華賽”的引導下,無數(shù)優(yōu)秀新聞攝影作品被人們銘記,無數(shù)的新聞攝影人被人們贊揚。在現(xiàn)今的讀圖時代中,新聞攝影作品的價值無形中升值了。在這個處處充斥著圖片的時代,一張精品影像的價值不言而喻。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真實性固然是攝影作品的基礎,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則是決定新聞攝影作品價值的砝碼。
“荷賽”、“華賽”和“普利策賽”是見證人類文明的影像平臺。在這個讀圖時代,三大賽要做的不只是推出影像,還應全面塑造影像精品,嚴格遵循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對新聞事實進行客觀公正的報道,從而為人們提供一個積極健康的影像環(huán)境?!叭A賽”的創(chuàng)辦,正是中國新聞攝影人為推出具有國際水準的影像精品,塑造具有東方特色的新聞攝影的世界品牌采取的舉措。在“荷賽”與“華賽”這兩個國際性的賽事中,對來自不同國家的十幾萬幅作品的評選,不看作者,不看國籍,不看種族,其獎項歸屬完全靠新聞攝影作品的實力來定奪。“荷賽”與“華賽”評選的意義不只是攝影獎項的勝出。更為重要的是,各獎項的勝出實際上是對那些奔走于世界各地的新聞現(xiàn)場,敬業(yè)工作,以影像實力打動評委的攝影師的一種肯定,是對他們的業(yè)務能力及職業(yè)精神的一種認可。同時,比賽的評選也為新聞攝影界提供了評判標準,為攝影師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平臺,從而使更多攝影師通過參與或關注比賽認識到自己在業(yè)務層面的差距與不足,激發(fā)他們發(fā)奮努力,塑造精品的意識。“荷賽”與“華賽”的存在不單單對新聞攝影界有益,同時它也為大眾培養(yǎng)自身的視覺素養(yǎng)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人們通過了解影賽信息,閱讀作品,從而增強了影像鑒別能力。因此,“荷賽”與“華賽”在這個圖像時代的作用和地位都是無可比擬的。
近年來,隨著中國新聞攝影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中國攝影人在“荷賽”中斬獲獎項。2013年第56屆“荷賽”中即有四名中國人獲獎。這不僅僅意味著中國出色的新聞攝影作品更加多了,更體現(xiàn)出中國新聞攝影的良好勢頭。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上看,中國新聞攝影水平正在提高,中國新聞攝影正在加強國際交流,與世界新聞攝影價值觀正逐步趨同。以 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例,在北京奧運會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膚色、不同國籍、不同種族的體育新聞攝影人相聚于此,他們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有著共同的拍攝主題——北京奧運盛典。他們都希望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人類文明的體育盛會,用高速的快門,凝滯下體育運動員精彩的瞬間。他們用各自獨特的視角,用鏡頭語言描繪了人類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正是借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這個契機,中國攝影師吳曉凌、趙青才能分別拿下第 52屆“荷賽”體育專題類單幅金獎和體育專題類組照金獎。因此,中國新聞攝影應走國際交流之路,摒棄糟粕,吸其精華,多看多賞世界上優(yōu)秀的新聞攝影作品,從中學習經驗,獲取靈感。只有這樣,中國新聞攝影事業(yè)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中國新聞攝影事業(yè)也才會走到世界前列。
目前全國有幾百所高校開設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yè),新聞攝影學是此類專業(yè)的專業(yè)課程之一。新聞攝影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將直接關系到我國的新聞攝影水平。筆者認為應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當今新聞攝影理論、器材、技術更新速度之快,令人應接不暇。而新聞攝影學教材的更新速度則嚴重滯后。如,中國人民大學的《新聞攝影教程》(盛希貴主編),雖已修訂至第三版,但仍然趕不上時代的發(fā)展,數(shù)碼相機的笑臉功能、三重防抖、智慧變焦、高清視頻、微單相機等名稱、概念、技術還未能及時體現(xiàn)。在市場上,商家每年都推出多款機型的相機品種,一款相機至多生產兩年,即被新的機型所替代。相機的性能逐年提高,功能逐年增多、完善。為了緊跟形勢,吸納最新內容,自編講義是做好新聞攝影教育的首要任務。
應根據(jù)中國媒體的實際需要和國際新聞攝影及傳播的特點來設置相應課程。除傳統(tǒng)的新聞攝影理論、新聞采編等課程以外,還要學習攝影發(fā)展史、美學、文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色彩學、圖像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另外還應加強計算機、圖像傳輸、圖片編輯、視覺傳播、影視制作技術等方面知識的學習。除此之外,還應加強各種攝影專題的學習,如新聞攝影的分類、新聞漫畫、新聞圖表等??傊欢ㄒ剐侣剶z影的課程更加豐富和多樣化。
在信息社會,學生的知識來源是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師只是其中之一。教師要從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角色,轉變?yōu)橹鲗д?、啟發(fā)者、幫助者和促進者。在教學模式上,應加強學生與媒體的接觸,培養(yǎng)學生實際報道新聞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為學生在畢業(yè)后能很快進入角色打下基礎。如,可以經常讓學生瀏覽攝影網(wǎng)站,既能彌補目前國內高校新聞攝影教材滯后的不足,又能促進學生比照、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缺點,激發(fā)其參與競爭的意識。此外,還可以舉辦多種新聞攝影比賽和攝影展,供學生交流和學習。
新聞攝影之父阿爾弗萊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說過:“如果一個攝影記者不想僅僅成為一個工匠的話,那么他就必須為形象的創(chuàng)作做不懈努力,應該反復地思考如何才能獲得獨特的照片?!碑斀瘢谡n堂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展示高質量的圖片、視頻已是常態(tài),加之許多課程網(wǎng)站或學習平臺提供了大量優(yōu)良的學習資源,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是極有裨益的。但受條件限制,學生使用高檔相機多屬不易,且平時“采風、掃街”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也普遍欠缺,對于提高學生對新聞現(xiàn)場的抓拍能力和判斷能力及整體能力的培養(yǎng)是極為不利的。因此,應給學生提供更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使之在“實戰(zhàn)演練”中提高拍攝水平。
提高新聞攝影水平,有賴于自身的文化底蘊、理論水平、政治素質的同步提升。新聞攝影教育應致力于培養(yǎng)有文化、高素質、有理想、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符合讀圖時代發(fā)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在重視學生理論學習的同時,還應努力提高學生的中文、外語、藝術、哲學、歷史等學科的知識儲備。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彪S著數(shù)碼技術的發(fā)展,全球各大相機生產廠家,紛紛進軍數(shù)碼單反領域。全球知名相機生產廠家,各自推出了新興的數(shù)碼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從此,世界攝影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新興數(shù)碼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做到了很多膠片相機所無法勝任的工作。以2009年12月佳能公司新推出的 EOS-1D Mark IV為例,其感光度范圍ISO100-12800,在自動對焦性能上,45個自動對焦點中有39個點上配置了十字型對焦感應器,并且實現(xiàn)了約1610萬有效像素下最高約10張/秒的連拍速度。在新聞攝影領域,正是有了這些出色的攝影設備,攝影師才能在更微弱的光線環(huán)境中抓取新聞事件的精彩瞬間。圖像時代的到來,給新聞攝影帶來了創(chuàng)造精品影像的基礎。
讀圖時代對新聞攝影記者文化底蘊、理論水平、政治素質的要求要遠遠超過其對攝影技術的認識和把握。為什么在同樣的場合,不同的攝影記者抓拍到的瞬間、場景相差甚大?這里有機遇問題、時間問題,但更重要的則在于新聞攝影記者本身對瞬間思維的判斷,在于其能否在時間、場景、人物最有攝影潛力的高潮點挖掘出并抓拍到稍縱即逝的瞬間。優(yōu)秀的攝影記者必須具備預測力、觀察力、果斷處事能力和自我控制力。這些綜合能力,都取決于他的政治敏感度、知識豐富度、視野開闊度。江澤民總書記1996年視察《人民日報》社時講過:新聞事業(yè)能不能辦好,關鍵在有沒有一支高素質的新聞隊伍。一個攝影記者的素質高低,決定著他的觀察、思考和判斷。江總書記提出,新聞戰(zhàn)線的從業(yè)人員要打好理論路線、政策法律紀律、群眾觀點、知識、新聞業(yè)務等5個根底。這也是攝影記者應努力追求的目標。
新聞攝影記者還必須會寫作。好的攝影記者應具有能夠把文字和圖片融合在一起的能力。攝影記者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多于邏輯思維。相反,文字記者則是邏輯思維多于形象思維。攝影記者同時具備了文字記者的素質,就比較容易從生活中提煉出適于攝影報道的主題,再發(fā)揮圖片的形象優(yōu)勢,自然是錦上添花。對于中央或省級新聞機構來講,攝影記者和文字記者分工明確,各負其責。但對于人手少、經費比較緊張的地市級媒體,尤其是貧困地區(qū)的地市級媒體來講,基本都是沒有專職的攝影記者,而是拍攝、寫作一條龍。所以,新聞攝影記者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非常必要。
[1]許林.讀圖時代的新聞攝影論說[M].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03.
[2]延百亮.時代新聞攝影[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3]李強.攝影比賽獲獎秘訣[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
[4]吳品禾.攝影獲獎之路[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4.
[5]盛希貴,任悅,周鄧燕.新聞攝影理論與務實[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6]劉蘇陽.新聞攝影作品評價淺析[J].新聞知識,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