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克琳
(信陽農(nóng)林學院,河南 信陽 4 6 4 0 0 0)
對話一般被視為小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對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吸引讀者等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常常能體現(xiàn)出小說的美和作者的寫作風格?!稅郜敗肥怯骷液啞W斯汀后期一部比較成熟的作品,筆法輕松有趣,其中的對話描寫鮮明細膩、詼諧雋永,給整部小說增色添彩。論文以其中的對話為語料,從維索爾倫的順應論角度出發(fā)探討小說對話的翻譯過程,并試圖挖掘該理論對其翻譯的指導作用。
維索爾倫(Jef.Verschueren)在其著作《語用學的理解》(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中提出了順應論。順應論認為,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是一個基于語言內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識程度下不斷做出語言選擇的過程。而人們之所以能夠做出選擇和順應,是因為語言的三個基本特性: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順應性指的是使人們能夠從一系列可能性中做出靈活選擇,并滿足交際需要的語言特性。順應性可從四個方面進行闡釋:語境關系順應、結構客體順應、順應的動態(tài)性,以及順應過程的意識程度。其中前兩項是順應的范圍,具有相互影響的動態(tài)關系;最后一項指語言使用過程中交際者對意義做出的不同順應意識反應;而順應的動態(tài)性是維索爾倫語用學理論的核心,指交際者隨著所處的語境關系(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變化,順應地與結構客體中的各語言層次相結合,從而動態(tài)地解釋了交際者選擇語言的順應性?;谏鲜鼍S索爾倫的交際語境動態(tài)順應性觀點,論文將研究小說對話的翻譯過程是否與語言使用者的三個非語言語境相動態(tài)順應。
小說對話翻譯是文學翻譯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它的每一步都包含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選擇。首先,譯者要選擇合適的翻譯文本。其次,譯者要選擇他的文化立場,翻譯過程涉及到兩個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這一點對于小說譯者尤其重要,因為小說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其翻譯過程勢必會有兩種文化的沖突。再次,譯者理解原文本也是一個不斷做選擇的過程。每個人對某個文本的理解都會不同。而對于小說對話這個原文本來說,這一點尤其突出,因為小說對話可以說是作者間接地通過小說角色向讀者傳遞的話語,譯者對其如何解讀也取決于他怎樣看待對話在整部小說中的功能,同時定位對話的風格也是個選擇的過程。最后,譯者要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將原對話的風格展現(xiàn)給讀者,這是一個宏觀的角度。在宏觀語境方面的決策上,譯者需要選擇合適的策略,以確保文本的整體性而同時避免策略上的不一致性。從微觀角度來說,在語言結構的每一個可能的層面上譯者都需要做選擇,句子、短語、字詞甚至是詞素。
語境和小說對話是不可分割的。小說對話的語境主要有小說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作者寫作的意圖、小說中的“世界”、小說中對話的即時場景等等。這些都構成了小說對話的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因此,譯者并不是在一個真空環(huán)境下而是在復雜交織的語境下翻譯。正如N e r m a r k所說,“我們翻譯字詞時或多或少要受他們的句法、搭配、情景、文化和個人風格等方面語境的限制。”
以上的分析為我們從順應論角度解讀小說對話翻譯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性。下面將用《愛瑪》中的例子分析來探討順應論對于小說對話翻譯的指導作用。
(1)心理世界
翻譯過程的主要參與者是原作者、譯者和譯作讀者。因此,翻譯時這三個角色的心理世界都要考慮到,而譯作讀者的心理世界只能通過譯者傳遞。在翻譯小說對話時,譯者作為一種語言的橋梁,在翻譯過程中應努力順應的心理世界有原作者的心理世界、譯作讀者的認知能力和小說角色的性格等等。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際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圖等心理因素。
例1:Two parlours, two very good parlours, indeed; one of them quite as large as Mrs. Goddard's drawing room; and of her having an upper maid who had lived five-and-twenty years with her; and of their having eight cows, two of themAlderneys, and one a little Welsh cow, a very pretty littleWelsh cow, indeed; and of Mrs. Martin's saying, as she was so fond of it, it should be called her cow; and of their havinga very handsome summer-house in their garden, where someday next year they were all to drink tea; a very handsomesummer-house, large enough to hold a dozen people.
譯文:馬丁太太家有兩間客廳,真是兩個好棒的客廳。有一間跟戈德太太家的一樣大。她有一個上等女仆,在她家住了二十五年。她家有八頭奶牛,兩頭是奧爾德尼種,一頭是韋爾奇小奶牛,真是一頭好漂亮的韋爾奇小奶牛。馬丁太太好喜歡它,說應該稱它為‘她的’奶牛。她家的花園造了一座好漂亮的涼亭,明年哪一天,他們全家人要去那里喝茶。一座好漂亮的涼亭,坐得下十二個人。
在上面的對話中,哈麗特在跟愛瑪討論馬丁先生的家境,她使用了副詞“very”四次、“so”一次,來說明馬丁先生家境在她看來比較殷實。在馬丁先生家呆過兩個月的哈麗特很顯然喜歡馬丁先生,所以在描述其家境時喜愛之情躍然紙上。在漢語中與“very”相對應的副詞有“很”“非常”“十分”“極”“實在”,但是用這五個副詞來翻譯文中的“v e r y”要么使哈麗特的情感成分喪失,要么夸大了修飾程度。孫致禮將這四個“very”和一個“so”都翻譯成“好”,連續(xù)使用五次“好”字把哈麗特對馬丁先生的愛慕之情、她的心理世界以及性格都表達得恰如其分。
(2)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場合、社會環(huán)境、規(guī)范交際者言語行為的原則和標準。這里的交際者不是抽象化和理想化的語言使用者,他們的言語行為要受社會和文化的制約。譯者作為翻譯過程中的語言交際者,其翻譯行為勢必要考慮到原作描述的以及譯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制約。
例2:Fortune I do not want; employment I do not want;consequence I do not want; I believe few married women are half as much mistress of their husband's wife as I am ofHartfield…譯文:我一不需要財產(chǎn),二不愁沒事干,三不怕別人看不起。我相信結了婚的女人給丈夫做家庭主婦,很少有像我這樣在哈特菲爾德這樣當家做主的……
雖然1 9世紀時期的英國女性開始尋求獨立,但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決定了一個貧窮的單身女性仍會被致以不受尊重的眼光,而擁有一大筆財富的單身女子卻會受到尊重。所以,對于家境殷實的愛瑪來說,即使單身她仍會受尊重。愛瑪認為她不需要婚姻給她帶來的好處,她也不害怕單身會導致自己不受尊重。因此,順應當時的社會背景,把“consequence I do not want”譯成“不怕別人看不起”很合適,而“我也不需要婚姻給我?guī)淼暮锰帯本惋@得僵硬了。
(3)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時間和空間的指示關系。就時間而論,它包括事件時間、說話時間和指稱時間??臻g指示即地點指示關系,它包括絕對空間關系和參照指稱對象的相對空間關系。此外,物理世界的組成部分還包括交際對象的身體姿勢、手勢、外表形象、生理特征等非語言因素。物理世界的這些因素能夠影響說話人的語言選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作為語言選擇者,也要順應時間和空間的因素。
例3:It tells us that they are all coming up to town directly,on Mrs. Churchill's account! She has not been well the whole winter, and thinks Enscombe too cold for her; so they are all to move without loss of time.譯文:說他們馬上就要到倫敦來,為的是邱吉爾太太的緣故——她整個冬天身體都不太好,覺得恩斯庫姆對她來說太冷——因此,他們要趕緊往南方跑。
在翻譯這個對話時,首先要了解“t o w n”指的是“倫敦”。其次,倫敦在恩斯庫姆的南邊,兩地相距1 9 0英里。位置關系決定了倫敦在冬天要稍微比恩斯庫姆暖和。而文中并沒有提到它們的位置關系,譯作的讀者可能對英國的地理不太了解,所以孫致禮把“move without loss of time”翻譯“趕緊往南方跑”,添加了“南方”二字,使得中國的讀者更容易理解他們?yōu)槭裁匆惗?。這是順應了物理世界的結果。
維索爾倫的順應論從認知、社會、文化的整體視角解釋語言的使用指出,語言的使用就是為順應交際的需要不斷做出語言選擇的過程。小說對話翻譯是一種特殊的交際活動,它是使用語言的過程,同時也就是做出選擇和順應的過程。由以上理論和語料的分析可看出,順應論對小說對話翻譯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在小說對話翻譯時,有意識地在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三種非語言語境方面作出順應很關鍵,可幫助譯者準確地傳達原小說對話的含義和精妙之處,從而重現(xiàn)原作的風采。
[1]AustenJane.Emma[M].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2]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2001.
[3]Vermer Hans J.Skopos and Translation Commiss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0.
[4]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英)簡·奧斯汀.愛瑪[M].孫致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