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范大學江南文化中心梅新林、俞樟華教授主編的大型學術著作《中國學術編年》一書,于2013年7月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全書9卷,一千余萬字。各卷的編撰者是:第一卷先秦卷,陳年福、葉志衡撰;第二卷漢代卷,宋清秀、曾禮軍、包禮祥撰;第三卷三國兩晉卷,王德華撰;第四卷南北朝卷,林家驪撰;第五卷隋唐五代卷,陳國燦撰;第六卷宋代卷,俞樟華撰;第七卷 元代卷,邱江寧撰;第八卷 明代卷,陳玉蘭、胡吉省撰;第九卷清代卷,俞樟華、毛策、姚成榮撰。
《中國學術編年》綜合吸取歷代史書與各種學術編年之長而加以融通之,率先創(chuàng)制一種新的編纂體例,即主要由學術背景、學術活動、學術成果、學者生卒四大欄目所構成,同時在各欄目適當處加按語,另外每年還重點記載了外國重大學術事件,以裨中外相互參照,合之為六大版塊。
1.《編年》中的“學術背景”欄目,著重反映深刻影響中國學術史發(fā)展進程的重大文化政策以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諸方面的重大事件。著錄以時間為序,重在考察學術演變的特定時代背景及其對學術思潮、治學風尚的影響。
2.《編年》中的“學術活動”欄目,著重記述學者治學經(jīng)歷、師承關系和學術交流活動,以明學術淵源之所自、學術創(chuàng)見之所成、學術流派之脈絡以及不同流派之間的爭鳴、興替軌跡,包括從師問學、科舉仕進、講學授業(yè)、交游訪問、會盟結(jié)社、創(chuàng)辦書院、學校、報刊等學術機構,等等。著錄以人物的重要性為序,在對各卷學術人物整體把握中,重點突出重要學術人物的中心地位,以見學術主潮的興替軌跡與趨勢。
3.《編年》中的“學術成果”欄目,著重記述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著,以著作為主,兼收重要的單篇文獻,如論文序跋、書信、奏疏以及纂輯、??薄⒃u點、注釋、考證、譯著等等。著錄以論著類別為序,大致按經(jīng)史子集順序排列,以見各代學術研究之盛況。
4.《編年》中的“學者生卒”欄目,分卒年、生年兩小欄。以卒年、生年為序。其中卒年欄著錄學者姓名、生年、字號、籍貫以及難以系年的重要著述,凡特別重要人物,可再略述其一生主要成就、貢獻與地位、傳記資料及后人的簡單評價。
5.《編年》在以上四大欄目下都加有編者“按語”。內(nèi)容包括:價值評判、原委概述、補充說明、史料存真、考辨斷論等。重在揭示學術發(fā)展之盛衰規(guī)律、學術流派之興替規(guī)律、學術區(qū)域之遷徙規(guī)律、中外交流之傳通規(guī)律以及個人學術特色和影響?!鞍凑Z”猶如揭示各代學術發(fā)展的“綱目”,若將各卷“按語”組合起來,即相當于一部簡明學術史。
6.《編年》在注錄中國學術之外,又擷取同時期外國重要學術人物、活動、事件、成果等加以簡要著錄,以此凸顯《編年》的全球意識與比較視野,并藉以在中外參照中獲得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通過《編年》的努力,中國學術史的敘述,第一次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論、不再局限主流階層的官方學、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近代以來幾成范型的哲學史的學術史模式。開辟了從“文化—學術”、“傳統(tǒng)—現(xiàn)代”、“本土—世界”這樣三個維度,重新審視中國學術史的歷史進程與演變規(guī)律,將其大致重新劃分為華夏之融合、東方之融合與世界之融合三個歷史時段,并在這個背景下,梳理了中國學術史在這三個歷史時段中的主導形態(tài)及其與世界發(fā)生關系的依次變化,即分別從華夏之中國到東方之中國,再到世界之中國。這完全不同于其他學術史的寫作方式,是一種全新的歷史敘述語言。以如此之眼界,《編年》終得以開拓出中國學術通史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