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蘭定
(揚州市江都區(qū)邵伯中心小學,江蘇揚州 225261)
自2012年以來,國內外發(fā)生的兩件事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領域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一件是2012年1月,英國教育大臣邁克爾.高夫(Michael Gove)宣布取消ICT課程標準,在頒布新的ICT標準前,英國的中小學校將可以自主設計ICT課程內容;另一件是2012年5月,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信息技術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對外正式發(fā)布了《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2年版)》,盡管這個標準是非官方發(fā)布的,但畢竟從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信息技術課沒有課程標準的現(xiàn)狀。這兩件事情一方面說明這門課程的發(fā)展到了新的節(jié)點,面臨各種爭論、質疑,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發(fā)展和提高的機遇。
我省近幾年不僅加大了對義務教育學校的教育投入,各項裝備基本達到了《江蘇省中小學技術裝備標準(十二五)》的要求,同時,也強化了信息技術學科的課堂教學研究。省教育廳于2013年3月修訂并頒布了《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2013年修訂)》,并以此為指導總結近幾年的使用情況,結合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對教材進行了全面修訂,增加了小學六年級的教材。信息技術學科教育教學的變化與發(fā)展,對于從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一線教師,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這就需要我們廣大一線教師認真思考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提高個人的教學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提高信息技術操作技能,養(yǎng)成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
經過近幾年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對信息技術學科的認同感也有很大變化。由過去只重視硬件維修及軟件使用等個人計算機技能的提高而忽視課堂教學向兩者兼顧轉變,也有很多教師開始重視課堂教學的教科研研究,并承擔了一些相關課題研究任務;學校及相關主管部門也提高了對信息技術學科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視。如我區(qū)近幾年每年都組織相應的教科研活動及一些教學常規(guī)課課堂教學競賽,并且全區(qū)信息技術任課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小學群”這個QQ群進行互動,交流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共享教學資源、教學心得等。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全區(qū)信息技術學科的課堂教學的發(fā)展,同時,也培養(yǎng)了信息技術學科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研究的興趣。
但是盡管如此,結合我校實際筆者認為相對于教研活動頻繁而有實效的語數(shù)英大學科,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科研活動并不多,且其中部分是流于形式。任課教師對于自己本學科的認同感也并沒有完全得到體現(xiàn),加之學校安排的其他事務較多,很多教師對于課堂教學是疲于應付。教師的狀態(tài)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們都很聰明,他們能洞察老師行為背后隱藏的情感,并且相應地作出反應。如果任課教師對自己所教學科比較喜歡,就能通過面部表情、聲調的抑揚頓挫、手勢以及整體的動作來展示,而教師的情感能迅速感染學生,相應地降低或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情感投入。而我們很多信息技術學科任課教師的語言過于簡單、呆板,缺乏幽默與激情,活力不足,所以,課堂感染力不強。換言之,也就是教師個人人格魅力不足。教學方法單一,正常的手段就是教師講解演示學生討論操作,偶爾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很多任課教師將時間用在那些只是有可能需要的過程上,講課、提問、組織教學等時間過多,讓學生獲得教學內容的時間不足。另外,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的策略不足,處理課堂干擾效率不高,以較多時間制止或阻止不當行為,學生學習成功率不高,而有效教師的一個關鍵行為就是,組織和安排能產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學,并向學生提出超越給定信息的挑戰(zhàn)。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包括勞動與技術學科及信息技術學科,對于勞動與技術課作為綜合實踐課,似乎大家都能接受,因為這門課確實對動手要求比較高,且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常識,如手工、種植、烹飪等。而小學的信息技術課,傳統(tǒng)觀念認為就是學會一些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如畫圖、文字處理、簡單的幻燈片制作等,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并不緊密。但是,事實并非如此?!督K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就對本課程的基本性質作了明確闡述: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以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個學習領域作為課程形態(tài)的必修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生存與發(fā)展必需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態(tài)度與基本能力,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培養(yǎng)能夠適應信息社會發(fā)展挑戰(zhàn)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打下基礎。
所以說,信息技術課是一門綜合實踐活動特征很明顯的課程,就課程內容安排也可以看出:如小學三年級《信息與信息技術》、畫圖、Word文字處理中的《制作電子小報》及創(chuàng)作演示文稿主題活動等內容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知識積累,新增加的六年級教材中關于物聯(lián)網(wǎng)的內容,在我個人看來更是來源于生活再應用于生活的知識。
正因為這樣,我們在進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時候,要敢于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模式,要做到不拘泥于教材與課堂,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到生活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及解決辦法,然后再帶著新的問題與發(fā)現(xiàn)回到課堂,這種“課堂-社會-課堂”模式的良性循環(huán),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及創(chuàng)新人格,提高了學生學習計算機操作技能的興趣和欲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培養(yǎng)了學生組織活動、資料搜集、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的意識及鑒賞美等綜合能力。在教學四年級《主題活動2》即用PowerPoint創(chuàng)作演示文稿時,筆者給本主題確定的內容為《誰不說咱家鄉(xiāng)好》。課前安排學生分組去搜集家鄉(xiāng)的素材,一共分成四組:一組美食文化,一組大運河申遺,另一組工農業(yè)發(fā)展成果,還有一組家鄉(xiāng)悠久歷史及人文景色。然后大家將所獲得的素材進行共享,經篩選后再組合成演示文稿并進行競賽。分組前還擔心四年級學生是否有這個能力去搜集相關的素材和資料,能否按時完成任務。但是結果出人意料,學生們的素材是圖文并茂,資料翔實。如美食文化這一組的,他們不僅制作了問卷調查,深入到排檔及酒店請遠道而來的食客對本鎮(zhèn)的美食及服務進行評價,還拍攝影像資料,請本鎮(zhèn)有名的燒小龍蝦的師傅現(xiàn)場演示并講解小龍蝦各種口味的制作過程。學生們制作的《關于家鄉(xiāng)的美食》演示文稿還被參加大市級思品課競賽的教師采用并獲得好評。
《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指出:信息技術的評價應當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根本目的,緊密圍繞課程的基本目標展開。應當充分發(fā)揮評價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激勵和導向功能,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指導學生的學習行為,使學生由“學會信息技術”到“會學信息技術”;應當充分利用課程評價本身的教育功能,通過自評、互評等方式,通過評價引導學生主體意識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評價的意識和能力。這說明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評價學生、學生評價自己、學生評價學生的多元化評價主體,各自在評價中的地位與作用已逐步為人們所認識,把這些評價放在一起形成合力,使評價成為一個系統(tǒng),形成多元化的評價目標,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總結我們目前的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活動,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方法單一,教師對課堂教學評價作用認識不足,評價方法單一;二是效率不高,因為評價方法的單一,評價語言的程式化,學生已習以為常,無法激起他們因評價而產生的情感變化,評價效果較差。那么,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更好地實施評價功能呢?
教師是評價主體,很多信息技術任課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應與語數(shù)英大學科的教學有所區(qū)別,只要簡明扼要地將概念、操作流程講解并演示給學生就行,并不需要過多地注重語言的渲染。所以,他們教學的語言都簡單直接,語調平緩,平鋪直敘多。對學生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時也更多地使用“好”、“你真聰明”、“這么簡單你都不會”、“你上課時太不注意聽講了”等口頭語言,這些詞語用得過多,以至于學生不能強烈地接受到教師要表達的獎賞或懲罰。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應該轉變觀念,如:美國的鮑里奇在《有效教學方法》著作中指出:“采用認可、應用、比較等等多元化的語言(即重復學生使用的名詞或其他詞匯,運用學生的想法來教授一個新知,或者分析一個問題,或者采用學生的作業(yè)成果來作為對所教知識和技能的概述和回顧),遠比簡單地使用“不錯”、“你真好”等程式化語言來認可學生的回答與學生的學習情感的投入有更強烈和穩(wěn)定的關系?!毙畔⒓夹g任課教師要努力讓自己的課堂語言生動、幽默而富有感染力,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高效化。
很多信息技術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比較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而忽視了學生的互評與自評,導致評價主體單一,影響評價效果。所以,我們提倡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即教師、學生都可以成為評價主體。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問題回答、操作技能、作業(yè)完成情況等課堂表現(xiàn)進行恰當?shù)脑u價,也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自己及其他學生教學過程中的表現(xiàn)進行相互的評價及自評,直至對教師的課堂教學狀況提出評價,讓他們在展示與評價交流的過程中學會賞析作品,能公平、公正地對他人作品進行評價;同時,在評價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足,完善自我,教師也可通過學生對自己教學過程的評價改變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信息技術課堂評價不僅要重視過程性評價,也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總結性評價??梢圆捎媒W生電子成長檔案袋、課堂表現(xiàn)評價表、小組合作記錄表、期末考查等方法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
針對計算機課程特點及技能操作要求,可以建立電子檔案袋,建立電子檔案袋的主要目的在于為學生提供機會,能夠自己評判自己的進步。在傳統(tǒng)的評價中,以測驗或者考試為主,從評價標準、試題選擇直到分數(shù)評判,學生缺乏知情權及參與度。檔案袋評價與此迥然不同。由于要考查的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取得的成果,學生能決定檔案袋內容,能判定自己學習效果,當檔案袋的內容在不斷地充實時,學生就會不停地體驗到成功的激動,而評價的教育功能就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內容以學習日記的方式來充實,包含反映學生學習進步的重要資料。如:預習新知識的疑問、思考、課堂操作作業(yè)(如《畫圖》、演示文稿、Word文檔等)、主題活動的記錄及成果等,教師對自己的評價、自我評價或他人評價等。
課堂表現(xiàn)評價表讓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而且也要關注學生的其他方面的表現(xiàn)。主要包括學生知識技能掌握情況以及學生上課聽講、思考、回答問題、師生互動、與人合作等情感方面的變化和進步,并根據(jù)觀察到的情況及時作出反饋,提醒或獎賞學生。
小組合作也是信息技術學科授課過程中常用的組織形式,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分組針對合作表現(xiàn)、任務達成度等項目對學生小組合作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并以此影響學生對小組合作的態(tài)度及完成的效率等。
當然,傳統(tǒng)的以知識與技能操作為考核要點的考查也不能放棄,規(guī)范的考核試題可以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公平公正的評價,并能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果。
[1][美]加里·D.鮑里奇著.易東平譯.有效教學方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2-23.
[2]牟艷娜.解析國內外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新動向[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5-17.
[3]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2013年修訂)》.蘇教基[2013]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