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寶 許 瑜
(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銀川750004)
淺論陰陽平衡與陰平陽秘的差異
馬玉寶 許 瑜
(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銀川750004)
陰陽平衡;陰平陽秘;差異
三七——治療金瘡之王
【歌訣】
三七化瘀金瘡王,
消腫定痛治跌傷。
苦降下泄甘苦溫,
止血散瘀正氣揚。
【釋義】 三七為跌打損傷、筋骨折傷、瘀血腫痛之首選藥物。三七入肝經血分,功善止血,又能祛瘀生新,活血化瘀而消腫止痛;其味甘微苦性溫,對人體內外各種出血皆能應用。
【藥解】 三七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主產于云南、廣西等地。夏末秋初開花前或冬季種子成熟后采挖,去盡泥土,洗凈,曬干,生用或研細粉用。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歸肝、胃經。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主治:①用于各種外傷出血證。②用于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入丸散,1~1.5g;煎服,3~10g;外用適量。
各家論述:
1.《本草新編》:“三七根,止血之神藥也,無論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獨用亦效,加入補血補氣藥之中則更神。蓋止藥得補而無沸騰之患,補藥得止而有安靜之休也?!?/p>
2.《本草求真》:“三七,世人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則痛作,血因敷散則血止。三七氣味苦溫,能于血分化其血瘀。故凡金刃刀剪所傷,及跌撲杖瘡血出不止,嚼爛涂之,或為末摻,其血即止。且以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漏、經水不止、產后惡露不下,俱宜自嚼,或為末,米飲送下即愈?!?/p>
3.《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為吐衄要藥。兼治二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疾下血鮮紅久不愈(宜與鴉膽子并用),腸中腐爛,浸成潰瘍?!庥蒙浦谓鸠?,以其末敷傷口,立能血止疼愈。若跌打損傷,內連臟腑經絡作疼痛者,外敷內服奏效尤捷。瘡瘍初起腫疼者,敷之可消?!?/p>
【常用類藥】 三七、茜草、蒲黃、牡丹皮皆能化瘀、止血,既能活血,又能化瘀,都是止血而不留瘀滯之品,尚屬難得。牡丹皮,性微寒,長于涼血而止血,主要用于血熱之出血證;蒲黃甘平,長于收斂而止血,無論寒熱之出血證皆能應用,且還兼有利尿之功,其止血多炒炭用;茜草苦寒,長于涼血通經而止血化瘀,主要用于血熱夾瘀證;三七苦溫,長于入走肝經之血分,化瘀而止血,應用于各種出血證,且其定痛之功效是其他類藥所不具備。
【臨證應用】 三七又名金不換,有很好的活血,止血的功效,廣泛用于各種出血癥。如治療咳血、吐血、衄血以及二便下血時可與花蕊石、血余炭合用,如化雪丹(《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治療外傷出血可單獨研末使用,亦常與龍骨、血竭、象皮等同用,如七寶散。
——摘編自人民軍醫(yī)出版社《臨證藥王歌訣》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5.003
1672-2779(2013)-05-0006-02
張文娟
2013-02-02)
陰陽學說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陰陽之間的關系也是錯綜復雜的。就人類的健康與疾病而言,陰陽學說同樣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的生命起源于男女之交媾;在生命的整個過程中,也有賴于自身陰陽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維系,一旦“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生命活動便告中止(陰陽的交感相錯)。在疾病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始終進行著致病因素與抗病因素相互制約、相互對抗的斗爭,從而表現出邪盛則病進,正勝則邪退的結果(陰陽的對立制約)。陽依陰而存,陰依陽而在,均以對方的存在為自身存在的前提條件?!夺t(yī)貫砭·陰陽論》指出:“陰陽又各互為其根,陽根于陰,陰根于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如氣和血分屬陽和陰,氣能生血,行血和統(tǒng)血,故氣的正常有助于血的生成和運行正常;血能含氣、養(yǎng)氣,血的充沛又可資助氣充分發(fā)揮其生理效應(陰陽的互根互用)。陰和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并不是處于靜止和不變的狀態(tài),而是始終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表現為陰消陽長,陽長陰消;或陰陽皆消,陰陽皆長的情況。陰陽之間的消長運動如果是在一定范圍、一定限度、一定時間內進行的,這種消長運動往往不易被察覺,或者變化不顯著,事物在總體上仍舊呈現出相對的穩(wěn)定,此時就稱作“平衡”(陰陽的消長平衡)。陰陽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是陰陽可能轉化的內在根據;而不停頓的陰陽消長運動是轉化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陰陽的相互轉化)。
歷代醫(yī)家均把陰陽平衡作為衡量健康的標準,現代人也是這樣理解的。所謂健康的人,其主要標志就是陰陽的消長處于動態(tài)的平衡,故健康人又被稱作“平人”。如《素問·調經論》所說:“陰陽勻平……命曰平人”,陰陽之間的消長變化若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一定的范圍,持續(xù)了較長的時間,動態(tài)平衡和相對靜止遭到破壞,機體就會發(fā)生病機改變。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陰陽乖戾,疾病乃起”。治療疾病的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目的在于恢復陰陽消長運動過程中的動態(tài)平衡。這種認識是不夠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導致人們在漫長的數千年都沒有科學準確地把握陰陽學說的內容,和理解陰陽平衡與健康之間的關系。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導致機體陰陽兩個方面失去相對的協(xié)調與平衡,從而形成陰陽偏盛、偏衰、互損、轉化、格拒、或亡失的病機改變,機體肯定會偏離健康;但是陰陽平衡卻并不意味沒有偏離健康。如長期慢性病患者初期,陰陽之間的差別超出了一定的范圍,一定的限度,毫無疑問陰陽是不平衡的,但發(fā)展到中后期,根據陰陽互根互用的特性,在漫長的病變過程中總是會出現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的病機變化,再加上機體的自組織調節(jié),最后形成了陰陽俱損或氣血兩虛等證,他們很長時間都可能維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病情也沒有出現進行性加重,此時陰陽之間的差別也已經縮小到了一定的范圍,一定的限度內,消長運動的變化也不明顯,往往不易被察覺,他們便進入了一個病態(tài)的陰陽平衡。任何致病因素作用于機體,都會打破機體原有的陰陽平衡,而機體的反應總會表現在:一方面與致病因素斗爭;另一方面就是尋求新的陰陽平衡產生。如腫瘤細胞增殖過快,打破了機體的平衡,機體為了能出現新的平衡,加速了腫瘤細胞營養(yǎng)物質和血液的供給,最終出現惡病質,逼近死亡。
《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說的也是陰陽平衡,但又與陰陽平衡有所不同。對健康人而言,陰平陽秘是陰陽平衡的最高境界,最佳狀態(tài)。陰陽平衡包含了陰平陽秘,而陰平陽秘卻不等于陰陽平衡。如果用整體1表示健康,陰平陽秘則特指1之內較高的某個分值段;而陰陽平衡會出現在1之內的任何分值段,假定陰和陽都波動在30%上下,卻得出陰陽失調的結論,這無疑是癡人說夢。陰平陽秘是指氣血旺盛,精神與形體高度統(tǒng)一,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復能力較強,與自然界萬事萬物也能保持一個平衡協(xié)調的關系,無任何不適的狀態(tài)。古人把健康與陰陽平衡等同起來,還可以理解,因為他們主要認識到了外感急性熱病這一類疾病的特點,寒熱是陰陽失調的重要標志,正如《景岳全書·傳忠錄》所說:“寒熱者,陰陽之化也”,機體的健康總是伴隨著寒熱的消退,原有陰陽平衡恢復而逐漸恢復。但現在疾病譜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陰陽失調還是病態(tài)的陰陽平衡都不能以寒熱是否存在作為判定的標準。病態(tài)的陰陽平衡主要表現出健康水平低一點,生命力弱一點,主動適應自然的能力差一點,也就是說與自然界萬事萬物不能保持一個平衡協(xié)調的關系,即出現了人與自然層面上的陰陽失調,他們常常會有怕冷怕熱、精神緊張、易疲勞等。當然病態(tài)的陰陽平衡對機體生命健康的損害,要比陰陽失調小的多,前者只出現了人與自然的陰陽失調,而后者則同時在人與自然和人體內部的兩個陰陽失調中苦苦掙扎,這也是醫(yī)家急速尋求陰陽平衡的原因所在。外感急性熱病,發(fā)病急,來勢兇猛,但轉歸也明顯,要么陰陽離決,生命宣告終結;要么陰陽恢復或接近原有平衡。治療這類疾病,原則就是祛邪和恢復陰陽平衡。而內傷雜病,最初出現的陰陽失調,如果被醫(yī)患雙方察覺和發(fā)現,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恢復原有的陰陽平衡是可行的。遺憾的是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并沒有引起醫(yī)患雙方的足夠重視,也沒有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最后必然會進入病態(tài)的陰陽平衡狀態(tài),這時僅僅以促進陰陽平衡為目的的治療手段是很難奏效的,因為機體本身就處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我們治療這類疾病恰恰先要打破原有的陰陽平衡,遏制機體功能狀態(tài)盤旋式下降的趨勢,使新的、更高層次的陰陽平衡不斷產生,使機體的狀態(tài)逐漸向陰平陽秘和整體邁進,這樣慢性疑難雜病才有了徹底治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