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華
〔巴州纖維檢驗所,新疆庫爾勒 841000〕
棉花收獲機械化是棉花生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技術基礎,棉花收獲機械化技術是涉及到棉花育種、栽培、紡織等多學科的一項綜合技術。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推動了棉花育種、栽培和紡織等方面的技術進步,實現(xiàn)了棉花生產、種植、加工的集約化、規(guī)?;?,進而帶動相關產業(yè)的效益提高和產品的升級,對棉花產業(yè)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產生了積極影響。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種植的規(guī)?;?,要想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勞動強度,降低勞動成本,增加棉農收入,機械采摘是必然的趨勢,這也是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xiàn)代農業(yè)轉變的標志之一。近幾年的機械采摘實踐發(fā)現(xiàn),要想提高機采棉質量,必須對育種、種植、栽培管理、收購加工技術等環(huán)節(jié)加以改進,以適應機械采摘方式。新疆農二師29團通過十幾年對影響機采棉質量的因素不斷地總結分析,摸索出了一些解決的辦法,現(xiàn)介紹如下。
機采棉應選擇果枝生長緊密、矮狀型、早熟吐絮集中,生長期短并且是在第一次霜之前應當全部吐絮完畢,株高75 cm以上,第一果枝離地面至少是18 cm以上的棉花品種。早熟品種果枝要適度偏高一些,這樣有利于一次性并且早采摘完畢,減少灰塵和雜質的進入,提高棉花質量和數量。實際上這是有效進行機械采摘棉花的關鍵,因為如果沒有合適的品種,機械采摘棉花帶來的后續(xù)問題解決起來困難,甚至無法解決,就是解決了也是增加成本,造成棉花質量下降,影響經濟效益。
栽培、水肥管理和化控脫葉實行標準化。栽培應當是行距加大,株距減小,合理密植,種植行距必須是10 cm+66 cm。一般是種植29700株/hm2,收獲20250株/hm2左右,要均勻施肥和灌溉,保證每株生長均勻,果枝長短、高度基本一致,有利于采摘控制。
棉花全部吐絮完畢5~7 d后再打脫葉劑,以利于棉花生長成熟;生長的棉花也易集中吐絮,不會出現(xiàn)不同區(qū)域吐絮不一致的情況,這樣可以確保采摘的棉花成熟一致性較好。噴灑脫葉劑的溫度應在12.5℃以上。
棉田引渠、田埂必須整平便于機械行走,溝灌棉田應該徹底清除撿凈田內殘膜等;滴灌棉田的邊膜、膜面、滴灌帶等在采摘前不準揭;膜面破損處應人工進行整理壓平,棉田內雜草應徹底清除,避免在采摘時進入棉箱,影響采棉質量和棉花的品質。對地邊、地角、農渠邊樹等采不到的地方,應該人工提前采摘,對棉田的橫頭應人工采摘出15~18 m的寬度,以保證采棉機的行走。采棉機作業(yè)時,嚴禁人員進入田間清田,采棉機出地后,人員才能進行清田。清地花和機采花不可在一起堆放,應分開交售。
采收時間適宜選在晴天,空氣濕度小于50%,然而早晨和上午11點前有露水時不要采摘,晚上20點后就要停止作業(yè),雨雪后不要立即采摘。這樣可以避免因籽棉潮濕致使一些雜質不易清除,對籽棉回潮率、含雜率的控制也更加有效。
合理控制采摘技術要求,減少因為不合理采摘造成的損失,要求脫葉率在90%以上,吐絮率在95%上,即可采摘。采摘時,要求棉田采凈率在94%以上,其中掛枝率≤0.8%,遺留棉花≤0.5%,掛落棉花≤1.7%,含雜率≤12%,回潮率≤10%。
對機采棉進行烘干既便于排出籽棉和皮棉中的雜質,也可以提高軋工質量。一般情況下只有機采棉的回潮率控制在9%以下,才能保證加工速度和質量。因為回潮率大于9%時,一是棉纖維本身強度增加,棉籽毛皮變軟,軋花時撕下棉籽皮,造成皮棉纖維籽屑多,影響皮棉質量;二是機采棉的小葉片,特別是細小雜質黏附在棉纖維上,難以清除;三是棉纖維變軟,一經打擊和摩擦就會產生纖維性疵點,影響皮棉樣的外觀形態(tài);四是容易堵塞肋條,影響棉卷的正常運轉,極易摩擦產生火星,影響安全生產;五是纖維與棉籽聯(lián)結力增加,不易分離,毛頭率增大,增加衣分虧損??墒亲衙薜幕爻甭蔬^低同樣也不利于加工,主要影響打包容易引起斷帶和崩包。為此機采棉要在回潮適宜的情況下加工方能較好地保證加工質量。實踐證明,機采棉回潮率應控制在6.5%~8%時,軋花機運轉最正常、產量最高、質量最好。
因為機采棉采摘方式的改變帶來了大量的碎葉、灰塵等雜質,雖然增加清理設備的數量和清理的次數,也可以達到清理雜質的目的,但是棉花會受到多次梳理和打擊致使質量下降,所以要保證原棉的質量,就必須在不增加清理設備的情況下,對現(xiàn)有的清理設備進行技術改進,達到清理雜質目的。這幾年軋花廠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技術改進嘗試:一是調整提凈齒釘輥筒與排雜棒之間的間隙。提凈U型齒棍轉速設定為295 r/min,這個轉速比已不能適應機采棉的含雜率,這就必須在電機轉速上做文章,即改動加大電機皮帶盤,改動后轉速達到350 r/min為佳,通過增加離心力達到清雜目的,效果良好。二是回收六棍的格條柵原相互間隙為11~12 mm,為適應機采棉加工需大量排雜的要求必須全部拆除制作改為19~20 mm?;厥誙型齒棍由原來隨主機設定的格條柵改為排雜棒,原間隙由廠家設定的25~25 mm改為35~45 mm。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上述清理設備參數的調整,需要結合自己的設備和生產情況進行。
總之,機采棉是兵團棉花產業(yè)發(fā)展的方向,也是農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它的發(fā)展有利于棉花生產的集約化、農場化、規(guī)?;I(yè)化。只要在育種、生產、栽培管理、采摘、加工等環(huán)節(jié)不斷地作出技術改進,合理解決機采棉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機采棉質量就會有極大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