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來錄
(甘肅省莊浪縣人民醫(yī)院,莊浪 744699)
近幾年妊娠期心律失常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 勢,其對母兒的危害目前尚不明確。為研究心律失常對母兒的影響,筆者對我院診療的113例妊娠期心律失?;颊叩呐R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隨訪,以總結妊娠期孕婦心律失常的特點及診療方法,為臨床診療和預防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進行診療的妊娠期心律失?;颊?13例。所有患者在妊娠期間均有3次以上感覺心悸、氣短、胸悶等癥狀,且在上述癥狀發(fā)生時經聽診或心電圖檢查均發(fā)現(xiàn)有心律失常存在。年齡20~39歲,平均26.5歲;孕8~38周,平均孕30.2周;均為單胎妊娠;初產婦103例,經產婦10例;心功能分級1級107例,心功能2級6例(2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1例風濕性心臟病,1例中度貧血,1例圍生期心肌病,1例房間隔缺損)。
1.2 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113例心律失常孕婦患者的臨床資料,重點分析孕婦心律失常發(fā)生的誘因或原因、心律失常發(fā)生時的主要癥狀、心律失常的類型、治療及轉歸。
2.1 病因或誘因 106例(93.8%)無明確病因;7例有明確病因,其中妊娠期高血壓病2例、風濕性心臟病1例、中度貧血1例、圍生期心肌病1例、房間隔缺損1例。113例中79例有明顯的誘因,包括53例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或恐懼,5例上呼吸道感染,9例勞累,12例失眠。
2.2 癥狀與體征 所有病例均有心悸、胸悶,氣短癥狀。其中全身乏力21例,精神、食欲減退7例。血壓升高4例(140~160/90~100 mmHg),貧血貌1例,咽部充血明顯5例,心率100~110次/min 31例、心率60~99次/min 7例。心尖區(qū)聞及收縮期3級雜音1例,心尖區(qū)聞及舒張期隆隆樣3級雜音1例,雙下肢不同程度凹陷性水腫90例。
2.3 實驗室檢查 113例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的同時,均行血、尿常規(guī)及心臟彩超檢查,部分孕婦進行了肝功能及心肌酶檢查。血常規(guī):血紅蛋白68g/L者1例,90~100g/L者12例,其余96~130 g/L;白細胞計數(shù)3.5 ×109~12.5 ×109/L,其中3.5 ×109~10×109/L者64例,10.0×109~12.5×109/L者49例;中性粒細胞升高40例、正常70例、降低3例;淋巴細胞比例均正常或大致正常。尿常規(guī):18例尿紅細胞為+,39例尿蛋白為+~++,其余正常。41例查肝功能,結果正常31例,輕度異常10例。18例化驗了CK-MB,結果均正常。
2.4 輔助檢查 所有病例均行心電圖檢查,心律失常類型以竇性心動過速及期前收縮為主,其中竇性心動過速占41例(36.2%),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5例(4.4%),房性期前收縮 48 例(42.4%),室性期前收縮24例(21.2%)。心臟彩超檢查有二尖瓣狹窄合并關閉不全1例,房間隔缺損1例,其余未見明顯異常。
2.5 治療 大部分不需藥物治療,對有勞累等誘因者給予去除誘因治療。1例中度貧血者予以口服健脾生血顆粒,每次2包(10 g),每日3次,連用2周;5例上呼吸道感染者用青霉素640萬U靜脈注射,每日2次,連用3 d;圍生期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者間斷口服地高辛0.25 mg/d至癥狀消失停藥;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用硝苯地平緩釋片30 mg每日2次口服;5例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予以壓舌板刺激懸雍垂誘發(fā)惡心、嘔吐以終止室上速。共12例(10.6%)需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對癥狀明顯的6例期前收縮者口服美托洛爾25~50 mg,每日2次;1例風濕性心臟病所致陣發(fā)性房顫口服地高辛0.125 mg治療;5例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經壓舌板刺激懸雍垂無效而改為心電監(jiān)護下靜脈注射腺苷轉復。
2.6 轉歸 經上述治療后113例心律失常消失或明顯改善,妊娠足月分娩(無早產病例)。其中陰道分娩81例,行剖宮產32例,母嬰健康,未見畸形兒和低體質量兒。出院隨訪觀察3月,除3例(風濕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圍生期心肌病各1例)需治療外,其余病人心電圖檢查均恢復正常,嬰兒亦健康。
妊娠期婦女的心律失常的發(fā)生可能與妊娠期的代謝狀況、激素水平、血容量和血流動力學等諸多因素有關[1]。目前尚無臨床試驗系統(tǒng)評價抗心律失常藥物對母親和胎兒的潛在危害,因此在沒有藥物應用指征時,應該盡量不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而在需要使用時也應采用能達到治療效果的最小藥物劑量,并應注意盡量不長期用藥。筆者對本院診治的113例有心律失常的孕婦資料進行總結分析,發(fā)現(xiàn)有如下特點:① 大部分為正常妊娠(93.4%),說明妊娠期出現(xiàn)心律失常并不代表孕婦有器質性心臟病或其他疾病。正常妊娠發(fā)生心律失常與妊娠期的代謝狀況、自主神經、激素水平、每搏量、血容量和血流動力學的改變有關,在上述某個或多個因素的作用下,可能使竇房結以外心臟任何部位的自律性高于正常激動起源的竇房結,繼而出現(xiàn)心律失常[2]。這類孕婦的心律失常基本不需藥物治療。②心律失常類型以竇性心動過速和房性期前收縮為主,這可能與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及孕婦的精神緊張、焦慮等有關。這類孕婦大部分也不需要藥物治療。③患者的心功能狀態(tài)良好。本組病例心功能1~2級,對孕婦和圍生兒的預后影響不大,113例均至足月妊娠,并順利分娩。未見畸形兒低體質量兒等其他并發(fā)癥,隨訪3月,母嬰健康。④ 陣發(fā)性心房顫動和心室顫動是嚴重的心律失常,可使心排血量明顯減少,引起心力衰竭,對母兒有明顯影響,甚至危及生命,這類孕婦就需要抗心律失常藥物口服或靜脈給藥治療了。
在治療上,本組心律失常者大多數(shù)為正常妊娠,無需特殊處理。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優(yōu)先刺激迷走神經,如無效則在心電監(jiān)護下腺苷靜脈推注治療,效果良好。少數(shù)癥狀較重或嚴重心律失常者經及時、合理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后效果較好,避免了發(fā)生明顯血流動力學異常而危及母兒健康。在治療過程中我們盡量使用對胎兒安全的藥物。
筆者通過對此組心律失常孕婦的隨訪治療,有如下體會:①妊娠期婦女應常規(guī)、隨時做心電圖檢查,以發(fā)現(xiàn)心律失常;②對發(fā)現(xiàn)的心律失常孕婦,也不必過于緊張,大多數(shù)為良性過程;③ 對少數(shù)器質性心臟病患者,應勤觀察,必要時早期干預治療,以防心衰,盡量將風險降至最低;④ 在無心血管基礎病變存在情況下,非緊急情況下,出現(xiàn)胸悶、氣短、心悸的心律失常,治療時主要是去除誘因,大多可恢復;⑤除危重病例外,早期妊娠時應盡量避免應用對胎兒有不良影響的藥物;⑥ 對有心功能不全、嚴重心律失常及嚴重器質性心臟病孕婦(特別是晚期妊娠)的,應囑住院觀察,及時處理,以確保順利分娩。
綜上所述,妊娠期間心律失常的孕婦大多為正常妊娠,癥狀主要以心悸、胸悶、氣短為主。心律失常類型以竇性心動過速及期前收縮為主,大多不需藥物治療,預后良好。
[1]王曉君,劉汛芳.有癥狀的妊娠期心律失常227例臨床分析[J].新醫(yī)學,2007,38(6):392-394.
[2]蘇應寬,徐增祥,江 森,主編.實用產科學[M].第2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