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月飛
每到一座城,我最喜歡找尋的便是那最具市井氣息的老街,越原汁原味越好。于是,一到重慶,我馬上走進素有“小重慶”之美譽的磁器口古鎮(zhèn)。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對大石獅,還有那古色古香高大雄偉的牌樓上凹刻的“磁器口”三個金字,濃郁純樸的明清古風迎面而來。
磁器口古鎮(zhèn)位于重慶城西14公里的沙坪壩區(qū)東北部嘉陵江畔,這里是人文薈萃、風景優(yōu)美、獨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地貌的旅游勝地。磁器口原名龍隱鎮(zhèn),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在明朝已是熱鬧非凡的水陸碼頭。關于這個小鎮(zhèn)的記憶,至今留傳這樣一首民謠:“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萬盞明燈?!饼堧[鎮(zhèn)改名為磁器口,源于瓷器。1918年,地方商紳集資在青草坡創(chuàng)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鎮(zhèn)上瓷器業(yè)鼎盛時達70余家,外地裝運的船只停滿了大碼頭,繁榮了古鎮(zhèn)的經濟。后來,就將龍隱鎮(zhèn)改為了瓷器口;再后來,因“瓷”字通“磁”,便叫作了磁器口。
最能展示磁器口市井的一面,當然是“舌尖上的美食”。吸引游人來磁器口的緣由很多,以食為論,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是被稱為“古鎮(zhèn)三寶”的椒鹽花生、千張皮和毛血旺,還有夫妻肺片、古鎮(zhèn)雞雜、河水豆花、涼粉、涼面、酸辣粉為四方游客的最愛,吃上一碗才肯踏上回家的路。到磁器口的人,都須排上長長的隊買一包“陳麻花”回去享用,或者稱一斤脆香的炸鯽魚、炸螃蟹邊走邊吃。每到吃飯的時候,整條街上的雞雜店、毛血旺店都生意興隆。當然,還有豆瓣鯰魚、麻花魚、叫花雞、雙辣雞、白玉兔等也是地道的古鎮(zhèn)美味。磁器口所有美食的傳說都具有一種平民味道,這些美食也只有在平民中,才會烹制出如此的美味來,才能如此誘人。
在這千年古鎮(zhèn),隨處可見茶館。當年的水手、袍哥大爺、閑雜人等都喜愛出入此間,茶館成了龍蛇混雜之地。在做國民政府陪都期間,這一個小鎮(zhèn)茶館達100多個。其特色是“書場茶館”,又稱藝人茶館,是品茗欣賞民間藝術的地方,戲曲品種不少,有川劇坐唱(打圍鼓)、四川清音、四川竹琴(揚琴)、荷葉清唱等。來茶館的人絡繹不絕,座無虛席。茶館常見,但其他民俗如打更、打火龍、廟會卻不是經常遇到。磁器口玩龍燈的方法種類很多,但有種奇特的玩龍燈方法,俗稱“打火龍”或“玩火龍”,堪稱一絕,一般只在春節(jié)、中秋才有。
走著走著,不小心就走到了古鎮(zhèn)的盡頭,可以望見嘉陵江了,很有“大江東去”的感覺。這里確因一些名人,使千年古鎮(zhèn)增色不少。抗戰(zhàn)時期,隨著國民政府遷渝,大批有志于民族復興、抗日救亡的青年學子紛至沓來,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學者來渝執(zhí)教,眾多文化藝術界名流也來渝工作定居,諸如郭沫若、柳亞子、馬寅初、陶行知、梁漱溟、徐悲鴻、老舍等,使陪都文化興盛一時。這里培育出了大批人才,如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中國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設計者之一王家聲等?!都t巖》中的華子良更是家喻戶曉,在磁器口留下了他革命活動的足跡,街頭留存著他的塑像,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