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進 羅正軍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6;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6)
近年來,各高校愈發(fā)重視運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不懈探索和實踐,實現(xiàn)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從無到有、從理論到實務的不斷發(fā)展,開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然而,網絡新媒體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究其內容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方法與手段的創(chuàng)新,在網絡新媒體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可以平等互動,而非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與受教的接受灌輸。然而,部分高校只是簡單地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為網絡建設,建設一個主題網站、上傳一些宣傳資料,忽視了網絡互動和服務育人[1],導致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組織管理不到位,教育效果不理想。
在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對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陣地、隊伍、制度、機制、工作方法、投入等沒有作全面的、系統(tǒng)的科學規(guī)劃,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沒有進行有效的整合,沒有形成合力。廣大高校政工干部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指導思想、工作機制、工作方法、實施途徑等還處在探索之中,這就難免給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一定的盲目性,以致相當多的領域還保持傳統(tǒng)的灌輸方法,忽視了網絡文化規(guī)律。
高校普遍缺少一批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網絡技術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網絡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認識不足,運用網絡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不強,缺乏開辟和占領網上思想政治工作陣地的緊迫感。還有一些工作者雖然有占領網絡陣地的意識,但是網絡素質和網絡技能的欠缺影響其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2]。
大多數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頁面較為呆板,形式比較單調,和一些專業(yè)性的網站相比差距很大。在教育形式上,有些高校簡單地將政治理論知識上傳到網絡,沒有充分發(fā)揮網絡的技術優(yōu)勢。部分高校對于學生關心的感情、健康或一些較為敏感的社會熱點話題,往往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而且很少設置甚至不設置互動欄目,在線互動交流嚴重不足。
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時轉變教育觀念,主動研究了解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教育規(guī)律,在課堂教育、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以滿足不同形式、不同階段、不同群體條件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同時,要變“居高臨下”的教育灌輸為平等互動的交流共進。
大學生思想開放,求知欲望強,但他們人生閱歷不豐富,判斷能力不是很強,新媒體環(huán)境下紛繁復雜的信息很容易影響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引導大學生理智、科學地使用新媒體,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提升他們新媒體信息鑒別能力,讓學生學會從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的信息資源中選擇對身心發(fā)展、個人成才成長有利的信息,讓新媒體為他們的思想進步、健康生活、學習成長服務,并利用它實現(xiàn)自身精神、心理、人格、情感的塑造[3]。
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政治理論水平的提高、思想觀念的轉變、信息技術的操控、交流方式的改變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利用新媒體及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使用網絡話語進行輿論引導,努力掌握網上交流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此外,要善于把傳統(tǒng)的宣傳工作陣地和教學、科研成果,及時地移植到新媒體上來,加強正面宣傳的廣度和深度[4]。
高校要加強對校園網的管理,建立和健全校園信息傳播系統(tǒng);要盡快建立大學生網上行為監(jiān)督機制,加大網絡安全的管理力度;對學生要制定宿舍上網管理的有關制度,如我校學生寢室上網時要求實名制,增強了學生的網上責任感。利用網絡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能及時地針對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定期組織辯論,引導大學生積極地思考,并與大學生在網上進行交流和探討,爭做學生在虛擬情境中的導師,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進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在高校校園形成一種健康的、是非明確的網絡環(huán)境[5]。
校園文化環(huán)境對大學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滲透力和熏陶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用現(xiàn)代高新技術的手段來豐富和完善各種文化內容和形式,以增強校園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6]。譬如開展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網上校園文化活動,組織開展網絡知識競賽、網上新聞調查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對網絡的興趣逐漸向文化學習和科技活動方面轉移,營造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新媒體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媒體是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載體,也是新形勢下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人人網、QQ、MSN、E-mail、BBS等新載體的功能,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網絡優(yōu)勢,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導向網絡等新媒體,努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7]。例如浙江師范大學通過對芙蓉峰網站、BBS、團委在線、學子在線的建設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它們現(xiàn)已成為傳播信息、促進師生交流的重要平臺。
[1]劉東健.“新媒體”對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及面臨的問題[J].泰山學院學報,2009(04).
[2]徐振祥.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6).
[3]劉歡,朱德海.網絡新媒體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J].教育研究,2011(02).
[4]羅萬新.淺談如何利用網絡技術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今日南國,2010(01).
[5]王煥成.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探索與路徑選擇[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4).
[6]王婧.“新媒體技術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討會述要[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9(05).
[7]陳國榮.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蘊意研究[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