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生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林業(yè)局,福建 漳浦363200)
臘腸樹是珍奇的觀賞樹種,近年來在漳州地區(qū)被作為綠化苗木進行廣泛培育,本文對臘腸樹的實生苗培育及田間栽培技術(shù)進行了總結(jié),為臘腸樹的培育和管理提供技術(shù)參考。
喬木,高10~15m,胸徑35cm。小枝細。小葉4~8對,寬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8~15(20)cm,先端漸鈍尖,基部楔形,兩面被毛,后脫落。花序長30~50cm,下垂;花黃色,徑約4cm;花梗長3~5cm;雄蕊10枚,3枚具長而彎曲的花絲,超出花瓣,4枚短而直,另3枚不育。果圓柱形,形如臘腸,長30~72cm,徑2~2.5cm,黑褐色,具3縱槽,不裂;種子40至多數(shù),種間有橫隔,卵形,扁平,黃褐色?;ㄆ?~8月;果期9~10月[1]。
原產(chǎn)印度、緬甸、斯里蘭卡。我國廣東、廣西、海南、云南一些城市有栽培[1]。為喜溫樹種,有霜凍害地區(qū)不能生長,生育適溫為23~32℃,能耐最低溫度為-3~-2℃,通常在中國華南一帶生長良好;性喜光,也能耐一定蔭蔽;能耐干旱,亦能耐水濕,但忌積水地;對土壤的適應(yīng)性頗強,喜生長在濕潤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沖積土,以砂質(zhì)壤土為最佳,在干燥瘠薄的土壤上也能生長。
育苗地應(yīng)選擇在地勢平坦,空曠,通風(fēng)良好,光照充足,鄰近水源且排水良好的地方。
儲藏的種子常在春季播種,新鮮的種子可在秋季播種。新鮮種子在正常室溫時用清水浸泡12h即可播種。儲藏的種子用60~80℃的溫水浸泡48h后及時播種。采用10cm×14cm的黑色薄膜袋育苗,基質(zhì)采用80%黃心土與20%火燒土相混合,為預(yù)防苗木發(fā)生病害,基質(zhì)在裝入育苗袋前用生石灰消毒,播種前用5g/L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消毒苗床。點播時,先把基質(zhì)淋透水,再在基質(zhì)中間打一孔,孔略大于種子,深2~3cm,把種子放進孔中,根的方向朝下,覆土2~3cm,播完種子后,用竹片搭拱,上面覆蓋塑料薄膜,以保溫、保濕、防雨水沖刷、保持基質(zhì)和種子的濕潤和防止基質(zhì)干燥板結(jié)。
當種子長出小芽時,把塑料薄膜去掉,換用50%的遮光網(wǎng)覆蓋,這樣有利于通風(fēng)和透光,并注意淋水,以促進小苗的正常生長。當小苗長出1~2對葉子時去掉遮光網(wǎng),讓苗木在自然的光照條件下生長。小苗長出真葉后,根據(jù)苗木生長情況,每周可用5g/L的復(fù)合肥水溶液施肥1次,施肥時間應(yīng)在上午進行,下午再淋水洗苗。當苗木生長到要移苗定植時,即停止施肥。
臘腸樹苗木在春天發(fā)芽前定植成活率比較高,選擇春季育苗的,至第二年春季時,苗木已長高到50cm左右,應(yīng)及時移栽至田間定植。定植地選擇土質(zhì)肥沃、不積水、排灌方便的砂質(zhì)土地,株行距根據(jù)地形和栽培目的而定,一般選擇2m×2m,穴規(guī)格為50cm×40cm×30cm,每穴施腐熟農(nóng)家肥3~5kg或復(fù)合肥0.25kg與表土混合作基肥。定植最好選在陰雨天,苗栽植好,覆土后輕輕往上提,使根系舒展,踏實,填土應(yīng)略高于地面,以防積水,晴天定植時應(yīng)澆足定根水。
定植后每年春秋兩季各松土除草1次,同時各施追肥1次。肥料選擇復(fù)合肥,施肥量為250~350kg/hm2。在雨天來臨之前,將肥料均勻撒在田間,如果選擇在晴天施肥,撒肥后要及時進行田間灌溉。幼樹生長速度較快,樹型不甚整齊,因此當幼樹長高至1m左右,要及時立支撐架。注意修枝整形,以提高觀賞效果,修剪時間選擇在花期過后,春季不宜修剪;一般培育3年的實生苗,即可用于園林綠化。
病害:苗期有時出現(xiàn)斑葉病、灰霉病,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每隔7d噴灑1次,連續(xù)3次。
蟲害:粗鱗蠟螟、蚜蟲、夜蛾類危害嫩葉及頂芽,可用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或20%速滅丁乳油2000~3000倍液噴灑。
園林用途。臘腸樹初夏開花,滿樹金黃,秋日果莢長垂如臘腸,為珍奇觀賞樹,被廣泛地應(yīng)用在園林綠化中。適于在公園、水濱、庭園等處與紅色花木配置種植,也可2~3株成小叢種植,自成一景。
其他用途。邊材闊,心材灰色至磚紅色,堅重,有光澤,供橋梁、支柱、車輛、農(nóng)具等用;樹皮為紅色染料并可提制栲膠;根、樹皮、果肉入藥,為緩瀉劑[1]。
[1]樹木學(xué)編寫委員會.樹木學(xué)(南方本)[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5.
[2]佚名.臘腸苗的田間栽培技術(shù)[EB/OL].[2012-09-13].http://www.zhmmw.net/info/detail/9-29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