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莊
對于員工管理來說,“員工第一”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企業(yè)的共識。而傾聽員工的抱怨,不僅僅是對人的尊重,也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態(tài)度和方式。善于傾聽的管理者,會將抱怨化為一種內心的傾訴。
抱怨并非都是負面的,這同樣是一種溝通方式。這種發(fā)自內心的傾訴比客套的、一般性的交談效果要好得多。但請注意,如果下屬陷入沒完沒了的抱怨,甚至不分對象的抱怨,管理者就需要用一些技巧了。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薜唐是某電信公司的工程師,業(yè)務能力很強。公司提拔他為項目負責人,然而搞技術與做管理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雖然他搞技術很在行,但在一無財權,二無人脈,既要頂住來自上面的業(yè)績壓力,又要管理自視頗高的知識型員工時,薜唐開始抱怨了。向上抱怨員工不服管理是因為自己不掌握財權,向下抱怨公司不給支持導致各部門溝通不暢。而抱怨過后的結果是,無論上級還是下屬,都不但沒有給薜唐更多的支持,反而采取了對其工作能力觀望的態(tài)度。薜唐也意識到:抱怨無異于證明自己無能,就干脆忍而不發(fā),回到家里也不敢向正在孕期的妻子訴苦,最終在一年之后得了抑郁癥。
追求完美的員工、智商高但情商低的員工、過于自負和自卑的員工,是最容易產生抱怨的人群。作為管理者,要特別注意與之“及時溝通”。在團隊中形成及時溝通的文化,會大大減少抱怨的負面影響。管理者應正面告訴員工:遇到任何問題請及時溝通,我會靜心傾聽,為你解困。
每個人都在組織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比較。而一旦發(fā)現自己處于劣勢,人們就會產生不滿情緒乃至抱怨。社會學家的研究表明,人的不滿情緒主要根源于“相對剝奪”感。它不是與某一絕對或永恒的標準相比較的,而是與某一變量相比,因此這種剝奪是相對的。這個變量可以是其他人、其他群體,也可以是自己的過去。有時,即使某一群體本身的處境已有所改善,但如果改善的程度低于其他參照群體的改善程度,也會產生相對剝奪感。
如果無法消除這種負面心理感覺,而是逐漸積累,便很容易外化為不滿、抱怨或違法行為,甚至發(fā)展為群體性事件。
尤其是,當個人或者群體意識到自己不具有某種資源,卻發(fā)現他人或其他群體具有,并且自己期望擁有,同時這種期望是很合理的時候,抱怨自然而生。作為管理者,如果可以找到員工的這個需求點,同時給予滿足,那么抱怨自然會減少很多。
有的管理者認為,多關注抱怨的員工會更有利于團隊健康。事實上,如果將愛抱怨者視做會哭的孩子,那么一定是因為他嘗到了有奶吃的甜頭。聰明的管理者,一定不會只去哄會哭的孩子,而是想方設法讓不哭的孩子有奶吃。
如果你的團隊有抱怨之聲,不要緊張。
首先,承認抱怨不可避免。抱怨有時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沒有實質性的含義。抱怨者通常都是希望可以把事情做好,而在努力想辦法的過程中運用抱怨釋放自我壓力。
其次,了解抱怨的實質是什么。為什么稱之為抱怨,而不是建議?這是因為抱怨通常是看似不重要的事。但事實上,這種情緒的背后反映出來的可能是整個系統的問題。聰明的管理者,會營造公開討論的氛圍,每隔一段時間,便組織一個頭腦風暴式的建議會。公開討論,會讓人更理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釋放情緒垃圾。
第三,讓抱怨者拿出方案。抱怨者通常是“不負責任”的,他們只負責提出問題、搞亂氣氛,卻永遠給不出答案。此時,管理者要告訴員工,如果你有好的改進方案,那么盡可以抱怨。否則,請想好了再說。
第四,以團隊目標為重。如果你聽到了抱怨,也無須過于擔心,考量一下它是否能成為影響團隊目標的干擾因素。如果是,就積極解決它;反之,則可以不去理會。不要太擔心你團隊成員的判斷力,成熟的職場人不會輕易被別人的情緒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