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朝陽
兩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十分推崇詩教,創(chuàng)立了詩教的內容和方法,還對詩教作了許多精辟的論述。之后漢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等人都熱衷于詩教。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十分重視詩教。
1995年3月,趙樸初等9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在全國政協會議上發(fā)出“建立幼年古典學?!钡木o急呼吁,這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從此,各種形式的“經典誦讀”活動在各地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小學階段的孩子心靈最純粹、吸納能力最強,在這一階段把最優(yōu)美的語文文字的精華誦讀得滾瓜爛熟,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這種學習可以讓孩子終生受益。通過對經典古詩文和經典美文的反復誦讀,可以養(yǎng)成一個人良好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可以為寫作積累用之不竭的語言材料,厚積薄發(f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兒時的積累慢慢轉化成為伴隨終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識字教學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小學階段。兒童的語文知識以及其他一切知識的學習,都是以識字為前提和基礎的。而識字的本質之一,就是學習并掌握一種閱讀工具,以便學習者能夠領會、理解各種書面材料的意義,具備涉獵各種知識的能力?,F在,我國小學的識字教學是先學6周的拼音,再隨文識字。但是大家知道,古人識字是不用拼音的,但比現代人更擅長作詩賦辭。這是為什么呢?在我國,識字教學的研究和實踐由來已久,從傳統(tǒng)的蒙童識字到現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傳統(tǒng)啟蒙教育給我們留下了一大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古人僅用一年左右時間,通過熟背《弟子規(guī)》《三字經》和《千字文》,能識2000多漢字,基本過了漢字關,而現在小學6年才能識字2540個。我們現代人6年的識字量,古人只需一年即可掌握。
教學中,筆者發(fā)現,學生們通過“經典誦讀”,可以掌握大量生字,這是因為經典主要有幾個特點:一是生字集中出現;二是字與字連在一起,組成有意義的詞、短語或句子,也就是把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呈現;三是以韻文形式編輯,文句整齊、押韻、節(jié)論文奏分明,讀起來朗朗上口。這種把生字集中起來傳授,同時把識字與閱讀融合在一起的方法,明顯有助于學生識字效率的提高和書面語學習的全面開展。
筆者是五年級的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大部分學生每篇課文讀一到三遍就會背了,練習或考試中的閱讀理解和小作文,都能出色地完成。筆者想這與學生一直堅持的每天20分鐘的“經典誦讀”是分不開的?!敖浀湔b讀”之所以有這么大的功效,與兒童的生理發(fā)展特征分不開。生理學研究表明,13歲之前是記憶力發(fā)展的時期,錯過了這一時期,學習同樣的內容要多花6~7倍的功夫。所以有人稱之為最經濟的方法——就是要在13歲之前(小學階段)用最好的方法(誦讀)讀最好的書(經典)。
通過小學語文課外活動,可以使小學生發(fā)揮特長,培養(yǎng)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愛好和能力。各種經典著作作品內容豐富、體裁多樣,為各個學段的兒童開展課外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材料,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以濃郁的情趣感知優(yōu)美的韻律。教師如果具備良好的朗讀技能,就能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思、讀中議、讀中練、讀中悟、讀中品,帶領學生共同感受純真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同時應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如挑選優(yōu)美的唐詩,學生在誦讀的時候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
作文是發(fā)展學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徑,審視目前的語文教學,中小學生普遍懼怕作文,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課外缺乏閱讀,學生閱讀多了,自然有一種要表達的沖動。喜歡兒童文學的小學生往往擅長講故事,而且繪聲繪色,形象生動,同樣,他們也往往擅長寫作文,而且內容比較充實,語言比較通順生動,這就是兒童文學對作文的潛移默化的作用。若在文章中能增加一些名句名詩,更能為文章加入亮點,經典著作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寫作風格,把思想拔高一個層面,讓自己的文章在眾多的作文中脫穎而出。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說作文是讀出來的,是練出來的,而小學年齡段的兒童,理性思維較弱,偏于感性思維,誦讀經典著作,恰好能夠鍛煉這方面的思維能力,也為他們的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
在新課改背景下,在課程標準的理念下,隨著經典著作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地位的不斷提升,我們要讓經典傳統(tǒng)文學與小學語文課程有效地溝通、整合,加強對學生課堂內外閱讀的指導,擴大學校與家庭社會的合作,最大程度地開發(fā)古典文學的優(yōu)勢資源,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