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小宇 鞏娟娟 齊素華
腦出血(ICH)是一種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疾病。在我國ICH的發(fā)病率為(120~180)/10萬,每年新生病例約130萬,死亡100萬,其中一半是在2 d內死亡[1],而病情的惡化往往與ICH隨后繼發(fā)的腦水腫有關。Wagner等[2]認為早期將血腫清除可減輕ICH血腫周圍腦水腫及血腦屏障的破壞;Cherubini等[3]認為氧自由基的產生與腦水腫形成有關。國內外有關丁苯酞注射液神經保護作用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急性腦缺血模型,有關丁苯酞注射液作用于腦出血模型的實驗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通過丁苯酞對大鼠腦出血含水量及氧自由基影響,探討其對腦出血的治療作用。
1.1 試劑與動物模型的制備
1.1.1 主要器材與試劑 動物立體定位儀(江灣二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試劑(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丁苯酞(石藥集團恩比普藥業(yè)有限公司提供)。
1.1.2 動物與分組 取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72只,體重250~300 g,由徐州醫(yī)學院動物中心提供,隨機分成對照組、假手術組、腦出血組、腦出血+丁苯酞組,每組18只,其中每組6只用于腦組織含水量測定,6只用于SOD測定,6只用于MDA測定。
1.1.3 動物模型制作 參照Rynkowski等[4]報道的方法制作動物模型,大鼠經10%水合氯醛溶液(350 mg/kg)腹腔麻醉后,固定于立體定位儀上。選擇注射點為右側尾殼核(前囟前0.2 mm,中線右旁開 3.0 mm,進針深度 5.8 mm,即尾殼核位置)。腦出血組取大鼠尾血50 μL,用微量進樣器立即注入右側尾殼核,以10 μL/min的速度勻速注射,留針10 min后緩慢移出針頭。對照組在相同位點注入50 μL生理鹽水。假手術組在相同位點只進針而不注血,留針5 min后拔除。丁苯酞治療組于腦出血模型成功后半小時(25 mg/kg)腹腔注射一次,一天2次,注射3 d,動物都于72 h后處死,分別進行檢測,研究顯示大鼠腦出血后72 h腦含水量及氧自由基變化最明顯[5]。
1.2 實驗方法
1.2.1 腦組織含水量測定 將大鼠在模型制作成功后72 h再次麻醉,立即斷頭取出腦組織,應用干一濕重法,迅速分離出血腫周圍腦組織,并立即稱濕重。然后將組織塊放入電熱烘箱中1000℃烘烤24 h,再稱干重。按下列公式計算:腦組織含水量(%)=(濕重-干重)/濕重×100%。
1.2.2 SOD及MDA測定 將大鼠在模型制作成功后72 h再次麻醉,立即斷頭取出腦組織,分析天平稱重,按1∶9(W/V)加入生理鹽水,玻璃勻漿器勻漿,2000 r/min,離心12 min,取上清液。分別采用黃嘌呤氧化法和硫代巴比妥酸顯色法測定,嚴格按試劑盒操作程序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各組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配對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腦組織含水量測定 假手術組和對照組腦血腫周圍組織含水量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腦出血組血腫周圍組織含水量顯著增加,明顯高于假手術組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丁苯酞治療組血腫周圍組織含水量較腦出血組有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腦出血和丁苯酞治療后腦組織血腫周圍腦含水量的變化(±s)
表1 腦出血和丁苯酞治療后腦組織血腫周圍腦含水量的變化(±s)
注:與腦出血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腦含水量(%)假手術組 6 72.37±0.93a對照組 6 72.83±1.07a腦出血組 6 81.73±0.73丁苯酞治療組 6 74.23±0.57a
2.2 SOD及MDA測定 假手術組和對照組SOD、MDA測定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腦出血組MDA顯著增加,SOD顯著降低,和假手術組、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丁苯酞治療組較腦出血組MDA值明顯降低(P<0.05),SOD值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腦出血和丁苯酞治療后腦組織血腫周圍MDA、SOD的變化(±s)
表2 腦出血和丁苯酞治療后腦組織血腫周圍MDA、SOD的變化(±s)
注:與腦出血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MDA(nmol/mg·prot) SOD(U/mg·prot)假手術組 6 8.87±1.89 47.26±2.12對照組 6 9.03±1.77 46.73±2.03腦出血組 6 27.21±2.12 26.83±1.91丁苯酞治療組 6 15.43±2.04 39.16±1.88
急性腦出血中,腦損傷、腦水腫形成不僅由于血腫的占位效應和對周圍腦組織的直接破壞[6],血腫內炎性細胞活化、化學物質對周圍腦組織繼發(fā)性損害也非常重要,其中氧自由基機制是其中的重要原因[7-8]。自由基大量產生后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內不飽和脂肪酸,引起脂質過氧化,使膜通透性增加,膜功能喪失,線粒體功能障礙,溶酶體破裂,細胞溶解和組織水腫,大量微血管內皮細胞壞死,通透性增加,腦水腫形成[9-10]等一系列損害。丁苯酞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已經得到公認,有研究顯示[11],可能與以下機制有關,保護缺血腦組織和改善腦能量代謝,抑制自由基損傷,抑制炎癥損傷,抑制Ca2+超載,抑制細胞凋亡等。但是丁苯酞在腦出血中的應用很少,本實驗研究表明,丁苯酞可以顯著改善腦出血血腫周圍的腦含水量及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從而起到保護作用,但是丁苯酞有抗血小板作用[12],它應用到腦出血中的安全性如何,時間點、劑量的選擇等一些列問題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程保和.腦血管疾病的預防[A]//韓仲巖.實用腦血管疾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424.
[2]Wagner KR,Xi G,Hua Y,et al.Ultra-early clot aspirat ion after lysis with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a pig intracerebral model.Edema reduction and blood barrier protection[J].J Neurosurg,1999,90(3):491.
[3]Cherubini A,Polidori MC,Brebnocchi M,et al.Antioxidant profile and early out come in stroke patients[J].Stroke,2000,31(10):2295.
[4]Rynkowski MA,Kim GH,Komotar RJ,et a 1.A mouse model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using autologous blood infusion[J].Nat Protoc,2008,3(1):122-128.
[5]夏鷹,陳街城,季耀東,等.腦出血血腫周圍腦組織的糖代謝、氧自由基及血腦屏障的變化與腦水腫的關系[J].上海復旦大學學報,2002,29(2):119-121.
[6]楊生龍.高血壓腦出血急診搶救150例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7(36):98-99.
[7]Hallevy C,Ifergane G,Kordysh E,et al.Spontaneous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riteria for short-term functional outcome prediction[J].Neuro,2002,249(12):1704-1709.
[8]涂悅,孫洪濤,馬鐵柱,等.依達拉奉治療急性重型顱腦創(chuàng)傷的臨床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7,24(3):337-339.
[9]Gey KF,Stahelin HB,Eichholzer M.Poor plasm a status of carotene and disease and storke basel propective study[J].Clin Invesl,1993,71(1):3.
[10]Wolvetang EJ,Johnson KL,Krauer K,et al.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chain inhibitors induce apoptosis[J].FEBS Lett,1994,339(1/2):40-44.
[11]鄭獻召,張三軍,石頭莉,等.丁苯酞治療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作用機制的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23):59-61.
[12]徐皓亮,馮亦璞.丁基苯酞對大鼠血栓形成及血小板功能的影響[J].藥學學報,2001,36(5):329-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