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冰心,宋曉燕,劉寶林*
(上海理工大學低溫生物與食品冷凍研究所,上海 200093)
豆腐是聞名中外的一種美食,傳統(tǒng)的豆腐生產(chǎn)工藝簡單,營養(yǎng)豐富,含有鈣、鐵、磷、鎂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糖類、植物油和豐富的優(yōu)質(zhì)蛋白,具有獨特的口感風味,易于消化吸收,因此有“植物肉”之美稱[1]。雖然新鮮豆腐為人們所喜愛,但因其不易保存、強度較低、 易碎易爛且保水性差,不宜久置,在常溫條件下存放不到1d就會變色、變質(zhì),食用品質(zhì)和價值也隨之降低。因此,探究貯藏技術,延長豆腐的保鮮期,具有重要意義。
通常,市場上的豆腐都是根據(jù)消費者個人需求,從剛生產(chǎn)的塊中切出一部分出售。然而隨著城市人群生活方式的改變,涮鍋烹飪用速凍豆腐等大批量的豆腐小切塊越來越多的出現(xiàn)在超市貨架上。與同質(zhì)量的整塊豆腐相比,切塊豆腐暴露在空氣中的面積更大,更容易變質(zhì)。其中,溫度是影響其變質(zhì)速率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將其溫度快速降低至關重要。
真空冷卻是一種快速冷卻技術[2],它依靠食品自身少量水分蒸發(fā)帶走熱量,特點是食品降溫快速、均勻且對食品的污染小,可以提高產(chǎn)品質(zhì)量,延長保存期[3-4]。目前,真空冷卻技術已經(jīng)較廣泛地應用于果蔬、鮮花、熟食制品和肉制品等[5-8]。但不同種類的食品,所采用的真空冷卻技術參數(shù)是不同的[9-11]。本實驗研究了真空冷卻技術中的重要參數(shù)之一,預冷終溫對豆腐物理及生化指標的影響,期望對豆腐的快速降溫及貯藏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豆腐 市購,挑選色澤均勻、無任何損壞的豆腐,簡易包裝后5min內(nèi)送至實驗室。
硫酸銅(CuSO4·5H2O)、硫酸鉀(K2SO4)、硫酸(H2SO4密度為1.84g/L)、氫氧化鈉(NaOH)、對硝基苯酚(C6H5NO3)、無水乙酸鈉(CH3COONa)、乙酸(CH3COOH)、37%甲醛(HCHO)、乙酰丙酮(C5H8O2)、氫氧化鈉、乙酸鈉(CH3COONa·3H2O) 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VCE-15型真空預冷機(參數(shù)及自動運行模式參照文獻[12]) 上海錦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TEXT500質(zhì)構(gòu)儀 日本島津公司;FA2004B精密電子天平 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PHS-3TC數(shù)顯pH計 上海天達儀器有限公司;WB-2000IXA全自動測色色差儀 北京新恒能分析儀器有限公司;BCD-189S冰箱 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TDL-50B臺式低速離心機 湖南星科科學儀器有限公司;HN-01凱氏定氮儀 上海勇規(guī)分析儀器有限公司。
1.3.1 材料準備
1)將豆腐切成邊長為4.5cm的正方體若干塊,平均分成A、B、C三組;2)對所有豆腐切塊分別稱質(zhì)量,并記錄。
1.3.2 真空冷卻及貯藏步驟
1)將A組放在真空室托盤上,把3根熱電偶的測溫端分別插入任意3個樣品的中心部位;2)設置真空預冷終溫為4℃,終壓500Pa,開啟“自動預冷程序”,當樣品中心溫度達到指定溫度時,點擊“緊急停機”,此組實驗結(jié)束;3)按照步驟1)和2)將B、C兩組樣品在500Pa的終壓下分別預冷到6、8℃,并對所有預冷過的豆腐切塊再次稱質(zhì)量;4)從每組樣品中隨機抽出3~5塊,分別測量其蛋白質(zhì)、持水性、pH值、硬度及色差,并求出平均值作為貯藏前的各項指標參照值;5)剩余的樣品用保鮮膜封裝后放入4℃冰箱冷藏;6)每隔24h,從各組中分別取出若干塊進行為期1周的指標檢測。
1.3.3 檢測方法
1.3.3.1 質(zhì)量損失率
按GB 5009.3—2003《食品中水分的測定》規(guī)定的步驟測定。
1.3.3.2 蛋白質(zhì)
本實驗測定的蛋白質(zhì)是含氮的有機化合物,按GB 5009.5—2010《食品中蛋白質(zhì)的測定》規(guī)定的凱氏定氮法測定。
1.3.3.3 持水性
稱取10g樣品置于離心管中,設置離心機轉(zhuǎn)速為4000r/min,離心30min后,測量失水率,失水率越大,持水性越差。失水率用下式計算:
式中:A1為樣品處理前的質(zhì)量/g;A2為樣品處理后的質(zhì)量/g。
1.3.3.4 pH值
采用數(shù)顯pH計測定。
1.3.3.5 硬度
采用質(zhì)構(gòu)分析儀對樣品進行硬度測定:將樣品置于平臺上,利用HDP穿刺探頭,進行穿刺實驗,測得穿刺力。參數(shù)設置:檢測速度20mm/s;樣品高度為4.5cm;樣品面積為20.25cm2。
1.3.3.6 色澤
利用全自動測色色差儀測定。用標準陶瓷板(x= 81.75,y=86.31,z=91.27)作為工作標準,選擇L*a*b*系統(tǒng),記錄數(shù)據(jù)樣品的L*、a*、b*值。產(chǎn)品色差用下式計算:
不同預冷終溫(4、6、8℃)條件下,每組有6個樣品用于重復測定。以95%(P=0.05)為置信水平對預冷速率和質(zhì)量損失率做顯著性差異檢驗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為重復測試的平均值。
圖 1 不同終溫對降溫速率的影響Fig.1 Effect of different final temperature on cooling rate
由圖1可知,當終溫分別設定為4、6、8℃時,豆腐在壓力500Pa條件中心溫度從18.71℃達到設定溫度時的平均降溫速率分別為1.24、1.7、1.95℃/min,是使用風冷時的降溫速率的1.65~2.60倍[13];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三組樣品的降溫速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可見,不同終溫(4、6、8℃)對豆腐降溫速率的影響不大。
圖 2 不同終溫豆腐的質(zhì)量損失率Fig.2 Effect of different final cooling temperature
由圖2可以看出:不同終溫(4、6、8℃)對應的質(zhì)量損失率分別為2.32%、1.93%、1.71%,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梢?,不同終溫(4、6、8℃)對豆腐質(zhì)量損失率的影響不大。
圖 3 不同終溫冷卻后失水率隨貯藏時間的變化Fig.3 Change in water-holding capacity of tofu with storage time
由圖3可知:將終溫設置為4℃時,樣品微生物作用最小,蛋白質(zhì)分解及脂肪酸敗作用較弱,失水率的浮動比其他兩組都小,更為穩(wěn)定。此外,各組樣品離心后的持水性均出現(xiàn)了波動現(xiàn)象,這主要是因為豆腐在變質(zhì)過程中會發(fā)生糖酸轉(zhuǎn)化,生成的可溶性物質(zhì)含量也隨之不斷變化。
圖 4 不同終溫冷卻后蛋白質(zhì)含量隨貯藏時間的變化Fig.4 Changes in protein with storage time
由圖4可知,3組樣品的蛋白質(zhì)含量均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減少,第7天開始低于豆腐行業(yè)標準8g/100g的含量,其中,B組(6℃)和C組(8℃)樣品的蛋白質(zhì)含量都比A組低。因此,將預冷終溫設置在4℃時蛋白質(zhì)在6d之內(nèi)的含量最高。
由圖5可知:3組樣品的pH值總體呈降低趨勢,第7天時降幅分別為0.07、0.10、0.08,終溫為4℃時降幅最小,樣品的pH值最為穩(wěn)定。
此外,3組樣品的pH值在第3、5天時出現(xiàn)略微上升,這是因為微生物分解蛋白質(zhì)時,代謝作用所產(chǎn)生的氨會促使pH值上升;其次,持水性的波動會引起樣品有機酸的濃度的相對變化,致使pH值產(chǎn)生上升又下降的趨勢。
圖 5 不同終溫冷卻后pH值隨貯藏時間的變化Fig.5 Changes in pH with storage time
圖 6 不同終溫冷卻后硬度隨貯藏時間的變化Fig.6 Changes in hardness with storage time
由圖6可知:3組樣品的初始硬度值分別為4.175、3.825 、3.550N,這是因為預冷終溫越低,豆腐的質(zhì)量損失率越大,硬度也隨之增大。雖然豆腐的硬度總體上處于下降趨勢,但會在第3天后略有回升,原因有兩個:一是豆腐失水后剩余的蛋白質(zhì)、脂肪及其他們的分解物等濃度相對升高,造成探針穿刺時的黏度增大;二是豆腐水分含量降低,其內(nèi)部的孔隙變小,單位體積內(nèi)的豆腐的密度增大,增大了探針穿刺的摩擦阻力。此外,A組(4℃)樣品的硬度比B組(6℃)和C組(8℃)的都大,這是因為在較低溫度下預冷過的豆腐的持水性及其可溶物質(zhì)的含量較大。所以,將終溫設置在4℃有利于減緩豆腐的硬度變化。
圖 7 不同終溫冷卻后色澤隨貯藏時間的變化Fig.7 Changes in color and luster with storage time
由圖7可知,豆腐的色澤與其可溶性糖及有機酸的濃度有一定聯(lián)系,濃度越大顏色改變就越大,而終溫越高可溶性糖與有機酸的濃度降低越快。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豆腐內(nèi)外色差均在第6天后突然回升,這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加速豆腐的腐敗,豆腐外表面開始出現(xiàn)黏稠物質(zhì)。此外,豆腐外表面的色差值均比內(nèi)表面的低。這是因為真空預冷時豆腐表面蒸發(fā)水分多,貯藏時又與空氣接觸,加速了氧化。此外,對于內(nèi)部色差來說,終溫設置為4℃時最佳,更接近原始色差值89.82。
3.1 真空預冷適合豆腐的快速冷卻,將其從19℃降到4℃僅需5.5~11.92min,而且質(zhì)量損失率不高,均在1.71%~2.32%之間。
3.2 綜合比較可知,5d之內(nèi),在4℃終溫下預冷過的豆腐品質(zhì)開始下降,持水性呈現(xiàn)降低趨勢,第6天時樣品表面出現(xiàn)大量黏稠物質(zhì),色澤變黃且?guī)в芯c,略有酸敗味,持水性和蛋白質(zhì)含量明顯降低。由此得出,豆腐真空預冷后的貯藏期不宜超過5d。
3.3 各組豆腐切塊在儲藏期間的理化指標在4℃終溫時,蛋白質(zhì)含量最高、pH值和硬度變化趨勢較為穩(wěn)定,盡管質(zhì)量損失率和持水性較其他兩組而言不突出,但是適當?shù)乃至魇p緩了微生物的腐敗作用,延長了豆腐的保質(zhì)期。
[1] 徐渡新, 鄭文年, 徐洪. 實驗探究豆腐的主要成分與性質(zhì)[J]. 阜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0, 27(3): 88-90.
[2] SUN Dawen, LI Junwang.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cooked meat using different cooling metho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0, 23(7): 508-516.
[3] MCDONALD K, SUN Dawen, KENN, T.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cooked beef products cooled by vacuum cooling and by conventional cooling[J]. Lebensm Wissu Technol, 2000, 33(1): 21-29.
[4] BEILEY G C. Vacuum cooling of vegetables and flowers[J]. 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 2004, 46(4): 52-53.
[5] BROSNAN T, SUN Dawen. Precooling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for horticultural products: a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1, 24(2): 154-170.
[6] 馬志英. 真空冷卻技術在熟肉制品工業(yè)化生產(chǎn)中的應用研究[J]. 食品科學, 2003, 24(10): 110-113.
[7] 金聽祥, 朱鴻梅, 肖尤明. 熟肉真空冷卻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J]. 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 2004, 20(6): 142-145.
[8] 王璐, 李保國, 董慶利. 不同真空預冷處理條件對雞毛菜品質(zhì)的影響[J]. 制冷學報, 2011, 32(2): 35-38.
[9] 宋曉燕, 劉寶林, 閆靜文. 真空預冷過程中真空泵的延遲開啟現(xiàn)象研究[J]. 制冷學報,2011, 32(2):45-49.
[10] 劉洋, 李硯泉, 申江. 結(jié)球白菜干耗的真空預冷實驗研究,制冷學報, 2007, 28(1): 18-21.
[11] 陳兒同, 王艷, 徐彬凱. 真空冷卻中失水率問題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 2009, 31(1): 95-98.
[12] 閆靜文, 王雪芹, 劉寶林, 等. 基于S7-300PLC果蔬真空預冷機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J].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10, 31(3): 320-324.
[13] 董梅, 李保國, 應月. 熟食豆制品的真空冷卻工藝研究[J]. 食品科學, 2009, 22(30):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