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原章, 鄧麗君, 王俊暉
(1. 廣東省地震局, 廣東 廣州 510070; 2. 中國地震局地震監(jiān)測與減災(zāi)技術(shù)重點實驗室, 廣東 廣州510070; 3. 廣東省地震預(yù)警與重大工程安全診斷重點實驗室(籌), 廣東 廣州 5100702;4.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 香港)
2005~2009年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進行“香港活動斷層與滑坡的研究”, 歷時3年半。 研究小組的地質(zhì)學(xué)者有丁原章、 Dr. Rod Sewell、 李進華、 鄧麗君和王俊暉等。 工作期間以河瀝背、 黃竹洋、 南山和貝澳等為重點(圖1), 對香港地區(qū)活動斷層與滑坡開展現(xiàn)場勘察和研究。 本文的實際資料屬于該研究小組的集體勞動成果, 文中的分析認識和討論則為著者的意見。
河瀝背西北向斷層研究工作區(qū)位于香港沙田火炭西北大約2 km[1]。 在河瀝背村以北斷層分成兩條近于相互平行的斷裂, 并且使其兩側(cè)的基巖(主要為侏羅紀火山巖)形成左旋水平錯動。 在兩條斷裂之間形成梭型斷塊, 其最大寬度40 m(圖2)。 河瀝背西北向斷層的分布恰位于現(xiàn)代的河谷內(nèi), 而且兩者的走向基本一致, 兩條斷裂之間為梭型的臺地凸起。
目前工作區(qū)發(fā)育密茂的灌木, 基巖和土層都被植被覆蓋。 為了探明斷裂與第四紀地層是否存在切割關(guān)系, 開展了鉆探(編號D1-D5)、 槽探(T1)和淺井(T2-T5)(圖3)。 對山地工程的結(jié)果進行年齡測定和綜合分析得到圖4 的綜合剖面圖。
圖1 研究工作區(qū)的位置圖, 地質(zhì)底圖據(jù)香港地質(zhì)圖[2]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s shown on a Hong Kong geological map [2]
圖2 河瀝背地區(qū)地質(zhì)簡圖[3]Fig.2 Geological map of the Ho Lek Pui area [3]
圖3 山地工程分布圖[3]Fig.3 Distribution map of ground investigation works[3]
圖4 河瀝背西北向斷層的綜合剖面圖[3]Fig.4 Inteqrated profiles of the NW-trending fault in the Ho Lek Pui area[3]
河瀝背村附近的河谷和臺地的地面上都覆蓋著表土(厚度小于0.25 m)和全新統(tǒng)粉嶺組(厚度變化不大, 通常都小于1.5 m)。 前者為腐植質(zhì)土和砂質(zhì)粘土組成, 河谷區(qū)還夾有卵石和漂礫, 后者由橘黃色-紅褐色砂質(zhì)、 黏土質(zhì)粉砂組成, 夾多層厚度僅數(shù)厘米的細砂層和粘土層, 粉嶺組的中上部層理清晰, 分選良好, 屬沖積物成分, 下部分選較差, 夾有較多礫石, 洪積物所占的分量稍大。 粉嶺組上部碳14年齡(14C)為232±30~452±31年。 中、 下部的光釋光年齡(OSL)分別為6.25±1.4 ~9.68±2.58 ka, 所以屬于全新世產(chǎn)物, 相當粉嶺組。本文碳14(14C)年齡的測定由新西蘭Waikato 大學(xué)放射性年齡實驗室進行, 光釋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年齡的測定由新西蘭Victoria 大學(xué)釋光年齡實驗室進行, 宇宙射線同位素(Cosmogenic Nuclear Isotopes, CN)樣本的采集和年齡鑒定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xué)進行。
在夾于河谷之間的平面梭型的臺地凸起區(qū), 粉嶺組不整合地覆蓋在侏羅紀火山巖組成的基巖風化殼之上(圖5)。 在河谷區(qū), 粉嶺組則平行不整合地覆蓋在上更新統(tǒng)赤鱲角組之上, 其間有清晰的, 呈和緩波浪狀起伏的沉積間斷面, 再向下, 上更新統(tǒng)地層不整合地覆蓋在基巖風化殼上。 上更新統(tǒng)赤鱲角組上部為紅褐色、 黃褐色花斑狀粉砂質(zhì)粘土, 下部為粗砂夾大量礫石和漂礫, 底部為一層厚度超過0.5 m 的礫石層。 上部以沖積物為主, 底部為洪積物, 全部厚度約1.6~2 m 左右。 赤鱲角組的光釋光年齡(OSL)為20.4±5.2 ka 至21.0±8.9 ka。 頂部層位有1個樣本為71.6±19.2 ka, 取樣或測定年齡可能存在偏差, 不過赤鱲角組屬晚更新世無疑。
圖5 河瀝背地區(qū)T3 淺井地質(zhì)素描展開圖——顯示第四紀沉積物與基巖之間的不整合面[3]Fig.5 Geological skecht of T3 in the Ho Lek Pui area- showi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and bedrock[3]
上更新統(tǒng)赤鱲角組的分布僅局限于河谷區(qū), 即西北向斷層的下降盤, 相反在臺地凸起區(qū), 即西北向斷層的上升盤, 缺失赤鱲角組。 這組地層的不均勻分布表明, 在晚更新世時期臺地凸起區(qū)與河谷區(qū)之間存在相對差異升降活動, 換言之, 沿臺地凸起區(qū)兩側(cè)的西北向斷層有新活動。 河瀝背地區(qū)的地貌也顯示西北向斷層存在新活動, 臺地凸起區(qū)兩側(cè)存在連續(xù)分布的地形陡坎不僅只見于西北向斷層上升盤的邊緣, 而且其延展與兩條西北向斷層完全吻合[3]。
西北向斷層兩側(cè)全新世地層的巖性和厚度完全相同, 而且在探槽(T1)和淺井(T2-T5)中都沒有發(fā)現(xiàn)晚更新世及全新世地層遭斷層錯動的現(xiàn)象, 表明斷層的新活動已經(jīng)停止。 河瀝背西北向斷層最新活動于晚更新世時期發(fā)生, 全新世時期已經(jīng)停止。 故此, 目前保存的地貌(如河谷和地形陡坎)應(yīng)該是晚更新世時期形成的。
河瀝背地區(qū)西北向斷層原本是水平方向的左旋走滑錯動, 而晚更新世活動推測主要為垂直方向的傾滑錯動。 這條斷層的上升盤普遍存在2~3 m 高的陡坎, 相對抬升至少2~3 m;下降盤下降2 m(赤鱲角組的最大厚度2m 左右)。 兩盤相對升降差異幅度大約4~5 m 。 按60 000年粗略地估計, 在晚更新世西北向斷層的平均活動速率大約略小于10 mm/100年左右。 河瀝背地區(qū)西北向斷層是晚更新世活動斷層, 其活動等級為中等或弱接近中等(按照日本學(xué)者松田時彥[4]和日本活斷層研究會[5]的分類) 。
河瀝背地區(qū)地面上的滾石不僅數(shù)量多, 分布廣, 而且個體巨大, 最長超過6 m(照片1和2)。 河瀝背滾石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向斷層新活動段兩側(cè)的山坡上、 河谷內(nèi)以及兩條河谷之間的梭型臺地凸起區(qū)(圖6)。 這些巨型滾石均為侏羅紀火山巖, 它們的表面平整, 棱角新鮮清晰, 顯然它們沒有經(jīng)歷長距離的搬運, 屬于附近山體的巖崩產(chǎn)物。
照片1 河瀝背地區(qū)的滾石環(huán)境(照片據(jù)R. Sewell)
照片2 河瀝背地區(qū)的滾石最大尺寸(照片據(jù)R. Sewell)
圖6 河瀝背大滾石和黃竹洋滑坡的分布位置Fig.6 Location of the mega boulders in the Ho Lek Pui area and landslides in the Wong Chuk Yeung area
在幾十平方公里范圍之內(nèi), 發(fā)生密集的巨型滾石紛紛墜落, 其體積由幾立方米至十幾立方米, 這種重力地質(zhì)作用不是出現(xiàn)在高山峽谷的川滇地區(qū)[6], 而是分布在低山丘陵的香港地區(qū); 雖然香港地區(qū)存在石壁陡崖, 但它們的規(guī)模通常都不大, 本區(qū)主要山頂?shù)母叱潭荚谌倜滓韵拢?除個別地點以外, 總體坡度不陡, 所以河瀝背滾石具有特殊的地質(zhì)意義。 更值得指出的是, 這些巨型滾石的巖石既不是易于形成喀斯特的石灰?guī)r, 也不是節(jié)理或劈理發(fā)育的巖石, 而是塊狀的致密的火山巖。 故此認為, 滾石分布地區(qū)附近的山頂一定發(fā)生過嚴重的巖崩事件。
河瀝背地區(qū)的巨型滾石群位于晚更新世時期有過最新活動的河瀝背西北向斷層附近,而且滾石群與晚更新世形成的黃竹洋滑坡以及晚更新世石壁(見下節(jié))緊密相鄰(圖6), 它們應(yīng)該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
形成這種規(guī)模巖崩事件的原因不可能是偶然的巖石墜落, 也不是單純強降雨所能夠造成, 其成因很可能與強烈的地面運動有關(guān)。 巨大滾石分布于兩條河谷之間的梭型的臺地凸起區(qū)表明, 重大的巖崩事件發(fā)生在河谷和梭型的臺地凸起等地形形成同時或者以前, 所以造成巖崩事件的地面運動應(yīng)該發(fā)生在晚更新世時期, 大致和西北向斷層的最新活動時代相同, 并且存在成因聯(lián)系。
黃竹洋滑坡群分布在河瀝背西北向斷層的西側(cè)約1.4 km(圖6), 這個滑坡群包括多次滑坡事件, 分成西區(qū)和東區(qū)[7]。 黃竹洋滑坡的源頭, 西區(qū)有7個滑槽, 東區(qū)有10個滑槽。西區(qū)滑坡的中、 下部分則轉(zhuǎn)為泥石流。
西區(qū)滑坡有7個滑槽, 崩積物逐步匯合, 然后順著狹窄的河谷向下移動, 形成寬15~50 m, 長700 多米由巖屑和礫石組成的帶狀泥石流堆積體。 進入到開闊的河谷以后, 泥石流堆積體的末端形成扇形體。 其前緣最大寬度為350 m, 長200 m, 厚10~17 m。 在扇形體的外側(cè), 有一條走向近東西方向的河流。 受滑坡堆積物的阻擋, 河道呈向南凸出的弧形?;碌淖罡弑浪c的高程為520 m, 崩塌頂端接近山頂。 滑坡堆積物的尾端在黃竹洋村附近(高程210 m), 自山頂?shù)胶庸鹊祝?崩積物和洪積物向下游滑移約900 m, 落差310 m。
為了判斷第四紀沉積物的形成年齡, 在黃竹洋西區(qū)泥石流前端進行了3個鉆孔, 并在漂礫間的粉砂土中, 取得10個年齡樣本, 進行光釋光年齡測定(圖7)。 除去底層有一個年齡異常大和另一個偏小的年齡資料, 其余8個年齡數(shù)據(jù)用于計算沉積物的平均年齡。 相關(guān)性分析認為, 這8個樣本屬于相同事件的產(chǎn)物, 其平均光釋光年齡(OSL)為49.2±3.9 ka,即泥石流的年齡應(yīng)該為距今5 萬年左右。 在堆積物前端取得一個比平均年齡稍老的樣本(60.1±9.5 ka), 這個數(shù)據(jù)顯示, 該樣本可能屬于比泥石流稍早的堆積物, 但亦可能是由于計算沉積物的年齡時不能夠完全歸零而導(dǎo)致異常大的年齡結(jié)果, 因此在計算泥石流沉積物平均年齡時沒有考慮這個數(shù)據(jù)。 故此推斷, 黃竹洋西區(qū)的滑坡和泥石流是一次重力地質(zhì)作用的產(chǎn)物, 發(fā)生年代大約為5 萬年左右, 即晚更新世后期。
黃竹洋東區(qū)的滑坡有10個滑槽, 滑槽上端緊鄰基巖石壁, 崩積物向山坡下滑動, 并匯合或重迭。 東區(qū)的滑坡體由多次事件重迭而成。 為此采用宇宙射線同位素(CN)法測定基巖陡壁的裂開年齡和大滾石的形成年齡, 其結(jié)果是: 有1個石壁樣本形成于晚更新世前期(79.2±5.3 ka), 其他大部分石壁的年齡為晚更新世后期(10.3±0.8~25.2±1.6 ka); 滑坡體的滾石年齡除有1個為115.9±7.6 ka, 其他也均為晚更新世后期(10.7±1.2 ka 至31.8±2.7 ka)。所以黃竹洋東區(qū)基巖陡壁的裂開年齡和大滾石的形成年齡都主要為晚更新世后期。
黃竹洋滑坡的研究表明, 晚更新世后期本區(qū)滑坡事件頻繁發(fā)生, 經(jīng)歷約5 萬、 3 萬和1萬多年等多次滑坡事件, 而且有原地重復(fù)的情況。 河瀝背地區(qū)的西北向活動斷層和大滾石也都很可能主要形成于這個時段, 它們屬于相同地質(zhì)事件的產(chǎn)物。 晚更新世后期是本地區(qū)的新構(gòu)造活動相對比較活躍的階段。
圖7 黃竹洋地區(qū)西部測年樣本的分布位置圖[7]Fig.7 Distribution map of dating sampling location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Wong Chuk Yeung area[7]
南山滑坡和貝澳滑坡都位于大嶼山山頂南側(cè), 分別包括多個小崩塌體, 然后匯合并且繼續(xù)向下崩塌(圖8)。 有學(xué)者稱這些崩塌體為“滑坡”, 著者認為稱“倒石堆”更貼切。
南山的山頂有大面積火山巖出露, 崩塌事件起始于基巖陡壁附近。 火山巖巖屑混雜了大量不同尺寸的巖石碎塊(滾石長邊可以達到數(shù)米)共同沿著山坡表面向下滑落數(shù)十米, 并且止于山坡的坡度變緩處。 在基巖石壁和倒石堆頂部的大滾石分別取得6個和5個宇宙射線同位素(CN)樣本, 在倒石堆的前端打了4個鉆孔, 取得7個光釋光(OSL)測年樣本。年齡測定結(jié)果表明, 南山有一部分石壁形成于中更新世后期(95.7±6.1~174.7±13.7 ka), 其他形成于晚更新世后期(39.7±2.7~48.7±3.5 ka)。 南山的倒石堆也主要形成于晚更新世后期(49.9±3.6~60.4±4.1 ka), 只有一個樣本為中更新世后期(104.7±6.7 ka)。 光釋光測年數(shù)據(jù)亦顯示崩積物的年齡屬于晚更新世后期(34.8±5.1~57.9±8.4 ka)。 從宇宙射線同位素(CN)和光釋光(OSL)年齡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 倒石堆和大部分基巖石壁的形成年代基本一致, 都主要形成于晚更新世后期。
在貝澳的基巖陡壁也取得了7個宇宙射線同位素(CN)樣本, 在倒石堆的前端打了1個鉆孔, 取得2個光釋光(OSL)樣本。 宇宙射線同位素(CN)和光釋光(OSL)年齡資料顯示, 一部分基巖陡壁形成于中更新世(87.2±5.6~194.6±11.7 ka), 有一部分基巖石壁形成于晚更新世(22.6±1.5~66.4±4.4 ka), 貝澳的崩積物則形成于晚更新世后期, 即51.3±7.4 ~53.3±9.6 ka(OSL)。
圖8 南山和貝澳的滑坡分布圖Fig.8 Locations of landslides in the Nam Shan and Pui O areas
總之, 大嶼山山頂南側(cè)有面積非??捎^的中更新世時期形成的基巖石壁, 石壁之下的滑坡和倒石堆等崩積物(南山與貝澳)的形成時代大致相同, 都主要形成于晚更新世后期。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的資料[8]還表明, 晚更新世后期在香港地區(qū)還有其他地點也曾經(jīng)發(fā)生成群的崩塌事件, 尤其以5 萬、 3 萬和1 萬多等三個年齡段最常見, 顯示可能與構(gòu)造活動變化的周期有關(guān)。 雖然全新世以后香港的崩塌事件依然很多, 但是它們的規(guī)模比較小, 而且其成因都僅僅與降雨密切相關(guān), 和構(gòu)造活動無聯(lián)系。
滑坡、 泥石流、 倒石堆和山崩滾石等崩塌事件都屬于地質(zhì)災(zāi)害, 惡劣的氣候和強烈的地震都是觸發(fā)這類事件的因素[9、10]。 晚更新世時期香港地區(qū)有多處崩塌事件, 包括規(guī)模巨大和連續(xù)分布的古滑坡、 古泥石流, 古倒石堆以及多處巨型滾石密集分布區(qū)。 這些形成時間相對集中(晚更新世晚期), 分布位置連續(xù)而且規(guī)模巨大的滑坡、 泥石流(如黃竹洋)、 倒石堆(如南山、 貝澳)以及數(shù)量多而且體積巨大的滾石(如河瀝背附近)等重力崩塌地質(zhì)事件不可能僅僅歸因于降雨所致, 更可能是強降雨和強烈地面運動的耦合效應(yīng)。
統(tǒng)計歸納近一百年以來, 我國一百個5 級以上地震造成的地面地質(zhì)破壞現(xiàn)象[11~14], 得出震級與地面地質(zhì)破壞相互關(guān)系(表1)。 從中國地震震害得知, 在地震烈度XI-IX 度區(qū), 受到強烈的地面運動的沖擊, 山區(qū)[15、16]、 黃土高原地區(qū)[17]和其他陡坡、 高坡、 河岸等等不同地貌和地理環(huán)境都可以形成規(guī)模巨大、 數(shù)量極多、 連續(xù)分布的滑坡和各種各樣的其他類型的重力崩塌地質(zhì)事件, 而且可以形成深滑坡。 由于滑坡規(guī)模巨大, 滑坡體常常導(dǎo)致河道改變,甚至堵塞河道, 形成堰塞湖[6、18]。 在VIII 度區(qū), 雖然有時仍然可以出現(xiàn)滑坡和其他類型的崩塌事件, 可是通常都為中-小規(guī)模, 而且它們的分布不連續(xù)或者只有零星出現(xiàn), 至于地震滾石則很多見, 也可以出現(xiàn)個體巨大的滾石。 在VII 度區(qū), 在地質(zhì)和地貌條件合適的情況下,偶爾可見巖屑崩落和滑坡, 但是規(guī)模比較小, 不過有時地震滾石仍然可以比較嚴重。 在V度和VI 度區(qū), 不大可能發(fā)生地震滑坡, 通常只有陡崖滾石。
關(guān)于香港古滑坡、 泥石流和巨型滾石的成因的基本認識是:
(1)按照香港地區(qū)崩塌事件的分布范圍、 規(guī)模和數(shù)量等指針綜合分析, 晚更新世后期香港地區(qū)的崩塌事件可能源于強降雨和強烈地震的耦合效應(yīng), 強震的最大烈度可能達到IX-X 度, 而且在晚更新世后期的數(shù)萬年之內(nèi)曾經(jīng)多次原地重復(fù)。
(2)晚更新世后期強烈的構(gòu)造活動性, 既不同于中更新世或更早, 也有別于晚更新世前期。 晚更新世的構(gòu)造活動性應(yīng)該區(qū)分前期和后期, 它們之間有重要差別。
(3)全新世以來構(gòu)造活動性明顯低于晚更新世后期。 目前香港大部分地區(qū)的地震危險性(按50年超越概率10%計算)應(yīng)該定為地震烈度VII 度[19~21], 南部邊緣海域接近VIII 度[22], 均比晚更新世后期的地震危險性顯著降低。
表1 不同地震烈度的地面破壞情況表Table 1 Ground damage effects under different earthquake intensities
河瀝背西北向斷層、 河瀝背地區(qū)的滾石、 黃竹洋滑坡、 南山滑坡和貝澳滑坡(倒石堆)都大致形成于晚更新世后期。 目前已知香港地區(qū)的其他古滑坡事件也似乎集中在這個時期[8、24]。結(jié)合區(qū)域地質(zhì)的綜合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認識。
從早更新世直到晚更新世前期, 香港及其鄰區(qū)經(jīng)歷長期的地塊整體的, 持續(xù)的和穩(wěn)定的上升隆起運動過程, 全區(qū)呈現(xiàn)廣泛的準平原化, 地表平坦, 基巖裸露, 形成大面積的風化殼[25],個別山頂(如大嶼山、 黃竹洋)有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前期的基巖山頂突出于準平原之上。 因為穩(wěn)定的上升隆起過程持續(xù)時間很久, 以致基巖風化殼(尤其花崗巖)的風化程度相當深, 風化層的厚度相當大, 風化基巖的分布相當廣, 另一方面還造成全區(qū)地形的起伏非常平緩, 沉積作用微弱, 大多數(shù)地區(qū)基本缺失晚更新世前期及更老的地層。 晚更新世前期仍然繼承中更新世的發(fā)展, 此時期地塊尚未解體, 基本保持整體升降活動(以隆升為主) 。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地區(qū)都具有上述特征, 此時期這兩個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應(yīng)該沒有顯著區(qū)別。
由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前期, 本區(qū)處于地塊整體升降活動階段, 按照熱釋光測年方法[26], 有的文獻[27~29]認為這個時期存在某些斷層的新活動, 這樣的認識是否可信還值得進一步論證。
晚更新世后期構(gòu)造運動增強, 尤其以二萬年以前的構(gòu)造運動最強, 二萬年以后漸弱。本區(qū)的構(gòu)造活動性比較活躍的特征是斷塊差異升降運動明顯。 此時期珠江三角洲[30、31]和香港的地形輪廓基本形成, 珠江三角洲地區(qū)以沉降為主, 香港地區(qū)隆升區(qū)的范圍比較大。 在河谷低地發(fā)育以沖積物和洪積物為主的地層沉積, 在香港稱赤鱲角組, 在珠江三角洲為石排組、 西南組、 三角組[32]。 第四紀地層的總厚度: 河瀝背地區(qū)2~4.5 m, 元朗地區(qū)最大厚度超過10 m, 珠江三角洲達到40 m, 伶仃洋海域厚60 m 以上。
晚更新世后期構(gòu)造運動增強表現(xiàn)在部分斷層有中-弱程度的新活動, 活動斷層的活動方式為傾滑型, 尤其以高角度正斷層最重要, 不論原來的基巖斷層屬于何種性質(zhì), 其新活動都主要為傾滑正斷層。 此時期香港山區(qū)崩塌事件頻繁, 似乎尤其以3~5 萬年前最重要, 1萬年以來滑坡的規(guī)模漸小。 晚更新世后期崩塌事件的時空分布可能顯示, 香港地區(qū)不僅經(jīng)歷過頻繁的強降雨過程, 或者還曾經(jīng)多次遭受強烈地震的影響, 共同造成大量山崩、 滑坡和泥石流, 地面運動的最大強度估計可能達到地震烈度IX-X 度。 晚更新世末期, 構(gòu)造運動減弱, 地震活動降低, 地面運動的最大強度相應(yīng)減小[22]。
全新世時期香港和珠江三角洲都繼承晚更新世晚期的構(gòu)造發(fā)展, 仍然以斷塊差異升降運動為主[22、30], 不過構(gòu)造運動的強度則比更新世末期進一步減弱, 斷層的新活動性也更弱或者新活動性甚不明顯。 此時期的沉積地層有坑口組、 粉嶺組(香港)、 橫欄組、 萬頃沙組、燈籠沙組(珠江三角洲)。 全新世以來香港地區(qū)的崩塌事件僅與降水關(guān)系密切, 而與構(gòu)造運動的影響不甚密切或者無關(guān)。
所以, 晚更新世以來香港及其鄰區(qū)的地質(zhì)構(gòu)造發(fā)展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即第一階段——晚更新世前期(大約六萬年以前) ——地塊整體升降活動階段, 第二階段——晚更新世后期(六萬年以后) ——斷塊差異升降活動階段, 第三階段——全新世的構(gòu)造發(fā)展——斷塊差異升降活動繼續(xù)發(fā)展并且不斷減弱階段, 目前仍然處于這個發(fā)展階段。
致謝: 在現(xiàn)場勘察和搜集資料階段和文章編寫過程中, 得到汪學(xué)寧先生、 潘偉強先生、吳國材博士和何萍小姐的支持和協(xié)助, 謹致謝忱。
[1] Sewell, R.J,Campbell, S. D. G.Geomorphological Evidence for Potentially Active Faulting in the Tai Po Kau -Ho Lek Pui Area, Hong Kong[R].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the Earth Scienc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5.
[2]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 (GEO) . Geological Map of Hong Kong, Hong Kong Geological Survey Series HGM100, Scale 1:100 000, First Edition [R]. Hong Kong: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 Civil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Government of HKSAR, 2000.
[3] Tang, D.L.K., Ding, Y.Z., Lee, etal. Study of the Potential Evidence for Neotectonic Fault Movement and Correlation with Natural Terrain Landslides in Hong Kong (Part 1: Ho Lek Pui Area) [R]. Hong Kong: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 Civil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Government of HKSAR,2009.
[4] 松田時彥. 活斷層かふ發(fā)生すゐ地震の規(guī)模と周期にらぃ[M] //地震II. 東京: 東京大學(xué)出版社, 1975.
[5] 活斷層研究會.日本の活斷層圖[M].東京: 東京大學(xué)出版社, 1982.
[6] 黃潤秋, 許強. 中國典型災(zāi)難性滑坡[M]. 北京: 科學(xué)出版社, 2008
[7] Wong, J.F.C., Ding, Y.Z. Study of the Potential Evidence for Neotectonic Fault Movement and Correlation with Natural Terrain Landslides in Hong Kong (Part 2: Wong Chuk Yeung Area) [R]. Hong Kong: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 Civil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Government of HKSAR, 2010.
[8] Sewell, R.J., Tang, D.L.K., Wong, J.C.F., Synthesis Report on the Study of the Potential Evidence for Neotectonic Fault Movement and Correlation with Natural Terrain Landslides in Hong Kong [R]. Hong Kong: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 Civil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Government of HKSAR,2011.
[9] N.Ambraseys, M.Svbulov. Earthquake Induced Displacements of Slopes[J].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1995, 14 (1): 59-71.
[10] Keefer, D. K. Investigating Landslides Caused by Earthquakes - a Historical Review [J]. Surveys in Geophysics, 2002, 23(6): 473-510.
[11] 謝毓壽, 蔡美彪. 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M]. 北京: 科學(xué)出版社, 1985.
[12] 閔子群主編. 中國歷史強震目錄[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5.
[13] 錢 綱. 二十世紀中國重災(zāi)百錄[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14] 陳颙, 史培軍. 自然災(zāi)害[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07.
[15] Cheng, J.D., Chen, B.K., Su, R.R., etal. Landslides Induced by the Disastrous Earthquake on September 21,1999 in Central Taiwan (Geophysical Research Abstracts)[R]. France: European Geophysical Society 25th General Assembly, Nice, , 2000
[16] Lin, J. C., Jen, C. H., Jou, T. C., Earthquake Landslide Hazard; Case Study of Chi-Chi Earthquake, Taiwan[R]. Tokyo: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morphology, 2001.
[17] 國家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地震隊. 1920年海原大地震[M]. 北京: 科學(xué)出版社,1980.
[18] 謝洪. 泥石流災(zāi)害及防治[J]. 科學(xué), 2006, 58(5): 28-31,
[19] Pun, W. K., Ambraseys N. N., Earthquake Data Review and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for the Hong Kong Region [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1992, 21, (5): 35-45.
[20] Lee, C. F., Ding, Y.Z., Huang, R. H,etal.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of the Hong Kong Region [R]. Hong Kong: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 1998.
[21]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 (GEO), Earthquake Risk in Hong Kong. Information Note 05/2007 [R].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 Civil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Government of HKSAR,2007
[22] 丁原章. 廣東和香港地震風險概論[M]. 香港: 商務(wù)印書館, 2004.
[23] Gutenberg B, Richter C F. Seismicity of the Earth and Associated Phenomenon (2nd Ed) [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4.
[24] Sewell, R.J., Barrows, T. T., Campbell, etal. Exposure Dating (10Be,26Al) of Natural Terrain Landslides in Hong Kong [R].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6
[25] 黃鎮(zhèn)國. 中國南方紅色風化殼[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6.
[26] 計鳳桔, 馬勝利, 劉明達, 等. 斷層物質(zhì)測年的熱釋光研究[J]. 地震地質(zhì), 1994, 16(2): 167-175 ,
[27] 丁原章, 黎權(quán)偉. 香港地區(qū)活動斷裂的初步研究[J]. 華南地震, 1998, 18(1): 84-90.
[28] 馬浩明, 陳龐龍. 深圳市觀讕斷層第四紀活動性研究[J]. 華南地震, 2009, 29(3): 17-24.
[29] Ding Y.Z,Lai K.W.Neotectonic Fault Activity in Hong Kong ; evidence from seismic events and thermo luminescence dating of fault gouge[J].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997,154:1001-1007.
[30] 陳國能, 張 珂, 陳華富, 等. 珠江三角洲斷裂構(gòu)造最新活動性研究[J]. 華南地震, 1995, 15(3): 16-21.
[31] 張 珂, 陳國能, 莊文明, 等. 珠江三角洲北部晚第四紀構(gòu)造運動的新證據(jù)[J]. 華南地震, 2009, 29(S1): 25-29.
[32] 黃鎮(zhèn)國. 珠江三角洲形成發(fā)育演化[M]. 廣州: 普及出版社廣州分社,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