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琳琳
隨著二語習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師們已經(jīng)達成共識,即歌曲和歌謠對學習者,特別是兒童學習者的外語學習起著一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英語歌曲歌謠種類繁多,教材作為核心的課程資源提供的歌曲歌謠就成為小學英語歌曲歌謠教學最直接、最主要的素材。英國語言學家哈默(Harmer1983)曾經(jīng)說過,評判教材的依據(jù)和前提是看它是否能夠滿足學習者的需求[2]。從這個角度來說,在選編英語歌曲歌謠素材時要注重其趣味性、語言性和教學性。教材生動有趣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小學使用的是PEP小學英語教材。這套教材每冊分為8個單元,其中包括2個復習單元。每單元1個主題,有1-2首與本單元主題有關的英語兒童歌曲歌謠。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材提供的歌曲歌謠是否生動有趣,符合學習者的需求呢?2012年6月,筆者對梅州城區(qū)8所小學的3-6年級的60名英語教師和53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偣舶l(fā)放問卷590份,回收問590卷份,回收率達到100%。對調(diào)查結果用SPSS13.0進行了定量分析。
在調(diào)查教材中的歌曲歌謠是否與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緊密中,有88.68%的教師認為很緊密或比較緊密;在韻律詩方面,有88.85%的教師認為書中韻律詩的節(jié)奏感很強或比較強;有90.4%的教師認為教材中韻律詩很押韻或比較押韻;有91.8%的教師認為韻律詩大部分難易適中;在歌曲方面,有72.13%的教師認為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但有25.67%的教師認為只有小部分或很少歌曲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有42.06%的教師認為歌詞不易上口;有21.03%的教師認為歌曲和歌詞不匹配;有67.21%的教師認為應該多選用國外經(jīng)典的原汁原味的歌曲歌謠。
根據(jù)調(diào)查,有65.71%的學生喜歡念英語課本上的韻律詩;但只有57.14%的學生認為課本上的韻律詩大部分容易學;還有32.18%的學生認為只有小部分容易學或者都不容易學;歌曲方面,有83.23%的學生喜歡唱英語歌曲,而且有79.04%的學生喜歡唱課本上的英語歌曲,但只有67.42%的學生覺得課本上的英語歌曲好聽,還有33.68%的學生覺得只有小部分好聽或都不好聽;另外,只有51.42%的學生認為課本上的英語歌曲大部分容易學會,47.99%的學生認為小部分容易學或都不容易學會。有71.23%的學生希望老師多教一些好聽、好唱、好記的歌曲歌謠。
從年級差異來看,學生對教材評價的年級差異顯著,p<0.05(見表1);其中4年級在是否喜歡念書中的韻律詩、書中韻律詩和歌曲是否容易學這方面評價最低,而且與其他3個年級差異顯著;另外,6年級在是否喜歡唱課本上的英語歌曲和課本上的英語歌曲是否好聽方面評價最低,且與其他3個年級差異顯著(見表2)。
根據(jù)調(diào)查,學生最喜歡的英語歌曲有:《Happy Birthday》、《Happy New Year》、《A Merry Christmas》、 《Mary Has a Little Lamb》、《One Two Three Four Five》、《Thunder》、《What Time is it?》、《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s》、《When is your Birthday?》、《What are you Doing?》、《I Love Going Hiking》、《At the Zoo》、《We’re Going Back》等。
表1 學生對教材評價方差檢驗
表2 學生對教材評價年級差異平均值比較
從調(diào)查結果來看,教師對韻律詩的認可度比歌曲高;教師認為大部分的歌曲都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明快,但有將近50%的教師認為歌詞不易上口,且有20%的教師認為歌曲和歌詞不匹配;學生方面,他們對歌曲的喜歡程度超過了韻律詩,但只有一半多的學生認為課本上的歌曲好聽,有三成多的學生認為只有小部分好聽或都不好聽,而且只有大約一半的學生認為大部分的歌曲歌謠容易學會,特別是有將近一半的學生認為只有小部分歌曲容易學會或者都不容易學會。大部分學生希望老師多教一些好聽、好唱、好記的歌曲歌謠,教師也認為應該多選用國外經(jīng)典的原汁原味的歌曲。從學生的年級差異來看,4年級對教材的整體評價最低,3、4年級更喜歡英語歌曲,而5、6年級則更喜歡韻律詩。
以上我們概述了梅州城區(qū)8所小學英語教材中歌曲歌謠的使用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從調(diào)查結果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教材中的大部分歌曲和歌謠節(jié)奏鮮明、韻律豐富,符合學習者的需求,贏得了學生的喜愛,促進了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同時,我們也看到,英語歌曲歌謠的編寫同樣存在一些問題。
根據(jù)調(diào)查,教材中的韻律詩節(jié)奏都比較明快,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從學生最喜愛的歌曲來看,旋律節(jié)奏都很優(yōu)美明快,其特別是旋律,套用的都是學生耳熟能詳?shù)闹型庵麅和枨那{(diào),比如《Happy Birthday》、《Happy New Year》、《Mary Has a Little Lamb》等,甚至有中文流行歌曲《洗澡歌》的曲調(diào)。筆者認為,在英語課時普遍較少的現(xiàn)實條件下,舊曲套新詞可以省時省力,學生也較容易掌握,有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比如,三年級下冊的《ABC Song》里的曲調(diào),學生覺得既陌生又不好聽,不如就選用大家都熟悉的《ABC Song》更好。另外,歌曲歌謠來自真實的語境,能夠從不同角度反映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節(jié)日和風俗習慣等。因此,為了遵循語言真實性原則,教材應該盡量選擇來自英語國家的經(jīng)典的歌曲歌謠,比如《Who Stole the Cookies From the Cookie Jar》、《Teddy Bear》、《Old Macdonald Had a Farm》、《I’m a Teapot》、《The Wheels on the Bus》等。
根據(jù)調(diào)查,有一半的教師和學生都認為教材中的歌詞不易上口。筆者分析,這可能是由于遵循了教學性原則,過度機械地搭配教材當中出現(xiàn)的句型和單詞,導致曲詞不匹配,歌詞不上口。歌曲歌謠是應該盡量緊扣教學內(nèi)容,但如果曲詞不匹配,不上口,學生不容易學會,同樣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影響教學效果。比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歌曲《It’s Twelve O’clock》,不好聽又不易上口,不如換成《Cuckoo Clock》既歡快上口,里面的信息量大,更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再比如四年級下冊Recycle 2里的歌曲《Animals on the Bus》,不如換成《Old Macdonald Had a Farm》更易上口,還能糾正學生元音的發(fā)音。
根據(jù)中低年級更喜歡歌曲,高年級更喜歡韻律詩的特點,筆者建議中低年級的英語歌曲應多于韻律詩,或者把更多的經(jīng)典的英語歌曲編在后面的附錄(可按主題分類)中供教師和學生選擇;高年級除了韻律詩的比重增加外,應該適當編入健康好聽的流行歌曲供學生學唱。比如學生喜歡的《Do Re Mi》、《Big Big World》、《Baby》等。另外,針對4年級對教材評價最低的情況,筆者分析,一方面可能是教師的教學有問題,另一方面,根據(jù)相關的調(diào)查顯示學生到了4年級后,沒有了3年級初接觸英語時的新鮮感,會出現(xiàn)暫時的倦怠感,從而導致興趣的降低。因此,筆者建議4年級教材的編寫除了參考以上的建議外,還應該注重歌曲歌謠演唱形式的多樣化。比如,歌曲歌謠要適合“表演”?!氨硌荨蹦艽偈箖和_口說英語,幫助兒童在語言有限的情況下,利用身體語言、面部表情等非語言表達形式成功地進行交流,使語言更真實、更有意義、更易于記憶。歌曲歌謠除了有念、有唱、有演之外,如果再加上有問有答就更能提高學習的興趣。
PEP小學英語教材中編寫的英語歌曲歌謠大部分都遵循了教學性、語言性和趣味性原則,符合學習者的需求,比較適用于小學英語教學。但筆者同時發(fā)現(xiàn)了一些缺陷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議,旨在由點及面,為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提供參考和建議,共同促進小學英語教學的發(fā)展。當然,本調(diào)查報告還存在很多不足,如樣本容量過小,區(qū)域跨度不夠等。這些可能都會影響調(diào)查的結果。
[1]王薔.英語歌曲與表演[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