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艷萍
先講講筆者所參與的一次走基層的經(jīng)歷。
那是2011年教師節(jié)前夕,每年教師節(jié)前后,《金陵晚報》都會把目光投向這個群體,2011年把教師報道和“走轉改”結合起來,尋找最基層的老師,選定南京最南、最北的幾所學校,兵分兩路前往探訪。
9月8日,我們這一組——兩個文字記者再加一個攝影記者,來到高淳縣定埠小學,此行目的只有一個,了解鄉(xiāng)村小學老師真實的生存狀況。
去之前,我們和定埠小學所屬的椏溪鎮(zhèn)中心小學取得了聯(lián)系,當時中心小學的校長還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在電話里反復問我們?nèi)ジ墒裁?,懷疑我們?nèi)サ哪康摹?/p>
當天,記者去了以后,定埠小學的校長王明俊接待了我們,從最初的謹慎到慢慢打開話匣子。記者和學校老中青不同年齡段的五六個老師做了深入交談,然后還原了這些老師的真實生活。
鄉(xiāng)村教師沒有華麗的辭藻、曲折的情節(jié),放在平時,都市報的新聞不會關注到他們,但是通過“走轉改”,記者走近他們,并重新認識了他們。正是這些把根深深扎在鄉(xiāng)村的老師,改變了無數(shù)孩子的人生軌跡。
9月10日,《金陵晚報》推出了兩版報道,主題是“他們的黑板在鄉(xiāng)村”,真實再現(xiàn)當今鄉(xiāng)村教師群體的奉獻與付出。
《金陵晚報》記者深入各個領域,體驗不同職業(yè),接觸不同人群,寫出了一篇又一篇生動鮮活的稿件。
一、深耕基層,才能抓活魚。
一位新記者,以前常常為素材不夠煩惱,通過走基層,他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很難得地遇到了寫作素材過多這樣幸福的煩惱”,這讓他直接體會到改變作風的重要性。
事實上,對記者而言,只有深耕基層,才能最大可能地接近新聞源頭、接近第一現(xiàn)場,才能洞悉民意指向,體味社會呼吸,和時代脈搏一起躍動。最美的風景一定在基層,好記者從來都是自覺去基層一線,才獲得了生動鮮活的新聞素材,才寫出了貼近生活和民生的新聞作品。
二、學會用群眾語言,文風變清新。
另一位記者,過去常常為如何把稿件寫得生動活潑而煩惱,通過走基層,他發(fā)現(xiàn)老百姓的語言最生動活潑,最富有生氣,把群眾的語言運用到新聞報道中,報道一下子有了立體感、生動感,這就增強了大家學習運用群眾語言,不斷改進文風的信心。
另一方面,通過走基層和群眾面對面,和現(xiàn)場零距離,記者能夠捕捉到許多細節(jié),有了細節(jié),新聞就會變得靈動,這就杜絕了以往閉門造車、無話可說、稿件艱澀難讀的狀況,文風自然變得清新。
三、沉淀了記者,增加了新聞厚度。
一位年輕的女記者,深夜去體驗地鐵隧道軌道巡檢工的工作,結果在漆黑中走了短短一千米的路程,便感覺到無邊無際的“絕望”,因為隧道里不僅空氣稀薄、黑暗一片,還隨時可能被電纜和雜物絆倒。
而軌道巡檢工,卻要借著手電筒微弱的光,為軌道安裝減震的“扣件”,夜復一夜。每天工作結束,因為沒有車接他們回住處,他們只能在隧道里步行到宿舍,路程長達9公里。
事實上,做記者久了,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會讓人特別浮躁,沉不下心來思考,通過“走轉改”,和最基層的群眾接觸,對記者們來說,是個觸動,觸動之余,會有所沉淀;而當他們把這些沉淀、思考表現(xiàn)在新聞稿件里的時候,新聞的厚度會因此增加。
開展“走轉改”后,也切實改變了記者在基層單位心目中的形象。筆者曾接到一個短信,是南京市藥監(jiān)部門負責人發(fā)來的,他在短信里說,感覺最近《金陵晚報》的走基層活動很好,想邀請我們的記者去他們單位“走基層”,看看他們平時是如何監(jiān)控假藥的。另外,地震局也提出來,想邀請記者參加他們單位即將進行的地震監(jiān)測活動。
不管是藥監(jiān)還是地震局,過去都被認為是“冷門條口”,很難跑,現(xiàn)在,這些條口主動向記者敞開大門,并且兩個單位出的題目也不差。這種轉變的背后,是“走轉改”活動悄悄改變記者職業(yè)形象帶來的。不可否認,這些年,記者職業(yè)形象有所滑坡,但筆者相信,通過“走轉改”,智慧勤勉、正義責任等記者這個職業(yè)所包含的要素會慢慢回來。